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唐朝

移除 47,235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李淵建立唐朝后以[[关中]]为基地逐步统一天下。在入主關中前,先派使吹捧占據河南的瓦岡軍[[李密 (隋)|李密]],使其成為東方的屏障。入主關中後,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派唐使[[安兴贵]]、[[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轨]]。620年派李世民击败入侵河东(今山西省)的[[刘武周]]、[[宋金刚]]。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与河北夏帝[[窦建德]]宣布结盟,聯合抗唐。622年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窦建德,王世充投降。窦建德的余部[[刘黑闼]]也被李建成擊潰,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辅公祏]]率[[杜伏威]]余部在[[金陵|丹阳]]反唐,隔年被唐军俘杀,江南平定。而兩湖地區也在621年唐将[[李靖]]於[[唐平蕭銑之戰]]獲勝,梁帝[[萧铣]]於[[江陵]]降唐。翌年,[[岭南]][[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中國本部歸唐朝所有<ref name="中國文明史1"/>{{rp|11}}。
 
=== 貞觀之治 ===
{{Main|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与突厥的战争}}
[[File:TangTaizong.jpg|200px|thumb|left|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的崛起有賴秦王[[李世民]],他的军事才能突出,率军赢得多次关键胜利。掃平群雄後,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為了皇位而鬥爭,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门之变]],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齐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ref name="傅樂成5" />{{rp|41}}。
 
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制]],提升農業發展<ref name="范文瀾2" />{{rp|425}}。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举]]選士制,限制皇权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唐太宗不計出身,網羅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马周]]、[[高士廉]]和[[蕭瑀]]等文臣,[[尉遲敬德]]、[[李靖]]、[[侯君集]]、[[程知節]]、[[李世勣]]和[[秦叔寶]]等武將。此外,唐太宗派官員四處詢問百姓的生活情況,然後把各官員的功過寫在屏風上,以便褒貶<ref name="江增慶" />{{rp|256}}。
 
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羁縻|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ref name="中國文明史3"/>{{rp|212}}。隋末唐初之際,北方[[東突厥]]汗國十分強大,時常南下侵擾,並且介入中原各勢力。唐朝初期百廢待舉,626年東突厥突然襲擊[[长安]],率軍抵達距離長安不遠的[[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對此唐太宗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在[[渭水]]隔河與突厥可汗對峙,定下[[渭水之盟]]。之后,唐太宗積極對付[[突厥]],挑拨[[颉利可汗]]與[[突利可汗]]的關係,以及突厥与週圍诸部的关系。627年东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因為不認同颉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国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8年朔方人[[梁洛仁]]杀盤據[[夏州]]的[[梁师都]],归降唐朝。而东突厥在分裂後又遇到大雪侵襲,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629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东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635年派[[李靖]]攻占[[吐谷渾]],657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汗國]],641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ref name="傅樂成80" />{{rp|75}}<ref name="中國文明史3"/>{{rp|212}}。
 
贞观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稱“[[贞观之治]]”。《[[資治通鑒]]》記載,貞觀四年(630年)一斗米不過三、四錢,全年[[死刑犯]]僅二十九人。其政績的總結《[[贞观政要]]》成爲[[日本]]和[[新罗]]帝王的治国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ref name="傅樂成5" />{{rp|45}}。
 
=== 日月凌空 ===
{{Main|貞觀遺風|武周|神龍革命|唐隆之變|先天之變}}
[[File:A Tang Dynasty Empress Wu Zetian.JPG|200px|thumb|[[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br /><center>[[武则天]]</center>]]
唐太宗晚年,發生太子[[李承乾|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鬥。所以唐太宗廢承-{乾}-,逐李泰,改立晉王[[唐高宗|李治]]為太子。唐太宗去世後,李治即位,即[[唐高宗]]。此時唐朝承繼贞观之治,國力鼎盛,史稱[[永徽之治]]。當時尚有宿將如[[李勣]]、[[蘇定方]]、[[薛仁貴]]等,名臣[[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對內持續推行[[均田制]],選用較低級但有才能的官吏。對外於659年消滅[[西突厥]],疆域西擴至[[鹹海]]與[[阿姆河]]一帶,設立安西都護府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並且於蔥嶺以西設置十六個都督府,讓[[吐火羅]]葉護、[[訶達羅支]]國王等等中亞君主兼任都督。在東方,与[[新罗]]联合滅掉東北強國[[高句丽]]和[[百济]],並[[白江口之战]]擊敗[[日本]]援軍。唐朝在[[朝鮮半島]]建立[[安東都護府]],也間接促使[[新羅]][[统一新罗|統一朝鲜半岛]]<ref name="中國文明史1" />{{rp|24}}。
 
高宗中期以后,政權逐漸由[[皇后]][[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太宗時期的[[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招入宮中。她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656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二聖」<ref>《舊唐史‧本紀第六‧則天皇后》:「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後詳決。自此內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當時稱為「二聖」。」</ref>。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為與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平定[[徐敬業]]的反叛後,於690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阳市|洛陽]](號稱神都),改立李旦為[[儲君|皇嗣]],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ref name="傅樂成6" />{{rp|55}}。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均田制的繼續推行发展農業生產;[[科举|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开创出[[殿試]]和[[武舉]]。武則天打擊自[[北周]]以來的[[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举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關東與江南的士人。並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愿]]、[[姚崇]]等名臣將領<ref>《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七‧陸贄列傳第八十二》:「武后收人心,務拔擢,非徒人得薦士,亦許自舉其才,豈不易哉?然而課責嚴,進退速,故當世稱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用。」</ref>。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周時期的[[寺庙|佛寺]]興建頻繁<ref name="傅樂成6" />{{rp|57}}。但武則天執政的另一特點是強力控管,主要有嚴厲鎮壓[[徐敬業]]等反對派、屠殺唐宗室親王與支持唐朝的大臣將領。鼓勵告密,暗中監控[[官吏]]、[[諸侯]],以及推廣[[酷吏制度]]{{备注|1=當時有[[周興 (唐朝)|周興]]、[[來俊臣]]、[[索元禮]]、[[萬國俊]]等酷吏,武則天獲得告密者的密函後,即命酷吏審查,但時常造成冤獄<ref name="中國文明史1" />{{rp|26}}。}}。扶持[[武三思]]、[[上官婉儿]]等黨羽。這些在后世经常受到史學家的批评<ref name="中國文明史1" />{{rp|26}}。
 
武則天晚年,聽從[[狄仁傑]]的勸告,重立李顯為太子,改立李旦為相王。705年武則天病重時,[[宰相]][[張柬之]]與將領[[李多祚]]等人{{备注|1=共有[[敬暉]]、[[張柬之]]、[[桓彥範]]、[[崔玄暐]]和[[袁恕己]]等大臣與將領[[李多祚]]<ref name="中國文明史1" />{{rp|27}}。}}擁太子李顯發動政變,他們杀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重祚]],唐朝復辟,封其弟李旦為安國相王,其妹[[太平公主]]為鎮國太平公主,史称[[神龍革命]]。中宗統治經驗頗為缺乏,在位時政治腐敗,貪墨成風。他受到[[韋皇后 (唐中宗)|韋-{后}-]]、女兒[[安乐公主]]和武氏黨羽[[武三思]]等人迷惑,將功臣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流放誅殺。韋-{后}-與安樂公主野心勃勃,想要成為武則天第二。他們與[[上官婉儿]]聯手迫使太子[[李重俊]]發動[[景龍之變]],重俊最後事敗被殺<ref name="江增慶" />{{rp|259}}。710年據說韋-{后}-和安樂公主毒死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即[[李重茂|殤帝]],並且打算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唐隆之變]],誅盡韋-{后}-與武氏勢力,擁立睿宗李旦[[復辟]]為帝<ref name="傅樂成6" />{{rp|59}}。睿宗復位後,立其子李隆基為太子,同意其妹太平公主干預政局,雙方時常發生權力鬥爭。712年睿宗決定[[禪讓]][[帝位]],太子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但是玄宗宣稱太平公主又準備用羽林軍兵變。隔年,玄宗發兵殺太平公主與其黨羽,即[[先天之變]],唐朝自武則天以來的女主政治,至此結束<ref name="中國文明史1" />{{rp|27}}。
 
=== 盛世與動亂 ===
{{Main|開元之治|安史之亂}}
[[File:Tang XianZong.jpg|200px|left|thumb|[[唐玄宗]]將唐帝國的國勢帶往復盛、也帶往衰退。]]
[[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與天寶兩個部分,其中開元時期的政治比較清明。當時唐朝政治日益敗壞{{备注|1=當時主要有三個病象:一是政治上形成奢淫貪縱的風氣,這個風氣和武、韋二-{后}-有關;二是科舉制度過度膨脹,加上武后的濫賞以及韋-{后}-、安樂公主的賣官,使得官多素質差;三是浮官量大,且又貪縱成風,這使得經濟混亂與財政危機不斷<ref name="傅樂成7" />{{rp|61}}。}},唐玄宗提出以武、韋為戒,以貞觀為榜樣,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他先後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张九龄]]與[[韓休]]等賢臣,並且廣納諫言。例如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將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行政能力,又將有為的都督刺史升为京官。增进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裁減武周中宗時期的員外官等冗官,精簡機構以便節省開支與提升行政能力。嚴格執行法律,抑制權貴,就算是皇親國戚犯罪,也繩之以法。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產生良好的影響。加強執行[[均田制]],打擊土豪。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ref>《元次山集 卷七》:「開元天寶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內,高山絶壑,耒耜亦滿,人家糧儲皆及數歲,太倉委積,陳腐不可較量。」</ref>。對外方面,改善與[[吐蕃]]、[[東突厥]]、[[契丹]]與[[奚]]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聽從姚崇與宋璟的建議,充實邊防軍務,並且避免與外族發生戰爭。這些措施使唐朝進入第二個全盛時期,人口大量增長,物產豐富<ref>《新唐書‧食貨志》:「是時海內富貴,天下歲入之物:租錢二百餘萬緡,粟千九八十餘萬斛,庸調絹七百四十萬匹,綿百八十餘萬屯,布千三十五萬餘端。」</ref>,史稱[[開元之治]]<ref name="傅樂成7" />{{rp|61}}。當時不僅中原地區、江淮地區以及成都平原經濟發達,連人口較少的隴右河西地區也逐漸繁榮<ref name="中國文明史1" />{{rp|33}}。
 
天寶時期時,唐玄宗志得意滿,放縱享樂,不問國事,並且納兒媳[[楊貴妃]]。此時國政漸亂,唐玄宗罷免賢相[[张九龄]],相繼以[[李林甫]]與[[楊國忠]]為相。[[李林甫]]有“口蜜腹劍”的惡名,<ref name="范文瀾2" />{{rp|440}},他蔽塞言路,排斥賢才,採取任用不擅文采的蕃將為邊將以杜絕「出將入相」之源,使得唐廷陸續任用[[高仙芝]]、[[哥舒翰]]與[[安祿山]]等邊將。此時[[宦官]]也逐漸崛起,[[高力士]]權勢炙手可熱<ref name="江增慶" />{{rp|261}}。在軍事上,由於唐朝多年的戰爭使得[[府兵制]]崩潰,兵源逐漸改為[[募兵制 (唐朝)|募兵制]],禁軍也進一步獲得擴大。唐玄宗為了便於管控遼闊的邊疆,於722年設置了九個[[節度使]]與一個經略使。節度使不只負責軍事,之後還兼顧地方民政與財務<ref>《新唐書‧卷五十‧志第四十‧兵》:「初,府兵之置,居無事時耕於野,其番上者,宿衛京師而已。若四方有事,則命將以出,事解輒罷,兵散於府,將歸於朝。故士不失業,而將帥無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漸、絕禍亂之萌也。及府兵法壞而方鎮盛,武夫悍將雖無事時,據要險,專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以布列天下。然則方鎮不得不強,京師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勢使然者,以此也。」</ref>,久之形成節度使尾大不掉的局面,也成為藩鎮割據的遠因<ref name="傅樂成7" />{{rp|64}}。對外方面,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將經常挑起對外戰事,以邀戰功。當時唐朝正與[[吐蕃]]、黑衣大食(即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爭奪在西域與中亞的勢力,其中以751年的[[怛罗斯战役]]最有名。唐將[[高仙芝]]被阿拔斯王朝與[[石國]]聯軍擊潰而喪失在中亞的地位,而後因為中土爆發安史之亂,唐朝也沒有恢復地位的打算<ref name="中國文明史1" />{{rp|35}}。
 
[[File:Freer 024.jpg|thumb|280px|[[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捩點,圖為唐玄宗幸蜀圖]]
節度使的權力甚大,當與中央發生衝突時,就很有機會發生叛亂。當時又以身兼[[范阳]]、[[平盧]]、[[河东道|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最有機會,他甚獲唐玄宗寵信,與丞相[[楊國忠]]勾心鬥角。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楊國忠與[[封常清]]認為敵軍不足憂慮,命[[郭子儀]]自朔方出兵河北、[[高仙芝]]提大軍出潼關戰關東。十二月,封高兩將皆敗,東都[[洛陽]]淪陷,唐軍退守[[潼關]]。封高二人被讒言所殺,改由[[哥舒翰]]堅守潼關。於河北舉兵的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顏杲卿]]也在隔年正月被叛將[[史思明]]擊潰,關東一帶盡數淪陷。然而郭子儀與河東[[李光弼]]進軍河北,會師恆州(今河北真定),擊敗叛军将领[[史思明]],叛军軍心大亂。然而,唐玄宗與楊國忠急於平亂,強迫哥舒翰出兵。六月,哥舒翰將兵八萬與賊將崔乾祐戰於靈寶西原,官軍大敗,死者十六七。哥舒翰退至潼關,為其帳下火拔歸仁以左右數十騎執之降賊,關門不守,京師大駭,唐玄宗緊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發生[[马嵬驿之变]],楊國忠與楊貴妃在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殺<ref name="江增慶" />{{rp|262}}。而太子[[李亨]]奉唐玄宗之命,前往西北[[靈武]]募兵。安祿山占据長安後建僭燕。七月,[[李亨]]抵達靈武後,在宦官[[李辅国]]擁立下稱帝,即[[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ref name="傅樂成7" />{{rp|67}}。
 
唐肅宗命其子[[李俶]]統領諸將,以[[李泌]]輔佐,派[[僕固懷恩]]出使回紇請兵。當時唐將[[房琯]]反攻長安失敗,局勢一度危急。757年叛军內訌,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父奪位,[[史思明]]回守范陽,並掌握河北軍力。繼而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返回靈武,並聯合回紇,於年底收復長安。然而叛军早於十月攻克江淮重鎮[[睢陽]](今河南商丘),[[張巡]]與[[許遠]]戰死。所幸郭子儀接著攻下洛陽,牽制叛军。不久,安慶緒退回鄴城(今河北臨漳),謀除史思明。史思明得知後投降唐朝,叛军勢力只剩鄴城一帶,758年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圍攻鄴城。然而唐廷想要消滅史思明之事外洩,史思明於隔年三月率叛军南下擊潰唐軍,史稱[[鄴城之戰]]。郭子儀被[[魚朝恩]]讒毀而返回長安;史思明殺安慶緒,併吞其部,自稱帝,以范陽為都;李光弼因叛军攻克[[洛陽]]而退守,局勢急轉直下<ref name="傅樂成7" />{{rp|66}}。761年李光弼反攻洛陽失敗,史思明獲捷後居然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叛軍分崩離析。762年太上皇與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适]]統領諸將,僕固懷恩為副,率唐軍與回紇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北走范陽,僕固懷恩率軍追擊,河北叛將[[李懷仙]]也投降唐軍,並一同追擊。隔年正月,史朝義在石頭(今河北[[唐山]]東北)自縊,八年的戰亂才告平定<ref name="傅樂成7" />{{rp|68}}。
 
 
=== 宦官與黨爭 ===
{{Main|第二次宦官時代|甘露之變|牛李党争|大中暫治}}
[[File:Tangxuanzong.jpg|200px|thumb|在國內歷經數十年的動盪後,[[唐宣宗]]開啟了短暫的治世]]
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内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涇原兵變]]後,皇帝不再信任武臣,宦官更加把持者中央禁軍(即[[神策軍]])。[[永貞內禪]]事件又使宦官成功擊敗外廷與士大夫。掌控軍政大權的宦官一躍成為中央的幕後掌控者,唐憲宗之後的皇帝大多被宦官任意廢立,例如宦官[[王守澄]]就是一個好例子。820年唐憲宗被宦官[[陳弘志]]毒死,這個事件背後是宦官王守澄指使。王守澄扶持太子李桓繼位,即[[唐穆宗]]。他即位後遊樂無度,[[河北三鎮]]復叛,宦官背後掌控的[[牛李党争]]亦愈演愈烈。唐穆宗即位三年就去世,其子李湛繼位,即唐敬宗,大權仍由王守澄掌控。[[唐敬宗]]同樣不理朝政,專好遊樂擊球擺宴。826年唐敬宗出去「打夜狐」,回宮後大擺宴席,被宦官劉克明所殺。[[劉克明]]有意奪王守澄權,擁立絳王[[李悟]]。王守澄得知後以兵迎立唐穆宗之子江王李函,並且殺死政敵。李函繼位,即唐文宗。當時王守澄權勢最大,其次為陳弘志、[[仇士良]]等<ref name="傅樂成12" />{{rp|106}}。
 
[[唐文宗]]勤勉聽政、生活節儉,本身十分厭惡宦官,隨時想聯合外廷大臣扳倒宦官。831年與宰相[[宋申錫]]合謀失敗,宋申錫被殺。而後唐文宗與大臣[[李訓]]、[[鄭注]]聯手發動政變。他們都是王守澄推薦的,因此宦官毫不忌諱。李鄭二人先建議唐文宗提拔與王不合的[[仇士良]],並且杖殺元和逆首[[陳弘志]],貶死若干掌權宦官。835年,唐文宗以李訓為宰相、鄭注掌鳳翔節度使,內外呼應。接著密派中使毒殺王守澄,至此元和逆黨皆誅殺殆盡。李訓更擴充勢力與軍權{{备注|1=李訓為了擴充軍權,以親信[[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王璠]]為河東節度使,命他二人在京師招募壯士,伺機而動。並以[[羅立言]]為京兆尹、[[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ref name="傅樂成12" />{{rp|106}}。}},與只掌握神策軍的宦官尚可一拼。835年李訓發動[[甘露之變]],意圖將皇帝從宦官手裡搶出,但宦官仇士良搶先奪回皇帝,並且以神策軍擊潰政敵,誅殺大臣。甘露之變後,宦官們團結一致對外,並且牢固地掌握軍政大權,皇帝與大臣徒具擺飾<ref>《資治通鑑‧唐纪六十一‧文宗大和九年》:「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ref>,即是後期的令主唐武宗與唐宣宗也不能消滅宦官的勢力。而大臣只能借藩鎮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藩鎮入關奪權的陰影。840年鬱鬱寡歡的唐文宗去世,其弟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繼位,即唐武宗。由於當時朝廷派系林立,仇士良只好讓唐武宗親自處理朝政。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以削減仇士良權力,也提出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他大力推行滅佛,史稱[[唐武宗灭佛|會昌滅佛]]。唐武宗推行[[道教]],希望[[长生不老]],最後因為服金藥去世<ref name="傅樂成12" />{{rp|107}}。
 
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党争]]。這兩派分成以經學為正統、大多是關東世族的李黨,主要有[[李吉甫]]、[[李德裕]]、[[鄭覃]];以文彩華麗、高宗武后以來進士科出身的牛黨,主要有[[李宗閔]]、[[牛僧孺]]等。兩派士大夫背後都有宦官當後台,宦官有最終掌政權。兩派明爭暗鬥的很厲害,徒具消耗國力。政見方面,李党主張对藩鎮與吐蕃用兵,而牛党主张和平。李党倾力拥护科举制度,牛党極力要求改革。李党建议精简国家机构,牛党反之<ref name="大百科" />。黨爭起始於808年的科舉考試,當時宰相[[李吉甫]](李德裕之父)主張對藩鎮用兵,舉人[[李宗閔]]、[[牛僧孺]]與[[皇甫湜]]在考卷裡批評朝政失當。李吉甫得知後打壓這些人,這引起朝野嘩然,李吉甫最後也失勢,朝中大臣也逐漸形成兩黨以互相鬥爭<ref name="江增慶" />{{rp|269}}。然而當時主戰派宦官[[吐突承璀]]把持權力,所以李黨仍然得勢。唐穆宗時,由牛黨人物[[钱徽]]主持進士考試,卻被告徇私舞弊。在時任翰林學士的[[李德裕]]證實下,錢徽被降職,李宗閔也受牽連而被貶謫到外地。從此牛李兩黨各樹朋黨,互向傾軋。李黨有李德裕、[[裴度]]、[[李紳]]等,牛黨有李宗閔、牛僧孺與[[李逢吉]]等。然而,主和派宦官[[王守澄]]崛起,李黨失勢,時任宰相的牛僧孺與李宗閔、李逢吉聯手,牛黨勢大,李德裕被罷免外放。牛黨的優勢一直到823年,牛僧孺因為被唐文宗不滿而罷相,隔年由李黨的李德裕上台,這是顯然與王守澄放棄牛黨有關。之後王守澄支持李訓與鄭注,極力打壓牛李兩黨。甘露之變後李鄭勢力崩潰,宦官由[[仇士良]]掌權。唐武宗時任用李德裕為宰相,極力排斥牛黨<ref name="傅樂成12" />{{rp|109}}。
 
846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马元贽]]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40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暫治]]。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通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ref name="傅樂成13" />{{rp|111}}。
 
=== 残唐而亡 ===
{{Main|唐末民變|黃巢之亂|白馬之禍}}
-{zh-cn:[[File:唐末农民起义图.png|360px|thumb|[[唐末民变]]形势图]];zh-tw:[[File:唐末農民起義圖.png|320px|thumb|[[唐末民變]]形勢圖]];}-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无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859年[[唐懿宗]]繼位,他為人驕奢淫逸,寵信宦官;並且篤信佛教。為了崇佛,不惜削減軍費。860年後相繼發生[[裘甫]]之亂、[[庞勋之变]]與[[王郢]]之变(僖宗時期)。其中庞勋之变破壞關東地區的經濟,有賴[[沙陀]]軍首領朱邪赤心率軍助戰而定,朱邪赤心因功賜名[[李國昌]]。873年[[唐僖宗]]繼位,為人專好鬥雞打毬,寡顾朝政,更大的叛亂在北方誕生。由於關東連年水災,加上政治敗壞,盐价锐升,使得盜賊不斷。874年[[王仙芝]]聚眾於長桓(今河北長桓)起事,隔年攻陷山東西部、流竄於河南淮南一帶,聲勢益盛。878年王仙芝戰死於黃梅(今湖北黃梅),餘部潰散投奔黃巢。[[黃巢]]由毫州(今安徽毫州)南下掠奪江南與領南地區,沿路屠殺不斷,並且攻陷商業大城廣州,華南經濟幾乎全毀。879年因為軍隊遭遇瘟疫,黃巢率軍經桂州、沿湘江北上流竄回江南。隔年,黃巢正式西進,攻陷洛陽與潼關。掌權宦官[[田令孜]]帶唐僖宗逃往四川,黃巢入長安後建國齊。各地勤王之師也因為號令不整,收復的長安又被黃巢奪回。唐室只好赦免叛逃漠北的李國昌、李克用父子,[[李克用]]率沙陀軍協助唐軍克復長安。另一方面,黃巢部將朱溫投降,賜名[[朱全忠]],受封宣武節度使(治汴州)。黃巢東走並且包圍朱全忠於陳州。884年李克用率軍解陳州之圍,並且追擊黃巢軍。黃巢於隔年被其甥[[林言]]斬殺投降,[[黄巢之乱]]平定。而後,黃巢降將[[秦宗權]]叛變,率軍在中原地區四處攻掠,一度攻陷東都(今河南洛陽),造成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ref>《舊唐書‧卷第兩百‧列傳一百五十‧秦宗權傳》:「賊首(指秦宗權)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西至關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絕,荊榛蔽野。賊既乏食,啖人為儲,軍士四齣,則鹽屍而從。關東郡邑,多被攻陷。」</ref>,直到唐昭宗時才由朱全忠平定<ref name="傅樂成13" />{{rp|113}}。
 
平定民變後的唐室因為國力衰退而被關中藩鎮反噬。而宦官與外廷為了政治鬥爭又拉攏藩鎮加入戰局,最後演變成各藩鎮爭奪朝廷。這些藩鎮以河東[[李國昌]]、宣武[[朱全忠]]與鳳翔[[李茂貞]]最強。885年唐僖宗返京後,仍然信任宦官[[田令孜]]。田令孜與河中節度使(轄今山西省南部)[[王重榮]]交惡,雙方都拉攏藩鎮並抗衡。王重榮與李克用聯軍成功的攻入長安,田令孜又帶唐僖宗出京避難。原本與田令孜合作的[[朱玫 (唐朝)|朱玫]]、[[李昌符 (唐朝军人)|李昌符]]也倒戈,率軍追擊田令孜。兩人奉襄王[[李熅]]監國,李玟被任宰相,李昌符暗中不滿,在興元(今陝西南鄭)的唐室趁機說服王重榮、李克用與李昌符聯合收復長安。唐僖宗返京途中又與鳳翔李昌符發生衝突,當時王重榮被部下所殺,唐僖宗有賴[[李茂貞]]平定才得以返回長安,李茂貞也繼任鳳翔節度使。888年唐僖宗去世,其弟李曄被宦官[[楊復恭]]擁立,即[[唐昭宗]]。宣武[[朱全忠]]與河東[[李克用]]因故不合{{NoteTag|黃巢之亂後期,[[黃巢]]東征攻打朱全忠的領地陳州(今河南周口),當時有賴李克用率沙陀軍入援破敵。事後[[朱温|朱全忠]]款待之,但李克用於宴會間對朱全忠不敬,使朱全忠於夜間率軍放火襲擊李克用。李克用逃回[[河東節度使|河東軍]]治所[[太原市|晉陽]]後,雙方至此不合<ref>《旧五代史·武皇纪上》:「(唐中和四年,884年)是月,班师过汴,汴帅迎劳于封禅寺,请武皇休于府第,乃以从官三百人及监军使陈景思馆于上源驿。是夜,张乐陈宴席,汴帅自佐飨,出珍币侑劝。武皇酒酣,戏诸侍妓,与汴帅握手,叙破贼事以为乐。汴帅素忌武皇,乃与其将杨彦洪密谋窃发,彦洪于巷陌连车树栅,以扼奔窜之路。时武皇之从官皆醉,俄而伏兵窜发,来攻传舍。武皇方大醉,噪声动地,从官十余人捍贼。侍人郭景铢灭烛扶武皇,以茵幕裹之,匿于床下,以水洒面,徐曰:“汴帅谋害司空!”武皇方张目而起,引弓抗贼。有顷,烟火四合,复大雨震电,武皇得从者薛铁山、贺回鹘等数人而去。雨水如澍,不辨人物,随电光登尉氏门,缒城而出,得还本营。监军陈景思、大将史敬思并遇害。」</ref>。}},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當時[[張全義]]與[[李罕之]]爭奪河陽節度使(治河南孟縣),雙方分別拉朱全忠與李克用對戰。結果朱全忠獲勝,兼併河陽、洛陽,擊敗秦宗權後幾乎占領全河南省。當時宦官[[楊復恭]]與宰相[[张濬]]不和,雙方分別拉攏李克用與朱全忠。890年朱全忠與张濬攻河東軍失敗,张濬被貶。李克用趁機併吞[[昭義節度使|昭義]]的[[潞州]]、[[澤州]],約佔領今山西省地區。不久宦官楊復恭失勢,南依其兄子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叛變,唐室以李茂貞等人平亂,李克用在朝廷的勢力衰退。鳳翔[[李茂貞]]因不能擴張地盤與唐帝不和,雙方發生戰爭。最後李茂貞與[[王行瑜]]戰勝,他們掌控關中地區,宦官與外廷受其管制,唐室只剩首都一地<ref name="傅樂成13" />{{rp|114}}。
 
此時唐帝淪為各藩鎮角力的戰利品,最後被藩鎮擄走,取而代之。895年河中[[王重盈]]去世,王行瑜、李茂貞與[[韓建]]等人與河東李克用爭奪河中。王行瑜趁機入京殺宰相[[韋昭度]]等人,並謀廢唐昭宗。李克用緊急率軍入援,而王行瑜被部下所殺,唐室才得以安定。事後,唐室建立殿後四軍,李茂貞、韓建搶先於896年逼近長安,唐昭宗逃到華州,殿後四軍被廢。最後有賴李克用、朱全忠率軍入援,唐昭宗得以於898年返回長安。而後宰相[[崔胤]]与宦官[[韓全誨]]争权。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招喚朱全忠入援。而韓全誨强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于是率軍圍困[[凤翔县|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杀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的威脅,暗中召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觉。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同年8月朱全忠弑帝,另立昭宗子李柷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黄河,史稱[[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夺取帝位,但因征淮南失利,所以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禅让,建國[[后梁|後梁]],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开始<ref name="傅樂成13" />{{rp|115}}。
 
== 疆域 ==
{{并列图像
| 对齐方式 = left
| direction = vertical
| width = 360
| image2 = 唐疆变迁.gif
| width2 = 360
| caption2 = 唐朝疆域變遷圖。本圖為完整呈現唐朝各時期的領土變遷,共分成貞觀元年(627年)、貞觀十四年(640年)、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顯慶五年(660年)、龍朔二年(662年)、麟德二年(665年)、總章元年(668年)、咸亨三年(672年)、儀鳳四年(679年)、開元三年(715年)、天寶十年(751年)、元和十五年(820年)、大中二年(848年)、大中三年(849年)、乾符二年(875年)。
}}
 
唐初是唐朝武功興旺的时期。在[[漠南]][[漠北]]方面,在唐高祖建立唐朝对[[突厥]]做出战略防守退让求和之后开始反击。[[貞觀 (唐朝)|貞觀]]四年(630年),唐军滅亡[[東突厥]],漠南成為唐势力范围<ref name="江增慶" />{{rp|273}}。貞觀二十年(646年),又联手[[铁勒]]部落一舉消滅[[薛延陀]]汗國,至此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皆為唐的势力范围。唐朝廷在漠北設立[[安北都护府|安北都護府]],在漠南設立[[单于都护府|單于都護府]],建立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省|河静]])、北括[[玄阙州]](後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都督府|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但[[永淳]]元年(682年),突厥復國,漠北等地遂为其占,后直到[[后突厥汗国|后突厥]]灭亡为止唐朝的北方边患都很严峻。[[天寶 (唐)|天寶]]三载(744年),[[回鹘|回紇]]建國,占据漠南漠北。[[安史之乱]]后,边患再起,但唐朝与回纥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ref name="傅樂成80" />{{rp|69}}。
 
在西北,貞觀四年,唐朝廷在[[伊吾县|伊吾]]七城設立[[西伊州]],開始經營西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朝廷移[[安西大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到[[龟兹]]。[[显庆]]四年(659年),唐军又灭[[西突厥]],势力及[[咸海]]到[[里海]]一带。但唐朝廷對[[帕米爾高原|蔥嶺]]以西地區的統治始终不稳固,-{[[乾封]]}-二年(662年),[[阿史那弥射]]死,[[阿史那步真]]统领西突厥十姓,此后蔥嶺以西一直为唐朝臣属国,尤其是[[吐火罗]]。<ref name="江增慶" />{{rp|274}}。安史之亂爆发後的三十六年时间内,唐朝陆续失去原[[安西都护府]]所辖地区<ref name="傅樂成80" />{{rp|74}}。
 
在东北,顯慶五年(660年),唐军联合[[新罗]]滅亡[[百济]]。[[總章]]元年(668年)八月,唐军与[[新罗]]又滅[[高句丽]],並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但由於當地人民反抗激烈及[[新罗]]勢力的北進,[[咸亨]]元年(670年)安東都護府內遷[[辽东半岛|遼東]]。[[开元]]元年(713年)安東都護府移到[[遼西]]。[[天寶 (唐)|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安東都護府廢,安史之乱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辽东半岛的直接控制。[[武周]]圣历元年(698年)其首領[[大祚荣]]建立[[震國]],唐朝称之为[[渤海国]];號為「海東盛國」,但与唐朝的关系友好,大部分时间向唐朝称臣<ref name="傅樂成81" />{{rp|79}}。
 
在[[青藏高原]]上,[[吐蕃]]日漸興起,至6世紀末與[[吐谷浑]]、[[蘇毗]]為高原上三大勢力。7世纪初,贊普[[松贊干布]]即位,統一高原,又征服位於[[西藏]]西部的[[蘇毗]]、[[阿裏]]地區的[[象雄|羊同]]和[[尼婆羅]](今[[尼泊尔]])。[[龙朔|龍朔]]三年(663年),吐蕃滅吐谷渾,盡有其地。後又多次占领唐朝的[[安西四镇]],為唐朝最大敵國<ref name="江增慶" />{{rp|277}}。安史之亂後,由於大量河隴邊兵參與平亂(主要為[[隴右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所部)導致邊防空虛,吐蕃趁勢進逼,占领原属于唐朝的陇西,黃河以西[[甘州区|甘]]、[[凉州区|涼]]皆不可得,[[六盘山|陇山]]以西为吐蕃占据。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敦煌市|沙州]]([[甘肃省|甘肃]][[敦煌市|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大中 (唐朝)|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廷所控制。890年,[[河西走廊|河西]]、[[陇右]]又被[[党项族]]占据。但終唐之世已完全喪失對於[[敦煌市|敦煌]]以西的控制<ref name="傅樂成80" />{{rp|75}}。
 
在西南[[云贵高原]],天宝七载(748年)[[南诏]]建國,與唐時戰時和,也削弱唐朝的國力。同時,自[[汉武帝]]平[[南越国|南越]]後的相当长时间内是中国領土的安南([[越南]]北部),[[越南第三次北屬時期|唐代統治時]]先後設立「[[交州|交州總管府]]」、「[[安南都護府]]」([[唐肅宗]]改名鎮南,[[唐代宗]]復稱安南)、「[[靜海軍節度使]]」等官署<ref>{{Cite book | author = 吕士朋 | title =《北属时期的越南》 | location = 香港 | publisher = 香港中文大学 | date = 1964 | pages = 118頁─119頁 }}</ref>,唐末时开始藩镇割据,土豪兴起,至[[北宋]]初完全脫離中原王朝而獨立<ref name="傅樂成11" />{{rp|101}}。
 
== 行政區劃 ==
{{Main|唐朝行政区划}}
-{zh-cn:[[File:唐朝疆域(简).png|480px|thumb|橙色为唐朝固定疆域。]];zh-tw:[[File:唐朝疆域(繁).png|480px|thumb|橙色为唐朝固定疆域。]];}-
唐朝行政區大體上繼承[[隋朝]]晚期的[[郡县制|郡縣制]],為州縣二級制,後期劃分成節度使州縣三級制。唐朝的州繼承隋朝制度,然而有時改郡為州,有時改州為郡,並且對州縣進行整併。唐朝的府有三種,共有府、都督府與都護府,地位均不同。府是將京都、陪都及行在的州提升其地位的特別第二級行政區。最早是開元元年升長安、洛陽與太原三都所在的州為府,之後陸續升各地陪都和皇帝避難的州為府{{备注|1=原升格三都的州共有西都雍州[[京兆府]]、東都洛州[[河南府]]與北都并州[[太原府]];唐玄宗另外加封的州,有南都荊州[[江陵府]]、蒲州[[河中府]]、岐州[[鳳翔府]]與益州[[成都府]]。因為成為皇帝避難的[[行在]]而升格的州,有梁州[[興元府]]、華州[[興德府]]、與陝州[[興唐府]]等<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9}}。}}。[[都督府]]有時又稱總管府,主管軍事,不理政事,多設於國內要衝之地,每府督統數州。貞觀年間,全國共有四十一個都督府,除了京畿九州外,其餘隸屬都督府。[[都護府]]用以統理、冊封歸順外族的行政單位,算是外族的自治單位,共有六個以上的都護府。有些因為地位重要,升級成大都護府以統管其他都謢府。其下有若干都督府和州,稱羈縻府州。羈縻府州的刺史,大致上由外族酋長擔任,而都督府和州的[[长史]]则由内地人擔任。<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9}}
 
627年[[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关内道|關內]]、[[河南道|河南]]、[[河东道|河東]]、[[河北道|河北]]、[[山南道|山南]]、[[陇右道|隴右]]、[[淮南道|淮南]]、[[江南道|江南]]、[[剑南道|劍南]]、[[岭南道|嶺南]]十道,是为[[贞观十道]]。武后時設立十道[[按察使|巡察使]]、十道[[存撫使]]和十道[[按察使]]等監察官,當時為臨時派遣、沒有固定治所。開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京畿道 (唐)|京畿道]],从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开元十五道]],每道設立的[[觀察使]],有如[[汉朝]]的[[刺史]],也设立固定的治所,正式成為十五個監察區<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9}}。
 
:* 主要行政區分布:
::1.監察區的十五道:[[京畿道 (唐)|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
::2.六個主要都護府:[[安西都護府|安西(大)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安北(大)都護府]](舊稱[[燕然都護府|燕然]]、[[瀚海都護府|瀚海]])、[[單于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舊稱[[金山都護府|金山]])與其他時間較短的都謢府:[[崑陵都護府]]、[[濛池都護府]]、[[東夷都護府]]、[[保寧都護府]]
 
唐朝後期的行政區劃形成節度使、州(府)、縣三級行政區劃。[[節度使]]最早於唐玄宗前期設立,以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ref name="范文瀾2" />{{rp|442}},開元、天寶時期共有十鎮{{备注|1=天寶十鎮分別是[[安西節度使]]、[[北庭節度使]]、[[河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與[[嶺南五府經略使]]等<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9}}。}}。在[[安史之亂]]結束後,為了安撫擁有兵權的安史降將,唐室冊封他們為节度使。而為了防止他們叛亂,又在各地設置節度使。這些節度使掌控地方軍事、政事與財政,又被稱為[[藩镇]]。當中央衰退時,這些藩鎮都呈現半獨立的狀態。[[唐德宗]]時期,[[河朔]]一帶的藩鎮叛亂,佔領京師長安,唐德宗逃到[[汉中市|漢中]],最後是與藩鎮妥協才平定亂事,這也使全國[[藩镇割据]]的局面加深。唐憲宗年間平定一些藩鎮,使得各地藩鎮繼歸順中央,當時共有元和四十八鎮。唐憲宗死後[[河北三鎮]]又再度叛亂,但是中央系的藩鎮大致上是服從中央。直到晚唐時期,唐朝因為黃巢之亂已經徹底崩潰,除京兆府和河南府外,其餘都分成四五十個半獨立的藩鎮。最後唐朝就亡在新興藩鎮[[朱全忠]]的手中。而後的[[五代十國]]實際上是藩鎮割據的延續而已<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9}}。
 
地方行政區方面,州级政区多称“州”,有[[刺史]],少数称“郡”,有[[太守|郡守]]。县有[[县令]]。县级政区以下按照[[鄉里制]]设鄉與里。百户人家为一里,由[[里正]]管辖;四家为一鄰,由[[鄰長]]管辖,五鄰为一保,由[[保長]]管辖,五保为一里,由[[里正]]管辖,五里为一乡,由[[耆老]]管辖。一自然村為一村,设[[村正]]。在城市聚居区域以[[近鄰社區|坊]]代替村,设[[坊正]],和村正同級。在边疆、京畿、军事要塞等重要地区设立[[都督|都督府]],由武官[[都督]]兼管多个州郡的军事和民政<ref name="大百科" />。
 
== 政治体制 ==
{{see also|唐朝官職表}}
=== 三省六部制 ===
唐朝沿用隋朝制訂的[[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主要機構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監、九寺<ref name="江增慶" />{{rp|285}}。三省即為[[中书省]],[[門下省]],[[尚書省]]。此外中央還有掌帝室器物车马的[[殿中省]]、掌帝室经史书籍的[[秘書省]]、掌宫官内侍的[[内侍省]]三个职权较小的省。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下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長官本為[[尚书令]],但因唐太宗曾任尚書令,後以左、右[[僕射]]為首<ref name="黃仁宇" />{{rp|130}}。中書省是皇帝頒佈大政文書的機構,長官為[[中书令]],副手為[[中書侍郎]],下有[[中書舍人]]六人,此外右[[散騎常侍]]、右[[諫議大夫]]等[[諫官]]。門下省則是審核大政文書之機構,长官为门下[[侍中]],副手为[[黄门侍郎]](又称[[门下侍郎]]),下有[[给事中]]四人,此外与中书省相似,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等谏官,也有掌符策印玺的符宝郎、掌起居记录的起居郎等官员。由於尚書權力太大,因此後來設立左右僕射代行大權。左右僕射就是宰相。後來,此二職要加同中書門下的頭銜才是宰相。但[[中书令]]和門下[[侍中]]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設。於是,給其他管理加上參議朝政、參議得失、同中書門下三品等頭銜就為[[宰相]]。宰相平時在[[政事堂]]討論朝政,政事堂會議成為協助皇帝統治的最高決策機構<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5}}。至[[唐玄宗|玄宗]],[[差遣制]]成为制度,特点是官位与职位的脱节。官仅代表官位与俸禄的高低,其实际职务完全由皇帝或上官灵活掌握。差遣官官衔中多有“使”字(如转运使、盐铁使、团练使等)。[[开元]]末年置[[翰林院|翰林学士院]],学士参与决奏议疏表,专掌内制,对中书省的权利产生少许威胁<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5}}。
 
六部分管各種具體行政事務,下各設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為前行,戶、刑二部為中行,禮、工二部為後行。其中[[吏部]]主管全國文官升遷,下設吏部、司封、司勳、考功四司;[[户部]]掌管全國土地、民眾、財賦,下設戶部、度支、金部、倉部四司;[[礼部]]掌管祭祀,下設禮部、祠部、膳部等四司;[[兵部]]負責武人選舉、[[地图]]、車馬、兵械等事務,下設兵部、職方、駕部、庫都四司。[[刑部]]主管律令刑事,下設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工部]]負責山澤、紙筆、屯田、工匠等事務,下設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中國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5}}。
 
一台就是[[御史臺]],其負責監察中央和地方管理,參與大獄的審訊。其長官為御史大夫,副長官是御史中丞。五監為[[国子监]](掌文教);[[少府監]](掌皇家工業生產);[[將作監]](掌國家工程);[[軍器監]](兵器製造);[[都水監]](掌水利建設)。九寺有[[太常寺]](掌禮儀祭祀);[[光禄寺]](掌皇室食物);[[衛尉寺]](掌兵器和儀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譜);[[太仆寺]](掌皇帝車馬);[[大理寺]](掌刑法);[[鸿胪寺]](掌邦交典禮);[[司農寺]](掌國家倉儲);[[太府寺]](掌國家財政)。此外,唐朝還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榮譽職務。在盛唐时期還設立過如[[节度使]]、[[觀察使]]、[[樞密使]]等臨時職務,後來則成為定職<ref name="傅樂成160" />{{rp|135}}。
 
=== 科舉制度 ===
[[隋朝|隋代]]成立的[[科举|科舉制度]]在唐初還不完善,朝中的政治仍然被[[關隴集團]]所壟斷<ref name="江增慶" />{{rp|288}}。到了武則天執政後,她大力起用通過科舉進入朝廷的庶族地主官僚,貴族政治的局面至此開始衰落。玄宗朝以後,[[门阀|世族]]官僚不復存在,但是科舉士人卻進行[[牛李党争]],這場黨爭持續長達四十年,嚴重敗壞朝政<ref name="傅樂成12" />{{rp|107}}。
 
唐朝中後期也與東漢中後期和明朝後期成為中國歷史上三個宦官時代。早期,[[宦官]]並沒有什麼權力,自唐玄宗時代[[高力士]]得寵以來,宦官的地位步步高升,開始直接參與政治。後來伴隨着宦官對兵權的掌握,皇帝的廢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這以「[[甘露之變]]」表現得最為突出。而在[[朱温|朱全忠]]誅滅了全部宦官之後,唐朝也很快滅亡。顯示宦官已與皇帝形成了命運共同體<ref name="傅樂成12" />{{rp|103}}。
 
1,63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