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陶瓷器

移除 40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陶瓷04.jpg|350px|缩略图|右|陶瓷器[https://lapeacefulday.com/ 照片來自]]]
[[File:陶瓷05.jpg|300px|缩略图|左|陶瓷器[https://lapeacefulday.com/%E8%A9%B1%E8%AA%AA%E9%99%B6%E5%99%A8%E5%92%8C%E7%93%B7%E5%99%A8%E7%9A%84%E5%8D%80%E5%88%A5%E5%88%B0%E5%BA%95%E5%9C%A8%E5%93%AA%E8%A3%A1%EF%BC%9F%E5%8F%AA%E8%A6%81%E7%9C%8B%E5%AE%8C/ 照片來自]]]
''' 陶瓷器 ''' 是陶器與瓷器的總稱。經陶土或瓷土用水和成漿,然後注漿於模型翻製成形體,再置於空氣中乾燥後經 [[ 窯燒 ]] 、施釉、著色彩飾,重新燒製而成。
簡稱為「陶瓷」。
陶瓷器,也作陶磁器,是用泥(陶泥或瓷泥)勾水成泥漿,製成 [[ 器皿 ]] 的形狀,待乾燥後再放入爐燒成一件件器皿的工藝. 製成品會叫做陶器或瓷器.  陶器一般用 [[ 黏土 ]] [[ 陶土 ]] 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瓷器則由瓷石、高嶺土等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繪的物器,需經過高溫(約1200℃–1400℃)的窯內燒製,源於中國.<ref>[https://dictionary.chienwen.net/word/55/be/959b28- 陶瓷器,陶瓷器-國語辭典]</ref>
==所謂陶瓷器==
所謂的陶瓷器,係指以黏土塑形,再經燒製成形之器物。依據所用黏土的種類以及燒成後胎體的硬度、密度、吸水性和是否施釉等物理條件,可大致區分為 [[ 土器 ]] [[ 炻器 ]] 、陶器及瓷器。然上述分類,並無嚴格標準,中國、日本、韓國與歐美在區分界定上,均存在差異。
===土器===
以黏土塑形,但不施釉,以約攝氏700~800度的低溫燒成。質地鬆脆且吸水性高(10%以上),但因具備高耐火性之特點,適合用於炊煮與貯藏。代表性的例子有中國的 [[ 紅陶 ]] [[ 彩陶 ]] 及日本的繩文(Jomon)土器、彌生(Yayoi)土器等。在中國,具備上述特徵的土器,通常被冠以「陶器」之稱。
===炻器===
為英語stoneware之日文語譯。用以指稱以黏土成形,並在攝氏1200~1300度高溫下燒成的器物。在歐美,不論是否施釉,統一將這類非白色胎體的硬質器物稱為炻器,其中也包含 [[ 青瓷 ]] 。在日本,則主要指稱備前(Bizen)、信樂(Shigaraki)及常滑(Tokoname)等窯所燒造之無釉高溫陶器。
===陶器===
===瓷器===
[[ 玻璃 ]] 成分(矽酸)含量高之瓷土塑形,施釉後,在約攝氏1300度的高溫下燒造,燒成後之釉與胎體近似玻璃狀態,透光性佳且幾乎不具吸水性(0.5%),叩擊後能發出如金屬般的清脆聲響。中國歷史上,多用「瓷」字表示。有時也使用「磁器」指稱河北磁州窯生產之製品。<ref>[https://www.moco.or.jp/tc/intro/guidance/ 陶瓷器,陶瓷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ref>
1968年 禁燃生煤,北投窯業沒落
1969年     許自然引進 [[ 日本陶瓷 ]] 原料,改良陶瓷品質
1971年     鶯歌使用 [[ 天然氣 ]] 燒製陶瓷
1972年 許自然創辦「市拿陶藝有限公司」製作仿古陶瓷
1981年 「中日現代陶藝作家作品展」激發陶藝界對本土陶藝發展的省思
1985年      [[ 台北市立美術館 ]] 舉辦「國際陶藝展」
1986年      [[ 國立歷史博物館 ]] 舉辦第一屆「中華民國陶藝雙年展」
1989年 板橋縣立文化中心「現代陶藝館」成立
2000年     台北縣立 [[ 鶯歌陶瓷博物館 ]] 成立
***1980年代,台灣在陶瓷業的表現,以外銷裝飾陶瓷、仿古瓷器最為知名,特別是鶯歌的仿古花器名震中外,也是現代陶藝逐漸壯的時期,在台灣陶瓷史頁上,可說是陶瓷發展的年代!<ref>[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14100033/history_1-1.htm 陶瓷器,陶瓷器-台灣陶瓷的歷史]</ref>
==陶器和瓷器的差異點==
===1. 原料不同: === 作為人類最古老的發明之一,陶器的原料就是黏土或是陶土 (你沒看錯,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什麼黑科技在裡面) 。瓷器則是在陶器製作的基礎上,使用高嶺土做為原料製作出來的。 [[ 高嶺土 ]] 跟陶土最大的不同,就是富含較多的長石、矽石等矽酸鹽礦物。
===2. 燒製溫度: === 陶器的燒製溫度大多落在900〜1,200度之間,瓷器通常都在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製。簡單記憶就是:瓷器的燒製溫度比陶器高。
===3. 硬度不同: === 因為原料和燒製溫度的差異,陶器的硬度會比瓷器來得差,胎質比較粗疏,敲擊時聲音鈍鈍的,斷面吸水率高;瓷器的胎質堅固緻密,斷面基本不吸水,敲擊時聲音清脆。
===4. 透明度: === 瓷器都具有半透明的特色,陶器即便胎體再怎麼薄也不會具有透明度。
===5. 保溫性: === 陶器雖然在結構上比較鬆散、 [[ 氣孔 ]] 較多,但也正因為富含了許多的氣孔,等於在 [[ 器皿 ]] 中有無數的空氣層隔絕了熱能的傳導,進而讓陶器的蓄熱性比瓷器來得更好,即使熄火後也能利用器皿本身的餘溫繼續加熱,讓食物料理端上桌後也能保持熱度。所以冬天時婆婆媽媽們燉煮食物愛用的 [[ 砂鍋 ]] 、土鍋 (となべ,這其實是日文的漢字,跟砂鍋是一樣的意思,只是我們中文拿來用了) ,其實就是屬於陶器的一種,差異只是在陶器的製作過程中多加入一定比例的「砂」,來加強陶器的強度,並賦予陶器需要的色彩。<ref>[https://lapeacefulday.com/%e8%a9%b1%e8%aa%aa%e9%99%b6%e5%99%a8%e5%92%8c%e7%93%b7%e5%99%a8%e7%9a%84%e5%8d%80%e5%88%a5%e5%88%b0%e5%ba%95%e5%9c%a8%e5%93%aa%e8%a3%a1%ef%bc%9f%e5%8f%aa%e8%a6%81%e7%9c%8b%e5%ae%8c/ 陶瓷器,陶瓷器- 日本文化豆知識]</ref>
===手捏===
不用轆轤與 [[ 模具 ]] ,直接以手捏方式為器物塑形。用於新石器時代之土器製作,是最為古老的成型方法。
===泥條盤築===
===模具壓製===
於土製或木製之模具中,填入或注入胎土,再壓制成形之法。適用於大量生產,或製作 [[ 雕塑類 ]] 之複雜器型。
===轆轤拉胚===
31,59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