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陈书111.jpg| thumb|350px|right|[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101216%2FImg278339216.jpg&refer=http%3A%2F%2Fpho…”
[[File:陈书111.jpg| thumb|350px|right|[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101216%2FImg278339216.jpg&refer=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33762803&t=90082411d2f335c55859bc3ef9d39a18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0%9C%E7%8B%90%E7%BD%91%E9%99%88%E4%B9%A6&step_word=&hs=0&pn=18&spn=0&di=9240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3534206146%2C2321359073&os=1553379758%2C24656909&simid=3347000980%2C209679452&adpicid=0&lpn=0&ln=903&fr=&fmq=1631170542569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101216%2FImg278339216.jpg%26refer%3D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33762803%26t%3D90082411d2f335c55859bc3ef9d39a18&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fr56pf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da8a8d8mAzdH3Fgd0bnnldan_8a_z%26e3Bfip4s&gsm=13&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图片来网]]]
'''《陈书》'''是纪传体的南朝陈史。唐姚思廉著。主要版本有宋蜀大字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 《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时金陵书局刊行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ref>[https://www.kekeshici.com/guji/mingzhu/148089.html - 可可诗词网]</ref>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史学家。父姚察,博通经学,精于文史,历仕梁 、陈、隋三朝,于梁任著作佐郎,至陈迁吏部尚书,入隋为秘书丞,开皇九年(589)受命编撰梁、陈二朝史,未毕而卒。姚思廉少从父学汉史,颇得家传。仕陈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奉旨继父未竟之业。尔后迁代王杨侑侍读。唐建国后,被召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魏征裁其总论,姚思廉 “凭其旧稿,加以新录,弥历九载,方始毕功” ([[《史通·古今正史》]])。姚氏父子撰《陈书》,皆有旧史为范本。时流传的陈史有南朝陈顾野王、傅宰、陆琼三家,《四库总目提要》说:“(姚)察之修史,实兼采三家。”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唐初尚有陈诸帝起居注,陈赵齐旦的《陈王业历》,《陈百官簿状》,《陈将军簿》,《陈尚书杂仪注》,《陈吉礼》,《陈宾礼》,《陈军礼》,《陈嘉礼》,[[《陈律》]],[[《陈令》]],[[《陈科》]],[[《陈新制》]]等陈代史料,姚思廉续写时当有所参考。
本书36卷,以南朝陈政权的历史为记载对象,即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到陈后主祯明三年(589)。本书分本纪6卷,列传30卷两大部份。
== 《陈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本纪:记述陈朝5帝。起首2卷为武帝陈霸先纪,记叙他从起家到受禅代梁后的一生过程。卷3到卷6.依作次为世祖陈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4纪。本纪的整个线索是从陈霸先偏安江南开始,到陈后主在金陵被隋军俘虏告终。根据本书《姚察传》所言,本纪多为姚察撰修,对陈帝采取了很多的回护手法,把陈霸先篡位写成是应天顺民之举,而对他为维护皇位而使用的非常手段,却避而不谈。如《南史·刘师知传》所载的刘师知奉陈霸先之命谋杀梁敬帝之事,本书纪传中皆未透露消息。再者,对昏庸无能的陈后主也缺乏批评精神,将亡国的责任推到施文庆、沈客卿等人身上,在总论中仅仅认为陈后主用人不当,陈邦论表“非唯人事不昌,盖天意然也。”列传:各种人物的分布收罗不太均匀,其中皇后占1卷,宗室、王子的篇幅达六分之一,广记封爵领地等烦琐之事,许多政治要人的传却失之过简。诸传中,《张贵妃》与《长沙王叔坚》两传尚可称道,前者揭发了宫内的一些猥事,但大有女祸亡国之意;后者披露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丑闻,然对败者贬辞太多。姚思廉还辟有《姚察传》,字数长达3千,对其父极尽溢美之辞,称其“雅允朝望”,“居显要,甚励清洁”,还借隋文帝之口说道:“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子为父撰传,有失公允,不可为训。此外,姚思廉又因与虞世南同仕隋、唐二朝,故为虞氏父、叔作传时,也多施以褒辞。本书类传仅后妃、宗室、孝行、儒林、文学5目,均承袭前史,聊无新意。今本《陈书》唯有《高祖纪》、《世祖纪》的卷末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此二纪可认为是姚察的手笔;其余均是 “史臣曰”,当属姚思廉的文字; 本纪和《皇后传》的论赞为魏征所撰,其意与姚氏父子多有抵牾。
《陈书》是二十四史中份量最少的一部。虽然它和《梁书》同出于姚氏父子之手,但质量却远不及后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批评本书避讳和芜词过多,是有一定道理的。本书除描述战争之外,很少反映国家大事,却对封王拜侯,叙追谱系津津乐道。此外,各传所收的传主撰述原文,大都是无甚要紧的文字,如 《徐陵传》这篇最长的传记,绝大篇幅是传主囚禁于北齐时给杨遵彦的信件; 《江总传》中 《修心赋》和 《自叙》两篇文字占了本传五分之二。再有本书对重要史实的记载过于简略,如《南史》的陈代部分及《建康实录》卷19至20的要事,在本书中多付缺如。本书的真实性远差于《南史》,记事亦精彩不足,这当与陈朝版土狭小,国祚短促,大事较少有关。然而,陈代的许多史实毕竟在本书中得到一定的反映,如 “新屯坞壁”( 《华皎传》)的特殊社会组织; “员外常侍、路上比肩;谘议,参军,市中无数”(《徐陵传》)的官僚机构臃肿庞大的状况等资料都甚为可贵。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文体清新通俗,用字简练,和六朝崇尚的华而不实的文风迥然不同。
本书原无志,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令史臣撰修梁、陈、周、齐、隋 《五代史志》,修成后,一起附在《隋书》中。故陈代的典章制度只能到 《隋书》里去查找。
本书在北宋时,曾巩等人曾加以校订,并作《陈书目录序》。清代学者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对本书各有考订,发微探疑,颇有新义。古籍名著《陈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guji/mingzhu/148089.html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
'''《陈书》'''是纪传体的南朝陈史。唐姚思廉著。主要版本有宋蜀大字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 《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同治时金陵书局刊行本;中华书局1972年出版的点校本。<ref>[https://www.kekeshici.com/guji/mingzhu/148089.html - 可可诗词网]</ref>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史学家。父姚察,博通经学,精于文史,历仕梁 、陈、隋三朝,于梁任著作佐郎,至陈迁吏部尚书,入隋为秘书丞,开皇九年(589)受命编撰梁、陈二朝史,未毕而卒。姚思廉少从父学汉史,颇得家传。仕陈会稽王主簿,入隋任汉王府参军,奉旨继父未竟之业。尔后迁代王杨侑侍读。唐建国后,被召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太子洗马。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三年(629),奉诏与秘书监魏征同撰梁、陈二史,魏征裁其总论,姚思廉 “凭其旧稿,加以新录,弥历九载,方始毕功” ([[《史通·古今正史》]])。姚氏父子撰《陈书》,皆有旧史为范本。时流传的陈史有南朝陈顾野王、傅宰、陆琼三家,《四库总目提要》说:“(姚)察之修史,实兼采三家。”据《隋书·经籍志》所载,唐初尚有陈诸帝起居注,陈赵齐旦的《陈王业历》,《陈百官簿状》,《陈将军簿》,《陈尚书杂仪注》,《陈吉礼》,《陈宾礼》,《陈军礼》,《陈嘉礼》,[[《陈律》]],[[《陈令》]],[[《陈科》]],[[《陈新制》]]等陈代史料,姚思廉续写时当有所参考。
本书36卷,以南朝陈政权的历史为记载对象,即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到陈后主祯明三年(589)。本书分本纪6卷,列传30卷两大部份。
== 《陈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本纪:记述陈朝5帝。起首2卷为武帝陈霸先纪,记叙他从起家到受禅代梁后的一生过程。卷3到卷6.依作次为世祖陈蒨,废帝陈伯宗,宣帝陈顼,后主陈叔宝4纪。本纪的整个线索是从陈霸先偏安江南开始,到陈后主在金陵被隋军俘虏告终。根据本书《姚察传》所言,本纪多为姚察撰修,对陈帝采取了很多的回护手法,把陈霸先篡位写成是应天顺民之举,而对他为维护皇位而使用的非常手段,却避而不谈。如《南史·刘师知传》所载的刘师知奉陈霸先之命谋杀梁敬帝之事,本书纪传中皆未透露消息。再者,对昏庸无能的陈后主也缺乏批评精神,将亡国的责任推到施文庆、沈客卿等人身上,在总论中仅仅认为陈后主用人不当,陈邦论表“非唯人事不昌,盖天意然也。”列传:各种人物的分布收罗不太均匀,其中皇后占1卷,宗室、王子的篇幅达六分之一,广记封爵领地等烦琐之事,许多政治要人的传却失之过简。诸传中,《张贵妃》与《长沙王叔坚》两传尚可称道,前者揭发了宫内的一些猥事,但大有女祸亡国之意;后者披露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丑闻,然对败者贬辞太多。姚思廉还辟有《姚察传》,字数长达3千,对其父极尽溢美之辞,称其“雅允朝望”,“居显要,甚励清洁”,还借隋文帝之口说道:“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子为父撰传,有失公允,不可为训。此外,姚思廉又因与虞世南同仕隋、唐二朝,故为虞氏父、叔作传时,也多施以褒辞。本书类传仅后妃、宗室、孝行、儒林、文学5目,均承袭前史,聊无新意。今本《陈书》唯有《高祖纪》、《世祖纪》的卷末有“陈吏部尚书姚察曰”,此二纪可认为是姚察的手笔;其余均是 “史臣曰”,当属姚思廉的文字; 本纪和《皇后传》的论赞为魏征所撰,其意与姚氏父子多有抵牾。
《陈书》是二十四史中份量最少的一部。虽然它和《梁书》同出于姚氏父子之手,但质量却远不及后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批评本书避讳和芜词过多,是有一定道理的。本书除描述战争之外,很少反映国家大事,却对封王拜侯,叙追谱系津津乐道。此外,各传所收的传主撰述原文,大都是无甚要紧的文字,如 《徐陵传》这篇最长的传记,绝大篇幅是传主囚禁于北齐时给杨遵彦的信件; 《江总传》中 《修心赋》和 《自叙》两篇文字占了本传五分之二。再有本书对重要史实的记载过于简略,如《南史》的陈代部分及《建康实录》卷19至20的要事,在本书中多付缺如。本书的真实性远差于《南史》,记事亦精彩不足,这当与陈朝版土狭小,国祚短促,大事较少有关。然而,陈代的许多史实毕竟在本书中得到一定的反映,如 “新屯坞壁”( 《华皎传》)的特殊社会组织; “员外常侍、路上比肩;谘议,参军,市中无数”(《徐陵传》)的官僚机构臃肿庞大的状况等资料都甚为可贵。值得称道的是,本书的文体清新通俗,用字简练,和六朝崇尚的华而不实的文风迥然不同。
本书原无志,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令史臣撰修梁、陈、周、齐、隋 《五代史志》,修成后,一起附在《隋书》中。故陈代的典章制度只能到 《隋书》里去查找。
本书在北宋时,曾巩等人曾加以校订,并作《陈书目录序》。清代学者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对本书各有考订,发微探疑,颇有新义。古籍名著《陈书》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 可可诗词网
https://www.kekeshici.com/guji/mingzhu/148089.html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