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萧娴

增加 15,02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人物简介 ==
萧娴自幼随父萧铁珊遍习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父亲萧铁珊精诗文书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员。
 
萧娴三岁随父移居广州,五岁丧母。七岁时摹仿父亲写了一幅字,劲健的笔力和豪放的气概令父亲欣喜不已,开始认真教她学习书法。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举成大厦落成典礼,萧娴写了一副丈二对联送去祝贺,联语是父亲拟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众; 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观者赞叹之余,也有人怀疑一个小女孩能写出这么好的巨型作品。于是萧娴又当众写了一个大横幅: “壮观”,以雄浑的笔力,险奇的结体,引起全场轰动。遂被誉为“粤海神童”,应邀与谭延闿、高剑父等书坛名宿一道为二沙岛风景区写碑刻石。照相馆也悬挂她的照片,题为“大书家萧娴”。
 
二十岁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当时公认的文化盟主康有为偶然见到萧娴临写的《散氏盘》,大为赞赏,题诗相赠,称赞她“雄深苍浑此才难”,又推许她将会成为“卫(琰)管(道升)”那样的女性书家代表人物。
 
一九二六年,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萧娴亲赴广州参加,写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卖了一百块大洋,活动结束后得到了宋庆龄颁发的奖状奖章。同年随父赴香港,鬻书为业,书坛巨擘于右任等撰写《介绍大书家萧娴女士》的文字刊发在报纸上为她助阵。二十五岁时与江达结婚,定居南京。江达是安徽人,留学法德两国,学工程,学识丰厚。婚后夫唱妇随,伉俪情深。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九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江达正在欧亚航空公司满洲里站任职,见东北沦陷,决然同返南京。随后“一二八”事变、“八一三”事变、“七七”事变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江萧夫妇与众多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一样,辗转流亡于江西、四川、青海、兰州等省份,备受奔波与饥寒之苦,直至抗战胜利后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时老父已于去年病逝于上海。
 
南京解放后,萧娴入华东革大学习,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自己在玄武湖家中为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夫妇俩又参加民革的活动。一九六三江达病逝,次年萧娴受聘为江苏省文史馆员。不久“文革”开始,萧娴被迫为居委会抄写大学报,交代旧社会关系等等,心情极为抑郁。
 
直至浩劫结束,大书法家萧娴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毕生钟爱的法艺术,迎来了书法生涯最灿烂的顶峰时期。
 
她先后荣任中国书家协会名誉理事,江苏省书协副主席、南京书协名誉主席等职务。后在南京、济南、贵阳、北京等地举办书展。书名远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为她出版书法选集多种。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岁,江苏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告别仪式,江浦县建萧娴纪念馆。
 
萧娴先生虽髫龄就离开贵州,但对故乡感情很深,作书常署“黔南萧娴”。耄耋之年,不顾长途劳累,三次回乡,受到故乡人民极为隆重的接待。曾说,游览黄果树大瀑布,回去后,自觉写大字时胸中豪气涌动。又在晚年自叙中说: “娴之以书艺为终身追求,实缘吾黔灵气熏染。今年九十有一,叶虽未落,先有归根之想。乃以平生书作,或篆或隶,或真或行,凡百有一件,敬献故乡人民。”
 
贵阳市政府为此在名胜翠微阁设立了萧娴先生法书陈列馆,馆名为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题写。馆中常年陈列萧书,供市民观赏。
== 人物生平 ==
1902年 11月,萧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萧铁珊是西南名士,精于文学和书法,清未 当过广东三水县县令,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国后,参加南社,曾任孙科秘书。交游多为当时名流。
萧娴四岁随父亲移家广州,渐受家庭影响,爱读诗文,尤喜书法。十二岁时就开始充当萧铁珊写大字的助 手,磨墨拂纸,就是她的任务。当萧铁珊不在家时,她就照他的笔迹,依样葫芦地学着写。有一次,萧铁珊写好一副对子,放在桌上因事走开。萧娴好奇,竟照样子写了-副,搁在父亲写的对联旁边。萧铁珊回来看到萧娴写的对联,大为惊异,觉得女儿有天生的书才,便经常指点她临帖临碑。萧娴学书很用功,进步很快。萧铁珊常携她在公共场所写字,萧娴一鸣惊人,便有了小小的书名。因常随父出入南社,人称“南社小友”。
十三岁那年,广州大新百货公司落成,在落成典礼上,请萧娴当场挥毫写对联。她奋力写了“大好山河,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这副一丈二尺长的大对联,又写了“壮观”两个大字,字字 神完气足,轰动一时,被誉为“粤海神童”。
萧娴十四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油画,后又从著名画家高奇峰学画梅花,以国画笔法为辅,书艺日进。十八岁那年,广州书法社就吸收她为社员了。
萧铁珊和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是朋友,戊戌变法运动被慈禧太后镇压后,康有为逃亡出国,后回国居上海。他学问深厚,诗文书法并为当时所重。萧娴非常崇拜他,康有为深知萧铁珊的人品和学识,聘为家庭教师,于是萧娴得有机会拜康有为为师,其时她二十岁。当时萧娴有临写《散氏盘》的册页,笔力相当精到,康有为看后 十分欣赏,在册页后面题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拈坛。”第四句所云“卫”、“管”指古代女书法大师卫夫人和管夫人。这是极高的评价,对二十岁的萧娴是极大的鼓励。萧娴从康有为学艺,十分用心,把康有为撰的《广艺舟双揖》作为必读的教科书,随身携带,有空就翻阅。
她当时还多次听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国学讲座,曾把自己临《散氏盘》的册页给章太炎评价,章太炎也十分欣赏,题诗勉励,形容其书法线条云:“真如万岁枯藤。”这也是极高的评价。其时萧娴还结识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刘海粟,刘已早一年拜在康有为门下。对于恩师康有为,萧娴极敬重,作对联呈康有为云:“大哉南海,蕞尔须弥”对联中,既指康有为,又指浩瀚的南海,便把康有为比之波涛滚滚的大海了,实有文学双关之妙。须弥山是佛教传说中的神山,认为是世界的中心点,日月环绕此山回旋出没,三界诸天也依之层层建立,可见其大了。然而萧娴认为它和南海比,小得至微至微。这是对恩师的热烈歌颂,其时萧娴已显示了作对联的诗才。年轻的萧娴在上海遂崭露头角,她参加了青年书画会,经常参加上海书画界的活动。该会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收有萧娴《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在《中华全国金石篆刻书画家通讯录》中,共列当时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十八人,萧娴也是其中一人。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广东汕头,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九个月后赴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她的一幅作品从十六块大洋起价,一直加价到一百块大洋,被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买去。这次义卖,萧娴得款甚丰,全数捐给北伐军,宋庆龄深为赞许,给萧娴发了奖章和奖状。
1927年萧娴随父迁居香港,在香港标润格鬻书。于右任等著名书家在报纸上介绍萧娴,称之为“大书家”,并称她“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漪再世。女书家中。 实罕其匹。海内名士,龛然誉之”。同年萧娴在香港与江达结婚,时年二十五岁。江达初在法国勤工俭学,专修机械工程,因反对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而组织留学生进行抗议活动,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转德国继续留学,在德国完成学业后回国与萧娴结婚,不久夫妇回国,定居南京。萧娴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助理员,不久辞职,随江达赴东北满州里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夫妇南返上海,“一·二八”事变后又同回南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萧娴仍然不断进行书法艺术实践,她创作的《临竭石颂》被选入1932年编印的《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全家辗转逃难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在重庆时遇著名书画家王东培,欣然尊为老师学画梅花。于1940年与王东培在成都同办书画展,很有影响。避难兰州时曾致函父亲旧友章士钊,时章在陕西,作词柏赠,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夸奖萧娴的书法成就。又云“伤心老滞秦关客,却答文姬陇上书”,把萧娴比为汉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战胜利后萧娴全家返回南京,其时父亲萧铁珊病逝于上海,萧搁非常悲痛,决心继承父亲遗志,在艺术上干一番事业。而不久内战发生,文化事业日见萧索。她在立法院任科员,收入微薄,生活日艰,间或也作字卖钱,贴补家用。
南京解放后,她十分拥护新社会,赞赏新气象。1949年冬天,萧娴义无反顾地送子女参军南下,还热情地作了一首长诗。有“男儿四方志,女子亦同雠”,“雄歌声燎亮,行云为停留”,“临行无别 语,勿贻父母羞”等语,勉励子女勇于参加革命。萧娴自己也参加华东革命大学学习,后又参加南京市政协办的学习班,1954年和江达一道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萧娴一家原住玄武湖,解放后捐献旧居、卜宅百子亭后八十四 号。从此生活较为安定,为雨花台名泉重题“江南第二泉”。刘海 粟赞之云“端穆苍秀”。
1963年江达不幸病逝。江达解放后任文史馆馆员,去世后萧娴续任。
1961年起萧娴开始任南哀市政协委员,后又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和社会各方面联系增多;文联也常组织书法展览和观摩活动;报纸上有时也出现萧娴的姓名和作品。她声誉日盛,应酬也多起来。她和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著名书画家切磋书艺,时常往来,艺术上达到了新的境界。
1981年在南京首办盛大书展,引起艺坛轰动。陈大羽特为撰 文在《新华日报》发表,誉之为“真善美”。
1983年南京市文联和南京电视台为萧娴摄制电视报告文学 《大笔豪情》,并赴家乡贵阳办书展,受到热烈欢迎。萧娴虽然为江苏文史馆员,但不是正式工作,1984年才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为美术创作人员。次年应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井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和“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人民出版社派员来南京访萧娴,不久为之出版《萧娴书法选》。1987年又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石门颂萧娴临本》。
1989年,萧娴赴香港与同环叙旧,香港电视台为她作了专题节目:《香港早晨》。1991年再回故乡贵阳,捐书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修翠微阁作为“萧娴法书陈列馆”。回南京后再办书展。
江苏美术出版社次年出版《萧娴书法选集》,又次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萧娴先生书法集》。不久“萧娴法书陈列馆”建成,萧娴三赴贵阳,了却叶落归根的心愿。
萧娴爱国爱民,政治上不断追求进步,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1994年,《萧娴传——当代书法家传记文学从书》(俞律著)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萧娴因乳腺癌以手术治疗,次年又以胆囊结石开刀;不幸于1997年1月15日病逝。
== 人物年表 ==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壬寅) 1岁,虎年,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名娴,字稚秋,号蜕阁,又号暂得居士。
1910年清宣统二年(庚戌) 8岁
在家庭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开始学书法,从小即爱写大字。
1913年民国2年(癸丑) 11岁
开始在父亲指导下攻读古文和古典诗词,悟性很高。
1915年民国4年(乙卯) 13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肄业,习油画,对国画也十分感兴趣,后遂又求学于高奇峰,高与乃兄剑父同为岭南画派高手。萧娴爱花,遂专学画梅。
广州大新百货公司建成,举行落成典礼,特邀萧娴作丈二对联“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及巨幅横幅“壮观”。神完气足,引起轰动,人称“粤海神童”。
1920年民国9年(庚申) 18岁,其书法以三石(《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一盘(《散氏盘》)为基石已定型,求书者日众,经广州书法社吸收为会员。
1922年民国11年(壬戌) 20岁,随父移居上海,拜康有为为师。与康有为第七女同环交好,经常一起侍候康有为作书。与师兄刘海粟相识,时有机会切磋书艺。
万石楼主简琴斋为治印,受其影响,开始学习镌刻印章。
1923年民国12年(癸亥) 21岁,参加上海青年书画会。
1924年民国13年(甲子) 22岁,继续从康有为学书,临康体有成,偶或为康有为代笔应酬。
1926年民国15年(丙寅) 24岁,随父赴广东省汕头市,任市立女中初一级国文教员,共任职9个月。是年是“五四”运动后的第七年,受新潮影响,爱读《新青年》杂志,拥护高举民主与科学这两面旗帜,反对旧道德,反对封建文化,提倡新文化。剪去长辫,以示决心。
宋庆龄在广州组织书画义卖,筹款慰劳北伐军,为响应其事,亦赴广州参加义卖。
1927年民国16年(丁卯) 25岁,与江达结婚。江达,字农隐,安徽凤阳人,留学法德两国,学识丰厚。康有为于青岛去世,乃在港设酒遥奠,一日数恸,一连多日谢绝为人作书,其后有一段时间专写康体,以示纪念恩师之意。随父回上海,旋与江达定居南京。
1932年民国21年(壬申) 30岁,《临碣石颂》被选入《当代名人书林》。
1937年民国26年(丁丑) 35岁,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南京沦陷。与江达奔下关登舟挤坐煤船逃难九江,家中什物与碑帖笔砚及藏书全部毁于战火。
1939年民国28年(已卯) 37岁,结识金陵大学教授王东培,王东培以书画篆刻名于世。因常由江达陪伴登门请益,学画梅花。
1940年民国29年(庚辰) 38岁,在成都与王东培联合办书画展,作品多为临《石门颂》、《石门铭》、《石鼓文》、《散氏盘》作品,在知识界颇有影响。
1945年民国34年(乙酉) 43岁,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在抗战期间咏时事诗词甚多,收拾残稿,十不存一。
1949年(己丑) 47岁4月,南京解放。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曾参加演出宣传党对旧知识分子政策的活报剧。
送弟、儿、媳、女四人参军,在家中为湖民办扫盲识字班义务教学,人皆称“萧老师”。
1961年(辛丑) 59岁,为中国共产党四十周年诞辰兼贺江苏省书画雕刻展开幕作对联“奠世界革命根基,凭四十年血汗;增祖国艺术光彩,集千万种精华”。
任南京市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1962年(壬寅) 60岁,参加南京第三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委员。
1964年(甲辰) 62岁,任江苏省文史馆员,与艺友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往来甚频。
1965年(乙巳) 63岁,整理40岁时在成都临《石门颂》,装裱后请林散之、高二适、武中奇、丁吉甫、谢居三等书界名家跋评,极受赞誉。
1972年(壬子) 70岁开始收学生。
1980年(庚申) 78岁,作《康有为的书艺和书论》发表于《书法》。
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聘为名誉理事,被江苏省书法家协会选为副主席,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选为名誉主席。
1981年(辛酉) 79岁
赴北京交流书艺,会见华君武、启功、黄苗子、董寿平等。登万里长城,作对联“恃九州生气;屏万里河山”。归来又作“长城归来”大字。
在南京美术馆办个人书展,陈大羽以《真善美》为题,撰文赞书展圆满成功,文章发表于《新华日报》。
1982年(壬戌) 80岁,作《百年吞吐,百年创造》,发表于《书艺》。
1983年(癸亥) 81岁,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南京电视台联合为其摄制电视报告文学《大笔豪情》。赴贵阳,经上海访康有为旧居。
1984年(甲子) 82岁,江苏省人事局录用为国家干部,安排在江苏省美术馆从事专业创作。
1985年(乙丑) 83岁,应康有为第七女康同环之请为《南海康先生法书》作序。
与刘海粟同赴青岛参加康有为迁墓仪式及康南海学术研讨会,作对联“维新百日;垂鉴千秋”。《萧娴书法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丙寅) 84岁,作《庖丁论书》,载《书法》杂志。赴济南办个人书展。
1987年(丁卯) 85岁,《石门颂萧娴临本》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1988年(戊辰) 86岁,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
1991年(辛未) 89岁,再回故乡贵阳,捐书法作品101件给故乡人民,贵阳市政府发给荣誉证书,并决定重修翠微阁,辟为《萧娴法书陈列馆》。
为辛亥革命八十周年纪念作大书“大地高天”。在江苏美术馆举办南京第二次个人书展。
作书若干义卖救济水灾。《萧娴书法选》在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2年(壬申) 90岁,参加中国共产党,大书“奋斗终生”,获政府特殊津贴。
1993年(癸酉) 91岁,赴贵阳参加翠微阁“萧娴法书陈列馆”落成揭幕仪式,贵州省和贵阳市领导到会祝贺,向萧娴表示崇高的敬意。启功作诗赞萧娴书法成就。
《萧娴传》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1994年(甲戌) 92岁,《萧娴先生书法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集有自序。
1997年(丁丑) 95岁,1月16日于南京逝世。
69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