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埃德加·胡佛

增加 18,54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约翰· 埃德加·胡佛 (Edgar | 图像 = [[File:埃德加·胡佛.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9386824496&di=5a05a765489ba41ef3716c1788c975e7&imgtype=jpg&src=http%3A%2F%2Fimg4.imgtn.bdimg.com%2Fit%2Fu%3D942899264%2C1207593992%26fm%3D214%26gp%3D0.jpg 原图链接][来自网络图片]]]|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895|01|01}}|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72|05|02|1895|01|01}}| 国籍 = 美国| 民族 = 美利坚| 职业 = 政治家,特工| 母校 = 乔治华盛顿大学| 信仰 = 基督教长老教会}}<big>'''约翰·埃德加·胡佛'''</big><ref>[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20/oide4rktep.html]约翰·埃德加·胡佛 简历</ref><br>* 约翰·埃德加·胡佛(英语:John Edgar Hoover,1895年1月1日-1972年5月2日),美国联邦调查局 由调查局(The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简称BOI)改制之后的 第一任局长,任职长 达48 达37 。作 ,直到1972年逝世 一个叱咤风云近半个世纪的传奇人物,他的名气远远超过电影明星,权势让总统也望尘莫及。他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也是美国民众的偶像 * 胡佛生前在美国民众中声望很高,但是死后有关他的争议却越来越激烈。许多批评者认为,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联邦调查局的职责范围。 他利用联邦调查局骚扰政治异见者和政治活动分子,收集整理政治领袖的秘密档案, 还使用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也正是由于胡佛掌管联邦调查局时间过长且富于争议,现在的联邦调查局局长任期限制为10年。<br>== 人物经历 ==* 胡佛于1895年新年降生在华盛顿特区的一个家庭中,其母为安娜·玛丽·斯凯特琳(Anna Marie Scheitlin),是瑞士雇佣军的后裔,其父为老迪肯森·奈勒·胡佛(Dickerson Naylor Hoover, Sr.),成长于华盛顿特区东市集(英语:Eastern Market, Washington, D.C.),有英国和德国血统。胡佛在大学时曾在国会图书馆工作, 并加入了卡巴奥发兄弟会(英语:Kappa Alpha Order)。1917年,胡佛从乔治华盛顿大学获得法学学位毕业。在攻读学位期间,他逐渐对纽约市邮政督察安东尼·康姆斯托克产生了兴趣。康姆斯托克曾长期致力于打击欺诈和不道德行为(还有色情和节育)。胡佛早期被认为效法康姆斯托克,在打击犯罪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并且偶尔为此违反程序。*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胡佛在司法部找到了工作。他很快就被提升为敌国公民登记部门(Enemy Aliens Registration Section)的负责人。1919年,他成为司法部新成立的总情报部门头目。1921年,他成为调查局的副局长,1924年,司法部长任命他为代理局长。1924年5月10日,在前任总统哈定去世,上任调查局长威廉·J·伯恩斯(英语:William J. Burns)卷入茶壶顶丑闻(英语:Teapot Dome scandal)(或称蒂波特山油田丑闻)后,柯立芝总统任命胡佛为调查局的第六任局长。他随即掌控了整个调查局,而此时的调查局拥有650名雇员,其中包括441名特别调查员。 作为一个领导,胡佛以其反复无常闻名;他频频解雇那些他认为看着“像个白痴卡车司机”或者是“榆木脑袋”的人。 他还常常将惹恼自己的调查员派去执行那些让他们永无出头之日的任务,抑或是调换他们到新的单位,而那些地方往往成为调查员们职业生涯的终点。梅尔文·珀维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凭借30年代抓捕和粉碎帮派势力的行动成为局内能力最强的调查员,并为公众所熟知,但对此颇为妒忌的胡佛随即借调遣把他赶出了联邦调查局。* 三十年代初,中西部地区频发的银行抢劫案困扰着当地执法部门。这些抢案是多个犯罪团伙所为,凭借其火力优势和迅速的撤离得以屡次逃避法律制裁。更令有关部门懊恼和尴尬的是,由于那时的银行经常因债务纠纷将农民搞得家破人亡,因此对银行的抢劫行为被认为是正义的。这种观念甚至发展到人们把许多这样的亡命之徒当作是民间英雄,他们得以经常登上报纸头版,其中最突出的是约翰·迪林杰(John Dillinger,因多次成功避开银行的安保、越狱和逃脱警察追捕而出名)。政府官员恳求华盛顿能够协助他们制止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事实上,抢匪们经常驾驶偷来的汽车跨越州界(这是联邦犯罪行为),使得联邦调查局获得了追捕他们的授权。不过,事情并未按预想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与迪林杰团伙的交锋中,联邦调查局方面屡屡失误。* 在一次对藏身于威斯康星州曼尼塔沃什水畔“小波希米亚农舍”旅馆中的迪林杰团伙的清剿行动中,一名调查员和一名无辜平民死亡(被调查员误杀),另有两位卡车司机受伤。犯罪团伙成员则成功潜逃。胡佛意识到自己必须果断行动,于是出动全部力量去逮捕罪犯。胡佛特别将逮捕重点放在迪林杰上,因为他认为迪林杰无法无天的行为是对他和他的部门进行直接羞辱。在1934年的7月底,芝加哥分部的行动负责人梅尔文·珀维斯得到了迪林杰行踪的线报,并成功在传奇剧院门口将其击毙。* 约翰·迪林杰,埃尔文·卡皮斯和“机枪手”凯利等不法分子及银行抢匪被调查局逮捕或射杀,这些行动之后广为流传,推动了调查局权责范围的扩大及在1935年的更名。1939年,联邦调查局在国内情报领域独占鳌头。胡佛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扩充及合并鉴识部的指纹档案,建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指纹库。* 胡佛还在扩大联邦调查局的人员招募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还于1932年协助创建了联邦调查局实验室,用来检验探员找到的现场证据。* 胡佛对政治颠覆者颇为担忧,在他的领导下,联邦调查局秘密调查疑似颠覆者和激进人士达数万人。胡佛经常会夸大这些所谓“颠覆者”的威胁,还曾多次不惜越权以消除这些威胁。 * 联邦调查局的确在针对颠覆者和间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奎瑞案(Ex parte Quirin)却是一个失败的例子。1942年,德国潜艇U-boat装载两个纳粹特工小组共八人分别在佛罗里达州和长岛秘密登陆,意图在美国国内进行破坏活动。直到其中的一人联系联邦调查局并坦白了一切后,这些人才被逮捕。 尽管如此,总统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个国家有理由为我们的安全机构感到骄傲,并对它们充满信心。他们使得我们可以在二战中近乎免于暴乱和间谍的干扰。”* 胡佛对于颠覆行为的担心还有另一个例子,这就是薇诺娜计划(Venona Project)。联邦调查局继承了战前和英国的一个合作项目,对苏联间谍在英国和美国的活动进行监听。胡佛截获了这份美国最高秘密情报,将它放在自己办公室的保险箱里,却没有告诉当时的总统杜鲁门,总检察长道格拉斯·麦克格雷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和马歇尔中的任何一人。直到1952年,他才告知中央情报局(CIA)有关薇诺娜计划的信息。* 根据2007年解密的文件显示,胡佛曾开列了一份包含12000位对国家不忠的嫌疑人名单。为了制止这些不忠行为,胡佛冻结了他们的人身保护令。 胡佛在朝鲜战争爆发时向杜鲁门提交了他的计划,但没有证据显示杜鲁门有意愿批准。== 反谍计划 == * 1956年,胡佛因美国最高法院限制司法部起诉政见不同者,尤其是共产主义者的判决感到愈发沮丧。也正是此时,他打着“反谍计划”的幌子,开展起一个肮脏的秘密项目。 这个秘密项目直到1971年被曝光前,始终都在运作着,胡佛领导下的联邦调查局因此遭到了自成立以来最尖刻的批评。反谍计划最早被用来瓦解美国共产党,后来又被用来对付诸如黑豹党、马丁·路德·金组建的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CLC),三K党,新纳粹主义者组织美国纳粹党以及其他团体。它的破坏手段包括渗透,盗窃,非法窃听,伪造文件和散布针对目标组织主要成员的谣言。 一些作家认为联邦调查局在反谍计划中运用的手段还包括煽动暴力和谋杀。 1975年,反谍计划受到爱达荷州共和党参议员弗兰克·丘奇领导的“美国众议院负责调查政府情报行动专门委员会”(英语:United States Senate Select Committee to Study Governmental Operations with Respect to Intelligence Activities,又被称为丘奇委员会)的调查。最终,该计划被宣布为非法和违反宪法。* 通过收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尤其是政客的不光彩且可能造成伤害的信息,胡佛积累了巨大的实力。据前副总检察长劳伦斯·赛博曼(1974-1975年在任)称,联邦调查局局长克劳伦斯·凯利认为这些文件并不存在或者早已被销毁。1975年1月,在《华盛顿邮报》披露此事后,凯利在他的外间办公室中找到了这些文件。国会司法委员会要求赛博曼就此作证。一项由大卫·加罗主持,针对胡佛的文件的广泛调查表明,胡佛、继任者威廉·沙利文以及整个联邦调查局都应对此负责。* 1956年,即胡佛将马丁·路德·金作为目标数年前,他和一位来自密西西比州芒德拜龙的民权领导人T.R.M. 霍华德曾公开交锋过。在一次全国巡回演讲中,霍华德曾批评联邦调查局在对乔治·W·李(George W. Lee),兰默·史密斯(Lamar Smith)和艾莫特·泰尔(Emmett Till)的种族谋杀侦查上存在失职。胡佛不仅给媒体写了一封公开信,称这些说法都是“不负责任的”,还暗中取得了全美有色人种促进协会(NAACP)的律师瑟古德·马歇尔的协助,损毁霍华德的名誉。== 个人生活 ==* 性取向* 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和副局长克莱德·托尔森。胡佛终身未娶,而至少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有关于他是同性恋的传闻。联邦调查局的副局长同时也是胡佛的继任者克莱德·托尔森被认为是他的同性情人。* 一些传记作者曾澄清胡佛同性恋谣传,特别认为与托尔森发生关系不太可能,而其他人则认为两人的恋情极有可能甚至是“确信无疑”的,还有一些人提到了谣言,却没有表达立场。胡佛将托尔森描述成他的“另一个自我”(alter ego):一个不仅可以在白天亲密无间的工作,而且可以一起吃饭,去夜店以及度假的人。两人之间极度亲密的关系常常被拿来当作两人恋人关系的证据,尽管一些了解他们的联邦调查局雇员,例如马克·费尔特(Mark Felt),说这种关系仅仅是兄弟情谊。* 托尔森继承了胡佛的房产,并搬入其中,并接过了覆盖在胡佛灵柩上的美国国旗。托尔森在国会公墓(Congressional Cemetery)的墓地于胡佛的仅有数码之遥。* 罗伊·科恩律师,曾在50年代协助胡佛调查共产主义者,他本人也是一个未公开身份的同性恋者,认为胡佛对自己的性欲十分恐惧,以至于不能尝试拥有正常的性生活或感情生活。据传科恩曾称穿女装的胡佛为“玛丽”(Mary)。* 在其1993年的传记《官方的及秘密的:胡佛的隐秘生活》( Official and Confidential: The Secret Life of J Edgar Hoover), 安东尼·萨默斯引用了目击者苏珊·罗森蒂尔(Susan Rosenstie)的话,她称曾看到过胡佛在20世纪50年代时着异性装扮,她说曾两次见过胡佛穿着有花边的蓬松黑裙,长筒袜,高跟鞋,以及黑色鬈假发,出现在同性恋群交派对中。* “ 1958年,双性恋百万富翁,蒸馏酒制造业者及慈善家刘易斯·索伦·罗森蒂尔(Lewis Solon Rosenstiel)问他的第四任妻子苏珊·罗森蒂尔(Susan Rosenstie),曾与另一个双性恋者有过9年婚姻的她,是否见过“同性群交”。尽管苏珊曾经一度对于自己68岁的丈夫和他的律师罗伊·科恩同床而感到惊讶,她告诉萨默斯她从未被邀请去见证男性间的性爱。问过这个问题之后不久,在苏珊的同意下,这对夫妇共同前往曼哈顿的广场饭店。科恩,曾担任参议员约瑟夫·雷芒德·麦卡锡和共和党权力经纪人(power breaker)的助手,在门口迎候他们。当她和丈夫进入套房后,“苏珊说,她认出了另外的一个人:约翰·埃德加·胡佛”,联邦调查局局长,她曾在纽约上东区的排屋中见过他。胡佛,刘易斯解释道,给予他接触有影响力的政客的机会,他则部分通过为局长的赌博债务埋单来答谢。 ”* 萨默斯还说,黑手党曾经敲诈过胡佛,结果是胡佛不愿意采取积极行动遏制有组织犯罪。尽管未被证实,有关易装癖的指证广为流传,“J·艾德娜·胡佛”成为了电视,电影和其他地方的笑谈。用作家托马斯·多亨迪(Thomas Doherty)的话说,“在美国流行文化中,胖胖的联邦调查局局长可能成为克里斯汀·约根森(Christine Jorgensen,首个广为人知的变性人)实在太诱人,不能不细细品味”。大多数传记作家认为联邦调查局正调查黑手党的情况下,黑手党敲诈的说法实在不足采信。杜鲁门·卡波特曾帮助散布这些谣言,而他曾说过,他更感兴趣的是激怒胡佛,而不是检验这些传言的真假。* 胡佛追踪并威胁任何对于他性取向含沙射影攻击的人。他还散布毁灭性的、无根据的谣言称,阿德莱·史蒂文森(Adlai Stevenson)是同性恋,阴谋破坏自由政府1952年的总统选战。 他的大量秘密文件包含了对于埃莉诺·罗斯福传言的同性恋人的监听材料,被猜测是意图用来进行敲诈的。* 胡佛的传记作者理查德·汉克并没有纠缠于胡佛的同性恋传闻,而是爆料说胡佛和女演员多萝西·兰默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早期曾有过交往。在胡佛死后,兰默也并没有否认自己在两次婚姻之间曾有过一段和胡佛的恋情。汉克还爆料说,四、五十年代时,胡佛曾经常同舞蹈家和演员琴吉·罗杰斯之母莱拉·罗杰斯(已离异)一起出现在社交场合,以至于很多他们共同的朋友认为他们最终会结婚。作为总统林登·约翰逊特别助手且私交甚密的好莱坞资深说客杰克·瓦伦蒂尽管曾和约翰逊的私人秘书有过两年的婚姻,仍然于1964年受到FBI关于他和一位商业摄影师是否有同性关系的调查。华盛顿邮报根据阳光法案得到了相关资料,并报道了此事。== 家庭背景 ==* 疑似有黑人家庭背景 黑人作家米莉·麦克吉(Millie McGhee)[35]在她2000年的书《揭秘》(Secrets Uncovered)中宣称和胡佛有亲属关系。根据麦克吉的口述家族史,这个来自密西西比州的家族的一支,也姓胡佛,和华盛顿特区的胡佛家族有联系。胡佛的父亲并不是档案上所说的迪肯森·奈勒·胡佛,而是来自密西西比的爱佛瑞·胡佛。系谱学家乔治·奥特(George Ott)深入调查了这些说法,并找到了一些支持上述说法的证据,同时还发现官方档案中对于胡佛出生的那个华盛顿家庭不寻常的争论,但并没有找到任何决定性的证据。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胡佛的出生证明是在1938年,也就是他43岁时才开具的。== 怪癖 ==* 在他的书《无处左转》中,前特工约瑟夫·L·斯科特将胡佛描述成一个严厉且偏执的老人,他令所有人感到恐惧。例如,斯科特称,胡佛喜欢在备忘录的页边空白处批注,如果备忘录的页边太窄,他就会批注到:“注意边界(Watch the borders)!”没有人敢去问他这样写的原因,而是派人去询问边界巡逻队在美加和美墨边界是否有异动。直到一周后,总部的一个职员才明白这句话是指备忘录的纸边。斯科特还说,那一段时期错误增加的边境活动最终导致了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加斯·豪尔被捕。== 共济会 ==* 胡佛是一个“投入的”共济会成员,被共济会南部分会授予33级荣誉(共济会的组织结构,33级为最高)。“他于1920年11月9日,他26岁生日前两个月被提拔为“大师级”(Master Mason,共济会中的第3级)。在他52年的会员生涯中,他获得了不计其数的奖章,荣誉。”最终在1955年,他被提升为第33级荣誉总巡查,并于次年被授予共济会的最高认可——大荣誉十字。== 晚年 ==* 总统杜鲁门、约翰·肯尼迪和林登·约翰逊均考虑过要将胡佛撤职,可是都认为此举的政治成本或许会难以承担而作罢。* 直到1972年因高血压逝世,胡佛在国会中一直都得到了有力的支持。 联邦调查局的指挥权转到副局长克莱德·托尔森(英语:Clyde Tolson)手中。不久之后,理查德·尼克松总统任命刘易斯·帕特里克·格雷(英语:L. Patrick Gray),一位没有联邦调查局工作背景的司法部官员担任执行局长,而马克·费尔特留任副局长。担任联邦调查局的要职被认为是最终导致费尔特成为告密者,也就是后来常常被提及的 "深喉"的原因。== 主要荣誉==* 1938年,胡佛在为俄克拉何马州浸会大学毕业典礼演讲时,接受了该学校授予的荣誉博士学位。 1950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授予胡佛大英帝国勋章和荣誉骑士头衔。他因此可以在名字后署上字母KBE,但由于他是美国公民,不能使用“爵士”头衔。 1955年,胡佛被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授予国家安全奖章(National Security Medal)。 1955年,胡佛被共济会授予33级荣誉总巡查,并在1956年获得其最高认可——大荣誉十字(Grand Cross of Honour)。 1966年,他获得总统林登·约翰逊授予的杰出贡献奖章(Distinguished Service Award),以表彰他担任联邦调查局局长时的表现。 华盛顿特区的联邦调查局大楼以他的名字命名。 胡佛死后,国会通过决议,允许他的遗体在国会山圆形大厅里供人瞻仰,这种荣誉在当时只授予给过另外21个人。 国会还通过决议,刊印一份纪念手册来追思胡佛。《约翰·埃德加·胡佛:美国国会纪念颂词以及与他的生活和工作有关的文章和社论》(J. Edgar Hoover: Memorial Tributes in the Congres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Various Articles and Editorials Relating to His Life and Work)于1974年出版。 == 参考资料 =={{Reflist}}== 外部链接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4ceaeb0100m3jo.html 埃德加·胡佛:FBI隐秘王者 ]*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227/10/40980499_732811097.shtml 埃德加·胡佛——美国联邦调查局第一任局长]
2,2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