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袁甫

增加 65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袁甫</big> '''
 
|-
 
|[[File:12282957.jpg|缩略图|左|[http://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475/12282957.jpg]]]
|-
| align= light|
 
|[[File:12282957.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gerenjianli.com/mingren/2475/12282957.jpg  原图链接]]]
本 名: 袁甫
== 人物简介 ==
* '''袁甫'''[约公元一二一六年前后在世]字广微,号蒙斋,庆元府鄞县人。[[袁燮]]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定中前后在世。少承家学,又从学于杨简。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第一(状元),授秘书省正字。十一年任湖州通判,迁秘书郎,改著作佐郎,出知徽州、衢州,有政绩。绍定三年(1230)兼任江东提点刑狱,后移司鄱阳,讲学学宫,修葺庐山白鹿洞书院,创建贵溪象山书院。端平元年(1234)兼任福建转运判官,迁秘书少监,疏指史嵩之不可重用,又反对进史嵩之为刑部尚书,被出知江州,再改知婺州。后升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国子祭酒,官终兵部侍郎,兼吏部尚书。卒谥正肃。甫所至兴利除害;在朝靡切权贵,抗论不阿。卒,谥正肃。师事杨简,主张“万物与我心契”,为甬上陆学二传弟子之一。 甫著有《[[蒙斋集]]》四十卷,《[[国史经籍志]]》又作有《[[孝说]]》《[[孟子解]]》《[[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宋史本传]]》及《[[蒙斋中庸讲义]]》等,并行于世。<ref>[ ], , --</ref><br>
== 人物生平 ==
* 嘉定七年进士第一。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授秘书省正字。入对,论“君天下不可一日无惧心。今之可惧者,大端有五:端良者斥,谄谀者用,杜忠臣敢谏之门,可惧也;兵戈既兴,馈饷不继,根本一虚,则有萧墙之忧,可惧也;陛下深居高拱,群臣奉行簿书,独运密谋之意胜,而虚心咨访之意微,天下迫切之情无由上闻,可惧也;外患未弭,内患方深,而熙熙然无异平时,自谓雅量足以镇浮,不知宴安实为鸩毒,可惧也;陛下恭俭有余,刚断不足,庸夫憸人,苟求富贵,而未闻大明黜陟,军帅交结,州郡贿赂,皆自贵近化之,可惧也。其它祸几乱萌,不可悉数,将何以答天谴、召和气哉?”次乞严守帅之选,并大军之权,兴屯田之利 。<br> * 迁校书郎,转对,言“边事之病,不在外而在内。偷安之根不去,规摹终不立;壅蔽之根不去,血脉终不通;忌嫉之根不去,将帅终不可择;欺诞之根不去,兵财终不可治。祖宗之御天下,政事虽委中书,然必择风采著闻者为台谏,敢于论驳者为给、舍,所以戢官邪、肃朝纲也。今日诚体是意以行之,岂复有偷安壅蔽者哉?”出通判湖州,考常平敝原以增积贮,核隐产,增附婴儿局 。<br>
* 书郎, 转对 寻迁著作佐郎、知徽州。治先教化,崇学校 言“边 访便民 :请蠲减婺源绸绢万七千余匹 不在外而在内。偷安之根不去 茶租折帛钱万五千余贯 规摹终不立 月桩钱六千余贯 壅蔽之根不去 请照咸平、绍兴、乾道宽恤指挥 血脉终不通 受纳徽绢定每匹十两 忌嫉之根不去 请下转运、常平两司,豫蓄常平义仓备荒 将帅终不可择;欺诞之根不去 兴修陂塘 兵财终不可治 创筑百梁 祖宗之御天下 丁父忧 政事虽委中书 服除 然必择风采著闻者为台谏 知衢州。立旬讲 敢于论驳者为给、舍 务以理义淑士心 所以戢官邪、肃朝纲也 岁拨助养士千缗 今日诚体是意以行之,岂复有偷 西 壅蔽者哉?”出通判湖州,考 、龙游、 平敝原以增 山三邑 窘预借 核隐产 为代输三万五千缗 增附婴儿局 蠲放四万七千缗。郡有义庄,买良田二百亩益之 。<br>
* 迁秘书郎 移提举江东常平。适岁旱,亟发库庾之积 寻迁著作佐郎、知徽 。治先教化 县窠名隶仓司者 崇学校 无新旧皆住催 访便民事上之:请蠲减婺源绸绢 为钱六 余匹 茶租折帛钱 米十有三 七千、麦 五千 余贯 八百石 月桩钱六千余贯;请照咸平、绍兴、乾道宽恤指挥 遣官分行振济,饥者予粟 受纳徽绢定每匹十两;请下转运、常平两司 病者予药 豫蓄常平义仓备荒 尺籍之单弱者 兴修陂塘 市民之失业者 创筑百梁 皆曲轸之 丁父忧 又告于朝曰:“江东或水而旱,或旱而水,重以雨雪连月 服除 道殣相望 知衢州 至有举家枕藉而死者 立旬讲 此去麦熟尚赊 务以理义淑士心,岁拨 事势益急。”诏给度牒百道 养士千缗 西安 时江 龙游 闽寇迫饶 常山三邑积窘预借 信,虑民情易动,分榜谕安之。檄诸郡,关制司,闻于朝 ,为 代输三万五千缗 保境捍患之图,寇迄不犯。遂提点本路刑狱兼提举 蠲放四万七千缗 移司番阳 霜杀桑,春夏雨久湖溢,诸 有义庄 被水,连请于朝 买良田 给度牒 二百 亩益 道赈恤 。盗起常山,调他州兵千人屯广信以为备 。<br>
* 移提举江东常平 都城大火,上封事言:“上下不交,以言为讳,天意人心,实同一机,灾变之作,端由于此。愿下哀痛之诏,以回天意 适岁旱 ”诏求直言,复上疏言:“灾起都邑 亟发库庾之积 天意盖欲陛下因其所可见 凡州县窠名隶仓司者 察其所不可见 行至公 新旧皆住催 私之心,全保护大臣之体 为钱六万一千缗 率属群工 米十有三万七千、麦五千八百石 大明黜陟 遣官分 与天下更始。” 振济 部问民疾苦 饥者予粟 荐循良 病者予药 劾奸贪 尺籍之单弱者 决滞狱。所至诣学宫讲说 市民 创书院贵溪 失业者 皆曲轸之 祠先儒陆九渊 又告 岁大旱,请 于朝 曰:“ ,得度牒、缗钱、绫纸以助赈恤。疫疠大作,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 江东 或水而旱 五年,所活殆不可数计。转将作监,领事如故。继力辞常平事。彗星见 或旱而水 诏求直言 上疏言:“皇天所 雨雪连月 震怒者 道殣相望 由愁苦之民众;人民所以愁苦者 由贪冒之风炽。愿一变上下交征之习,为大公 有举家枕藉而死者 正之归 此去麦熟尚赊 ”<br> * 帝亲政,以直微猷阁知建宁府,明年 事势益急 兼福建转运判官 ”诏给度牒百道助 闽盐隶漕司,例运两纲供 ,后增至十有二,吏卒并缘为奸,且抑州县变卖,公私苦之,甫奏复旧例 时江 丁米钱久为泉 闽寇迫饶 兴化民患 会知漳州赵以夫请以废寺租为 情易动 代输 分榜谕安 甫并捐三郡岁解本司钱二万七千贯助 之。 檄诸 屯左翼军 关制 本备峒寇,招捕 移之江西 闻于朝 甫檄使还营。俄寇作唐石 为保境捍患 即调 以行 寇迄不犯 而贼悉平 遂提点本路刑狱兼提举,移司番阳 迁秘书少监 霜杀桑 入见 春夏雨 帝曰:“卿 湖溢 劳于外,笃意爱民,每览所陈 诸郡被水 备见恳恻。”甫奏《[[无逸]]》之义 连请于朝 言知农夫稼穑艰难 给度牒二百道赈恤 自然逸欲 念不起 盗起常山,调他州兵千人屯广信 乞力守更化 为备 来求贤如不及之初意 。<br>
* 都城大火,上封事言 迁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说书。于经筵奏 :“ 上下不交,以言为讳,天意人心,实同 刚之 机,灾变之作 端由 最切 陛下 哀痛 徒有慕汉宜厉精为治 以回天意 而乃堕元帝、文宗柔弱不振之失 ”诏求直言 元帝、文宗果断 复上疏言:“灾起都邑 不用于斥邪佞 天意盖欲陛下因其所可见 反用于逐贤人 察其 此二君不识刚德之真。 不可见 谓真刚者 当为之事必 至公无私之心 全保护大臣之体 不当为者则断在勿行。”又乞“专意经训 率属群工 养育精神 大明黜陟 务令充实 与天 一, 更始 合人心 。” 行部问民疾苦,荐循良,劾奸贪,决滞狱。所至诣学宫讲说,创书院贵溪 帝意欲全功臣 祠先儒陆九渊。岁大旱 诏自今中外臣僚奏事 请于朝 毋得捃摭 得度牒、缗钱、绫纸 助赈恤。疫疠大作 奏:“是消天下谠言之气 创药院疗之。前后持节江东五年 其谓陛下何?”兼中书舍人 所活殆 缴奏 可数计。转将作监,领事如故。继力辞常平事。彗星见,诏求直言 擿苛小 上疏言 :“ 皇天所以震怒者,由愁苦之民众; 监司、郡守非其 民所以愁苦者 由贪冒之风炽。愿 则一道 变上下交征之习,为大公至正 蠹也 。”<br>
* 帝亲政, 时相[[郑清之]] 直微猷阁知建宁府 国用不足 明年,兼福建转运判官 履亩使输券 闽盐隶漕司,例运两纲供费 甫奏:“避是虐贱 后增至十 力者顽未应令 吏卒并缘为奸 而追呼迫促 且抑州县变卖 破家荡产 公私苦之 悲痛无聊者 甫奏复旧例。丁米钱久为泉、漳、兴化民患,会知漳州赵以夫请以废寺租为民代输,甫并捐三郡岁解本司钱二万七千贯助 大抵皆中下 郡屯左翼军 ”尝讲罢 本备峒寇,招捕司移之江西 帝问近事 ,甫 檄使还营。俄寇作唐石,即调之以行,而贼悉平。迁秘书少监。入见,帝曰 :“ 卿久劳于外 惟履亩事 笃意爱民,每览所陈,备见恳恻 人心最不悦 。” 甫奏 又尝读 《[[ 无逸资治通鉴]]》 ,至汉高祖入关辞秦民牛酒,因奏:“今日无以予人,反横科 言知农夫稼穑艰难 其心喜乎,怒乎?本朝立国以仁,陛下以为此举仁乎 否乎?”帝为恻 逸欲之念不起。乞力守更化以来求贤如不及之初意 。<br>
* 迁起居舍人兼崇政殿说书 时朝廷以边事为忧,史嵩之帅江西,力主和议 于经筵 :“ 臣与嵩 一字 居同里 最切于陛下。陛下徒有慕汉宜厉精为治之名 未尝相知 ,而 乃堕元帝、文宗柔弱不振 父弥忠,则与臣有故 元帝、文宗果断,不用 嵩之易 斥邪佞 主和 弥忠每戒其轻易。今朝廷甘心 于逐贤 父子异心之 人, 此二君 臣谓 识刚德 特嵩之 易于主和,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 所谓真刚者,当为之事必行 ”疏入 ,不 当为者则断在勿行 ”又 “专意经训 养育精神,务令充实,上与天一,下合 不允。授起居郎兼中书舍 ”帝意欲全功臣 未几,擢嵩 世,诏自今中外臣僚奏事,毋得捃摭 刑部尚书 疏云 :“ 是消天下谠言 臣于嵩 本无仇怨 其谓陛下何? 但国事所系,谊难缄默。 兼中 嵩之诰命,终不与 舍人 缴奏不擿苛小 乃出甫知江州。王遂抗疏力争 帝曰 :“ 监司、郡守非 本以授 兄袁肃,报行误耳。”令遂勉甫无它志。翼日 则一道一 乃与肃江 。而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复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 蠹也 ,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 <br>
* 时相[[郑清 嘉熙元年,迁中书舍人。入见,陈心源 ]]以国用不足 说,帝问边事 履亩使输券。 甫奏:“ 避是虐贱 当以上流为急 有力者顽未应令 议和恐误事。”时清叟与甫并召 ,而 追呼迫促,破家荡产,悲痛无聊者,大抵皆中下之户 清叟未至 ”尝讲罢,帝问近事, 甫奏:“ 惟履亩 台谏风闻言 事, 初亦何心。今 心最不悦 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 。”又 尝读《[[资治通鉴]]》 奏备边四事,曰:固江陵,堰瓦梁 至汉高祖入关辞秦 与流 牛酒 复业。嵩之移京湖沿江制置使、知鄂州 :“ 嵩之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 又并湖南付之,臣恐其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疏留中不行。翼 无以予人 反横科 权吏部侍郎。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 之, 其心喜乎 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 怒乎?本朝立国以仁 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 陛下以为此举仁乎 知婺州 否乎?”帝为恻然 皆辞不拜 。<br>
* 时朝廷以边事为忧 迁兵部侍郎 史嵩之帅江西 入见 力主和议。甫 :“ 臣与嵩之居同里 江潮暴涌 未尝相知 旱魃为虐 而嵩之父弥忠,则与臣有故。嵩之易于主和 楮币蚀其心腹 弥忠每戒 大敌剥 轻易。今朝廷甘心用父子异心之人 四支 臣谓不特嵩之 危亡 易于主和 抑朝廷亦未免易于用人也。”疏入 近在旦夕 不报。遂 秉一德 不允 塞邪径 授起居郎 给事 书舍人 未几 岳珂以知兵财召 擢嵩之刑 甫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迁吏 尚书 侍郎兼国子祭酒 复奏疏云:“臣于嵩 日召诸生叩其问学理义讲习 本无仇怨 益。时边遽日至 但国 甫条十 所系 谊难缄默 至为详明 ”嵩之诰命 权兵部尚书 终不与 暂兼吏部尚 乃出甫知江州。王遂抗疏力争 卒,赠通奉大夫 帝曰:“本以授其兄袁 谥正 ,报行误耳 ”令遂勉甫无它 有《[[孝说]]》《[[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 。翼日,乃与肃 ]]》《[[ 州。而殿中侍御史徐清叟复论甫守富沙日赃六十万,汤巾等又争之,清叟亦悔。未几,改知婺州,不拜 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及文集行世 。<br>
* 嘉熙元年 甫少服父驯 迁中书舍 谓学者当师圣 。入见 陈心源之说,帝问边事,甫奏:“当 上流 自得 急,议和恐误事 ”时清叟与甫并召 又从杨简问学 而清叟未至。甫奏: 自谓 台谏风闻言事,初亦何心。今人物眇然,有如清叟宜在朝廷,辞避实惟臣故,乞趣其赴阙。”又奏备边四事,曰:固江陵,堰瓦梁,与流民复业。嵩 吾观草木 移京湖沿江制置使、知鄂州 发生 甫奏曰:“嵩 听禽鸟 轻脱难信。去年嵩之在淮西 和鸣 楫由淮西而来,北军踵之。今又并湖南付之 与我心契 臣恐 复以误淮西者误湖南。 乐无涯 疏留中不行。翼日,权吏部侍郎。引疾至八疏,赐告一月,遂归。从臣复合奏留之,寻命兼修玉牒官兼国子祭酒,皆辞不拜。改知嘉兴府,知婺州,皆辞不拜 。<br>
== 迁兵部侍郎 人物评价 ==* 除却政治家的身份 入见,奏: 袁甫还是 江潮暴涌,旱魃为虐,楮币蚀其心腹,大敌剥其 甬上 先生”的后学中能对师说在理论上有所发挥和创获的重要人物 危亡之祸 著有《蒙斋集》《蒙斋中庸讲义》等袁甫少服父训 近在旦夕 又师从慈湖杨简 乞秉一 所以真 秀《正肃像赞》称其“传絜斋心 塞邪径。 得慈湖髓 兼给事中 岳珂以知兵财召 但从其文集看 奏珂总饷二十年,焚林竭泽,珂竟从外补。迁吏部侍郎 主要还是继承了其父的体用 国子祭酒,日召诸生叩其问 综的心 理义讲习之益 思想 时边遽日至,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773526008928021&wfr=spider&for=pc 袁 条十事 的实心实学 至为详 。权兵部尚书,暂兼吏部尚书,卒,赠通奉大夫 古之道修古之教 谥正肃。有《[[孝说是亦古而已矣]]》《[[孟子解]]》《[[后省封驳]]》《[[信安志]]》《[[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 ,文史新故 录]]》及文集行世。</ref><br>
== 人物著作 ==* 少服父驯 著有《[[蒙斋集]]》四十卷 谓学者当师圣人,以自得为贵。 《[[国史经籍志]]》 从杨简问学 作有《[[孝说]]》《[[孟子解]]》《[[江东荒政录]]》《[[防拓录]]》《[[乐事录]]》《[[宋史本传]]》及《[[蒙斋中庸讲义]]》等 自谓“吾观草木之发生,听禽鸟之和鸣,与我心契,其乐无涯”云 并行于世 。<br>
== 史书记载 ==
* 《宋史·袁甫传》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南宋军政人物]]
8,40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