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阿罗汉1.jpg|缩略图|[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4ce36d3d539b600d2c04a81ea50352ac65cb7fe?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d2F0ZXIvYmFpa2U4MA==,g_7,xp_5,yp_5/format,f_auto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7%BD%97%E6%B1%89/3974?fromtitle=%E5%BA%94%E4%BE%9B&fromid=2098564&fr=aladdin 图片来源]]]
'''阿罗汉'''(佛教术语)(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
''' 阿 罗汉为声闻四果之一 羅漢'''(佛教術語)(梵語arhat , 如来十号之一 巴利語arahant)。又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 。 指断尽三界见 意譯應 、 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 應 供 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應真、殺賊、不生、無生、無學、真人 。
Arhat 阿羅漢為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是佛教聲聞中最高果位。Arhat 的音 译譯,即得道者、 圣 聖 者的意思。 声闻 聲聞 所 证 證 的最高果位,也是 对断绝 對斷絕 了一切嗜好情欲、解 脱 脫 了 烦恼 煩惱 、受人崇拜敬仰的 圣 聖 人的一 种称 種稱 呼。又叫 罗汉 羅漢 。阿羅漢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是偉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證最高的果位。羅漢者皆身心六根清凈,無明煩惱已斷(殺賊)。已了脫生死,證入涅槃(無生)。堪受諸人天尊敬供養(應供)。於壽命未盡前,仍住世間梵行少欲,戒德清凈,隨緣教化度眾。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宋.沈括《[[夢溪筆談]]》<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425752.html 應供正遍知明行足……是什麽意思 百度知道] </ref>
*中文名 ; 阿 罗汉含有杀贼 羅漢*外文名 ;梵語arhat,巴利語arahant*相關佛經 ;成唯識論、俱舍論等*梵語音譯 :得道者 、 无生 聖者的意思==意義==梵語阿羅漢意譯為無學,指的是從比丘因地修行畢業,所學圓滿。阿羅漢包括了佛陀 、 应供等义 辟支佛和聲聞阿羅漢 。 杀贼是杀尽烦恼 在佛劫 之 贼 中,即還有佛法流傳的時代里 , 无生是解脱生死 不 受后 會 有 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現 , 应供 只有聲聞阿羅漢出現。聲聞就 是 应受天上人间 聽聞佛法 的 供养。 意思阿羅漢 是 伟大的佛陀得 依照正 法 弟子 修 证最高 行而達到涅槃 的 果位。聖者,離貪斷愛,名色識三者不再相依相緣,再有再生之因緣滅盡,無因緣可記說
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此外尚有三義:
應供:佛的十種稱號當中就有“應供”一項,而“應供”的梵語其實正是“ 阿 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羅漢” 。--宋.沈括《[[梦溪笔谈]]》<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585425752.html 应 阿羅漢福慧俱足,為眾生之福田, 供 正遍知明行足……是什么意思 百度知道] </ref> 養阿羅漢可以修福,以其能教眾生如何修福、修慧、斷煩惱。
*中文名 ;阿罗汉*外文名 ;梵语arhat 殺賊:“賊”指煩惱 , 巴利语arahant*相关佛经 ;成唯识论、俱舍论等*梵语音译 :得道者、圣者的意思==意义==梵语 使眾生有損。 阿 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 羅漢斷除煩惱 , 所学圆满 故雲“殺賊” 。
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 無生:無生是不生 不 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 滅 , 只有声闻阿罗汉 出 现 了三界六道輪回 。 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
==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阿 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羅漢按巴利語應翻譯為“阿拉漢”。
此外尚有三义:“阿拉漢”是對佛陀如來修行至阿羅漢果位階段時受到的尊稱,也可以指一切的漏盡者(khinàsava,斷盡煩惱者),涉及諸佛、獨覺佛及阿拉漢弟子在阿羅漢果位時應供應真。
应供:佛的十种称号当中就有“应供”一项,而“应供”的梵语其实正是 “阿 罗汉 拉漢 ” 。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有五種含義:
杀贼:“贼”指烦恼,使众生有损。 1.以已遠離一切煩惱故為 阿 罗汉断除烦恼,故云“杀贼”。拉漢;
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出了三界六道轮回。==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阿罗汉按巴利语应翻译为“ 2.以已殺煩惱敵故為 阿拉 汉”。漢;
“阿拉汉”是对佛陀如来修行至阿罗汉果位阶段时受到的尊称,也可 3. 以 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涉及诸佛、独觉佛及 已破輪回之輻故為 阿拉 汉弟子在阿罗汉果位时应供应真。漢;
“ 4.以有資格受資具等供養故為 阿拉 汉”有五种含义:漢;
15.以 對惡行 已 远离一切烦恼 無隱秘故 故 为 為 阿拉 汉;漢。(Pr.A.1 Vm.1.125-130)
2.以已杀烦恼敌故为 依巴利論藏(阿毗達摩藏)所說,在“ 阿拉 汉;漢道心”,永斷五上分結,已斷的五下分結與五上分結,永不再卷土重來。
3.以已破轮回 阿拉漢───「阿拉漢」意為殺敵,即殺死煩惱 之 辐故为 意。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於阿拉漢自己的意願。大多數阿拉漢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如沙利補答(舍利弗)尊者、馬哈摩嘎喇那(大目犍連)尊者。有些阿拉漢則獨自住在森林里,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如安雅袞丹雅(憍陳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積極幫助別人的 阿拉 汉;漢也還是帶給別人很大的利益:當他們托缽時,供養食物給他們的施主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袞丹雅尊者住在森林時並不外出托缽,但是供養他食物的大象與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4.以 在佛陀的聖弟子當中,阿拉漢是最高的階位。我們所皈依的三寶之一就是佛陀的聖僧團。聖僧團由四對或八種出家聖眾所組成(即所謂四雙八輩);換句話說就是達到四道與四果的四類聖者。這四類聖者就是入流、一來、不來、阿拉漢。如果將聖道與聖果分開來說時,這四類就分成八種。佛陀開示說這四類或八種聖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而阿拉漢果聖者正是他們當中最高的一種。即使只是對阿拉漢表達恭敬或讚嘆都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拉漢沒 有 资格受资具等供养故为 積極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已經在利益世間的眾生了;積極幫助別人的 阿拉 汉;漢就更不用說了。
5. 巴利聖典中有許多部經是如沙利補答尊者所開示的,如《[[大象跡喻經]]》。有時在他的一次開示當中,成千上百位聽眾證悟聖果。他教授了對禪修很重要的《[[無礙解道]]》。當他托缽時,在每戶居士家門口他先站著入滅盡定,出定後才接受食物。正是為了使施主能獲得崇高與殊勝的利益,所 以 对恶行已无隐秘故故为阿拉汉 他才如此做 。(Pr.A.1 Vm.1.125-130)
依巴利论藏(阿毗达 馬哈 摩 藏) 嘎喇那尊者往往會到天界去問諸天人是什麽善業造成他們投生天界。有時他到地獄去,問地獄的諸眾生是什麽惡業造成他們投生地獄。如此,他了解了佛陀 所 说 說的何為生死輪回 , 在“阿拉汉道心” 不管投生天界還是投生地獄 , 永断五上分结 都是無常苦 , 已断 輪回是苦。所以他言傳身教解釋佛陀所說 的 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 法 , 永 就是脫離三界的滅苦之法,使許多人明白天界 不 再卷土重来 是解脫的終點而舍離諸惡,奉行眾善 。
阿拉汉───「阿拉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拉汉自己的意愿。大 富樓那彌 多 数阿拉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沙利补答(舍利弗) 羅尼子 尊者 、马哈摩嘎喇那( 是善於說法第一的 大 目犍连)尊者 弟子 。 有些阿拉汉则独自住 他 在 森林里 許多場合開示佛法。由於他善巧的闡述 , 没有积极地帮助别 許多 人 , 因而證得聖果或在信心與修行方面獲得提升。例 如 安雅衮丹雅(憍陈如) 阿難 尊者 。然而,即使 就 是 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也还是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当他们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衮丹雅 在聽聞富樓那 尊者 住在森林时并不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 說法之後證 得 到很殊胜 入流果 的 功德 。
在 馬哈咖咤亞那(摩訶迦旃延)尊者是將 佛陀的 圣 簡要開示詳盡解釋第一的大 弟子 当中 。他在偏僻的國家持續地弘法,使無數人獲得法益。他開示了《導論》 , 阿拉汉 這 是 最高 批注藏經 的 阶位。我们所皈依 一部著作,詳盡地解釋幾部深奧 的 三宝之一就是 經,對佛教徒理解 佛陀的 圣僧团 教法有很大的幫助 。 圣
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所谓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 有一個非常要緊 的 四类圣者。这四类圣者 重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那 就是 入流、一来、不来、 : 阿拉 汉 漢弘揚佛法與延續佛法 。 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 這 就 分成八种。 是為什麽在 佛陀 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 般涅盤後二千五百多年 的 无上福田;而阿拉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 今天,我們還能聽聞與修行佛法 的 一种。即使只是对阿拉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 原因 。 因此,就算阿拉汉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 關於這點 , 自然也已经在利益世间的众生了;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就更不用说了。我想再稍加解釋:
巴利圣典中有许多部经是如沙利补答尊者所开示 最初 的 ,如 五比庫聽聞 《[[大象迹喻经]] 無我相經 》 。有时在 而證得阿拉漢果之後,耶舍與 他的 一次开示当中 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後地出家 , 成千上百位听众证悟圣 然後證得阿拉漢 果。 他教授 於是包括佛陀在內,世間有 了 对禅修很重要的《[[无碍解道]]》 六十一位阿拉漢 。 当 當時佛陀囑咐 他 托钵时,在每户居士家门口他先站着入灭尽定,出定后才接受食物。正是为了使施主能获得崇高与殊胜的利益 們要四處遊方 , 所以他才如此做 弘揚佛法 。佛陀說:
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往往会到天界去问诸 「諸比庫,我解脫了人、 天 的一切陷阱,你們也解脫了 人 是什么善业造成他们投生 、 天 界 的一切陷阱 。 有时他到地狱 去 遊方 , 问地狱 諸比庫!為了大眾 的 诸众生是什么恶业造成他们投生地狱。如此 利益 , 他 為 了 解 大眾的安樂,出於對大眾的悲憫,為 了 佛陀所说 諸天與人 的 何为生死轮回 利益、幸福與安樂 , 不管投生天界还是投生地狱 切勿兩個人同行在一條路上。諸比丘 , 都是无常苦 開示初善、中善、後善 , 轮回是苦。所以他言传身教解释 具足義理與文句的 佛 陀所说的 法, 就是脱离三界 顯示圓滿具足的梵行。眾生當中有塵垢較淺 的 灭苦之 人,若沒有機緣聽聞佛 法 則會退墮 , 使许多人明白天界不是解脱的终点而舍离诸恶,奉行众善 若聽聞了佛法則能了悟 。」
==北傳佛教阿羅漢的含義==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是善于说法第 北傳佛教所指的阿羅漢有二, 一 指聲聞四果阿羅漢,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斷除了六道所持 的 大弟子。他在许多场合开示佛 見思煩惱,脫離輪回,入了四聖 法 界,不再分段生死 。 由于他善巧 北傳阿羅漢 的 阐述 果位次於菩薩 , 许多 為協助佛和菩薩普救世 人 因而证得圣果 ,各有其護持的主要對象,漢傳佛教常塑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 或 在信心与修行方面获得提升 五百羅漢像 。 例如阿难尊者就是在听闻富楼那尊者说法之后证得入流果 ;cank<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C%A0%E4%BD%9B%E6%95%99/947863?fr=aladdin 北傳佛教 的 。含義] </ref>
马哈咖吒亚那(摩诃迦旃延)尊者是将佛陀 阿羅漢 的 简要开示详尽解释 第 一的 二個意義可指大阿羅漢,實際位階為 大 弟子。他在偏僻 乘法雲地菩薩,為十地菩薩中 的 国家持续 第十 地 弘法 , 使无数人获得法益 修行境界僅次於圓滿佛果與等覺菩薩 。 他开示 除 了 《导论》 入一真法界已見性 , 这是批注藏经 斷除了六道持有的見思煩惱、四聖法界尚有 的 一部著作 塵沙煩惱 , 详尽地 四十二品無明也僅剩兩品未破。依北傳見 解 释几部深奥 ,釋迦牟尼佛常隨十大弟子實際皆為大阿羅漢。==分別==斷惑究竟 的 经 修行者,能夠斷“五順上分結”(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 , 对佛教徒理解佛陀 即可證入阿羅漢果。證入阿羅漢果 的 教法 聖者,將會自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 有 很大的帮助 。”
有一个非常要紧 阿羅漢 的 重点我们必须谨记 功德,名為六恒住。 在 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時,恒常不動,“不苦不樂,舍 心, 那就是:阿拉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 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得三明六通 。 这就
==第一阿羅漢== 是为什么在佛陀般涅盘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 須菩提 , 我们还 能 听闻与修 隨順世間, 行 佛法 大忍辱,對任何一個人,都無惱無諍,這就是由於他通達空性 的 原因 緣故 。 关于这点,我想再稍加解释:
最初 佛陀知道須菩提有這樣 的 五比库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拉汉果之后 修行後,很是歡喜高興 , 耶舍与 有一次曾在金剛般若法會上稱讚 他 道:“須菩提!在我 的 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 弟子中 , 然后证 修行能到你這種程度,算是很難的了。你已證 得 阿拉汉果。于 無諍三昧,這 是 包括佛陀在内 人中最為第一,我為你恭喜 , 世间有了六十 你已經是第 一 位 的離欲 阿 拉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佛陀说:羅漢!”
「诸比库 須菩提聽到佛陀的稱讚 , 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 心中非常歡喜又感激 , 你们也解脱了人、天 但又像是不敢當似 的 一切陷阱 。 去游方,诸比库 他合十頂禮說道:“佛陀 ! 为了大众的利益 您對我們布施慈悲愛語 , 为了大众的安乐 給我們鼓勵 , 出于对大众 我是滿腔訴不盡 的 悲悯,为了诸天与 感激之情。佛陀!您說我是 人 的利益、幸福与安乐 中最為第一 , 切勿两个人同行在 是第 一 条路上。诸比丘 離欲阿羅漢,但是 , 开示初善、中善、后善 我絕不做如此想 , 具足义理与文句 假若我有這樣 的 佛 想 法, 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 就代表我執還沒 有 尘垢较浅的人 斷除 , 若没 終日還是沈在有得 有 机缘听闻佛 證的 法 则会退堕 執之中 , 若听闻了 佛 法则能了悟。」==北传佛教阿罗汉的含义==北传佛教所指的阿罗汉 陀!我沒 有 二 這樣想 , 一指声闻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 也沒有這樣行 , 不再分段 以無 生 死。北传阿罗汉 無為 的 果位次于菩萨 緣故 , 为协助 佛 和菩萨普救世人,各有 陀才對我說這樣的愛語美詞。 其 护持的主要对象 實 , 汉传佛教常塑有十六罗汉 像舍利弗尊者 、 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像。;cank<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C%A0%E4%BD%9B%E6%95%99/947863?fr=aladdin 北传佛教 目犍連尊者,他們才是真正 的 含义] </ref> 離欲阿羅漢!”
阿罗汉 很謙虛而又善於言詞 的 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 [[須 菩 萨 提]] , 为十地菩萨 從他的說話 中 的第十地 , 修行境界仅次於圆满佛 就可以知道他是一位證得聖 果 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 的 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北传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 阿 罗汉 羅漢了 。== 分别佛光大辭典== 断惑究竟的修行者,能够断“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即可证入阿罗汉果。证入 阿 罗汉果的圣者,将会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阿罗汉的功德,名为六恒住。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恒常不动,“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得三明六通。==第一阿罗汉==须菩提,能随顺世间,行大忍辱,对任何一个人,都无恼无诤,这就是由于他通达空性的缘故。羅漢
佛陀知道须菩提有这样的修行后 arhat , 很是欢喜高兴,有一次曾在金刚般若法会上称赞他道:“须菩提!在我的弟子中,修行能到你这种程度,算是很难的了 巴利語arahant 。 你已证得无诤三昧,这是人中最为第 為聲聞四果之 一, 我为你恭喜,你已经是第 如來十號之 一 的离欲阿罗汉!”。
须菩提听到佛陀的称赞,心中非常欢喜 又 感激,但又像是 作阿盧漢、阿羅訶、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稱羅漢、啰呵。[[意譯應]]、[[應供]]、[[應真]]、殺賊、 不 敢当似的 生、無生、無學、真人 。 他合十顶礼说道:“佛陀!您对我们布施慈悲爱语 指斷盡三界見、思之惑 , 给我们鼓励 證得盡智 , 我是满腔诉不尽的感激 而堪受世間大供養 之 情 聖者 。 佛陀!您说我是人中最为第一 此果位通於大、小二乘 , 是第 然 一 离欲阿罗汉 般皆作狹義之解釋 , 但是,我绝不做如此想,假若我有这样的想法,就代表我执还没有断除,终日还是沉在有 專指小乘佛教中所 得 有证的法执 之 中,佛陀!我没有这样想,也没有这样行,以无生无为的缘故,佛陀才对我说这样的爱语美词 最高果位而言 。 其实,像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离欲阿罗汉!”
很谦虚而又善于 若廣義 言 词的[[须菩提]] 之 , 从他的说话 則泛指大、小乘佛教 中 之最高果位。\n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另據俱舍論卷二十四舉出 , 就可以知道他是 阿羅漢乃聲聞四果(四沙門果)之 一 位证得圣 ,為小乘之極 果 的阿罗汉了 。==佛光大辞典==阿罗汉可分為二種,即:
arhat (一)阿羅漢向 , 巴利语arahant。为声闻四 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 果 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者 。
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 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n 据成唯识论卷三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如来十号之一。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举出,阿罗汉乃声闻四果(四沙门果)之一,为小乘之极果。可分为二种,即: (一)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 (二)阿 罗汉 羅漢 果,指 断尽 斷盡 一切 烦恼 煩惱 ,得 尽 盡 智而受世 间 間 大供 养 養 之 圣 聖 者。 证 證 入此果位者,四智 圆 圓 融 无碍 無礙 而 无 無 法可 学 學 ,故 称无学 稱無學 、 无学 無學 果、 无学 無學 位;若再完成 无学 無學 正 见 見 乃至 无学 無學 正定之八 圣 聖 道,以及 无学 無學 解 脱 脫 、 无学 無學 正智等十 种无 種無 漏法, 则称为 則稱為 十 无学 無學 支。\n 关于 關於 阿 罗汉 羅漢 之 语义 語義 , 据 據 大智度 论 論 卷三、大乘 义 義 章卷十七本、翻 译 譯 名 义 義 集卷一、卷二等 举 舉 出 杀贼 殺賊 、不生、 应 應 供三 义 義 , 称为 稱為 阿 罗汉 羅漢 三 义 義 , 为 為 自古以 来 來 最常 见 見 之 说 說 。
即:
(一) 杀贼 殺賊 , 贼 賊 ,指 见 見 、思之惑。阿 罗汉 羅漢 能 断 斷 除三界 见 見 、思之惑,故 称杀贼 稱殺賊 。
(二)不生,即 无 無 生。阿 罗汉证 羅漢證 入涅槃,而不 复 覆 受生 于 於 三界中,故 称 稱 不生。
(三) 应 應 供,阿 罗汉 羅漢 得漏 尽 盡 , 断 斷 除一切 烦恼 煩惱 , 应 應 受人天之供 养 養 ,故 称应 稱應 供。梵 语arhan 語arhan , 为 為 梵 语arhat 語arhat (阿 罗汉 羅漢 )之 单数 單數 主格,意 译 譯 受供 养 養 、受尊敬,故上述三 义 義 中,以 应 應 供一 义较为适 義較為適 切。此外,慧 远于 遠於 大乘 义 義 章卷二十末亦以 应 應 化一切 众 眾 生、 断尽诸 斷盡諸 惑等四 义 義 解 释 釋 阿 罗汉 羅漢 。又善 见 見 律毗婆沙卷四 则举 則舉 出打 坏 壞 三界 车辐 車輻 、 远离 遠離 一切 恶业 惡業 、 无 無 覆藏等五 种 種 阿 罗汉 羅漢 之 释义 釋義 。
另就阿 罗汉 羅漢 之 种类 種類 而 论 論 , 声闻 聲聞 四果中之阿 罗汉 羅漢 ,依其根性利 钝 鈍 之差 别 別 ,可分 为 為 六 种 種 。 据杂 據雜 阿毗 昙 曇 心 论 論 卷五、俱舍 论 論 卷二十五等所 举 舉 ,
即:
(一)退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退相阿 罗汉 羅漢 ,指遭遇小 恶缘 惡緣 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
(二)思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死相阿 罗汉 羅漢 ,指由 于忧惧 於憂懼 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
(三) 护 護 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守相阿 罗汉 羅漢 ,指能守 护 護 而不致退失果位者。
(四)安住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住相阿 罗汉 羅漢 ,指不退亦不 进 進 ,而安住 于 於 果位者。
(五)堪 达 達 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可 进 進 相阿 罗汉 羅漢 ,指能迅速精 进 進 ,而 达于 達於 不 动 動 法者。
(六)不 动 動 法阿 罗汉 羅漢 ,又作不 坏 壞 相阿 罗汉 羅漢 ,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 种 種 阿 罗汉 羅漢 中,前五 种为钝 種為鈍 根者,故得 时 時 解 脱 脫 或 时爱 時愛 心解 脱 脫 ,而 后 後 者系 属 屬 利根者,故得不 时 時 解 脱 脫 或不 动 動 心解 脱 脫 。 详 詳 言之,倘若能遇善因 缘 緣 而得入定之解 脱 脫 , 称为时 稱為時 解 脱 脫 ; 随时 隨時 可入定,而 无须 無須 等待某 种 種 特定因 缘 緣 之解 脱 脫 , 称为 稱為 不 时 時 解 脱 脫 。又善 护 護 自己所得之阿 罗汉 羅漢 果, 并 並 解 脱烦恼 脫煩惱 者, 称为时爱 稱為時愛 心解 脱 脫 ;不再由 于烦恼 於煩惱 而退失果位之解 脱 脫 者, 称为 稱為 不 动 動 心解 脱 脫 。
此外,不 动 動 法阿 罗汉 羅漢 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 为两种 為兩種 ,
即:
(一)本 来 來 生就不 动种 動種 性者, 称为 稱為 不退法阿 罗汉 羅漢 、不退相阿 罗汉 羅漢 。
(二)由精 进 進 修行而 达 達 不 动 動 法者, 称为 稱為 不 动 動 法阿 罗汉 羅漢 。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 为 為 七 种 種 阿 罗汉 羅漢 。若再加 缘觉 緣覺 、佛, 则总称 則總稱 九 种 種 阿 罗汉 羅漢 ,又 称为 稱為 九 无学 無學 。
另 据 據 中阿含 经 經 卷三十、成 实论 實論 卷一等所 举 舉 ,以慧解 脱 脫 、俱解 脱 脫 取代 缘觉 緣覺 、佛,而形成另一 种 種 九 无学 無學 。其中,藉智慧力以解 脱烦恼 脫煩惱 之阿 罗汉 羅漢 , 称为 稱為 慧解 脱 脫 阿 罗汉 羅漢 。若得 灭尽 滅盡 定,而 于 於 心、智慧 两 兩 方面悉皆解 脱 脫 之阿 罗汉 羅漢 , 则称 則稱 俱解 脱 脫 阿 罗汉 羅漢 。此二者再加 无 無 疑解 脱 脫 阿 罗汉 羅漢 (在俱解 脱 脫 中通 达 達 一切文 义 義 ,而得四 无碍 無礙 解者), 则 則 成三 种 種 阿 罗汉 羅漢 。
[佛本行集 经 經 卷三十四、卷四十二、北本涅槃 经 經 卷十八、 弥 彌 勒上生 经 經 、大乘阿毗 达 達 磨集 论 論 卷十四、甘露味 论 論 卷上、大毗婆沙 论 論 卷九十四、法 华义记 華義記 卷一、成唯 识论 識論 述 记 記 卷三末、法 华义 華義 疏卷一、大日 经 經 疏卷一、翻梵 语 語 卷一、玄 应 應 音 义 義 卷八]( 参阅 參閱 ‘九 无学 無學 ’147、‘六 种 種 性’1302、‘四向四果’1683)== 参 參 考文 献獻==
{{Reflist}}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Category:221 經及其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