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筑生

增加 53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张筑生
| 图像 =
[[File:张筑生.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p1.baikessl.sosoqhmsg.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t015b10feb878d50296.jpg/0 原图链接] [https://pic.baike.sososo.com/ugcdo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635966-5712053785848593.jpg/0 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40年
| 逝世日期 = 2002年2月
| 职业 = 北京大学数学教授
}}
'''张筑生''',1940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北京大学数学教授。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1983年成为北京大学的第一位博士。2002年2月因病去世。
 
他具有很高的学术天分和创造才能,却甘于从事最基础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工作;他身体有残疾,12年前得了严重的鼻咽癌,却以惊人的毅力战胜自我,带领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选手,连拿五届总分第一;他忘记自我,诲人不倦。
 
== 生平事迹 ==
 
1982年7月6日,张筑生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张筑生是了不起的教授,他的精神值得大力弘扬。
2003年2月17日, [[ 《光明日报》 ]] 在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以 [[ 《张筑生,了不起的教授》 ]] 为题报道了张筑生同志的先进事迹。报道迅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张筑生被誉为"校园里的焦裕禄"、"知识界的一面镜子"。3月初,北京大学党委和校行政决定在全校教职工特别是教师中开展学习张筑生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学习他那种情倾学生、忘记自我、诲人不倦的教书育人精神,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不求索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学习他那种信念坚定、坚忍不拔、孜孜以求的奋斗精神,学习他那种耐得住寂寞、踏踏实实的治学精神,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张筑生教授一生清贫,默默付出,一辈子没有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但是他的教学和编写的教材在北大师生中竖起来一座丰碑。
留美归来,他接受了编写教材的硬任务。明知这不算成果,他照样呕心沥血
张筑生并非著作等身的大学者。目前北大数学学院共有62名教授,其中有5名院士、45名博导,张筑生至死都没评上博导。他一生只写了三本书: [[ 《微分动力系统原理》、《数学分析新讲》]](共三册)、 [[ 《微分拓扑讲义》 ]]
采访中,几乎每个人都向记者提到张筑生编写的教材 [[ 《数学分析新讲》 ]] 。"数学分析"是数学系的基础课,相当于其他系的"高等数学"。1986年初,张筑生刚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归来,领导就给他一个教材改革的硬任务:编写 [[ 《数学分析新讲》 ]] 。有朋友劝他:"在北大,只有科研成果才是立身之本,而编写教材则不算科研成果。"张筑生没有犹豫,放下手头的学术课题,马上进入角色。此后的五年间,张筑生白天教学,晚上根据教学讲义整理书稿。圆珠笔芯写干了一大把, [[ 《数学分析新讲》 ]] 一、二、三册相继面世。
陈天权曾是北大数学系"十大才子"之首,现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十多年来他一直把张筑生的《数学分析新讲》作为首选教材。记者请65岁的陈天权评价一下这套教材,陈先生显得非常谨慎:"数学分析的书多如牛毛,我没有全部见到,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与我所见到的书比较,张筑生的这套《数学分析新讲》,是有特色的。我跟张筑生不是很熟悉,但知道他为了编这套教材花了大量心血。数学分析是数学系最基础的课,讲好了不容易,但讲得再好也不算学术成果。张筑生能这么投入地搞一本基础教材,是非常难得的。"
张筑生本人对这套教材也是钟爱有加,他在书的后记里写道:"从编写教学改革实验讲义到整理成书,前后花费了五年时间。明知是'吃力不讨好',却硬着头皮做了…… [[ 《红楼梦》 ]] 里有两句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 查出鼻咽癌 ==
令人感佩的张筑生/李思言
2月17日的 [[ 《光明日报》 ]] 头版头条介绍了北京大学数学教授张筑生的感人事迹。张老师是一名了不起的教授,他的学术天分、创造才能和超人毅力都堪称楷模,而他在基础教学上的忘我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尤为令人感佩。
作为一名在数学研究领域天分很高、同行服膺、学生敬佩的高水平的教授,张老师却默默地编写"不算科研成果"的基础教材,担任"不计工作量"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为海淀区教师开设的"数学教师研讨班"授课,"前几年分文不取,后来才拿点授课费"。张老师是不折不扣的教学型教授,而伴随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是奉献,是辛劳,是不计名利,是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着追求。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