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259
次編輯
變更
施肩吾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施肩吾| 圖像 = [[File:Shijianwudiaoxiang 3071957 small.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img.redocn.com/sheying/20140913/shijianwudiaoxiang_3071957_small.jpg 原圖鏈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780年| 國籍 = 唐朝| 别名 = 施状元 | 職業 = 诗人、道教学者| 知名原因 = 民间开发台湾澎湖第一人 | 知名作品 = 《西山集》</br>《西山群仙会真记》 </br> </br> </br> }} ''' 施肩吾'''(ShiJianWu)(公元780年-861年),字希圣,号东斋。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 [[ 杭州 ]] 第一位状元。生于唐杭州府新城县招贤、招贤德乡(新登县,今富阳洞桥镇贤德村,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是集诗人、道学家、 [[ 台湾 ]] 澎湖的第一位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传奇人物 。 早年读书分水[[五云山]]、龙门等地。元和二年(807)举进士,知贡举太常少卿李建试之《[[太羹不和赋]]》、《[[早春茂雪诗]]》,以第13人及第。然淡于名利,不待授官,即东归。临行,[[张籍]]等著名文士为之赋诗饯行,传为韵事,既归,心慕洪州西山(今江西新建县)为古十二真仙羽化之地,筑室隐居,潜心修道炼丹。世称华阳真人,俗又称为"施状元"。 晚年,率族人渡海避乱,至澎湖列岛定居,为大陆人开发澎潮之先驱。所作《[[题澎湖屿]]》诗:"腥噪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少年学采珠,手把生犀照盐水",以及《感忆》诗:"暂将一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鸥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颇能道出其地风光。 肩吾工诗,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世,《[[全唐诗]]》收录197首。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 基本概况 ==施肩吾幼年家贫,好学的他不畏劳苦,每日上山识字习文,并在唐元和十年殿试中被钦赐[[状元]]及第。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天下大乱,施肩吾率领族人乘木船,经过多日漂泊,到达了澎湖并最终在此定居。他把大陆的先进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到了那里,与当地人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发宝岛。被后人誉为"开发澎湖的先驱者"。 施肩吾一生与诗歌同行,他的诗歌及道教著作极为丰富,有诗集《[[西山集]]》十卷传世,《[[万首唐人绝句]]》诗集中收入其诗一百五十一首,后人评论他的诗作"新奇瑰丽,格高似陶,韵胜似谢,其品格当不在李杜下"。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等。 == 人物生平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唐杭州新城招贤、招德乡(因民国18年(1929) 划区,建立乡镇制。新登县招贤、招德两乡划归分水县,1961年8月10日,恢复富阳县建制。原富阳、新登两县行政区域和分水贤德公社原合并重置富阳县,故有分水县人一说)人,字希圣,号东斋,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出生于贤德施家村(今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 )。为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唐穆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一说宪宗"元和十年进士")。青年时期曾与同乡诗友结成东林诗社。东林,位于新登城西三十五里的广陵中堂畈地方,山峻林茂,景色优美,五代时建有隐居院,后改净严寺,明清时改建中堂寺。东林诗社的诗大都失传,《[[道光新登县志]]》仅留施肩吾《[[游东林]]》一首:火输烈烈采云浮,才到东林便是秋,有客可人来未暮,松风几沸碧山头。入道后称栖真子。长庆(821~824)中,隐于洪州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学仙(或说"文宗太和中,乃自严陵入西山访道")。他在《与徐凝书》中自谓"仆虽幸忝成名,自知命薄,遂栖心玄门,养性林壑。赖先圣扶持,虽年迫迟暮,幸免龙钟,其所得如此而已"。又在《[[述灵响词序]]》中称"慕道年久",览《[[三静经]]》而行"三静关"法,以开成三年(838)正月一日"闭户自修,不交人事",后"此三者皆应"。著有《[[西山集]]》十卷、《闲居诗》百余首。《[[全唐文]]》收有《养生辨疑诀》(或作《辨疑论》)等,《全唐诗》也收入其诗作。其养生之说亦见于《[[道枢]]》。 施肩吾是杭州地区第一位状元(杭州孔子文化纪念馆语),他集诗人、道学家、台湾第一个民间开拓者于一身的历史人物。 据幸存的三部《[[东安施氏宗谱]] 》及各种历史资料记载,在施肩吾的祖辈中,早期的公候王卿、[[尚书]]、太尉、将军等高官显贵很多。施氏本姓姬,系周公后裔。周公笫四子伯禽被分封到鲁(今山东),称为鲁惠公,其子尾又封爵于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一带),施伯,此乃施姓起源。施肩吾是施氏家族的第四十四代。 那么,施肩吾的祖父为何要从繁华的吴兴迁徙到新城与分水交界地域,而且是个"三不管"的人烟稀少的偏僻山野? 据《[[施氏族谱]]》及新旧《唐史》《[[资治通鉴]]》等有关资料查考,不外乎有两种版本: 一是中唐时吴兴发生了罕见的灾荒,百姓四处逃生,施肩吾的祖父用一副箩担,一头装着其父[[施光国]],一头装着其姑姑,从吴兴一路逃荒到分水和新城两县交界处,看到这里山清水秀,地肥人少,就决定安顿下耒。对此,不觉有不少疑点,首先是施氏祖上时乃名门富贵之家,在鱼米之乡的吴兴,即使有罕见饥荒,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应该可以度过的。再者,就是要迁徙,也不需要定居到如此"三不管"地段呀。 第二个版本是与施氏曾祖施邦伦官历中书舍人有关。当时当朝的"巾帼宰相"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据《[[新唐史]]》载:"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被殊,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馅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资治通鉴]]》也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后,[[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和韦后得宠,专掌起草诏令。景龙四年(710年),中宗崩,韦后欲效武后而称帝,临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将士冲入宫中,杀韦后及其党羽,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拥立其父唐睿宗为帝 。
== 故里之争 ==对施 肩吾 工诗 的故居在何方一事 , 与白居易相友善。著有《西山集》行 世 , 代流传着一则 《 全唐诗 [[两个知县争状元]] 》 收录197首 的故事 。 另有道教著作《西山群仙会真记》 传说施肩吾高中状元后,新城 、 《太白经》、《黄帝阴符经解》、《钟吕传道集》 分水知县分别派出得力衙役,千方百计探听京城报喜大员到来的消息。一日,两知县都确知京城大员到来的日期和路线 等 重要消息。[[新城知县]]马上在渌渚搭建彩牌,准备迎接报喜大员,而且还搞得十分隆重。当然这一切是瞒不住分水县的。分水县在报喜大员到来之日,亲率官员摸黑乘船,很早到了窄溪迎候,准备在渌渚的前一站,将大员截走,来个既成事实。殊不知,新登县却由陆路步行,在桐洲沙(在窄溪前几站)将报喜大员接到了新城。至于渌渚搭建彩牌那是虚晃一枪罢了。上了当的分水县令一气之下,便上告说新城县抢了分水的状元。而新城县一口咬定施肩吾是新城人。双方各执一词,绝不相让 。
从以上记载可以肯定:分水县东境的桐砚乡,在唐哀宗天礻右丙寅岁(906年)时,已从分水县辖区内划 出 生地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贤德村,初属临安县,后隶属于新城县。
由于出了个施状元,分水县将施肩吾家曾居住过的乡,改名为招贤乡。而新城县也将施肩吾的居住地改名为昭德乡。后来行政区划改动时,两乡合并为一乡,它的乡名便是从两个乡名中各取一字,曰:贤德乡。施状元家曾种过田的那个畈,大家也改称施公畈,这些地名至今一直沿用。 由于施肩吾的祖父携家小曾在坎上临时居住过,而那里属分水县所辖,这就是施肩吾是睦州分水人之说的由来。 出 施肩吾辞官求道又迁徙澎湖为哪般施肩吾不仅是位状元,更是一位著名道学家,他著有《[[养 生 日期780年辨疑诀]]》、《[[黄帝阴符经解]]》、《[[西山群仙会真记]]》、《[[太白经符颂]]》等著名道学著作。他也是我国民间开发澎湖笫一人,更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西山集》共有十卷,目 前大陆发现一卷,编入《[[全唐诗]]》内,共一百九十八首诗。在台湾有《[[西山集]]》全集保存。
施 状元 肩吾 的 曾祖 诗才早在赴京会试前就在诗坛初露头角,他传下来的诗作有一百九十七首被收进《[[全唐诗]]》,其中描绘[[浙江]]风光的诗占十分之一; 施 邦伦是当朝中书舍 肩吾率族 人 到洁湖定居后留有许多诗作。《[[题澎湖屿]]》写道:"腥臊海边多鬼市,岛夷居处无乡里。黑皮年少学采珠 , 因此 手把生犀照咸水。"这里 ,施 状元 肩吾捕捉到了澎湖岛风光 的 祖父唯恐株连 主要特征 , 乃携家眷躲难 使人感到扑面而 来 到贤德这"三不管" 的 山坞定 海腥臊气!时岛上 居 民很少,只有少数渔民来往捕鱼季节,没有形成什么村落,经过日晒雨淋,皮肤黝黑的青少年 , 个中奥秘也就 不 言而喻 分昼夜,浮沉在海水里,学捕鱼,摸珠蚌……。这时当时澎湖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 但对此也有疑点,譬如 他的另一首 《 旧唐史 [[感忆]] 》 并无韦皇后、安乐公主和太医合谋毒死唐 诗 中 宗 写道:"暂将 一 说 苇向东溟,来往随波总未宁;忽见浮云归别坞,又看飞雁落前汀。"生动地描写出大陆人民不畏难险,东渡重洋,开拓澎湖的欣慰之情。由此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神圣领土 。
== 笔者前去贤德 两施科 考 察,当地几位老人告诉我们, ==《全唐文》将北宋 施肩吾的 祖父来到这"三不管"的地方落脚 《[[西山群仙会真记序]]》等编入其作品中 , 盖误。北宋末、南末初道教学者曾慥 在 当时是十分聪明之举,据传,当年这里有一条石坎,是两县的交界线。坎上属睦州郡分水县管辖,而坎下却是属于吴郡新城县 其 所 辖。开始时施肩吾的父亲在坎上搭建一间茅屋住了下来(即在睦州分水县界内)。后来待生活安定之后,却在坎下的新城县境内建造了住房定居下来,而将原来的小屋作为堆放杂物之用。他们在新城县内的屋旁居住 编《道枢》中 , 开荒耕田种地。因为 凡引唐 施肩吾 的祖父是位相当有文化、有教养的谦谦君 则称栖真 子, 又勤劳善施,两县近居都十分敬重他。 引北宋 施肩吾 便出生在贤德这幢新建的住房里 则称华阳子或华阳真人 。
== 折叠编辑本段故里之争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