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施肩吾

增加 8,979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施肩吾| 圖像 = [[File:Shijianwudiaoxiang 3071957 small.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img.redocn.com/sheying/20140913/shijianwudiaoxiang_3071957_small.jpg 原圖鏈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780年| 國籍 = 唐朝| 别名 = 施状元 | 職業 = 诗人、道教学者| 知名原因 = 民间开发台湾澎湖第一人 | 知名作品 = 《西山集》</br>《西山群仙会真记》 </br> </br> </br> }} ''' 施肩吾'''(ShiJianWu)(公元780年-861年),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 [[ 杭州 ]] 第一位状元。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招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是集诗人、道学家、 [[ 台湾 ]] 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早年读书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二年(807)举进士,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不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世称华阳真人,俗又称为"施状元"。 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至澎湖列岛定居,为大陆人开发澎潮之先驱。所作《[[题澎湖屿]]》诗:"腥噪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以及《感忆》诗:"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鸥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颇能道出其地风光。 肩吾工诗,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世,《[[全唐诗]]》收录197首。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 基本概况 ==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 人物生平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新城招贤、招德乡(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人,字希圣,号东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贤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 )。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青年时期曾与同乡诗友结成东林诗社。东林,位于新登城西三十五里的广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优美,五代时建有隐居院,后改净严寺,明清时改建中堂寺。东林诗社的诗大都失传,《[[道光新登县志]]》仅留施肩吾《[[游东林]]》一首:火输烈烈采云浮,才到东林便是秋,有客可人来未暮,松风几沸碧山头。入道后称栖真子。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据幸存的三部《[[东安施氏宗谱]] 》及各种历史资料记载,在施肩吾的祖辈中,早期的公候王卿、[[尚书]]、太尉、将军等高官显贵很多。施氏本姓姬,系周公后裔。周公笫四子伯禽被分封到鲁(今山东),称为鲁惠公,其子尾又封爵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施伯,此乃施姓起源。施肩吾是施氏家族的第四十四代。 那么,施肩吾的祖父为何要从繁华的吴兴迁徙到新城与分水交界地域,而且是个"三不管"的人烟稀少的偏僻山野? 据《[[施氏族谱]]》及新旧《唐史》《[[资治通鉴]]》等有关资料查考,不外乎有两种版本: 一是中唐时吴兴发生了罕见的灾荒,百姓四处逃生,施肩吾的祖父用一副箩担,一头装着其父[[施光国]],一头装着其姑姑,从吴兴一路逃荒到分水和新城两县交界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地肥人少,就决定安顿下耒。对此,不觉有不少疑点,首先是施氏祖上时乃名门富贵之家,在鱼米之乡的吴兴,即使有罕见饥荒,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应该可以度过的。再者,就是要迁徙,也不需要定居到如此"三不管"地段呀。 第二个版本是与施氏曾祖施邦伦官历中书舍人有关。当时当朝的"巾帼宰相"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据《[[新唐史]]》载:"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被殊,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馅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资治通鉴]]》也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和韦后得宠,专掌起草诏令。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拥立其父唐睿宗为帝
早年读 施状元的曾祖施邦伦是当朝中 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二年(807)举进士 舍人 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 因此 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 施状元的祖父唯恐株连 乃携家眷躲难来到贤德这"三 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 管"的 (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 坞定 居, 潜心修道炼丹 个中奥秘也就不言而喻 世称华阳真人 但对此也有疑点 俗又称为"施状元" 譬如《[[旧唐史]]》并无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医合谋毒死唐中宗一说
晚年 笔者前去贤德考察 率族 当地几位老 渡海避乱 告诉我们 至澎湖列岛定居 施肩吾的祖父来到这"三不管"的地方落脚 为大陆人开发澎潮 在当时是十分聪明 先驱。所作《题澎湖屿》诗:"腥噪海边多鬼市 举,据传 岛夷居处无乡 当年这 有一条石坎,是两县的交界线 黑皮少年学采珠 坎上属睦州郡分水县管辖 手把 而坎下却是属于吴郡新城县所辖。开始时施肩吾的父亲在坎上搭建一间茅屋住了下来(即在睦州分水县界内)。后来待 犀照盐水" 活安定之后,却在坎下的新城县境内建造了住房定居下来 以及《感忆》诗:"暂 一苇向东溟 原来的小屋作为堆放杂物之用。他们在新城县内的屋旁居住 来往随波总未宁 开荒耕田种地 忽见浮鸥归别坞 因为施肩吾的祖父是位相当有文化、有教养的谦谦君子 ,又 看飞雁落前汀" 勤劳善施 颇能道 两县近居都十分敬重他。施肩吾便 其地风光 生在贤德这幢新建的住房里
== 故里之争 ==对施 肩吾 工诗 的故居在何方一事 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 代流传着一则 全唐诗 [[两个知县争状元]] 收录197首 的故事 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 传说施肩吾高中状元后,新城 《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 分水知县分别派出得力衙役,千方百计探听京城报喜大员到来的消息。一日,两知县都确知京城大员到来的日期和路线 重要消息。[[新城知县]]马上在渌渚搭建彩牌,准备迎接报喜大员,而且还搞得十分隆重。当然这一切是瞒不住分水县的。分水县在报喜大员到来之日,亲率官员摸黑乘船,很早到了窄溪迎候,准备在渌渚的前一站,将大员截走,来个既成事实。殊不知,新登县却由陆路步行,在桐洲沙(在窄溪前几站)将报喜大员接到了新城。至于渌渚搭建彩牌那是虚晃一枪罢了。上了当的分水县令一气之下,便上告说新城县抢了分水的状元。而新城县一口咬定施肩吾是新城人。双方各执一词,绝不相让
5 本词条 名片文字过长, 欢迎 那么,两位知县为何要如此处心积虑地争夺这位施状元呢?原来当时的朝廷,为了鼓励 位 编辑词 地多出人才,作出一 规定:凡高中状元的县 额外获取5个金币 县官可连升三级,该县百姓可免税三年,以示奖励 基本信 因此两知县都互不相让,争斗不 中文名称施肩吾
外文名称字希圣 后来,一直争到京殿,还是皇帝做了和事佬 号东斋 两知县俱升迁 入道后称栖真子两县百姓也都免了税。
别名 那么, 施状元故里在分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据太平兴国时期的《[[南新县记]]》所载:"唐天礻右丙寅岁(906)(钱王)割南新乡(今万市、南安、南新)、宁善乡(今洞桥镇)、广陵乡(今三溪乡)、新登乡(今胥口镇除去邦坎及胥口)及桐砚乡等五乡隶属于临安县。"
国籍唐朝明万历《[[新城县志]]》称:"南新镇,县西五十里南新乡,旧为南新县,本建德路分水县东境,后属新城县。"
民族汉族据宋咸淳《[[临安志]]》新城县境图,新安乡(即现今南安乡,原桐砚乡大部分)均为新城所属。在明万历《[[新城县志]]》的地图中原桐砚乡地区(如石壁村、上施家村、叶家村等)也在新城县辖区内。
从以上记载可以肯定:分水县东境的桐砚乡,在唐哀宗天礻右丙寅岁(906年)时,已从分水县辖区内划 生地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初属临安县,后隶属于新城县。
由于出了个施状元,分水县将施肩吾家曾居住过的乡,改名为招贤乡。而新城县也将施肩吾的居住地改名为昭德乡。后来行政区划改动时,两乡合并为一乡,它的乡名便是从两个乡名中各取一字,曰:贤德乡。施状元家曾种过田的那个畈,大家也改称施公畈,这些地名至今一直沿用。 由于施肩吾的祖父携家小曾在坎上临时居住过,而那里属分水县所辖,这就是施肩吾是睦州分水人之说的由来。  施肩吾辞官求道又迁徙澎湖为哪般施肩吾不仅是位状元,更是一位著名道学家,他著有《[[养 日期780年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符颂]]》等著名道学著作。他也是我国民间开发澎湖笫一人,更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西山集》共有十卷,目 前大陆发现一卷,编入《[[全唐诗]]》内,共一百九十八首诗。在台湾有《[[西山集]]》全集保存。
逝世日期861 据贤德《[[施氏宗谱]]》记载:施肩吾考取进士时 三十五岁,"出家江西洪州(今南昌)西山,潜身钻研道经二十年,回新城后,居住在石壁寺。唐文宗太和初年(约827年左右),率族人赴澎湖。于咸通二年,卒于澎湖。其后,族人将他和夫人的寿棺,一同送移故乡新城县贤德罗梦山(今花家山)安葬"。享寿八十二岁。
职业们不禁要问,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历代为人们所认同,施肩吾是名门后代,又怀有满腔爱国报国之情,荣登进士后,摆在面前好好的大官不做,怎会走入 道教 学者之门呢?
信仰道教据有关资料记载,[[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凌准的外甥、新城才子徐鼎来到施肩吾家,谈及大唐发生的巨变,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派,受到俱文珍一伙的疯狂打击迫害,他舅舅凌准也被贬荒蛮之地连州,并"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施肩吾怒火中烧,拍案而起,立志要南宫折桂,获取阶梯,为国扶正祛邪。
主要成就 施肩吾没有辜负家乡父老的期望,一举中的,但出于寒门的无奈,只得求助于恩师发展,但因时运不佳,恩师亡故,又巧遇挚友白居易,荐为洪州刺史李宪幕僚,在当地屡屡断案如神,广受称道。长庆四年,为捕蝗赈灾,而擅自开仓,为防响马劫粮,情急之下还船插杏黄旗,分赴各地赈灾,抢救了一大批即将饿死的灾 间开发台湾澎湖第 ,百姓感恩戴德,至今犹有口碑流传。但此举却被朝廷所不允,导致其上司李宪被贬。为此,施肩吾也联想到曾祖之事,不禁 阵寒战。
代表作品《西 再者,道教曾被高祖下诏宣布为三教之首,在当朝的地位可想而知。大都小邑、名 集》《西山群仙会真记》等幽谷道观几乎无处不在,道教深深赢得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的信仰。因此,他看穿了官场的黑暗,悄然离职从道。
目录1基本概况2人物生平3故里之争4两施科考折叠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随着政局的渐渐失控,黄河流域战祸连连,朝廷的[[苛捐杂税]]日趋加重,东南地区战乱纷起, 施肩吾 幼年 贫,好学的他 已食 畏劳苦 果腹 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 人间已没了净土 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 后来 ,施肩吾率 族人 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 渡海 达了 澎湖 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 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 从事 劳动 ,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生活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 1981年台湾出版 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 西山集 [[台湾省地图册]] 十卷传世 载:"唐朝以来 《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 东南沿海,为了躲避战乱 出现了 评论他 们移居[[台湾]]、澎湖 诗作"新奇瑰丽 现象。唐进士施肩吾 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曾率族人到台湾定居。" 。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新城招贤、招德乡(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人,字希圣,号东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贤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 )。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 澎湖 第一人。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青年时期曾与同乡诗友结成东林诗社。东林,位于新登城西三十五里的广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优美,五代时建有隐居院,后改净严寺施肩吾像施肩吾像,明清时改建中堂寺。东林 社的诗大都失传,《道光新登县志》仅留施肩吾《游东林》一 :火输烈烈采云浮,才到东林便是秋,有客可人来未暮,松风几沸碧山头。入道后称栖真子。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题澎湖屿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牛犀照盐水。 ( 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全唐诗》作《[[岛胰行]]》) 感 忆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末宁 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
据幸存的三部《东安施氏宗谱 》及各种历史资料记载,在施肩吾的祖辈中,早期的公候王卿、尚书、太尉、将军等高官显贵很多。施氏本姓姬,系周公后裔。周公笫四子伯禽被分封到鲁(今山东),称为鲁惠公,其子尾又封爵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施伯,此乃施姓起源。施肩吾是施氏家族的第四十四代。状元祠堂
那么, 施肩吾 的祖父为何要从繁华的吴兴迁徙到新城与分水交界地域 而且是个"三不管"的 字东斋,号栖真子。唐代著名诗 烟稀少 、状元,开发澎湖 偏僻山野?先驱者。
据《 因家境贫寒, 氏族谱》及新旧《 肩吾少时五云山和尚寺读书。山麓曾建有"玉尺楼",立有石碑,上刻" 史》《资治通鉴》等 状元施肩吾读书处";山的东侧 关资料查考 "余韵亭"和"洗观池" 不外乎 池中原 施肩吾读书时亲手 版本:的莲花。这莲花的花瓣和荷叶上散布着墨点,相传是施肩吾洗砚时洒上的,俗称墨荷花。
一是 后施肩吾与徐凝在高翔[[龙门寺]]读书,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登同榜进士,施肩吾 头名状元,但当 吴兴发生了罕见的灾荒 因朝廷腐败,官员拉帮结派,勾心斗角 百姓四处逃生 互相残害 ,施肩吾 的祖父用 不愿混迹其中,于是写了 副箩担 首《上礼部侍郎陈情》诗 一头装着其父 "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 光国 。弱羽飞时攒箭险 一头装着其姑姑 蹇驴行处薄冰危。晴天欲照盆难反 贫女如花镜不知。却向 吴兴一路逃荒到分水和新城两县交界处 来受恩地 看到这 再求青律变寒枝。"表示要回故 山清水秀 地肥人少 未待朝廷授官 ,就 决定安顿下耒 跑江西洪州潜心学道修仙 对此 曾寄书徐凝说"仆虽忝成名 不觉 自知命薄,遂栖止玄门,养性林壑。"世称华阳真人。著 不少疑点 多部道家著作。尔后 首先是 氏祖上时乃名门富贵之家 肩吾又返回故里 ,在 鱼米之 的吴兴 居住不久 即使有罕见饥荒 就率领族人渡海到澎湖列岛定居 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应该可以度过的 成为开发澎湖第一人 再者 离开家乡前夕 就是要迁徙 他为自己修下了假坟 也不需要定居到如此"三不管"地段呀 祈求晚年魂归故里
第二个 1995年出 本是与施氏曾祖施邦伦官历中书舍人有关。当时当朝 "巾帼宰相"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据 新唐 [[台湾 话]] 里说:" 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 大陆人民纷纷地、集体地到台湾去劳动开发 得幸 最早见 韦后,恐 历史文献的是施肩吾率领族人移居澎湖的故 被殊,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馅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 " 资治通鉴 全唐诗 也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 韦后得宠,专掌起草诏令。景龙四年(710年), 《续修台湾府志》 宗崩 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拥立其父唐睿宗为帝 都载了他写的《[[题澎湖屿]]》诗
状元 肩吾 曾祖 诗才早在赴京会试前就在诗坛初露头角,他传下来的诗作有一百九十七首被收进《[[全唐诗]]》,其中描绘[[浙江]]风光的诗占十分之一; 邦伦是当朝中书舍 肩吾率族 到洁湖定居后留有许多诗作。《[[题澎湖屿]]》写道:"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 因此 手把生犀照咸水。"这里 ,施 状元 肩吾捕捉到了澎湖岛风光 祖父唯恐株连 主要特征 乃携家眷躲难 使人感到扑面而 到贤德这"三不管" 山坞定 海腥臊气!时岛上 民很少,只有少数渔民来往捕鱼季节,没有形成什么村落,经过日晒雨淋,皮肤黝黑的青少年 个中奥秘也就 言而喻 分昼夜,浮沉在海水里,学捕鱼,摸珠蚌……。这时当时澎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但对此也有疑点,譬如 他的另一首 旧唐史 [[感忆]] 并无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医合谋毒死唐 写道:"暂将 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生动地描写出大陆人民不畏难险,东渡重洋,开拓澎湖的欣慰之情。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 笔者前去贤德 两施科 察,当地几位老人告诉我们, ==《全唐文》将北宋 施肩吾的 祖父来到这"三不管"的地方落脚 《[[西山群仙会真记序]]》等编入其作品中 盖误。北宋末、南末初道教学者曾慥 当时是十分聪明之举,据传,当年这里有一条石坎,是两县的交界线。坎上属睦州郡分水县管辖,而坎下却是属于吴郡新城县 辖。开始时施肩吾的父亲在坎上搭建一间茅屋住了下来(即在睦州分水县界内)。后来待生活安定之后,却在坎下的新城县境内建造了住房定居下来,而将原来的小屋作为堆放杂物之用。他们在新城县内的屋旁居住 编《道枢》中 开荒耕田种地。因为 凡引唐 施肩吾 的祖父是位相当有文化、有教养的谦谦君 则称栖真 子, 又勤劳善施,两县近居都十分敬重他。 引北宋 施肩吾 便出生在贤德这幢新建的住房里 则称华阳子或华阳真人
== 折叠编辑本段故里之争参考资料 ==
69,25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