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羅漢

移除 12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阿罗汉1.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4ce36d3d539b600d2c04a81ea50352ac65cb7fe?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4MA==,g_7,xp_5,yp_5/format,f_auto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7%BD%97%E6%B1%89/3974?fromtitle=%E5%BA%94%E4%BE%9B&fromid=2098564&fr=aladdin 图片来源]]]
'''阿罗汉'''(佛教术语)(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
''' 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 羅漢'''(佛教術語)(梵語arhat 如来十号之一 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 指断尽三界见 意譯應 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 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Arhat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Arhat 的音 ,即得道者、 者的意思。 声闻 聲聞 的最高果位,也是 对断绝 對斷絕 了一切嗜好情欲、解 烦恼 煩惱 、受人崇拜敬仰的 人的一 种称 種稱 呼。又叫 罗汉 羅漢 阿羅漢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425752.html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是什麽意思 百度知道] </ref>
*中文名 罗汉含有杀贼 羅漢*外文名 ;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相關佛經 ;成唯識論、俱舍論等*梵語音譯 :得道者 无生 聖者的意思==意義==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從比丘因地修行畢業,所學圓滿。阿羅漢包括了佛陀 应供等义 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 杀贼是杀尽烦恼 在佛劫 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里 无生是解脱生死 受后 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 应供 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 应受天上人间 聽聞佛法 供养。 意思阿羅漢 伟大的佛陀得 依照正 弟子 证最高 行而達到涅槃 果位。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此外尚有三義:
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 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羅漢” --宋.沈括《[[梦溪笔谈]]》<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425752.html 应 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 正遍知明行足……是什么意思 百度知道] </ref> 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中文名 ;阿罗汉*外文名 ;梵语arhat 殺賊:“賊”指煩惱 巴利语arahant*相关佛经 ;成唯识论、俱舍论等*梵语音译 :得道者、圣者的意思==意义==梵语 使眾生有損。 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 羅漢斷除煩惱 所学圆满 故雲“殺賊”
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 無生:無生是不生 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 只有声闻阿罗汉 了三界六道輪回 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羅漢按巴利語應翻譯為“阿拉漢”。
此外尚有三义:“阿拉漢”是對佛陀如來修行至阿羅漢果位階段時受到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涉及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在阿羅漢果位時應供應真。
应供:佛的十种称号当中就有“应供”一项,而“应供”的梵语其实正是 “阿 罗汉 拉漢 。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有五種含義:
杀贼:“贼”指烦恼,使众生有损。 1.以已遠離一切煩惱故為 罗汉断除烦恼,故云“杀贼”。拉漢;
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出了三界六道轮回。==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阿罗汉按巴利语应翻译为“ 2.以已殺煩惱敵故為 阿拉 汉”。漢;
“阿拉汉”是对佛陀如来修行至阿罗汉果位阶段时受到的尊称,也可 3. 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涉及诸佛、独觉佛及 已破輪回之輻故為 阿拉 汉弟子在阿罗汉果位时应供应真。漢;
4.以有資格受資具等供養故為 阿拉 汉”有五种含义:漢;
15.以 對惡行 远离一切烦恼 無隱秘故 阿拉 汉;漢。(Pr.A.1 Vm.1.125-130)
2.以已杀烦恼敌故为 依巴利論藏(阿毗達摩藏)所說,在“ 阿拉 汉;漢道心”,永斷五上分結,已斷的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永不再卷土重來。
3.以已破轮回 阿拉漢───「阿拉漢」意為殺敵,即殺死煩惱 辐故为 意。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於阿拉漢自己的意願。大多數阿拉漢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如沙利補答(舍利弗)尊者、馬哈摩嘎喇那(大目犍連)尊者。有些阿拉漢則獨自住在森林里,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如安雅袞丹雅(憍陳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積極幫助別人的 阿拉 汉;漢也還是帶給別人很大的利益:當他們托缽時,供養食物給他們的施主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袞丹雅尊者住在森林時並不外出托缽,但是供養他食物的大象與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4.以 在佛陀的聖弟子當中,阿拉漢是最高的階位。我們所皈依的三寶之一就是佛陀的聖僧團。聖僧團由四對或八種出家聖眾所組成(即所謂四雙八輩);換句話說就是達到四道與四果的四類聖者。這四類聖者就是入流、一來、不來、阿拉漢。如果將聖道與聖果分開來說時,這四類就分成八種。佛陀開示說這四類或八種聖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而阿拉漢果聖者正是他們當中最高的一種。即使只是對阿拉漢表達恭敬或讚嘆都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拉漢沒 资格受资具等供养故为 積極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已經在利益世間的眾生了;積極幫助別人的 阿拉 汉;漢就更不用說了。
5. 巴利聖典中有許多部經是如沙利補答尊者所開示的,如《[[大象跡喻經]]》。有時在他的一次開示當中,成千上百位聽眾證悟聖果。他教授了對禪修很重要的《[[無礙解道]]》。當他托缽時,在每戶居士家門口他先站著入滅盡定,出定後才接受食物。正是為了使施主能獲得崇高與殊勝的利益,所 对恶行已无隐秘故故为阿拉汉 他才如此做 (Pr.A.1 Vm.1.125-130)
依巴利论藏(阿毗达 馬哈 藏) 嘎喇那尊者往往會到天界去問諸天人是什麽善業造成他們投生天界。有時他到地獄去,問地獄的諸眾生是什麽惡業造成他們投生地獄。如此,他了解了佛陀 說的何為生死輪回 在“阿拉汉道心” 不管投生天界還是投生地獄 永断五上分结 都是無常苦 已断 輪回是苦。所以他言傳身教解釋佛陀所說 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 就是脫離三界的滅苦之法,使許多人明白天界 再卷土重来 是解脫的終點而舍離諸惡,奉行眾善
阿拉汉───「阿拉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拉汉自己的意愿。大 富樓那彌 数阿拉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沙利补答(舍利弗) 羅尼子 尊者 、马哈摩嘎喇那( 是善於說法第一的 目犍连)尊者 弟子 有些阿拉汉则独自住 森林里 許多場合開示佛法。由於他善巧的闡述 没有积极地帮助别 許多 因而證得聖果或在信心與修行方面獲得提升。例 安雅衮丹雅(憍陈如) 阿難 尊者 。然而,即使 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也还是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当他们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衮丹雅 在聽聞富樓那 尊者 住在森林时并不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 說法之後證 到很殊胜 入流果 功德
馬哈咖咤亞那(摩訶迦旃延)尊者是將 佛陀的 簡要開示詳盡解釋第一的大 弟子 当中 。他在偏僻的國家持續地弘法,使無數人獲得法益。他開示了《導論》 阿拉汉 最高 批注藏經 阶位。我们所皈依 一部著作,詳盡地解釋幾部深奧 三宝之一就是 經,對佛教徒理解 佛陀的 圣僧团 教法有很大的幫助
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所谓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 有一個非常要緊 四类圣者。这四类圣者 重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那 就是 入流、一来、不来、 阿拉 漢弘揚佛法與延續佛法 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 分成八种。 是為什麽在 佛陀 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 般涅盤後二千五百多年 无上福田;而阿拉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 今天,我們還能聽聞與修行佛法 一种。即使只是对阿拉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 原因 因此,就算阿拉汉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 關於這點 自然也已经在利益世间的众生了;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就更不用说了。我想再稍加解釋:
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是如沙利补答尊者所开示 最初 ,如 五比庫聽聞 [[大象迹喻经]] 無我相經 。有时在 而證得阿拉漢果之後,耶舍與 他的 一次开示当中 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後地出家 成千上百位听众证悟圣 然後證得阿拉漢 果。 他教授 於是包括佛陀在內,世間有 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 六十一位阿拉漢 當時佛陀囑咐 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门口他先站着入灭尽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 們要四處遊方 所以他才如此做 弘揚佛法 佛陀說: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往往会到天界去问诸 「諸比庫,我解脫了人、 的一切陷阱,你們也解脫了 是什么善业造成他们投生 的一切陷阱 有时他到地狱 遊方 问地狱 諸比庫!為了大眾 诸众生是什么恶业造成他们投生地狱。如此 利益 大眾的安樂,出於對大眾的悲憫,為 佛陀所说 諸天與人 何为生死轮回 利益、幸福與安樂 不管投生天界还是投生地狱 切勿兩個人同行在一條路上。諸比丘 都是无常苦 開示初善、中善、後善 轮回是苦。所以他言传身教解释 具足義理與文句的 陀所说的 法, 就是脱离三界 顯示圓滿具足的梵行。眾生當中有塵垢較淺 灭苦之 人,若沒有機緣聽聞佛 則會退墮 使许多人明白天界不是解脱的终点而舍离诸恶,奉行众善 若聽聞了佛法則能了悟
==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是善于说法第 北傳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有二, 指聲聞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斷除了六道所持 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 見思煩惱,脫離輪回,入了四聖 界,不再分段生死 由于他善巧 北傳阿羅漢 阐述 果位次於菩薩 许多 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 因而证得圣果 ,各有其護持的主要對象,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 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 五百羅漢像 例如阿难尊者就是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说法之后证得入流果 ;cank<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C%A0%E4%BD%9B%E6%95%99/947863?fr=aladdin 北傳佛教 含義] </ref>
马哈咖吒亚那(摩诃迦旃延)尊者是将佛陀 阿羅漢 简要开示详尽解释 一的 二個意義可指大阿羅漢,實際位階為 弟子。他在偏僻 乘法雲地菩薩,為十地菩薩中 国家持续 第十 弘法 使无数人获得法益 修行境界僅次於圓滿佛果與等覺菩薩 他开示 《导论》 入一真法界已見性 这是批注藏经 斷除了六道持有的見思煩惱、四聖法界尚有 一部著作 塵沙煩惱 详尽地 四十二品無明也僅剩兩品未破。依北傳見 释几部深奥 ,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實際皆為大阿羅漢。==分別==斷惑究竟 修行者,能夠斷“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对佛教徒理解佛陀 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 教法 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很大的帮助
有一个非常要紧 阿羅漢 重点我们必须谨记 功德,名為六恒住。 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恒常不動,“不苦不樂,舍 心, 那就是:阿拉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 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得三明六通 这就
==第一阿羅漢== 是为什么在佛陀般涅盘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 須菩提 我们还 听闻与修 隨順世間, 佛法 大忍辱,對任何一個人,都無惱無諍,這就是由於他通達空性 原因 緣故 关于这点,我想再稍加解释:
最初 佛陀知道須菩提有這樣 五比库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拉汉果之后 修行後,很是歡喜高興 耶舍与 有一次曾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讚 道:“須菩提!在我 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 弟子中 然后证 修行能到你這種程度,算是很難的了。你已證 阿拉汉果。于 無諍三昧,這 包括佛陀在内 人中最為第一,我為你恭喜 世间有了六十 你已經是第 的離欲 拉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佛陀说:羅漢!”
「诸比库 須菩提聽到佛陀的稱讚 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 心中非常歡喜又感激 你们也解脱了人、天 但又像是不敢當似 一切陷阱 去游方,诸比库 他合十頂禮說道:“佛陀 为了大众的利益 您對我們布施慈悲愛語 为了大众的安乐 給我們鼓勵 出于对大众 我是滿腔訴不盡 悲悯,为了诸天与 感激之情。佛陀!您說我是 的利益、幸福与安乐 中最為第一 切勿两个人同行在 是第 条路上。诸比丘 離欲阿羅漢,但是 开示初善、中善、后善 我絕不做如此想 具足义理与文句 假若我有這樣 法, 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 就代表我執還沒 尘垢较浅的人 斷除 若没 終日還是沈在有得 机缘听闻佛 證的 则会退堕 執之中 若听闻了 法则能了悟。」==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北传佛教所指的阿罗汉 陀!我沒 這樣想 一指声闻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 也沒有這樣行 不再分段 以無 死。北传阿罗汉 無為 果位次于菩萨 緣故 为协助 和菩萨普救世人,各有 陀才對我說這樣的愛語美詞。 护持的主要对象 汉传佛教常塑有十六罗汉 像舍利弗尊者 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像。;cank<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C%A0%E4%BD%9B%E6%95%99/947863?fr=aladdin 北传佛教 目犍連尊者,他們才是真正 含义] </ref> 離欲阿羅漢!”
阿罗汉 很謙虛而又善於言詞 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 [[須 提]] 为十地菩萨 從他的說話 的第十地 修行境界仅次於圆满佛 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證得聖 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 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北传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 罗汉 羅漢了 。== 分别佛光大辭典== 断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够断“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即可证入阿罗汉果。证入 罗汉果的圣者,将会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罗汉的功德,名为六恒住。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恒常不动,“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得三明六通。==第一阿罗汉==须菩提,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一个人,都无恼无诤,这就是由于他通达空性的缘故。羅漢
佛陀知道须菩提有这样的修行后 arhat 很是欢喜高兴,有一次曾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道:“须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这种程度,算是很难的了 巴利語arahant 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 為聲聞四果之 一, 我为你恭喜,你已经是第 如來十號之 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称赞,心中非常欢喜 感激,但又像是 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 敢当似的 生、無生、無學、真人 他合十顶礼说道:“佛陀!您对我们布施慈悲爱语 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 给我们鼓励 證得盡智 我是满腔诉不尽的感激 而堪受世間大供養 聖者 佛陀!您说我是人中最为第一 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 是第 离欲阿罗汉 般皆作狹義之解釋 但是,我绝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这样的想法,就代表我执还没有断除,终日还是沉在有 專指小乘佛教中所 有证的法执 中,佛陀!我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行,以无生无为的缘故,佛陀才对我说这样的爱语美词 最高果位而言 其实,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很谦虚而又善于 若廣義 词的[[须菩提]] 从他的说话 則泛指大、小乘佛教 之最高果位。\n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 就可以知道他是 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 位证得圣 ,為小乘之極 的阿罗汉了 ==佛光大辞典==阿罗汉可分為二種,即:
arhat (一)阿羅漢向 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 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 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 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n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 (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 (二)阿 罗汉 羅漢 果,指 断尽 斷盡 一切 烦恼 煩惱 ,得 智而受世 大供 者。 入此果位者,四智 无碍 無礙 法可 ,故 称无学 稱無學 无学 無學 果、 无学 無學 位;若再完成 无学 無學 乃至 无学 無學 正定之八 道,以及 无学 無學 无学 無學 正智等十 种无 種無 漏法, 则称为 則稱為 无学 無學 支。\n  关于 關於 罗汉 羅漢 语义 語義 大智度 卷三、大乘 章卷十七本、翻 集卷一、卷二等 杀贼 殺賊 、不生、 供三 称为 稱為 罗汉 羅漢 自古以 最常
即:
(一) 杀贼 殺賊 ,指 、思之惑。阿 罗汉 羅漢 除三界 、思之惑,故 称杀贼 稱殺賊
(二)不生,即 生。阿 罗汉证 羅漢證 入涅槃,而不 受生 三界中,故 不生。
(三) 供,阿 罗汉 羅漢 得漏 除一切 烦恼 煩惱 受人天之供 ,故 称应 稱應 供。梵 语arhan 語arhan 语arhat 語arhat (阿 罗汉 羅漢 )之 单数 單數 主格,意 受供 、受尊敬,故上述三 中,以 供一 义较为适 義較為適 切。此外,慧 远于 遠於 大乘 章卷二十末亦以 化一切 生、 断尽诸 斷盡諸 惑等四 罗汉 羅漢 。又善 律毗婆沙卷四 则举 則舉 出打 三界 车辐 車輻 远离 遠離 一切 恶业 惡業 覆藏等五 罗汉 羅漢 释义 釋義
另就阿 罗汉 羅漢 种类 種類 声闻 聲聞 四果中之阿 罗汉 羅漢 ,依其根性利 之差 ,可分 据杂 據雜 阿毗 卷五、俱舍 卷二十五等所
即:
(一)退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退相阿 罗汉 羅漢 ,指遭遇小 恶缘 惡緣 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死相阿 罗汉 羅漢 ,指由 于忧惧 於憂懼 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 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守相阿 罗汉 羅漢 ,指能守 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住相阿 罗汉 羅漢 ,指不退亦不 ,而安住 果位者。
(五)堪 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可 相阿 罗汉 羅漢 ,指能迅速精 ,而 达于 達於 法者。
(六)不 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不 相阿 罗汉 羅漢 ,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 罗汉 羅漢 中,前五 种为钝 種為鈍 根者,故得 时爱 時愛 心解 ,而 者系 利根者,故得不 或不 心解 言之,倘若能遇善因 而得入定之解 称为时 稱為時 随时 隨時 可入定,而 无须 無須 等待某 特定因 之解 称为 稱為 。又善 自己所得之阿 罗汉 羅漢 果, 脱烦恼 脫煩惱 者, 称为时爱 稱為時愛 心解 ;不再由 于烦恼 於煩惱 而退失果位之解 者, 称为 稱為 心解
此外,不 法阿 罗汉 羅漢 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 为两种 為兩種
即:
(一)本 生就不 动种 動種 性者, 称为 稱為 不退法阿 罗汉 羅漢 、不退相阿 罗汉 羅漢
(二)由精 修行而 法者, 称为 稱為 法阿 罗汉 羅漢 。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 罗汉 羅漢 。若再加 缘觉 緣覺 、佛, 则总称 則總稱 罗汉 羅漢 ,又 称为 稱為 无学 無學
中阿含 卷三十、成 实论 實論 卷一等所 ,以慧解 、俱解 取代 缘觉 緣覺 、佛,而形成另一 无学 無學 。其中,藉智慧力以解 脱烦恼 脫煩惱 之阿 罗汉 羅漢 称为 稱為 慧解 罗汉 羅漢 。若得 灭尽 滅盡 定,而 心、智慧 方面悉皆解 之阿 罗汉 羅漢 则称 則稱 俱解 罗汉 羅漢 。此二者再加 疑解 罗汉 羅漢 (在俱解 中通 一切文 ,而得四 无碍 無礙 解者), 成三 罗汉 羅漢
[佛本行集 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 卷十八、 勒上生 、大乘阿毗 磨集 卷十四、甘露味 卷上、大毗婆沙 卷九十四、法 华义记 華義記 卷一、成唯 识论 識論 卷三末、法 华义 華義 疏卷一、大日 疏卷一、翻梵 卷一、玄 卷八]( 参阅 參閱 ‘九 无学 無學 ’147、‘六 性’1302、‘四向四果’1683)== 考文 ==
{{Reflist}}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Category:221 經及其釋]]
25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