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如夢之夢

增加 15,949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如夢之夢''' </p>
|-
|<center><img src="http://www.pwshop.com/wp-content/uploads/2013/09/%E8%93%AE%E8%8A%B1%E6%B1%A0-640x427.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pwshop.com/portfolio-cht/zht-theater/%E5%A6%82%E5%A4%A2%E4%B9%8B%E5%A4%A2/ 圖片來自pwshop]
</small>
|}

《'''如夢之夢'''》是2000年代初期[[華人]][[劇場]]最受矚目的一齣戲之一,是[[表演工作坊]]的創始人[[賴聲川]]個人從事劇場工作二十多年來最大膽的突破、同時也是最驚人的作品。整個構想是賴聲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寫下的靈感,融合了他多年來的許多旅行經驗、思考,以及在藏傳佛法方面的學習。

本劇於2000年2月在[[加州柏克萊大學]],以工作坊形式做過三個小時半的呈現,英文演出。2000年5月則由台北藝術大學學生演出完整版,中文演出;2002年由[[香港話劇團]]於[[香港]]作全球首度的專業演出,2005年於台北國家戲劇院再度演出。

本劇首創環繞形式的劇場,將觀眾席置於中央,舞台則環繞關眾席搭建;演出時間長達七至八個小時,舞台包含八個方位,三個樓層,穿越時間([[民國]]初年、[[現代]])與空間([[台北]]、[[巴黎]]、[[上海]]、[[北京]]、[[諾曼第]])。

== 劇情大綱 ==
《如夢之夢》是一部八小時的劇場史詩,追蹤一位病人,在醫學無法診斷他絕症的時候,開始做的追尋。故事的中心主題環繞著生命的追尋、死亡,及人生帶來的重複生命模式。整齣戲像一次龐大的旅行,從主角的生命末端開始,從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從亞洲到歐洲,從生到死,從痛苦到解脫的可能性。 故事的開始是《[[西藏生死書]]》第269頁,一位醫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第一天到大醫院上班,結果病房中五位病人當天死掉四位。當醫術無效時,這位醫生恐慌的發現,她多年來學校的訓練,完全沒有教她如何真正幫助這些瀕臨死亡的病人。

她只能站在一邊,當一個無助的旁觀者,而這些病人一個一個在恐懼和驚慌中死掉,得不到任何啟發或安慰。 醫生花很多精神慫恿瀕臨死亡的「五號病人」說出他的故事,從他的故事,我們進入其他角色的故事,以及他們的夢……於是主角們的生命,甚至於過去的生命及死亡開始交織在一起,形成這次史詩般的旅程。(遠流出版之書籍簡介)

*序幕:集體故事《如夢之夢》
*第一幕:醫學之外(台北2000)
*第二幕:台北生與死(台北1993-98)
*第三幕:尋找生命線索(法國1998)
*第四幕:看見自己(法國1998)
*第五幕:第七顆煎蛋的軌道(法國/上海1998-99)
*第六幕:尋找顧香蘭(上海1999)
*第七幕:危險遊戲(上海天仙閣妓院1932)
*第八幕:異國之戀(上海天仙閣妓院1932)
*第九幕:新伯爵夫人(法國1932-38)
*第十幕:活著(法國1938-49)
*第十一幕:一切可以重新來(法國1949-50/上海1999)
*第十二幕:最後的旅程(法國1999-2000/台北2000)
*餘音:戲演完了,我們可以走出劇場(台北現在)

==創作歷程==
《如夢之夢》整個構想是賴聲川在一次印度的旅行之中寫下的靈感,融合了他多年來的許多旅行經驗、思考,以及在藏傳佛法方面的學習。根據賴聲川1999年印度旅行後回到台北完成的29頁劇情大綱,《如夢之夢》首先在台灣國立藝術學院(現台北藝術大學)甄選演員,然後於2000年1月中旬舉行五天的密集即興創作排練。之後,賴聲川應邀回母校加州柏克萊大學客座,用一個月的時間以英文繼續發展,2000年2月23日開始四天的「工作坊」形式,用英文演出三個半小時的戲。

2000年2月,賴聲川回到台灣,繼續在藝術學院排練室以中文進行創作。過程中,曾先後向來臺訪問的《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以及《僧侶與哲學家》作者馬修・李嘉德請教許多編劇上的細節。經過四個多月,《如夢之夢》完整版於2000年5月在國立藝術學院戲劇廳以中文演出。2002年,由香港話劇團於香港文化中心劇場演出。2005年,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2013年,《如夢之夢》展開亞太巡迴演出。

== 演出紀錄 ==
*2000年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2000年 [[臺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02年 [[香港]]:香港話劇團,獲第十二屆香港舞台劇「最佳整體演出」、「最佳服裝設計」及「最佳男配角(悲/正劇)」。
*2005年 [[臺灣]]:臺北[[國家戲劇院]]
*2013年 亞太巡迴演出<ref>{{Cite web |url=http://www.pwshop.com/portfolio-cht/zht-theater/%E5%A6%82%E5%A4%A2%E4%B9%8B%E5%A4%A2/ |title=表演工作坊作品/劇場/如夢之夢 (2013) |accessdate=2016-05-13 |archive-date=2016-05-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22203757/http://www.pwshop.com/portfolio-cht/zht-theater/%E5%A6%82%E5%A4%A2%E4%B9%8B%E5%A4%A2 |dead-url=no }}</ref>:北京保利劇院(4.1-4.14)、烏鎮大劇院(5.9-5.11)、上海東方藝術中心(6.10-6.23)、臺北國家戲劇院(8.19-9.1)、深圳保利劇院(9.28-9.29)、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2014.2.6-2.9)
*2014年 [[中國大陸]]:北京保利劇院(12.24-12.28)
*2015年 [[中國大陸]]:北京保利劇院(12.24-12.27)
*2016年 [[中國大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18-2.21)

*2019年 [[香港]]:香港話劇團
===2002年香港話劇團全球首度專業演出===
香港文化中心劇場

2002-05-04 ~ 05-22

製作/參與人員
{| class="wikitable"
|主辦
|香港話劇團
|-
|編劇
|賴聲川
|-
|導演
|賴聲川
|-
|視覺總指標
|伍珊卓
|-
|副導演
|馮蔚衡
|-
|演員
|汪明荃, 彭杏英, 秦可凡, 高翰文, 潘燦良, 毛俊輝, 陳煦莉, 郭紫韻, 洪迎喜, 黃哲希, 馮蔚衡, 潘璧雲
|-
|舞台設計
|譚孔文
|-
|服裝設計
|黃智強
|-
|燈光設計
|簡立人
|-
|音樂創作
|洪瑞琦
|}

== 空間理念 ==
環型的舞台,有八個方位,以演員面向觀眾的方向為北方,依序順時針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等八個方位,其中,東、西兩個方位有二層樓,觀眾席在中央,稱做蓮花池,南北舞台之間有一條走道穿過蓮花池,也是劇情之中非常重要的路線,但主要演出仍是順時針的方向,透過新的視覺或聽覺刺激,帶領觀眾旋繞三百六十度的場景變化,並且利用主要演出的空檔,做其他方位的場景迅速裝潢改變,甚至觀眾正上方的天花板也是演出的空間,由於觀眾位於中央,礙於視線和演出空間的考量,一個場次無法容納太多觀眾。

== 服裝設計 ==
沈斻是本劇服裝設計師,由於這個[[舞台劇]]跨越廣大的時間與空間,視覺上與角色心靈上的轉變以及當代和當地的氣氛流行,都非常的重要,在此前提下,沈斻引領的團隊,廣為收集服裝史的資料,研究當代各種場景相關的訊息,包括妓院服裝的設計、旅行者、不同年在服裝的裁縫細節,裝飾品、配包都一一經過考證,例如1930年代上海的[[旗袍]],特意將領口拉高,側開線特別延伸至大腿近腰處,有的領口甚至可以用到三個釦子,顯然與今日旗袍有視覺上的差異,對於同時期的歐洲,則有壓低邊緣的帽子、修長的斜紋布洋裝、大劍領口的西裝,上海五年十年之間的差異,也都有仔細研究過其細微變化,目的是希望讓觀眾感到場景更加真實。

== 音樂創作 ==
主要由洪予彤負責,同樣由於地域性的變化與時間流轉,動用到[[琵琶]]、中國[[笛]],[[手風琴]]到[[黑管]],著重在故事的流動,自然而然流入故事之中,並且有計畫地展現不同時代與地區的音樂特色。

== 媒體評論 ==
*[[中國日報]](China Daily)評為:「華人戲劇的重大里程碑,可能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作品」<ref>{{Cite web |url=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3-04/13/content_16398317.htm |title=Cosmic dream drama |accessdate=2013-07-25 |archive-date=2013-04-1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413191949/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3-04/13/content_16398317.htm |dead-url=no }}</ref>。
*美國知名評論人Jonathan Kalb評為:「這個作品打破了劇場演出常規,卻讓觀眾意猶未盡甚至渴望更多」<ref>{{Cite web |url=http://www.salon.com/2013/06/08/can_a_sleepy_chinese_town_become_a_cultural_mecca/ |title=Can a sleepy Chinese town become a culture mecca? |accessdate=2013-07-25 |archive-date=2013-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726145952/http://www.salon.com/2013/06/08/can_a_sleepy_chinese_town_become_a_cultural_mecca/ |dead-url=no }}</ref>。
*[[丹麥]][http://da.wikipedia.org/wiki/Dagbladet_Information 消息報]{{Wayback|url=http://da.wikipedia.org/wiki/Dagbladet_Information |date=20130526015348 }}評2013年的演出為:「《如夢之夢》是一齣傑作,西方世界正等待著它⋯⋯是一個全球性的藝術作品」<ref>[http://www.information.dk/comment/714810 Drømmen om Shanghai]</ref>。
*[[新加坡]][[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如夢之夢》真正屬於史詩的特質並不是漫長的長度和龐大的製作規模……而是其文化野心之廣度和深度。」
*[[香港]][[亞洲週刊]]:「《如夢之夢》,香港最長的夢,破香港劇場紀錄。它說故事的技巧,在與觀眾耐力的拔河賽中取得勝利。台灣戲劇家賴聲川在印度的菩提樹下領悟生死循環道理⋯⋯在觀眾心裡完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死輪迴。」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說:「雄偉炫麗的史詩劇場。《如夢之夢》是經典,充滿偉大的創意。」
*[[北京]][[新京報]]說:「《如夢之夢》的宏大不僅僅因為它八小時的演出長度,也不僅因為故事跨越了80年及四個地方,而是因為它立意高遠,境界幽深,充滿哲思與禪意。」<ref>{{Cite web |url=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3/04/02/256174.html |title=《如夢之夢》:穿越靈魂的輪迴 |accessdate=2013-10-06 |archive-date=2015-09-2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5703/http://www.bjnews.com.cn/opinion/2013/04/02/256174.html |dead-url=no }}</ref>
*[[林谷芳]]說:「對絕大多數的觀眾而言,觀賞《如夢之夢》應是終身難忘的經驗,它的印象最初雖來自場域的衝激,但有機地運用場域元素、引人的敘事本領,以及那許多似清未清的哲思拈提,這總體的結合,卻才是真正讓作品能在記憶中留下來的原因。」
*[[北京]][[華夏時報]]說:「在他的戲劇中,一切都是微妙而變化的,一切又有著深刻而複雜的多重意味。賴聲川的戲劇語言是無法模仿的。」
*[[李立群]]說:「多年來的賴聲川,是在生活的學習和經歷中,先擁有了千斤之力後,才能在劇場裡玩這種「四兩撥千斤」的高級呈現,漂亮,無可批評,高明而又留下許多未盡空間。」
*[[中國時報]]娛樂週報2000娛樂十大表演藝術的讚賞:「賴聲川揮灑出絕對名留台灣劇場史上的動人作品」。
*[[香港]]的[[南華早報]]也說:「《如夢之夢》創下香港劇場歷史紀錄,不只是因為長度,同時也是因為其視野及藝術成就之廣大」。
*[[台灣大學]]的林鶴宜教授:「以『環形』為表演舞台,『圓心』為觀眾席的《如夢之夢》,無論對賴聲川個人或華人戲劇而言,在題材、思想、時空概念、劇場美學等各方面都大有開創,因而備受矚目」。
*北京劇評家陶慶梅說:「這是一個大膽的突破,一個深遠的旅程,不是新手的探索,而是成熟藝術家自信的自我超越,在題材上,賴聲川勇於大量引用修習多年的[[佛]]法,在形式上,是他過去所有嘗試的總合,並且超越這一切⋯⋯他又創造了一種新型態的劇場,在[[中國]][[語文]]世界中」。
*[[香港經濟日報]]:「一個大戲川流不息......體現了毛俊輝所說的『史詩式旅程交響樂』的層次感」。
*[[北京晚報]]:「《如夢之夢》震撼香港」。
*[[新民晚報]]文化部記者朱光說:「它基於戲劇這門『時間與空間的藝術』,卻又不受常理裡面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完全創造出一個戲劇新時空。」
*鴻鴻說:「就像彼得,布魯克的《[[摩訶婆羅達]]》,《如夢之夢》也重新帶回現代劇場說故事的樂趣,並且,可以一千零一夜那樣不眠不休地說下去。」<ref>陶慶梅、侯淑儀,《剎那中─賴聲川的劇場藝術》,時報文化,2003年</ref>
*[[北京]][[搜狐]]娛樂:「賴聲川控制力極強的講述技巧使得這情節繁複的故事流暢自如,觀眾不會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麽,變成什麽樣子,但上一秒的精巧敘述會讓人自然期待下一秒的發生。」<ref>{{Cite web |url=http://yule.sohu.com/20130325/n370200120.shtml |title=搜狐戲劇:觀《如夢之夢》 醒來方知身是客 |accessdate=2013-10-07 |archive-date=2013-05-2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21015658/http://yule.sohu.com/20130325/n370200120.shtml |dead-url=no }}</ref>
*台灣英文新聞(Taiwan News):「筆者目睹了這地標式劇場演出不可思議的情感震撼……賴聲川以大師手筆創造了關於生命旅程的經典作品。」
*[[北京]][[京華時報]]:「蒙太奇、意識流的手段在這些無限擴展的空間裡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不斷穿梭,不斷循環。」
*[[中國新聞週刊]]:「《如夢之夢》最奇特之處,在於它完全顛覆了以往劇場看戲演員在前觀眾在後“隔岸觀火”的固有模式……賴聲川小心地經營著360度的舞臺空間,細膩平實的內容終究駕馭了形式。」<ref>{{Cite web |url=http://ent.sina.com.cn/j/2013-04-02/15583891325.shtml |title=賴聲川:我不覺得高級是來自看不懂 |accessdate=2013-10-07 |archive-date=2015-06-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10220605/http://ent.sina.com.cn/j/2013-04-02/15583891325.shtml |dead-url=no }}</ref>
*[[北京]][[人民日報]]:「這是一部充滿靈性、思考和創意的作品……《如夢之夢》在20世紀全球化背景下,展現了文化衝突和交流下的本土的人生體驗,充滿了對個體的關注和對生命的關注。」

==劇本原創爭議==
《如夢之夢》是2000年時,賴聲川與台北藝術大學學生集體創作而成,當初是作為學校作業。表演工作坊在中國宣傳《如夢之夢》時,只提到賴聲川,但沒提到北藝大學生,引起劇本原創性爭議。表演工作坊表示,《如夢之夢》最早是賴聲川在加州柏克萊大學構思出來,再經由學生集體創作而成,每次演出都不同,且當初學生皆已簽下著作權同意書<ref>{{cite news| language =zh-tw| author =趙靜瑜| url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11/today-art1.htm| title =《如夢之夢》捲土重來 集體創作權歸屬惹爭議| publisher =自由時報| date =2012年12月11日| accessdate =2013年7月4日|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831230048/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11/today-art1.htm| archivedate =2013年8月31日}}</ref>。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47,97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