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辽河平原

增加 4,580 位元組, 3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辽河平原</big>''' |- |<center>File:Liaohe 平原.jpg|缩略图|居…”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辽河平原</big>'''
|-
|<center>[[File:Liaohe 平原.jpg|缩略图|居中]]</center>
<small>[https://new.qq.com/rain/a/20200511a04vuy00 来自 腾讯网站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外文名:Liao River Plain

地理位置: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海 拔:50米以下

所属地形区:东北平原
|}
'''辽河下游平原'''地区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为一长期沉降区。

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沈阳以北较高,辽河三角洲近海部分仅2~10米。该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日照充足。冬季春季多大风。

有辽河、太子河、浑河、大凌河、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缓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纵横,堆积旺盛,河床不断抬高,汛期常导致排水不畅或河堤决溃,酿成洪涝灾害。河曲发育,河道中沙洲众多,河床不断淤积,河水宣泄不畅。

滨海的盘锦地区方圆5000平方千米范围内,是一片[[沼泽盐碱地]],过去常发生水灾,有东北“南大荒”之称。经过不断治理,这里现已成为东北水稻的重要产区。
该地区交通发达,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处在这一区域的主要城市有沈阳、鞍山、营口、盘锦、辽阳等。辽河平原矿产资源丰富,有全国第四大油田“辽河油田”。

==地理位置==
松辽分水岭。由冲积、洪积物组成,上覆黄土。分水岭是更新世时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岭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岭外貌似波状起伏的平原,与南北平原浑为一体。分水岭位置,最初在法库—铁岭一带,由于辽河下游平原长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蚀,逐渐向北推移,通榆—公主岭一带。
东北平原西南部以西辽河为中心,呈沙丘与洼地相间、微波起伏的风沙地貌景观。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0~250米。沙丘从西向东、从西南向东北,以流动沙丘为主逐渐过渡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减轻。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概况==
沈阳为中心的交通网络。处在这一区域的主要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营口]]等。

辽河平原为东北松辽大平原的一部分,主要由辽河、浑河、太子河、绕阳河等冲积而成。位于辽东山地丘陵和辽西山地丘陵之间,地势自北向南和缓倾斜,在铁岭——彰武以南,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近海一带仅2—10米,地势低平。

鞍山市西部就是辽河平原的一部分,它大体分布在长大铁路的西侧,包括鞍山市旧堡区的西部,海城市西部乡镇和台安县全境,面积2321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0%以上。

辽河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为辽宁省的粮仓,也是鞍山市的农副产品基地。

东北平原的南部。由辽河冲积而成。沉积层厚,含石油,有著名的辽河油田。农业发达,原低洼易涝的辽河下游地区亦已改造为水田区。
==辽河油田==
[[辽河油田]]总部位于辽河下游、渤海湾畔,被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环抱,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人文和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辽河油田总部坐落于盘锦。1998年探明石油地质新增储量8374万吨,可采储量1635.9万吨,探明天然气地质新增储量5.32亿立方米,实现了当年采油量与新增可采储量的平衡。在持续、稳定、高效发展油气生产的同时,辽河油田实施“一业为主,多元发展”战略,石油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第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250万吨,一些油气深度加工装置相继建成,能够生产柴油、汽油、聚乙烯、聚丙烯、四醇、甲醛、溶济油、石脑油、轻烃及高速道路沥青等多种石油化工原料及产品。合资企业、多种经营企业迅速发展,生产产品200余种。

==参考资料==

[[Category:670 中国地方志总论]]
23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