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吕振羽
,無編輯摘要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抵北平,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尤精研经济学和哲学,结合中国实际,探索中外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之规律与特点,参加了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br>
自1930年冬至1932年初,相继发表了《 [[ 中国国民经济的趋势之推测 ]] 》、《 [[ 中国国民经济的三条路线 ]] 》、《 [[ 中国革命问题研究 ]] 》等论文。于1932年出版了《 [[ 中日问题批判 ]] 》与《 [[ 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 ]] 》两书,皆被当局列为禁书。后入中国大学任专任教授,主讲中国经济史、农业经济学、计划经济、中国社会史、社会科学概论、中国政治思想史,兼任民国大学的中国经济史、朝阳大学的殖民地问题等课程,有"红色教授"之誉。<br>
'''抗日时期'''<br>
1936年 3月,吕振羽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4年6月至1937年6月,相继出版了《 [[ 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 ]] 》、《 [[ 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 ]] 》、《 [[ 中国政治思想史 ]] 》等专著和数十篇论文。<br>
他根据考古发掘材料和古文献中全部神话传说性记载,系统地论证了殷以前为中国史的原始公社制阶段;提出殷代是奴隶制阶段、西周是初期封建制阶段的论断;论定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外,还提出了殷代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工具是青铜器的论断;探讨了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问题,确认它发生于明末和鸦片战争之前。<br>
在史料的运用上,[[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征引的图书资料总数不下110余种,当时所能见到的考古发掘资料也都尽量搜罗齐全。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吕振羽]]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和有奴派的五大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们人生道路不同,学术风格不同,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贡献也不尽相同。[[郭沫若]]是时代的“弄潮儿”,走在时代大潮前面。[[范文澜]]、[[侯外庐]]侧重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体系的建立。[[吕振羽]]、[[翦伯赞]]结识最早,都富于理论风格,在历史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方面建树颇多,他们的筚路蓝缕之功,在如何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问题上,至今仍有启发意义。<br>
==文献参考==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