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麥凱恩

增加 5,38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p style="text-indent:2em;">2008年,麦凯恩再度投入总统大选,这次他顺利获得共和党提名,与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对决。他的竞选口号是“国家优先”(Country First)。然而,由于经济危机、伊拉克战事和小布什个人声誉的影响, 麦凯恩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有美国新闻界教父之称的David Broder, 把麦凯恩拒打种族牌,作为奥巴马2008年胜选的三大因素之一。所以,奥巴马能够顺利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总统,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和人民的支持以外,也要感谢麦凯恩这样的把国家和社会整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正直的政治家。2017年7月25日,在动过脑部手术后仅两周,他专程返回华盛顿,顶住共和党内、特别是来自白宫的压力,在7月28日凌晨时分,为保留奥巴马健保投下关键一票,为他特立独行的政治生涯划下一个大写的句号。
<p style="text-indent:2em;">2018年8月25日,约翰•麦凯恩因脑肿瘤去世,享年81岁,葬礼于9月2日举行。
<p style="text-indent:2em;">='''早年生涯'''==
<p style="text-indent:2em;">麦凯恩生于美国控制的巴拿马运河区一个名为"Coco Solo"的美国海军基地。尽管生于美国境外,他的双亲皆为美国公民、并且在出生时皆已取得公民籍,这代表麦凯恩仍有资格参选总统。 他的祖父曾在1945年二战的冲绳岛战役中指挥海军飞行队。他的母亲为萝伯塔•莱特。麦凯恩就读了位于亚历山德里亚的圣公会中学并且于1954年毕业。在那年秋天,如同祖父和父亲选择的道路,麦凯恩进入了美国海军学院就读,并且在1958年毕业。在1965年,麦凯恩与一名来自费城的女模特儿卡罗•西普结婚,不过两人后来在1980年4月2日离婚。
<p style="text-indent:2em;">='''军事生涯'''==
<p style="text-indent:2em;">在从安那波利斯毕业后,麦凯恩先后前往位于佛罗里达州彭萨克拉以及德州的柯柏斯克里斯提(Corpus Christi)的海军飞行基地接受训练,在柯柏斯克里斯提的一次练习飞行中麦凯恩的飞机发生意外坠落至柯柏斯克里斯提湾,但麦凯恩侥幸逃生只受到了轻伤。最后他终于毕业,并且进入海军的轻型攻击部队。
=='''越战炼狱'''==
[[file:约翰.麦凯恩2.jpeg|left|300px|thumb|约翰.麦凯恩2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005/942f7be321634315851e224b4964348a.jpeg 原图链接]
<p style="text-indent:2em;">1967年7月29日,在越南参战的超级航母“福莱斯特”号飞行甲板上,麦凯恩又一次侥幸逃过一起重大爆炸事故,但在救助其他飞行员时被弹片击伤。3个月后,麦凯恩受命驾驶攻击机轰炸布满防空火力的河内发电厂,飞机被苏制防空导弹击中。他从飞机中弹射出时折断了双臂和一条腿,落入市内的白竹湖中被俘。后来他被带到美军戏称为“河内希尔顿”的战俘营中。由于麦凯恩拒绝提供越方想要的情报,审讯中他经常被拷打至昏迷。这时麦凯恩也由籍籍无名的飞行员一下登上了美国报纸的头条。<ref>[http://www.sohu.com/a/257763655_759258]美国政坛“独行客”约翰•麦凯恩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当越方得知麦凯恩的父亲是海军上将后开始给他治疗,但手术失误造成他永久性残疾。他的体重骤减23公斤,头发全白,一度奄奄一息,被狱友认为活不过一周。此时麦凯恩的父亲被任命为美军越南战区总司令,作为宣传攻势的一部分,越方提出可以释放麦凯恩。尽管饱受折磨,但他不愿让狱友感到绝望,也不愿父亲背负舆论压力,麦凯恩选择遵守美军有关应按被俘时间先后获释的条例,拒绝出狱。为此他吃了更多苦头,曾企图自杀,但被看守发现。最终他在一份反美自白书上签字。直到1973年3月《巴黎和平协议》签署的两个月后,他才随美国其他战俘一起获释。<ref>[http://www.sohu.com/a/257763655_759258]美国政坛“独行客”约翰•麦凯恩 .</ref>
=='''最正直的爱国者'''==
<p style="text-indent:2em;">麦凯恩并不完美。他脾气暴躁,经常发火;在国会说话刻薄,时不时会骂人。但麦凯恩和一般政客不同的是,他从不避讳自己身上的缺陷和曾犯下的错误,而是努力用行动去弥补这些缺憾。麦凯恩承认在海军的头几年,自己好赌、好美色,没有认真学习,飞行成绩未达标,没有被分配到精英分队。他还曾卷入政治资金丑闻“基廷五人案”,受到国会调查,这件事成为他政治生涯最不光彩的经历。但恰恰也是此案刺激了麦凯恩,让他在之后的几十年投身竞选资金监管改革领域,成为他正直品格的典范。<ref>[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28639]正直者不死 约翰•麦凯恩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基廷五人案”发生在1980年代,加州一家名为“林肯储贷协会”的金融机构从1983年麦凯恩第一次当选众议员开始就多次为他筹集竞选资金。后来,“林肯储贷协会”因高危投资活动面临调查,协会主席查尔斯• 基廷(Charles Keating)找到麦凯恩和另外四个同样接受过捐款的参议员,要求他们向监管机构施压,阻挠政府接管林肯储贷协会的可能。在被称为“基廷五人”的五个参议员中,麦凯恩是最犹豫的一个。他拒绝去旧金山和监管机构见面,被基廷形容为“胆小如鼠”。不过,最终这五人确实对监管人员形成了一定压力。1989年,这一事件遭到曝光,参议院道德委员会最终虽判定麦凯恩并未做出不当行为,但批评他在此事中“缺乏判断力”。<ref>[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28639]正直者不死 约翰•麦凯恩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麦凯恩不愿过多提及“基廷五人案”。他曾说过:“我依然认为我在那些会面中没有做什么错事。但我的确不应该参与那次会面。”他认为卷入“基廷五人案”是自己人生中最大的错误。但他也从这件事中看到了竞选资金监管漏洞所导致的危害。为了治理政治献金泛滥,他开始为竞选资金监管问题奔走。在麦凯恩的推动下,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党竞选改革法》,规定个人向政党全国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2.85万美元,向州一级政党委员会捐款不得超过1万美元,并禁止两党收取“软钱”( 硬钱是直接为竞选服务的资金,接受监管;软钱是支持者自愿提供的党建费用,不受监管)。<ref>[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28639]正直者不死 约翰•麦凯恩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他还是个直言不讳的人,2008年参加竞选时,他的竞选巴士就被称为“直言快巴”(Straight Talk Express)。麦凯恩曾多次击2008年大选时击败自己的对手奥巴马,称他的外交政策太糟糕,更在媒体采访中表示:“我一直都是对的,他(奥巴马)一直都是错的。”但他对于对手的批评从来只限于政策上的分歧,不会上升到个人层面。2008年的竞选集会上,一名麦凯恩的支持者表示奥巴马是阿拉伯人,麦凯恩当场打断了她,并说道:“不,女士。 他是一个体面的、顾家的男人,我们只是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在败给了奥巴马后,麦凯恩有风度地承认落败,也没有因为私人情感不分是非地阻挠民主党的政策。他在败选后参加深夜脱口秀《今夜秀》(Tonight Show)时,更拿这件事来开玩笑,说自己“ 睡得像个婴儿般:睡两个钟头,然后起床哭一下,然后又睡两个钟头。”在最后的告别信中,麦凯恩写道:“十年前共同竞选时,败给你(奥巴马)是我的荣幸。我想用大选当晚感受到的对美国人强大的信念与你告别”。<ref>[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28639]正直者不死 约翰•麦凯恩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他的这种豁达和风度也体现在战后对越南的态度。在经历多年的折磨后,麦凯恩没有带着一颗仇恨之心,而是对饱受战乱之苦的越南人更加抱以同情。麦凯恩一直致力于改善美国和越南间的关系。他通过人道主义活动,如消除战争遗留的爆炸物、搜寻失踪人员、协助残疾人等推动越美关系正常化。1994年,美国参议院批准了麦凯恩和参议员约翰•克里提出的决议,呼吁结束对越南的经济制裁。在麦凯恩病逝后的第二天,越南官方通讯社《越南共产党中央机关报》刊登了越南驻美大使何金玉的采访,何金玉高度赞扬麦凯恩对美越关系做出的贡献。<ref>[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28639]正直者不死 约翰•麦凯恩 .</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他为人幽默,但也会暴怒,他曾口出恶言,但也具有政治家的风范。他勇敢而诚实。他是个爱国者。”联邦参议院少数党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这样悼念麦凯恩。麦凯恩也因此被《金融时报》形容为美国政坛过去半个世纪最具鲜明个性的政治家。有人把麦凯恩视为国会的象征,称他忠于国家,而非党派利益,是忠实的权力制衡者,更是正直的爱国者。<ref>[http://www.modernweekly.com/hots/28639]正直者不死 约翰•麦凯恩 .</ref>
9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