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4
次編輯
變更
無編輯摘要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根据大量史料,经过19年的努力而撰成的年经事纬的巨著。于元丰七年(1084)成书进呈。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元祐元年十月十四日奉圣旨下杭州镂版,元祐七年刻成。这是《通鉴》成书后第1个刻本,现在已不可见。以后各朝均有刻印,以清胡克家翻刻的元刊胡注本为最好。这个本子有著名学者胡三省的注文,把司马光的《考异》散注在正文之下,对阅读《通鉴》有很大帮助,而且章钰曾根据胡刻本校过宋、明各本,并参考了前人校过的宋、元、明本纪录,汇集了宋、元、明各本的长处,1956年中华书局就是根据这 一版本点校出版今本《资治通鉴》 传世。<ref>[http://www.read126.cn/194c6894-51d5-4df3-a4bc-fa1282139f82!c0856342-2132-4498-921c-d81450904044!ed214aa5-fc33-4ce2-a980-1f25a36184ff.html_ html _ 在线阅读网]</ref>
==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
由于《通鉴》是一部世界公认的史学名著,所以历代有人研究,成了学术界的一件盛事。在南宋研究《通鉴》学者可分为三支;一支是以李焘、李心传、刘时举为代表的续《通鉴》学者。一支是以朱熹、袁枢为代表的改编《通鉴》学者。一支以史炤、王应麟、胡三省为代表的注释《通鉴》学者,就中以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成就最高。元、明两代《通鉴》研究可分为两支,一支是续 《通鉴》学者,如金履祥的续前,薛应旂、王宗沐的续后,陈锡仁、杨仲良的别续。(指续《通鉴纲目》和《通鉴纪事本末》)。一支是订补《通鉴》学者,如明严衍。清代研究《通鉴》学者可分为四支。一支以顾炎武为代表的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研究《通鉴》的学者。一支以徐乾学、毕沅为代表的续《通鉴》学者。一支以钱大昕为代表的考据《通鉴》学者。一支以王夫之为代表的论《通鉴》学者。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年间《通鉴》研究出现了带全面性总结的著作,如崔万秋《通鉴研究》、张须的《通鉴学》、陈垣的《通鉴胡注表微》。目前《通鉴》研究空前热烈,方兴未艾,各家所论,见仁见智,把《通鉴》研究推向纵深发展。<ref>[http://www.read126.cn/194c6894-51d5-4df3-a4bc-fa1282139f82!c0856342-2132-4498-921c-d81450904044!ed214aa5-fc33-4ce2-a980-1f25a36184ff.html_ html _ 在线阅读网]</ref>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810 文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