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2
次編輯
變更
丑陋的中国人
,创建页面,内容为“缩略图|[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8/07/14/003547232.shtml 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中国…”
[[File:丑陋的中国人.jpg|缩略图|[http://news.big5.enorth.com.cn/system/2008/07/14/003547232.shtml 丑陋的中国人]]]
'''《丑陋的中国人》'''中国台湾作家柏杨。该书1985年出版于中国台湾,当年即评为台湾年度畅销书。
该书结集作者的数十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子孙后辈永远受感染,且持续不断。
该书一版再版,还有日文、德文、英文等译本行世。
==内容介绍==
《丑陋的中国人》收集的都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柏杨在各个学校所做的演讲文章为主。而该书所有文章,都围绕一个相同的中心主题,即是作者序言所说的:“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为此,作者他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子子孙孙受感染,不能痊愈。这也是全书核心及全部内容。
在文中,柏杨对被保守观念禁锢的中国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大胆剖析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自揭家丑,曝露恶习。
==创作背景==
《丑陋的中国人》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书,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受欢迎的。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自言:“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因此作者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就是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
==作品鉴赏==
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劣根性,并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诸多糟粕。<ref>[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09-10/15/content_12231476.htm]</ref>
该书揭示了我们民族“种种‘丑陋’”的性格或心理状态。通观全书,柏杨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有一个总的看法,那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酱缸”,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而中华民族的成员(即柏杨笔下的“中国人”)则“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大多数中国人”就是生活在这个“发酸发臭”的酱缸里的“酱缸蛆”。“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在这种长期酱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们中国人变得自私、猜忌。”以至“落到今天这种丑陋的地步”,故中国人概而言之曰:“丑陋的中国人”云云。在柏杨先生眼里,中国文化传统应该统统抛弃,因为“中国文化的酱缸发臭,使中国人变得丑陋。”
==作品评价==
冯骥才在《中国人丑陋吗》认为“这是本令人深省的书”,并且将作者与鲁迅相提并论: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的方式皆非学者的方式,不是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他在写这些文字时,没有遮拦,实话实说,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饰,像把一张亮光光的镜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哪儿脏哪儿丑,想想该怎么办。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谢玺璋强调对作者的认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沟通——所谓壮怀激烈的情感,他认为:柏杨是一个斗士型人物,语言带有挑战性和攻击性。但很难摆脱那个时代,那个反对独裁大体制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过度夸张了文化的作用,而且看文化的角度过于绝对。
李敖则著《丑陋的中国人研究》一书,多篇文章中,对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进行严厉批判。李敖认为,所谓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种刻板印象而已,柏杨将一部分中国人的丑陋加诸于所有中国人之上,是懦夫的行为;李敖并称,作为国民党“文学侍从之臣”的柏杨才真正是丑陋的中国人。<ref>[https://www.rain8.com/wenzhang/11888.html 雨枫轩]</ref>
==作者简介==
柏杨(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河南[[通许县]],祖籍河南辉县[[常村镇]][[常北村]] ,汉族,初名郭定生,后改名郭立邦、郭衣洞,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台湾[[《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为海峡两岸的人熟知。柏杨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 。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ref>[https://www.sdtw168.com/author/142336.html 诗词鉴赏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
'''《丑陋的中国人》'''中国台湾作家柏杨。该书1985年出版于中国台湾,当年即评为台湾年度畅销书。
该书结集作者的数十篇杂文,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子孙后辈永远受感染,且持续不断。
该书一版再版,还有日文、德文、英文等译本行世。
==内容介绍==
《丑陋的中国人》收集的都是以20世纪80年代初期,柏杨在各个学校所做的演讲文章为主。而该书所有文章,都围绕一个相同的中心主题,即是作者序言所说的:“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为此,作者他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使子子孙孙受感染,不能痊愈。这也是全书核心及全部内容。
在文中,柏杨对被保守观念禁锢的中国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大胆剖析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自揭家丑,曝露恶习。
==创作背景==
《丑陋的中国人》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书,在那个时代是非常受欢迎的。此篇讲稿和另外两场演讲的记录《中国人与酱缸》、《人生文学与历史》,一篇访问稿《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以及柏杨的三十几篇杂文、近二十篇的回应文章结集出版,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自言:“中国人是一个受伤很深的民族,没有培养出赞美和欣赏别人的能力,却发展成自斗或阿谀别人的两极化动物。更由于在酱缸里酱得太久,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到酱缸的污染,很难跳出酱缸的范畴。”
因此作者要写《丑陋的中国人》一书,让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缺点。痛心中国的“酱缸文化”,反省中国人的“丑陋”,就是要中国人活得有尊严。
==作品鉴赏==
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强烈批判中国人劣根性,并一针见血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的诸多糟粕。<ref>[http://www.xinhuanet.com//comments/2009-10/15/content_12231476.htm]</ref>
该书揭示了我们民族“种种‘丑陋’”的性格或心理状态。通观全书,柏杨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有一个总的看法,那就是: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酱缸”,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而中华民族的成员(即柏杨笔下的“中国人”)则“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大多数中国人”就是生活在这个“发酸发臭”的酱缸里的“酱缸蛆”。“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在这种长期酱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们中国人变得自私、猜忌。”以至“落到今天这种丑陋的地步”,故中国人概而言之曰:“丑陋的中国人”云云。在柏杨先生眼里,中国文化传统应该统统抛弃,因为“中国文化的酱缸发臭,使中国人变得丑陋。”
==作品评价==
冯骥才在《中国人丑陋吗》认为“这是本令人深省的书”,并且将作者与鲁迅相提并论:鲁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对中国人国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所激烈批评的也是中国人国民性的负面。应该说,他们的方式皆非学者的方式,不是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剖析,而是凭着作家的敏感与尖锐,随感式却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性格中的痼疾。他在写这些文字时,没有遮拦,实话实说,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饰,像把一张亮光光的镜子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哪儿脏哪儿丑,想想该怎么办。应该说,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优良的根性。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和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
谢玺璋强调对作者的认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沟通——所谓壮怀激烈的情感,他认为:柏杨是一个斗士型人物,语言带有挑战性和攻击性。但很难摆脱那个时代,那个反对独裁大体制下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过度夸张了文化的作用,而且看文化的角度过于绝对。
李敖则著《丑陋的中国人研究》一书,多篇文章中,对柏杨及其《丑陋的中国人》进行严厉批判。李敖认为,所谓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一种刻板印象而已,柏杨将一部分中国人的丑陋加诸于所有中国人之上,是懦夫的行为;李敖并称,作为国民党“文学侍从之臣”的柏杨才真正是丑陋的中国人。<ref>[https://www.rain8.com/wenzhang/11888.html 雨枫轩]</ref>
==作者简介==
柏杨(1920年3月7日—2008年4月29日),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河南[[通许县]],祖籍河南辉县[[常村镇]][[常北村]] ,汉族,初名郭定生,后改名郭立邦、郭衣洞,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台湾[[《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为海峡两岸的人熟知。柏杨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柏杨主要写小说、杂文,后者成就更高,曾被列为台湾十大畅销作家之一,他的杂文集主要有[[《玉雕集》]]《倚梦闲话》(10集)《西窗随笔》(10集)《牵肠挂肚集》《云游记》等 。代表作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异域》等。<ref>[https://www.sdtw168.com/author/142336.html 诗词鉴赏网]</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5 中國散文論;語體文論;新文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