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丘逢甲

增加 3,640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丘逢甲.jpgpng |235pxthumb |thumb300px | 丘逢甲 <br> [https://5382436blog.wordpress.com/2008/01/26/ 丘逢甲生平及問題討論/ 原圖鏈接] ]]
'''丘逢甲''' ([[1864年]] (1864年12月26日) 出生于[[台湾]][[苗栗縣]][[銅鑼鄉]]竹森村<ref>[http://140.115.170.1/Hakkacollege/big5/network/paper/paper19/05.html 「閱讀吳濁流.文定西湖」研習會],客家學院電子報第十九期,中央大學</ref>,[[1912年]][[2月25日]]逝世于[[广东]]),本名'''丘秉渊''',又名'''倉海''',字'''仙根''',号'''蛰仙''',是一位[[台湾]][[诗人]]和[[教育家]]。他擅長詩文,著有《嶺雲海日樓詩鈔》。
==生平==
清同治三年11月28日(1864年12月26日)生於銅鑼,四歲就塾,聰穎過人。六歲能屬對、吟詩。十歲師事名舉人[[吳子光]]。十四歲,虛報年齡赴省城應試,以案首入泮。二十歲娶夫人廖氏。二十五歲中舉,1889年連捷三甲第96名進士,欽點工部虞衡司主事,以親老告歸,到[[台中]][[衡文书院]]做主讲,后又於在[[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光緒十八年,娶如夫人呂隋珠,二十年,呂夫人生子丘琮,字念台。
 
光緒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逢甲奉旨督辦團練,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朝]]按[[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倡民主國,5月2日,率紳民奉旗、璽及總統印呈獻於[[唐景崧]]。
 
1895年5月23日,唐景崧發表「台灣民主國獨立宣言」,5月25日台灣民主國成立,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年號永清,唐駐守台北,逢甲奉命駐兵南崁。5月6日,日軍在澳底登陸,進佔基隆,猛攻獅球嶺,唐景崧乘德國輪船走廈門,逢甲知事無可為,乃回台中,5月16日,日軍入台北城,連下大嵙崁、新竹,他與道員林朝棟協守台中,他們於新竹一帶與日寇血戰20餘晝夜,犧牲的將領中有不少是他的學生,如姜紹祖(“敢”字營統領)、丘國霖(“誠”字營統領)、徐驤(“捷”字營統領)、吳湯光等烈士。經過浴血奮戰,終因彈盡糧絕,丘逢甲於同年7月底,在部將勸諫下,乃揮淚內渡大陸,歸返祖籍廣東鎮平縣文福鄉淡定村。回鄉后他筑“念台精舍”培栽后進,把全部精力投入了教育事業中。<ref name=“人民">{{cite web | url = http://tw.people.com.cn/BIG5/26741/51057/51764/3755681.html | title=抗日護台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 language=zh | date=2005-10-10 | publisher=人民網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2-09}}</ref>離台前撰成名句:「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 回廣東後,丘逢甲先後主講潮州韓山書院、潮陽東山書院、澄海景韓書院,並與三弟樹甲共同成立「嶺東同文學堂」,教授日本維新之學。光緒30年逢甲赴廣州,任廣東學務公所參議。32年任廣州府中學堂監督,34年被推為廣東教育總會會長。宣統元年,廣東諮議局成立,當選諮議局議員,繼被舉為副議長,先 平==推薦革命黨人古應芬為書記長,鄒魯為書記。宣統三年,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9月18日,廣東諮議局通過宣佈獨立,9月19日,推胡漢民為都督,9月22日,[[1889年胡漢民]] 丘逢甲 去[[北京]]考 為各省都督府代表聯誼會廣東省三代表之一,11月9日,各省代表選孫文為 [[进士]] 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被任为工部主事 先生預焉 是年, 丘逢甲 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中]][[衡文书院]]做主讲 輯其內渡後所作各體詩 后又於在[[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編為「嶺雲海日樓詩鈔」
[[1895 1911 ]][[ ,逢 午战争]]后[[清朝]]按[[马关条约]]将 積勞成疾,告假南返。2月25日卒於鎮平員山里第,遺言葬須南向,曰:『吾不忘 湾割让给[[日本]] 灣也』 享年49歲。<ref name=“ 逢甲 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乙未戰爭]]剛起戰端,6月初 大學">{{cite web |url=http://www.fcu.edu.tw/wSite/ct?xItem=45589&ctNode=13738&mp=1 | title= 丘逢甲 逃往广东。 先生傳 | language=zh | date= ([[臺灣通史]]稱「景崧未戰而走,文武多逃,''' | publisher= 逢甲 亦挾款以去,或言近十萬云。'''」)大學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2-09}}</ref>
==爭議== 有人推舉他為「愛國詩人」,但也有人認為他在日軍攻台不久後便棄台內渡,《臺灣通史》《列傳八》甚至寫著“十三日,日軍迫獅球嶺,景崧未戰而走,文武多逃,逢甲亦挾款而去,或言近十萬云。連橫曰: 逢甲 隨後在廣東任[[兴民中学]]首任校长 既去,居於嘉應,字號倉海君,慨然有報秦之志,觀其為詩、辭多激越,似不忍以書生老也。成敗論人 [[中华民国]]建國后 吾所不喜 讀惜其為吳湯興、徐驤所笑爾。”認為 丘逢甲 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 挾款而逃
==參考文獻==
*《民國丘倉海先生逢甲年譜》,鄭喜夫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11月初版
*《臺灣通史》《列傳八》,連橫
*臺灣先賢先烈專輯《丘逢甲傳》isbn:9570097655,楊護源,國史館臺灣省文獻館,1997年6月出版
== 參考資料 ==
{{reflist}}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