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22
次編輯
變更
小雅·祈父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小雅·祈父</big> ''' |- | File:0a81caa5ce76407a88c365…”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小雅·祈父</big> '''
|-
|
[[File:0a81caa5ce76407a88c36501151e1aaa (1).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5/0a81caa5ce76407a88c36501151e1aaa.jpe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B0%8F%E9%9B%85%C2%B7%E7%A5%88%E7%88%B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小雅·祈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的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对祈父(掌管军事大权的司马)的斥责,抒发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皆以质问的语气抒发内心的怨恨,直抒胸臆,快人快语,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
=='''作品原文'''==
'''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⑵。胡转予于恤⑶,靡所止居⑷?
祈父,予王之爪士⑸。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⑹?
祈父,亶不聪⑺。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⑻。
=='''创作背景'''==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这个卫士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祈父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故怨而作此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
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军士怨于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能转我于忧恤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 <ref>[https://www.sohu.com/a/241338812_669815 【品经典】诗经学校邀您一起赏析《诗经》名篇(139)——《小雅·祈父》 ],搜狐网 2018年7月15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小雅·祈父</big> '''
|-
|
[[File:0a81caa5ce76407a88c36501151e1aaa (1).jpg|缩略图|居中|[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115/0a81caa5ce76407a88c36501151e1aaa.jpe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5%B0%8F%E9%9B%85%C2%B7%E7%A5%88%E7%88%B6&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小雅·祈父'''》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写的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对祈父(掌管军事大权的司马)的斥责,抒发其内心的不满情绪。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皆以质问的语气抒发内心的怨恨,直抒胸臆,快人快语,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
=='''作品原文'''==
'''小雅·祈父'''
祈父,予王之爪牙⑵。胡转予于恤⑶,靡所止居⑷?
祈父,予王之爪士⑸。胡转予于恤,靡所厎止⑹?
祈父,亶不聪⑺。胡转予于恤?有母之尸饔⑻。
=='''创作背景'''==
《小雅·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卫士]](相当于后世的御林军)抒发内心不满情绪的诗。这个卫士本属于王畿内部队或宫廷卫队的士兵,祈父调他远征,使之久役,有家难归,故怨而作此诗。《毛诗序》说:“《祈父》,刺宣王也。”《[[郑笺]]》补充说:“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方玉润《诗经原始》径直说:“禁旅责司马征调失常也。”按古制,保卫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负责都城的防务和治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外调去征战的。但这里,掌管王朝军事的祈父(司马)却破例地调遣王都卫队去前线作战,致使卫士们心怀不满。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王师在千亩受挫于姜戎之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士兵们抱怨司马将军的诗歌。全诗三章,皆以质问的语气直抒内心的怨恨,风格上充分体现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没有温柔含蓄的比或兴。
诗一开头便大呼“祈父!”继而厉声质问道:“胡转予于恤?靡所止居。”意思是说:“为什么使我置身于险忧之境,害得我背井离乡,饱受征战之苦?”第二章与此同调,重复了这种不满情绪,但复沓中武士的愤怒情绪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几乎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且自古兵政,亦无有以禁卫戍边者”(方玉润《诗经原始》)。武士说:“可你这司马,却为何不按规定行事,派我到忧苦危险的前线作战呢?”作为军人,本不该畏惧退缩。在国难当头之际,当饮马边陲,枕戈待旦。“可你这司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聋了听不到士兵的呼声,不能体察我还有失去奉养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简直要出离愤怒了,其质问变为对司马不能体察下情的斥责,同时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从征的苦衷。
有注家对最后一句解为哭灵堂,摆祭品,亦通。因为久役在外,不能回家,到最后也不能见母亲一面,当然只能看见母亲的灵前摆满熟食祭品了。这样理解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对于温柔敦厚的诗国传统来说,这首诗似乎有过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语,亦不失为有特色者。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军士怨于久役,故呼祈父而告之曰:予乃王之爪牙,汝何能转我于忧恤之地,使我无所止居乎?”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三呼而责之,末始露情。” <ref>[https://www.sohu.com/a/241338812_669815 【品经典】诗经学校邀您一起赏析《诗经》名篇(139)——《小雅·祈父》 ],搜狐网 2018年7月15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