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朱经农

增加 72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朱经农
| 图像 =
[[File:朱经农.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p1.baikessl.sosoqhmsg.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t014fb10c66ac400be7.jpg/0 原图链接] [https://pic.baike.sososo.com/ugcdo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969561-5712053786182518.jpg/0 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887年
| 逝世日期 = 1951年
| 职业 = 教育家、学者、诗人、出版家
}}
'''朱经农'''(1887~1951)生于浙江浦江。教育家、学者,著名的大学校长、诗人,教育行政部门的高级官员、出版家和爱国家。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同年回国,参与创办中国公学。1925年参与创办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并任教务长。1928年后任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国公学代校长,齐鲁大学校长,湖南省教育厅厅长,中央大学教育长,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光华大学校长。1948年后留居美国。1950年后在美国哈德国福神学院任职。著有[[《近代教育思潮》]]等。
== 人物简历 ==
1904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1912年转入国民党。
== 人物生平 ==
8岁丧父后,随叔父移居湖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常德府中学堂。次年八日本弘文学院、成城学院学习。光绪三十一年加入同盟会。旋因反对日本政府的 [[ 《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 ]] 而回国,与留日同学创办中国公学于上海,后迁来吴淞。朱经农为中国公学三干事之一。辛亥革命后,应宋教仁和覃振的邀请,赴北京先后任 [[ 《民主报》 ]] [[ 《亚东新闻》]]
年轻时的朱经农
年轻时的朱经农
报社编辑。"二次革命"中遭袁世凯通缉。民国5年(1916年)赴美国进华盛顿大学学习,民国7年获硕士学位,民国9年转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研究院,参与文学革命活动。
民国10年,朱经农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发表了有关教育的文章,享誉一时。民国12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中小学教科书,并与陶行知一起主编我国第一套平民千字课本,首先为本县平民教育促进会所采用,在农村扫盲中取得良好效果。期间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教务长、上海市教育局长。民国17年后任国民政府大学院普教处长、教育部普教司长、教育部代理常务次长、专任常务次长。
民国21年至32年,任湖南省教育厅长达10年之久,在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增设中、小学、创办大专院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使民国时期的湖南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国32年起,历任中央大学教育长、国民政府教育部政务次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光华大学校长等职。民国35年出席国民代表大会,民国37年11月任中国出席联合国文教会议首席代表,会后在美国从事译著。朱经农于1951年病逝。主要译著有 [[ 《明日之学校》]](杜威著)、 [[ 《教育大辞书》 ]] [[ 《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爱山庐诗钞》 ]] 等。
1923年,与朱其慧、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陶行知合编 [[ 《平民千字课本》 ]]
1923年12月,亚东图书馆集结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文章,出版 [[ 《科学与人生观》 ]] 一书,文章作者除张君劢、丁文江外,还有胡适、陈独秀、梁启超、张东荪、吴稚晖、范寿康、林宰平、孙伏园、朱经农、任叔永、唐钺等,学者名流几云集于其间。论战一直持续到1924年底。
== 教育思想 ==
三、注重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是看到老作家施蛰存的一篇散文《知已之感》后想到的。
文章先引《新文学史科》载叶圣陶日记 [[ 《在上海的三年》 ]] 中的话。"朱经农来,言拟好好办光华大学,邀余与予同(周予同)任教,并托余拉施蛰存为国文系主任。余言自己不任大学教师,拉施君则可以效力,因致书蛰存。"又一天的日记:"施蛰存来,渠已允就暨南教职……光华方面只得辞却。"
施蛰存看了这两段日记,大为感慨。因为他与朱只是十六年前,朱担任中国公学副校长,施在中国公学兼课时见过面,不料朱就注意了他,后来有人又在 [[ 《胡适来往书信选》 ]] 中,看到朱给胡适的一封信里,汇报中国公学的情况,提到郑振铎、孙俍工、李石岑、施蛰存四位"教书"尚可,因之十六年后,还能想起他,拟邀他去光华充实系级的领导力量。有人把 [[ 《书信选》 ]] 中的话告诉了施先生。施深受感动,因而生"知己之感"。
由此可见,朱经农注重人才,且不任用私人,不结党营私,完全以办好大学出发来想事作事,这就更难能可贵了。
== 主要著作 ==
[[ 《明日之学校》]](杜威著) [[ 《教育大辞书》《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爱山庐诗钞》]]
28,6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