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43
次編輯
變更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长江三角洲城市群</big> ''' |- |File:长江三角洲城市…”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长江三角洲城市群</big> '''
|-
|[[File:长江三角洲城市群.jpg|缩略图|居中|[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9/2b675593eb87447ab03998a3907c0caa.jpe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外文名: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别 名: 长三角城市群
所属地区: 华东地区
地理位置: 中国华东长江下游平原
面 积: 211700 km²
下辖地区: 26个城市
电话区号: (+86)021、025、0551、0571等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2.25 亿
著名景点: 外滩、豫园、夫子庙、西湖、乌镇、横店、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
机 场: [[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禄口机场]]、
[[萧山机场]]、[[新桥机场]]、[[南通机场]]等
火车站: 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杭州东站、合肥南站等
车牌代码: 沪、苏、浙、皖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公开资料显示,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拥有2.25亿人口,贡献了全国1/4左右的GDP,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引领者,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政府最新批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修改稿)〉的请示》(发改规划〔2016〕1060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为引领,以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为支撑,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健全包容共享的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健全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着力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研究制定支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政策,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ref>[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25/content_5076639.htm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ref>
==历史沿革==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
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1842-1949年),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1949~197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经过10-20年建设,中国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到沿江五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宁湖杭(南京、湖州、杭州)、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情况,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2015年以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综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重点围绕“共同谋划‘十三五’长三角协同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就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重点专题合作、完善合作发展机制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中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大力吸引外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推进贸易便利化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创新,发展金融、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2018年9月27日,由沪苏浙皖文明办联合主办的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区)文化交流研讨会27日在上海召开,会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全国文明城市、城区创建工作的共建备忘录。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8年11月30日,上海徐汇及南京、杭州、宁波、绍兴、蚌埠等6个长三角市、区在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论坛上正式签约,建立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共同为长三角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撑。
2018年12月1日,上海、杭州、宁波三地地铁二维码乘车正式启动互联互通,覆盖526座轨交车站,1万余台闸机。
2019年1月,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并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年,安徽全部16个市已经全面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包括皖北。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范围为苏浙皖沪四省市全部区域。
==城市范围==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部分城市范围内,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区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冲积平原。城市群涉及三省一市共26个市,区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2.2%。
==地貌==
公元前四千至五千年之前,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区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长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组成。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高邮神居山、仪征的白羊山、常州溧阳的南山、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其中常州溧阳的南山海拔508米,为吴越第一峰;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长江三角洲的地理顶点在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一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低点在江苏省高邮市一带(平均海拔2米),最高点高于1000米,高于1000米的有位于杭州天目山以及黄山。
==地形==
太湖平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太湖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长江三角洲顶点在南京市、扬州市(高邮)、仪征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气候==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水文==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长三角区域内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金牛湖、石臼湖、固城湖、高邮湖、骆马湖、邵伯湖、登月湖,浙江的西湖、东湖、南湖、东钱湖、千岛湖和安徽的巢湖、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天井湖、平天湖、雨山湖等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上海的黄浦江、吴淞江、蕰藻浜,江苏的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浙江的瓯江、灵江、苕溪、南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浙东运河,安徽的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皖江、新安江、滁河、漳河、淠河、颍河、涡河、东淝河、南淝河、裕溪河、柘皋河、杭埠河、濉河、史河等水系。
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淮河流域从中度污染下降到轻度污染,水质有所好转。其中,淮河干流水质为优;主要支流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8.1%、42.9%和19%,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沂沭泗水系水质为优;淮河流域其他水系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7.7%、22.6%和9.7%。巢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与2013年相比,巢湖东、西半湖及全湖平均水质和水体营养状态均无明显变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5.3%,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5.3%。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地表覆盖多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共有6大类14小类,分别是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草地(包括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海涂和滩地)、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公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包括裸土地和裸岩石用地)等。
==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底,长三角地区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64科、921属、2900余种,约占中国种子植物科的51.4%、属的31.8%、种的12.2%。特别在皖南丘陵山区中保存了丰富的古老科、属、种孑遗植物。
==人口民族==
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总人口1.5亿人,约占中国的11.0%。长三角城市群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56个民族齐全,有少数民族约120万。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城市群内约有2500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公路总里程达26.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821公里,同比增长0.77%和5.21%,内河航道总里程达43621公里。长三角港口吞吐量为27.06亿吨,比2008年增长12.97%。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共完成客运周转量3578.3亿人公里,占中国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亿人公里、铁路完成653.7亿人公里、水运完成15.1亿人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14.95%、8.3%、21.88%;完成货运周转量25250.2亿吨公里,占中国的20.83%,其中铁路完成672.2亿吨公里、公路完成2403.8亿吨公里、水运完成21637.8亿吨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2.66%、6.61%和37.67%。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将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客专、宁杭客专等既有铁路城际客货运功能。推进沪宁合、沪杭、合杭甬、宁杭、合安、宁芜安等主要骨干城际通道建设。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建设,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
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中国2.1%的区域面积,集中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综合实力第一,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一批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都成飞速增长。经济总量基本都过千亿人民币。为“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
2004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占中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中国26%的GDP,完成了中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中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中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2005年11月揭晓的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2494.10亿元,占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21.2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538.76亿元,占中国的比重为10.05%,第二产业产值为36476.64亿元,占中国的比重为23.14%,第三产业产值为32478.7亿元,占中国的比重为22.00%。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8∶50.32∶44.80,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9%,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下降了0.17个和2.32%。
2009年,长三角地区一般预算收入为7911.45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12.26%,比2008年同期增长速度降低约5.39%。其中,江苏一般预算收入在长三角中占比最高,约40.08%,其次为上海32.11%。2009年,长三角地区一般预算支出为9598.95亿元,同比增长18.89%,比2008年同期增长速度降低4.14%。其中,江苏一般预算支出在长三角中占比最高,约41.21%,其次为上海31.15%。
2009年,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9年为24667元,比2008年增长了4973.2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16609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097.8元。2009年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112元,比2008年增加了778.7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7661元,比2008年增加了489.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009年为38711元,比2008年增长了3606元。
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万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万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万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29万亿美元。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13年回落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4%,较2013年回落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较2013年回落0.9%;实际利用外资下降3.5%,较2013年下滑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9%,较2013年回落0.7%。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2020年一季度,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合计GDP达4.98万亿元,占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24%。
==第一产业==
2009年,长三角第一产业增加值3538.76亿元,以当年价计算,增长7.0%;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5972.57亿元,以当年价计算,增长5.69%。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第一产业总产值为283.15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4%;江苏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6.02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89%;浙江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873.40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37%。
==第二产业==
截至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长三角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07年,长三角集中了近半数的中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仪征化纤、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企业。
2009年,长三角工业增加值达到32391.9亿元,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95%。第二产业总产值为36260.88亿元,比2008年增长5.16%。建筑业增加值4084.74亿元,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24%。从建筑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建筑业增加值为593.03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52%,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5%;江苏省建筑业增加值为2101.43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45%,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8%;浙江省建筑业增加值为1390.28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04%,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1%。
2009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长三角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3.69亿元,占中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量的28.90%,同比2008年下降了0.72%,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最多,达到1120.09亿元,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为31.27%。
截至201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5个,国家级保税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除此之外,长三角还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地还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省市级开发区,其中,上海建成宝山工业园区等市级工业开发区26个,江苏则有省级开发区116个,浙江有省级开发区100个。
2015年,长三角16城市工业增加值4.37万亿元,增长5.8%;增速较2014年回落1.9%;其中江苏八市2.33万亿元、增长7.8%,浙江1.32万亿元,增长5.2%,增速分别比2014年回落0.8和2.9%;上海7110亿元,仅增长0.5%,增速回落3.5%。国内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工业生产和销售均产生一定影响。16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81万亿元,增长2.4%,较2014年回落3.0%;工业产品产销率(不包括上海)由上年的98%回调至97.6%。
==第三产业==
2009年,长三角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042.6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5%,占中国外贸比重36.4%。其中,出口4741.5亿美元,同比2008年下降15%,占中国出口比重39.5%。贸易顺差1440.4亿美元。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为138582.58亿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亿元,增长28.21%,存款总额占中国比重为17.67%,比2008年低4.92%;贷款发放量增长平稳,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为10420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亿元,增长30.28%,贷款总额占中国比重为18.79%。
2009年末,上海地区集合理财产品共有9个,首发规模超过150亿元,涵盖股票、债券、货币、FOF、混合型等多种形式。江苏省境内上市公司由2008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证券经营机构数位居中国第三。全年证券市场交易规模增长72.8%,交易总额居中国第三,证券营业部平均利润水平居中国第二。期货公司综合实力和盈利能力继续保持领先,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金额居中国第一,增长87.6%。期货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规模增长和强化风险管理双重目标。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证券市场表现良好,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9年,两省一市2009年保费收入总额2218.23亿元,比2008年增长14.83%,占中国比重为19.92%,略高于2008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保费收入均有所上涨,其中,江苏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907.7亿元,依然为长三角之首,占据长三角保费收入41%的份额。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645.5亿元。从增幅来看,江苏省增长较快,同比2008年增长17.06%。
长三角国际化程度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中国的32%和55%(截至2014年底)。
2015年长三角地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08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10.8%,增速较2014年提高1%,高于GDP增速2.6%。浙江和上海服务业增长明显加速。上海服务业增加值1.69万亿元,增长10.6%,浙江七市1.64万亿元,增长12.1%,增速分别较2014年提升1.8和3.8%。江苏地区较快增长,但增速略有所回落,江苏八市2.75万亿元,增长10.2%,增速同比2014年回落1.1%。
截至2014年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中国30%。
截至2014年底,长三角地区科学技术领域支出总额为1768.6亿元,其中上海432亿元、江苏717.1亿元、浙江619.5亿元。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4.5万件,其中上海5.3万件、江苏17.4万件、浙江10.9万件。专利申请授权量为20.2万件,其中上海3.5万件、江苏8.7万件、浙江8万件。
2020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五个一批"共77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0年浙江省工作要点,第十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列入其中。
==卫生==
截至2014年底,长三角城市群有各类卫生机构8万余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万余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
2019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卫生健康委11日共同签署三省一市卫生健康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
截至2014年底,长三角地区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普通中等学校、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合计17137所,比2008年增加42所。其中普通中等学校7020所,比2008年增加453所;小学9911所,比2008年减少411所。
2019年12月,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一体化。
==文化==
截至2010年,中国的三大文化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文化产业资产拥有量超过1000亿元的省市自治区有6个,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均在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地域文化包含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
==旅游==
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019年5月,沪苏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建立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
==上海==
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A级景区(点)61家,其中5A级景区(点)3家,4A级景区(点)28家,3A级景区(点)30家。
截至2015年底,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级宾馆238家,旅行社1518家,A级旅游景区(点)97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
==江苏==
截至2015年底,江苏有3处世界遗产、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A级景区17家、4A级景区超100家、2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0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
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拥有3处世界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省级321处、市县级1674处、共有文物保护点近4万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3个。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1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
==安徽==
截至2015年底,安徽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黄山、西递宏村)、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9家国家5A级景区、100多家国家4A级景区、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从战略高度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中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发展定位==
1.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完善的资源配置中心。
2.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发明和高新科技产业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3.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4.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5.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开放平台建设,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成熟改革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集聚国际化人才、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6.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牢固树立并率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依托江河湖海丰富多彩的生态本底,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众多、风景资源独特、水乡聚落点多面广等优势,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共同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共同打造充满人文魅力和水乡特色的国际休闲消费中心,形成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生态型城市群。
==空间格局==
===综述===
促进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一核===
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五圈===
促进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四带==
促进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
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引领长江经济带临港制造和航运物流业发展的龙头地区,推动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沿海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培育临港制造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服务业和特色农渔业,推进江海联运建设,打造港航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有序推进滨海生态城镇建设,加快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打造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皖北部、浙江西南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等城市,发挥开放程度高和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综合发展带,统筹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布局,加强与衢州、丽水等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提升对江西等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长江三角洲城市群</big> '''
|-
|[[File:长江三角洲城市群.jpg|缩略图|居中|[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9/2b675593eb87447ab03998a3907c0caa.jpe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外文名: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s
别 名: 长三角城市群
所属地区: 华东地区
地理位置: 中国华东长江下游平原
面 积: 211700 km²
下辖地区: 26个城市
电话区号: (+86)021、025、0551、0571等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2.25 亿
著名景点: 外滩、豫园、夫子庙、西湖、乌镇、横店、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
机 场: [[浦东机场]]、[[虹桥机场]]、[[禄口机场]]、
[[萧山机场]]、[[新桥机场]]、[[南通机场]]等
火车站: 上海虹桥站、南京南站、杭州东站、合肥南站等
车牌代码: 沪、苏、浙、皖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公开资料显示,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拥有2.25亿人口,贡献了全国1/4左右的GDP,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江经济带的引领者,是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腹地广阔,拥有现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机场群,高速公路网比较健全,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指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政府最新批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报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修改稿)〉的请示》(发改规划〔2016〕1060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规划》实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为引领,以共建全球科技创新集群为支撑,以共守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健全包容共享的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网络化、开放型、一体化发展格局,持续在制度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城乡统筹、全方位开放、绿色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联手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加快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健全协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各项任务措施,着力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规划》实施中涉及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按规定程序报批。
四、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研究制定支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的具体政策,在有关规划编制、体制创新、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ref>[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5/25/content_5076639.htm 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ref>
==历史沿革==
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加之有着发达的水系、丰饶的土地优于中国的农业、手工业,使其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就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观的城市群。
从明代到清代,长江三角洲出现了九座较大的商业与手工业城市纺织业及其交易中心南京、杭州、苏州、松江;粮食集散地扬州、无锡、常州,印刷及文具制作交易中心湖州。上海(元代始设县)此时已发展成为沿海南北贸易的重要商业中心。
鸦片战争后(1842-1949年),对外开放条件下商品经济初步大发展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工商业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中国原料型产品开始向外出口,外商贸易与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同时进口替代性的早期现代工业也开始发生发展。此时的上海在19世纪下半叶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崛起为一座工商业大都市,到20世纪30年代成为了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同时无锡、南通、宁波也通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对外通商、以港兴市成为次一级的重要城市。而杭州、镇江、扬州、苏州、常州等老城因为大运河的衰退而地位下降。
计划经济体制年代(1949~1978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功能趋同阶段,在种种特殊的环境条件下,中国选择了苏联式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型经济发展战略。各城市千篇一律大办工业,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使得城市功能趋同,城市化进程极其缓慢。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城市功能重新分化重组。上海以其优越的地理区位重新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整个城市群的经济中心、第三产业关系、城市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和分工。通过以上对上海及其周边城市群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兴衰发展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重点城市的发展是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依靠港口、航道、交通枢纽等重要区位,内引外连,以上海为贸易、金融、信息中心向海外发展。这也是中国经济从封建农业经济向半封建半殖民经济近而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使然。解放后虽经历了计划经济的趋同化发展阶段,但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调整,依然回到了依托上海、依靠交通、向海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这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其间上海的中心地位有一个从确立到消失到再确立的过程,整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网络也经历了从发展到停滞到再发展的过程。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的范围确定为江浙沪,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经过10-20年建设,中国要将“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国家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2014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规划中提到沿江五个城市群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定位,其中首次明确了安徽作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部分,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龙头作用,加快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提升南京、杭州、合肥都市区的国际化水平。推进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优化提升沪宁合(上海、南京、合肥)、沪杭(上海、杭州)主轴带功能,培育壮大沿江、沿海、宁湖杭(南京、湖州、杭州)、杭绍甬舟(杭州、绍兴、宁波、舟山)等发展轴带。
2015年12月3日,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合肥举行。全面总结了“十二五”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情况,深入交流了三省一市2015年以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建设,推进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综合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重点围绕“共同谋划‘十三五’长三角协同发展新篇章”的主题,就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深化重点专题合作、完善合作发展机制等事项进行了深入讨论。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规划中提出,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推进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大力吸引外资,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推进贸易便利化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汽车、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关键领域创新,发展金融、研发、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2018年9月27日,由沪苏浙皖文明办联合主办的长三角全国文明城市(区)文化交流研讨会27日在上海召开,会上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全国文明城市、城区创建工作的共建备忘录。
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以上海为中心引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8年11月30日,上海徐汇及南京、杭州、宁波、绍兴、蚌埠等6个长三角市、区在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论坛上正式签约,建立长三角文化金融合作服务平台,共同为长三角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的发展提供专业服务和支撑。
2018年12月1日,上海、杭州、宁波三地地铁二维码乘车正式启动互联互通,覆盖526座轨交车站,1万余台闸机。
2019年1月,上海市市长应勇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推动并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年,安徽全部16个市已经全面加入长三角城市群,包括皖北。
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规划范围为苏浙皖沪四省市全部区域。
==城市范围==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在上海市和江苏、浙江、安徽三省部分城市范围内,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区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面积的2.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冲积平原。城市群涉及三省一市共26个市,区域面积21.17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2.2%。
==地貌==
公元前四千至五千年之前,长江三角洲是一个三角形港湾,长江河口好似一只向东张口的喇叭,水面辽阔,潮汐作用显著。在海水的顶托下,长江每年带来的4.7亿吨泥沙大部分沉积下来,在南、北两岸各堆积成一条沙堤。北岸沙堤大致从扬州附近向东延伸至如东附近,沙堤以北主要是由黄河、淮河冲积成的里下河平原。南岸沙堤从江阴附近开始向东南延伸,直至上海市金山区的漕泾附近,并与钱塘江北岸沙堤相连接,形成了太湖平原。
里下河平原位于长江北岸,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为一碟形洼地。洼地中心湖荡连片,主要有射阳湖、大纵湖等。长江三角洲上散布着一系列海拔100~300米的残丘,大部由泥盆系砂岩和石炭、二迭系灰岩构成,少数由燕山期花岗岩和粗面岩组成。面积约为5万平方公里。这里地势低平,海拔基本在10米以下,零星散布着一些孤山残丘,如高邮神居山、仪征的白羊山、常州溧阳的南山、无锡的惠山、苏州的天平山、常熟的虞山、松江的佘山和天马山等。其中常州溧阳的南山海拔508米,为吴越第一峰;它们或兀立在平原之上,或挺立于太湖之中,有的成为游览区,有的成为花果山。长江三角洲的地理顶点在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一带。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低点在江苏省高邮市一带(平均海拔2米),最高点高于1000米,高于1000米的有位于杭州天目山以及黄山。
==地形==
太湖平原是长江三角洲的主体,太湖平原以太湖为中心,状如一只大盘碟,地形呈周高中低。长江三角洲顶点在南京市、扬州市(高邮)、仪征市一线,北至小洋口。南临杭州湾。海拔多在10米以下,间有低丘(如惠山、天平山、虞山、狼山等)散布,海拔200~300米。长江年均输沙量4~9亿吨,一般年份有28%的泥沙在长江中沉积,个别年份高达78%,三角洲不断向海延伸。长江以南常州市、常熟市、太仓市、金山区一带的古沙嘴海拔多为4~6米;长江以北扬州市、泰州市、泰兴市、如皋市一带的古沙嘴海拔7~8米。
==气候==
长江三角洲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年均最高和最低气温都显著增加,增温率都是冬季和春季较高,夏季最低。大城市站增温率明显高于小城镇和中等城市站,城市化效应对大城市气温基本上都是增温作用,其中对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率及贡献率最大,对平均最高气温都最小。长江三角洲气温变化趋势和增温率、城市化效应的增温率及增温贡献率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水文==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河网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河网长度达4.8—6.7公里。平原上共有湖泊200多个。长江三角洲河川纵横,湖荡棋布,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城市众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号称中国的“金三角”。由于地势低洼历史上,洪涝灾害异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家投资兴修水利工程,西挡淮水,东挡海潮,开挖运河,增强排灌能力,使这个十年九涝的多灾区变成江淮流域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
长三角区域内主要有江苏的太湖、洪泽湖、金牛湖、石臼湖、固城湖、高邮湖、骆马湖、邵伯湖、登月湖,浙江的西湖、东湖、南湖、东钱湖、千岛湖和安徽的巢湖、太平湖、花亭湖、升金湖、天井湖、平天湖、雨山湖等湖泊,除淮河、长江、钱塘江、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河流以外,还有上海的黄浦江、吴淞江、蕰藻浜,江苏的秦淮河、苏北灌溉总渠、新沭河、通扬运河,浙江的瓯江、灵江、苕溪、南江、飞云江、鳌江、曹娥江、浙东运河,安徽的青弋江、水阳江、秋浦河、皖江、新安江、滁河、漳河、淠河、颍河、涡河、东淝河、南淝河、裕溪河、柘皋河、杭埠河、濉河、史河等水系。
据《[[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淮河流域从中度污染下降到轻度污染,水质有所好转。其中,淮河干流水质为优;主要支流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8.1%、42.9%和19%,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沂沭泗水系水质为优;淮河流域其他水系为轻度污染,一至三类、四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67.7%、22.6%和9.7%。巢湖湖体平均水质为Ⅳ类、轻度污染、呈轻度富营养状态。与2013年相比,巢湖东、西半湖及全湖平均水质和水体营养状态均无明显变化;环湖河流总体水质状况有所好转,Ⅱ~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5.3%,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5.3%。
==矿产资源==
==土地资源==
长三角地区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地表覆盖多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共有6大类14小类,分别是耕地(包括水田和旱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其它林地)、草地(包括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和低覆盖度草地)、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海涂和滩地)、建设用地(包括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公交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包括裸土地和裸岩石用地)等。
==植物资源==
截至2012年底,长三角地区维管束植物3200多种,分属205科,1006属,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科的60.3%、属的31.7%、种的11.7%。其中蕨类植物34科、71属、240种,种子植物171科、938属。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7属、21种,被子植物164科、921属、2900余种,约占中国种子植物科的51.4%、属的31.8%、种的12.2%。特别在皖南丘陵山区中保存了丰富的古老科、属、种孑遗植物。
==人口民族==
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地区总人口1.5亿人,约占中国的11.0%。长三角城市群是少数民族散居的地区,56个民族齐全,有少数民族约120万。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外来人口最大的集聚地,也是外来人口落户门槛最高的区域之一,城市群内约有2500万人未在常住城市落户。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公路总里程达26.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821公里,同比增长0.77%和5.21%,内河航道总里程达43621公里。长三角港口吞吐量为27.06亿吨,比2008年增长12.97%。
2009年,长三角地区共完成客运周转量3578.3亿人公里,占中国的14.44%,其中公路完成2011.2亿人公里、铁路完成653.7亿人公里、水运完成15.1亿人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14.95%、8.3%、21.88%;完成货运周转量25250.2亿吨公里,占中国的20.83%,其中铁路完成672.2亿吨公里、公路完成2403.8亿吨公里、水运完成21637.8亿吨公里,分别占中国的比例为2.66%、6.61%和37.67%。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将依托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以上海为核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通道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京沪高铁、沪宁城际、沪杭客专、宁杭客专等既有铁路城际客货运功能。推进沪宁合、沪杭、合杭甬、宁杭、合安、宁芜安等主要骨干城际通道建设。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际通道建设,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
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正式印发。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化地区。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以仅占中国2.1%的区域面积,集中了中国1/4的经济总量和1/4以上的工业增加值,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圈,综合实力第一,其经济总量相当于中国GDP的20%,且年增长率远高于中国平均水平。长江三角洲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地区,该地区工业基础雄厚、商品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是中国最大的外贸出口基地。
一批城市其国内生产总值都成飞速增长。经济总量基本都过千亿人民币。为“长三角”都市圈带来丰富性和层次感的县域经济,极具竞争力。
2004年上半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占中国2%的陆地面积和约占1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中国26%的GDP,完成了中国37%的外贸出口额,吸引了中国52%的实收外资,其经济总量领先于中国另外两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
2005年11月揭晓的中国百强县市竞争力排名中,有七个“长三角”的县市(区)进入前十位。县域经济的崛起,使“长三角”城市连片化、都市化成为可能。
2009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国内生产总值(GDP)达72494.10亿元,占同期中国经济总量的21.29%。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538.76亿元,占中国的比重为10.05%,第二产业产值为36476.64亿元,占中国的比重为23.14%,第三产业产值为32478.7亿元,占中国的比重为22.00%。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长三角200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88∶50.32∶44.80,与2008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2.49%,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则分别下降了0.17个和2.32%。
2009年,长三角地区一般预算收入为7911.45亿元,同比2008年增长12.26%,比2008年同期增长速度降低约5.39%。其中,江苏一般预算收入在长三角中占比最高,约40.08%,其次为上海32.11%。2009年,长三角地区一般预算支出为9598.95亿元,同比增长18.89%,比2008年同期增长速度降低4.14%。其中,江苏一般预算支出在长三角中占比最高,约41.21%,其次为上海31.15%。
2009年,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09年为24667元,比2008年增长了4973.2元,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为16609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097.8元。2009年长三角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112元,比2008年增加了778.7元,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7661元,比2008年增加了489.9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009年为38711元,比2008年增长了3606元。
2014年,长三角核心区16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0万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9万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万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5万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1.29万亿美元。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较2013年回落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4%,较2013年回落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3%,较2013年回落0.9%;实际利用外资下降3.5%,较2013年下滑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9%,较2013年回落0.7%。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2020年一季度,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合计GDP达4.98万亿元,占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24%。
==第一产业==
2009年,长三角第一产业增加值3538.76亿元,以当年价计算,增长7.0%;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5972.57亿元,以当年价计算,增长5.69%。从第一产业总产值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第一产业总产值为283.15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74%;江苏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6.02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63.89%;浙江省第一产业总产值为1873.40亿元,占长三角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1.37%。
==第二产业==
截至2007年,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长三角落户,其中,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的就有逾200家,仅在苏州投资的有81家,投资项目达188个。据不完全统计,长三角合同利用外资累计已近1500亿美元;长江三角洲已变成一个吸引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强大磁场。
2007年,长三角集中了近半数的中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100多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还有包括仪征化纤、万向集团、金山石化、扬子乙烯、大众汽车、上海贝尔、东方通信等在内的数千家巨人型企业。
2009年,长三角工业增加值达到32391.9亿元,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3.95%。第二产业总产值为36260.88亿元,比2008年增长5.16%。建筑业增加值4084.74亿元,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24%。从建筑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上海市建筑业增加值为593.03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52%,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65%;江苏省建筑业增加值为2101.43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1.45%,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38%;浙江省建筑业增加值为1390.28亿元,占长三角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4.04%,占中国建筑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21%。
2009年,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大,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均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长三角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3.69亿元,占中国54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量的28.90%,同比2008年下降了0.72%,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最多,达到1120.09亿元,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最快,为31.27%。
截至2010年,长三角两省一市已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15个,国家级保税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除此之外,长三角还拥有4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各地还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省市级开发区,其中,上海建成宝山工业园区等市级工业开发区26个,江苏则有省级开发区116个,浙江有省级开发区100个。
2015年,长三角16城市工业增加值4.37万亿元,增长5.8%;增速较2014年回落1.9%;其中江苏八市2.33万亿元、增长7.8%,浙江1.32万亿元,增长5.2%,增速分别比2014年回落0.8和2.9%;上海7110亿元,仅增长0.5%,增速回落3.5%。国内工业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对工业生产和销售均产生一定影响。16城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81万亿元,增长2.4%,较2014年回落3.0%;工业产品产销率(不包括上海)由上年的98%回调至97.6%。
==第三产业==
2009年,长三角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8042.6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13.5%,占中国外贸比重36.4%。其中,出口4741.5亿美元,同比2008年下降15%,占中国出口比重39.5%。贸易顺差1440.4亿美元。上海、浙江和江苏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总额为138582.58亿元,比2008年增加30494.8亿元,增长28.21%,存款总额占中国比重为17.67%,比2008年低4.92%;贷款发放量增长平稳,两省一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总额为104204.7亿元,比2008年增加24219.21亿元,增长30.28%,贷款总额占中国比重为18.79%。
2009年末,上海地区集合理财产品共有9个,首发规模超过150亿元,涵盖股票、债券、货币、FOF、混合型等多种形式。江苏省境内上市公司由2008年末的117家增加到128家。2009年末浙江省证券经营机构数位居中国第三。全年证券市场交易规模增长72.8%,交易总额居中国第三,证券营业部平均利润水平居中国第二。期货公司综合实力和盈利能力继续保持领先,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金额居中国第一,增长87.6%。期货公司规范运作水平持续提升,实现规模增长和强化风险管理双重目标。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证券市场表现良好,在金融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2009年,两省一市2009年保费收入总额2218.23亿元,比2008年增长14.83%,占中国比重为19.92%,略高于2008年。上海,江苏和浙江保费收入均有所上涨,其中,江苏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907.7亿元,依然为长三角之首,占据长三角保费收入41%的份额。上海市和浙江省分别实现保费收入665.03亿元、645.5亿元。从增幅来看,江苏省增长较快,同比2008年增长17.06%。
长三角国际化程度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不断取得突破,国际贸易、航运、金融等功能日臻完善,货物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分别占中国的32%和55%(截至2014年底)。
2015年长三角地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08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10.8%,增速较2014年提高1%,高于GDP增速2.6%。浙江和上海服务业增长明显加速。上海服务业增加值1.69万亿元,增长10.6%,浙江七市1.64万亿元,增长12.1%,增速分别较2014年提升1.8和3.8%。江苏地区较快增长,但增速略有所回落,江苏八市2.75万亿元,增长10.2%,增速同比2014年回落1.1%。
截至2014年底,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近300家,人力人才资源丰富,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约占中国30%。
截至2014年底,长三角地区科学技术领域支出总额为1768.6亿元,其中上海432亿元、江苏717.1亿元、浙江619.5亿元。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4.5万件,其中上海5.3万件、江苏17.4万件、浙江10.9万件。专利申请授权量为20.2万件,其中上海3.5万件、江苏8.7万件、浙江8万件。
2020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公布了"五个一批"共77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0年浙江省工作要点,第十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列入其中。
==卫生==
截至2014年底,长三角城市群有各类卫生机构8万余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万余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8%以上。
2019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卫生健康委11日共同签署三省一市卫生健康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教育==
截至2014年底,长三角地区有普通高等院校300多所,普通中等学校、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合计17137所,比2008年增加42所。其中普通中等学校7020所,比2008年增加453所;小学9911所,比2008年减少411所。
2019年12月,长三角协同推进教育一体化。
==文化==
截至2010年,中国的三大文化产业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文化产业资产拥有量超过1000亿元的省市自治区有6个,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均在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地域文化包含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徽文化、皖江文化。
==旅游==
江、浙、沪、皖三省一市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脉相连,在旅游资源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2019年5月,沪苏浙皖文化和旅游部门合作建立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联盟。
==上海==
截至2015年底,上海共有A级景区(点)61家,其中5A级景区(点)3家,4A级景区(点)28家,3A级景区(点)30家。
截至2015年底,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级宾馆238家,旅行社1518家,A级旅游景区(点)97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
==江苏==
截至2015年底,江苏有3处世界遗产、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A级景区17家、4A级景区超100家、2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处国家级地质公园、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8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20处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
截至2015年底,浙江省拥有3处世界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省级321处、市县级1674处、共有文物保护点近4万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3个。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18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6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个,国家森林公园35个。
==安徽==
截至2015年底,安徽拥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黄山、西递宏村)、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寿县、亳州、安庆、绩溪)、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采石矶、巢湖、花山谜窟、太极洞和花亭湖)、9家国家5A级景区、100多家国家4A级景区、30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顺应时代潮流,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从战略高度优化提升长三角城市群,打造改革新高地、争当开放新尖兵、带头发展新经济、构筑生态环境新支撑、创造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中国的世界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发展定位==
1.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围绕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成为资源配置效率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制度体系完善的资源配置中心。
2.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级水平,建立健全符合科技进步规律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最大程度激发创新主体、创业人才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以及国际性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发明和高新科技产业培育的重要策源地。
3.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加快推进产业跨界融合,重点发展高附加值产业、高增值环节和总部经济,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打造若干规模和水平居国际前列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形成服务经济主导、智能制造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4.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在亚太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服务体系、国际商务服务体系、国际物流网络体系,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5.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加快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开放平台建设,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成熟改革经验,在政府职能转变、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合作、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在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集聚国际化人才、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区等方面率先突破,加快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模式,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6.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牢固树立并率先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依托江河湖海丰富多彩的生态本底,发挥历史文化遗产众多、风景资源独特、水乡聚落点多面广等优势,优化区域空间开发格局,共同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共同打造充满人文魅力和水乡特色的国际休闲消费中心,形成青山常在、绿水常流、空气常新的生态型城市群。
==空间格局==
===综述===
促进形成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一核===
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按照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上海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发挥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与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提升服务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能力。
===五圈===
促进五个都市圈同城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镇江、扬州三市。提升南京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南京江北新区,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辐射带动淮安等市发展,促进与合肥都市圈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高地和金融商务服务集聚区。
杭州都市圈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市。发挥创业创新优势,培育发展信息经济等新业态新引擎,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湖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合肥都市圈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发挥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创新资源富集优势,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功能,打造区域增长新引擎。
苏锡常都市圈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全面强化与上海的功能对接与互动,加快推进沪苏通、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建设苏州工业园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开发区城市功能改造,加快生态空间修复和城镇空间重塑,提升区域发展品质和形象。
宁波都市圈包括宁波、舟山、台州三市。高起点建设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和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宁波港口经济圈、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高效整合三地海港资源和平台,打造全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枢纽港、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和国际贸易物流中心,形成长江经济带龙头龙眼和“一带一路”战略支点。
==四带==
促进四条发展带聚合发展。
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依托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发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中心城市要素集聚和综合服务优势,积极发展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吸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发展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沿江综合交通走廊,促进长江岸线有序利用和江海联运港口优化布局,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打造引领长江经济带临港制造和航运物流业发展的龙头地区,推动跨江联动和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增强对长江中游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沿海发展带。坚持陆海统筹,协调推进海洋空间开发利用、陆源污染防治与海洋生态保护。合理开发与保护海洋资源,积极培育临港制造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服务业和特色农渔业,推进江海联运建设,打造港航物流、重化工和能源基地,有序推进滨海生态城镇建设,加快建设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打造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海洋经济发展带,辐射带动苏皖北部、浙江西南部地区经济全面发展。
沪杭金发展带。依托沪昆通道,连接上海、嘉兴、杭州、金华等城市,发挥开放程度高和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为重点,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建设以高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综合发展带,统筹环杭州湾地区产业布局,加强与衢州、丽水等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提升对江西等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