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27
次編輯
變更
侗族萨玛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侗族萨玛节</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img.360kuai.c…”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侗族萨玛节</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b01e67c38edcae3.webp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360kuai.com/pc/9cdd64ec67b6d02f5?cota=4&kuai_so=1 来自快资讯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侗族萨玛节</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侗族萨玛节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贵州省榕江县
'''节日活动''' :祭萨
|}
'''<big>侗族萨玛节</big>''',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萨玛节(祭萨)是南部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萨玛节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 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地区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每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2006年5月20日,侗族萨玛节民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5)。
== 历史起源 ==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玛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每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萨玛节"。
== 主要活动 ==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祭祀这天,各村都请来祭师在屋前杀猪宰鸭。祭祀后,活动参加者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气氛古朴而热烈。祭萨的规模十分庞大壮观,所有女性届时妆扮盛装。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以村寨为单位沿着田间,江边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上披挂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彼此以歌为对,古风再现。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榕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侗族人民以此来祈求村寨平安兴旺,人人幸福吉祥。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
== 传承保护 ==
=== 传承价值 ===
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 保护措施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族萨玛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社会影响 ==
2017年12月18日,榕江萨玛节于开幕。此次"萨玛人间·情侗天下"2017榕江侗族萨玛节活动一共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忠诚镇的苗侗山货大集市、萨玛节、全国啦啦操、牛气连年(看斗牛,过侗年)。
== 文化轶事 ==
萨玛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 濒危状态 ==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萨”文化是侗族精神文化的精髓,是侗族祖祖辈辈对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侗族人民对萨玛怀一有种特殊的情感,把继承和发扬“萨”文化当成一种精神追求,使“萨”文化得以不断发扬光大。但是,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步淡漠,有的地方对萨文化的载体“萨玛祠”(萨坛)一锁了之,每年由专人祭祀一次,其他祭祀仪式和文化活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把萨玛节视为落后的文化来看待。通过对“萨”文化及其传承人进行调查发现,真正懂得“萨”文化的祭司已是凤毛麟角,登萨和祭萨歌师学的东西也不齐全,随着老一辈民间祭司、登萨和歌师的不断去逝,萨文化濒临失传,后继无人。因此,对“萨”文化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ref>[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视频==
<center>
===视频名称===
{{#iDisplay:视频地址|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侗族萨玛节</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b01e67c38edcae3.webp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360kuai.com/pc/9cdd64ec67b6d02f5?cota=4&kuai_so=1 来自快资讯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侗族萨玛节</big> '''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侗族萨玛节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贵州省榕江县
'''节日活动''' :祭萨
|}
'''<big>侗族萨玛节</big>''',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侗族萨玛节(祭萨)是南部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萨玛节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 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地区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每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2006年5月20日,侗族萨玛节民俗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Ⅹ-25)。
== 历史起源 ==
"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方言地区)共同的祖先神灵的化身。侗族认为祖先神威巨大,至高无上,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赢得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对之虔诚崇拜,奉为侗族的社稷神。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玛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每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萨玛节"。
== 主要活动 ==
萨玛节举行的时间,一般是农历正月、二月,但有时也根据生产、生活或其他重大活动情况改为其他月份举行。祭萨的规模,一般为各村(团寨)各祭,有的也邀请邻村、数村或相邻片区联祭。参加祭萨的人员,各地不同,许多地方是全寨男女老少一齐参加。祭祀这天,各村都请来祭师在屋前杀猪宰鸭。祭祀后,活动参加者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气氛古朴而热烈。祭萨的规模十分庞大壮观,所有女性届时妆扮盛装。祭萨时,先由管萨人烧好茶水,给萨敬香献茶,然后由身着盛装的女主人排着队前往祭祀,她们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树枝插于发髻上,以村寨为单位沿着田间,江边的古道走向鼓楼广场,三宝主寨在寨口路边摆有拉路酒,而客寨的萨玛队有的又装成古时无衣无裤身上披挂稻草衣的"乞人",到了寨口,乞人讨酒,主人敬酒,彼此以歌为对,古风再现。榕江三宝侗乡各村寨,则是以已婚妇女为主体(也有少数德高望重的男性寨老参加)。因此,榕江三宝侗乡的祭萨活动,带有悠久的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祭坛一般由村里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而祭萨仪式,通常只有中老年妇女和年长的男性方有权参加。侗族人民以此来祈求村寨平安兴旺,人人幸福吉祥。萨玛节里,多数侗族男性心甘情愿地在家带孩子、做家务,所以当地人说,萨玛节也是侗族的妇女节。
== 传承保护 ==
=== 传承价值 ===
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 保护措施 ==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黎平县文化馆、榕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侗族萨玛节"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 社会影响 ==
2017年12月18日,榕江萨玛节于开幕。此次"萨玛人间·情侗天下"2017榕江侗族萨玛节活动一共分为四个版块,分别为忠诚镇的苗侗山货大集市、萨玛节、全国啦啦操、牛气连年(看斗牛,过侗年)。
== 文化轶事 ==
萨玛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 濒危状态 ==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萨”文化是侗族精神文化的精髓,是侗族祖祖辈辈对民族精神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侗族人民对萨玛怀一有种特殊的情感,把继承和发扬“萨”文化当成一种精神追求,使“萨”文化得以不断发扬光大。但是,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商,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步淡漠,有的地方对萨文化的载体“萨玛祠”(萨坛)一锁了之,每年由专人祭祀一次,其他祭祀仪式和文化活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把萨玛节视为落后的文化来看待。通过对“萨”文化及其传承人进行调查发现,真正懂得“萨”文化的祭司已是凤毛麟角,登萨和祭萨歌师学的东西也不齐全,随着老一辈民间祭司、登萨和歌师的不断去逝,萨文化濒临失传,后继无人。因此,对“萨”文化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ref>[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视频==
<center>
===视频名称===
{{#iDisplay:视频地址|640|360|qq}}
</center>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690 中國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