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清廷為連俄制日,簽訂《[[中俄密約]]》。後來密約泄露,外國鑒於清朝已無力自衛,紛紛[[瓜分中國]]以維護為各自利益{{noteTag|當時清朝被各國瓜分豆剖,各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分佈如下:[[俄羅斯帝國]]涵蓋[[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內蒙古]]、[[外蒙古]]與[[新疆]];[[德意志帝國]]涵蓋[[山東]];[[大日本帝國]]涵蓋[[福建]];[[大英帝國]]涵蓋華中各省與[[河南]];[[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涵蓋[[廣西]]、[[海南]]與[[廣州灣]];英法兩國又共有[[廣東]]與[[雲南]]{{參考|name=晚清的新動亂}}。}},而[[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政策以平衡列強在華勢力。中國長期受列強欺辱,使地方產生[[義和團]]之類[[排外|仇洋排外]]的[[民族主義]]團體。慈禧太后藉此排外而發生[[義和團事變]],義和團[[屠殺]]洋人、姦淫婦女、搶奪店舖、破壞各國使館、燒毀與西洋有關的東西。慈禧太后不理會各國抗議,更曾半正式向十一國宣戰,引發[[八國聯軍]]報復。[[北京]]被聯軍佔領,劫殺擄掠。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西逃[[西安]]。[[1901年]]簽訂《[[辛丑和約]]》,清廷賠償重款,列強派兵駐守北京一帶、劃定[[租借地]]和勢力範圍,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化。[[1904年]]日俄兩國更因在東北的利益冲突爆發[[日俄戰爭]]。義和團事變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袁世凱]]等東南各行省之總督巡撫為保護華中華南,自行宣布中立,不服從[[朝廷]]對外一律宣戰的[[敕命]](即[[東南自保]]);從此清廷權威低落,地方各省自主性提高{{參考|name=晚清的新動亂}}。
=== 清末改革 ===
{{see also|清末新政|立憲運動|辛亥革命}}
[[File:YuanShika Colour.jpg|thumb|200px|任清朝[[內閣總理大臣 (清朝)|內閣總理大臣]]時的[[袁世凱]]]]
清朝於[[八國聯軍]]後國勢大墜,知識分子莫不提出各種方法拯救中國,主要分成[[立憲派]]與[[革命黨|革命派]]兩種改革路線。[[1901年]]立憲派[[康有為]][[梁啟超]]推動[[立憲運動]],梁啟超發表《'''立憲法議'''》,希望讓光緒帝成為[[君主立憲|立憲君主]]。而[[慈禧太后]]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歐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憲、建立[[新軍|清朝新軍]]、廢除[[科舉]]、整頓[[財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對清廷的改革失望,他們鼓勵推翻清朝,建立中華共和。[[1894年]][[孫文]]於[[夏威夷]][[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參考|1={{Cite book|author=羅家倫|title=〈興中會成立日期之史的考訂》,載《中山先生行誼》下冊| publisher=台北:臺灣書局(1995年10月初版)}}}}、[[1904年]][[黃興]]於[[長沙]]成立的[[華興會]]、[[1904年]][[蔡元培]]於[[上海]]成立[[光復會]],此外還有其他革命團體。[[1905年]]孫文在[[日本]]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成立[[中國同盟會]],並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革命派聯合舊有反清勢力如[[三合會]]、[[洪門]]等,在華南地區發起十次起事,並將勢力滲入華中、華南的清朝新軍{{參考|name=晚清的新動亂}}。
當時立憲派與革命派為改革方式發生爭執,一開始立憲派佔上風,清廷也承諾實行立憲。[[1907年]]清廷籌設[[資政院]],預備立憲,並籌備在各省開辦諮議局。[[1908年]]7月頒布《各省諮議局章程及議員選舉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內成立諮議局。同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以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成立代議會。在立憲派成員的請願下,清廷宣佈把預備立憲縮短三年,預定在[[1913年]]召開國會。同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皆去世,溥儀繼位,即[[宣統帝]],其父[[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1911年]]5月清廷組成由慶親王[[奕劻]]領導的「責任內閣」,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君主立憲。不過,該內閣中的很多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和失望,很多轉向於革命派合作{{參考|name=清廷的覆沒|1={{Cite book|author=史景遷|title=《追尋現代中國-最後的王朝》〈11 清廷的覆沒〉|pages=第303頁-第323頁}}}}。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清廷急派新軍入川鎮壓。10月,革命派於[[湖北]]發起[[武昌起義]],南方各省隨後紛紛宣佈獨立。清廷任命北洋新軍統帥[[袁世凱]]為[[大清帝國內閣總理大臣|內閣總理大臣]],成立[[大清帝國袁世凱內閣|內閣]]並統領清軍。袁世凱一方面於[[陽夏戰爭]]壓迫革命軍,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形成[[南北議和]]。[[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布立國,孫文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袁世凱迫使[[宣統帝]]溥仪頒布[[宣統帝退位詔書|退位詔書]],將權力交給袁世凱政府,清朝滅亡,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君主制度]]正式結束。隨後孫文讓位予袁世凱,南北統一,袁世凱定都於[[北京]]{{參考|name=清廷的覆沒}}。
後來,[[1917年]][[張勳]]組織[[辮子軍]],於[[北京]]擁護[[宣統帝]]溥仪,復辟清朝(史稱[[張勳復辟]]),但只持續12天而終{{參考|1={{Cite book|author=李雲漢|title=《中國近代史》〈第六章 民國初年的政治與外交〉|pages=第258頁}}}}。日本於[[九一八事變]]佔領[[中國東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滿洲國]],其最終隨著[[1945年]][[蘇聯]]的[[八月風暴行動]]而亡{{參考|1={{Cite book|author=李雲漢|title=《中國近代史》〈第九章 訓政時期的憂患與建設〉|pages=第399頁}}}}。值得一提的是,因正統觀使然,如同元朝滅亡之際,清亡時堅持忠於大清者漢人占不少,辛亥革命的爆發使得有些漢臣甚至捨身殉國。在民國建立後,部分漢臣終身以滿清遺老自居。
== 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