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苗族鼓舞

增加 7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苗族鼓舞</big> '''
|-
|<center><img src=https://p0epaper.sslgmw.img.360kuai.comcn/gmrb/images/2016-03/18/04/t011b01e67c38edcae3res02_attpic_brief.webp 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epaper.360kuaigmw.comcn/gmrb/html/2016-03/pc18/9cdd64ec67b6d02f5?cota=4&kuai_so=1 nw.D110000gmrb_20160318_6-04.htm 来自 快资讯 光明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808000" align= center|'''<big>苗族鼓舞</big> '''
'''中文名称''' :苗族鼓舞
''' 文学家类 型''' : 赵壹舞蹈
''' 年 代民 族''' : 汉代苗族
''' 文学体裁主要特征''' : 击鼓而舞或击鼓伴舞
|}
'''<big>苗族鼓舞</big>''',中国 [[ 苗族 ]] 民间舞蹈。流传在 [[ 贵州 ]] [[ 湖南 ]] 等省苗族聚居地区,以击鼓而舞或击鼓伴舞为其主要特征。苗族各地鼓舞名称及活动形式不尽相同。
== 四面鼓舞 ==
四面鼓舞 新中国成立后,在苗族诸多种自娱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由四人同时敲打作舞 的《四面鼓舞》。这种"鼓舞"流传在湘西的凤凰县和 [[ 贵州 ]] 省松桃县苗族聚居的地方。该舞男女均可参加,四人分别站在鼓面前,双手持槌击鼓。在统一的节奏下边击鼓边表演规定套路。每一套路动作完成后,大家按顺时针方向换到下一鼓面位置,再进行其它套路的"鼓舞"表演,既有表演性又有娱乐性。
== 踩鼓舞 ==
== 猴儿鼓舞 ==
猴儿鼓舞 流传于湖南省西部,是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者有时化装成 [[ 猴子 ]] 的模样,以拳击鼓或用槌击鼓。其主要动作与花鼓舞相似,基本形象是模拟猴子的动态及习性。
== 折叠 木鼓舞==
木鼓舞是流传在贵州省东南苗族地区的一种最古老的鼓舞形式。鼓为长圆形,直径约33厘米,鼓身长约170~200厘米,两端蒙以牛皮,使用时将鼓横置鼓架上。在《苗防备览·风俗考》中记有:"刳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左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徐疾应节,名曰跳舞藏。"过去木鼓舞用于每13年举 行1次的全族性的"吃牯脏"祭祀活动,又称鼓社节或祭鼓节,是最隆重的传统祭祖活动。木鼓舞已成为民间节日娱乐性活动的一部分。鼓手多由村寨中有威望的老年男子担任,舞者也是男子。舞时由鼓手1人或2人双手持鼓槌敲击鼓面、鼓边。多为、节拍。众人环绕而舞,舞姿雄健有力,双臂自然下垂,肩部有力地摆动,顺手顺脚的跳跃,构成独特的风格。
== 鼓舞与文化 ==
=== 鼓舞与苗族文化 ===
苗族舞蹈盛行不衰,在很大程度上促于祖先崇拜的情感意志。这不仅是神话传说,舞蹈用芦笙、木鼓之类皆为祖先所创造,而且舞蹈的普遍动因亦导源于祖先的神意。  苗族的巫术、原始宗教信仰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各种祭祀活动中,苗民们以期利用各种舞蹈来与神灵沟通,去跳舞的同时既是拜神,又是祈祷。舞蹈仍是苗族表现自身的一种主要形式。因此,苗族"鼓舞"不可避免地成为具有最宗教、巫术意义的东西。我们经常在节日集会中看到的求雨、求子、求神、求祖灵等,都不是直接祈祷,而是跳相应的舞蹈仪式来体现,由此而产生了农事舞、婚丧仪式舞、战争舞等。我们还可以从"椎牛祭"、"跳丧"、"芦笙会"、"跳香"等活动中看到许多宗教、巫术的东西--求子嗣、求姻缘、求死后升天等。苗族鼓舞中有的只跳木鼓舞,有的鼓舞、芦笙舞都跳,舞蹈多限于同姓宗族参加,因为它以一个鼓为单位进行,是宗族的大事,在整个祭祀过程中都离不开鼓,以鼓开始,用鼓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最后又以鼓仪宣告活动结束。
=== 鼓舞与苗族农耕文化 ===
=== 鼓舞与苗族图腾文化 ===
原始社会时期,经济、社会文明落后,图腾崇拜成为人类进化史中不可抹杀一笔,是人类文明进化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原因是当初人们对于自然现象认识不科学,对自然现象的多奇及某种生命形式的不可预知产生畏惧与敬畏心理,这促使原始居民以各种形式祈求自然界中神秘力量的庇护,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崇拜心理。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以巫术礼仪或图腾崇拜活动表现当时人类的文化心理。在苗族与淮族图腾中多以舞蹈形式表现当初人类的崇拜心理,如狮舞、斗雀舞、龙舞、斗鸡舞、木鼓舞等等,其中木鼓舞是最具特色的。苗族祖先居住在江淮一带,那里江湖密布,河流众多,枫林遍地,花草繁盛,彩蝶飞舞,环境优美。长期以来苗族先人自然而然对枫木和蝴蝶产生求同、认亲与崇拜心理。至今为止,三都县内的苗族人在过鼓社祭时,都会把山上砍来的枫树与杀宰的牛同至于庭中供奉,同时吹笙击鼓,男女合围共舞。在《苗族古歌》中,苗族先民对枫木进行了极具功利价值的美化,并肯定它与自己有血缘关系。枫木变 [[ 蝴蝶 ]] 妈妈,蝴蝶妈妈出生苗族和人类祖先姜央,然后才有人类。枫木桩还变成了苗家圣器铜鼓,所以"有了喜庆事/大家拿来跳/大家围着跳"。所以,苗族世代崇拜枫木。湘西苗族称枫木为"妈 妈树",枫木化生万物神化作为原始想象的实在性,正是苗族木鼓舞乃至铜鼓舞图腾表象心理产生的根基。
=== 鼓舞与苗族仿生文化 ===
== 濒危状态 ==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属老少边贫困地区,目前经济相对落后,因受经济的制约及外来文化的冲突,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及保护工作己经十分困难。 (一)一些原生态的鼓种已经流失或正在流失。如《徒手鼓舞》、《跳鼓》、《调年鼓舞》、《团圆鼓舞》。 (二)一些苗鼓流行区已经断层,如《团圆鼓舞》在泸溪县清代时较为流行,如今已经消失。 (三)一些苗族鼓舞传承老艺人相继去世,现健在的传承老艺人也年岁已高,如《女子单人鼓》鼓王龙英棠,今年已77岁,《猴儿鼓》主要传承老艺人石成业今年己89岁。 (四)因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国内当代艺术的影响,很多苗族青年人的审美观发生了变化,认为本民族的艺术不好看,而且很难学。 (五)一些苗族鼓舞流行区的年青人(包括传承艺人)外出打工的人数逐年增多,给苗族鼓舞的传承及保护带来一定的困难。<ref>[外链网址 网页标题],外链网站</ref>
==视频==
6,5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