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曾成伟

增加 7,811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曾成伟| 英文名 = | 图像 = [[File:曾成伟.jpg|缩略图|center|[http://image.chinaso.com/detail?q=%E6%9B%BE%E6%88%90%E4%BC%9F&idx=1 原图链接] [http://image.chinaso.com/so?q=%E6%9B%BE%E6%88%90%E4%BC%9F 来自国搜图片]]]| 图像说明 = 曾成伟 :当代琴家, |center|出生日期 = 1958年|出生地点 = 四川 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 成都|逝世日期 = |籍贯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 职业 = 蜀派古 会副会长演奏家、制作家| 主要成就 = “道器并进”的古琴艺术家 | 知名作品 = 《流水》<br>《佩兰》<br>《秋水》<br>《孔子读易》<br>《孤馆遇神》等 <br>《蜀派古琴源流及艺术特色》 <br>《琴诗的意境》等文著  }}'''<big> 曾成伟 </big>''' <p style="text-indent:2em;"> (公元1958年-- ),四川成都人,祖籍四川简阳,现代川派琴家。
为川派名家[[喻绍泽]]外孙,少承家学,师从喻绍泽学琴。其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历任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协会员、中国古琴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乐器制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成都“锦江琴社”社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与制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p style="text-indent:2em;">精于斫琴。其所斫之琴具有雄、宏、松、透的特点。曾有人将“曾琴”与古代“雷琴”相提并论。
==个人经历==
<p style="text-indent:2em;">曾成伟,1958年4月18日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古琴演奏家、制作家。
<p style="text-indent:2em;">现为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中国音协会员、中国琴会常务理事、成都“锦江琴社”社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乐器改革与制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p style="text-indent:2em;">曾成伟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他十五岁师从外祖父、“蜀派”著名琴家喻绍泽研习古琴,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也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琴家之一。   
<p style="text-indent:2em;">三十多年的古琴生涯,使曾成伟不仅很好地继承了蜀派古琴艺术的传统特色,同时也形成了个人的演奏风格。其琴风稳健豪放、实而不华,音色淳朴清丽,下指稳重而又干净利落,无一丝俗气。既有文人凝重典雅、不事小巧的气韵,又兼音乐家技法精准、演绎严谨的功力。   
<p style="text-indent:2em;">他的演奏神形兼备,雅俗共赏,代表曲目有:《流水》、《佩兰》、《秋水》、《孔子读易》、《孤馆遇神》等。   
<p style="text-indent:2em;">近年来,他在香港、北京、南京、成都等地音乐厅举行了十余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并多次应邀出国演出、讲学。出版发行有《蜀中琴韵》、《忆故人》、《中国古琴》等个人专辑,还发表了《蜀派古琴源流及艺术特色》、《琴诗的意境》等文著,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古琴家。   
==有序传承==<p style="text-indent:2em;">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蜀山琴侠传·曾氏父子古琴雅集”专场古琴音乐会便在上海奏响。<p style="text-indent:2em;">作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当今最具代表性的蜀派古琴家之一,生于1958年的曾成伟,不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是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不仅奔波于世界各地演奏古琴名曲,更有着 湛的斫琴工艺。甚至有传闻称,他的一把古琴能价值二十余万。==川派古琴==<p style="text-indent:2em;">蜀派古琴又称川派古琴。从地理概念上讲,上古时期在今川西有蜀国,川东有巴国,三国刘备建都成都,国号“蜀”,管辖的地域比现在的四川还大。“四川”的称谓始于宋代,后人习惯以蜀代川,所以蜀派古琴也称川派古琴。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在 温文尔雅,如南方的山水;然而蜀派却更加‘好听’,其演奏颇有四川特色,独具“辣感”,演奏豪放有气势,张弛有度。<p style="text-indent:2em;"> :[zhuó],用刀斧等砍或削<p style="text-indent:2em;">斫琴,是指对中国民族乐器古 (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 ==抚琴复斫琴==<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木头乐用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所以每年手工制作的二十余把琴,也不一定每一把都很优秀。“有时候碰到了,这批琴就很好,得一把好琴,也讲究些机缘偶合。”<p style="text-indent:2em;">曾成伟有着30多年的弹琴经验,更有其精湛的制琴工艺 。其所斫之琴 具有 之特色为“ 雄、宏、 、透 ”俱佳,在千人<p style="text-indent:2em;">他还曾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专门制作了一把琴“博雅”,既与“世博”同取一字,又谐音“伯牙”,取其“伯牙鼓琴”之意,坊间传闻,价值二十余万。<p style="text-indent:2em;">由于曾成伟所斫之琴音色比较好,很适合在舞台演奏,所以中央音乐学院、天津、上海音乐学院等都有用琴之人。其中还包括名家李祥霆等。”被记者问起这个题目,曾成伟很认真地说了“底价”:由于木头乐用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所以每年手工制作的二十余把琴,也不一定每一把都很优秀。“有时候碰到了(好 材料),这批琴就很好,也讲究些机缘偶合。”==斫琴廿四载==<p style="text-indent:2em;">制一流好琴,需雕琢打磨<p style="text-indent:2em;">“好的古琴之所以能够保存上千年,漆料是关键。”“琴好面好,音色就有气势和张力。为了琴面能够足够平整,全靠一把铁尺。尺子一考,假如成翘翘板或者有缝隙,就说明不行。”<p style="text-indent:2em;">我国制琴历史极为悠久。唐、宋是古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很多造型美观、工艺精巧、音响洪亮、音色优美的珍品。唐代制琴世家雷氏曾总结为:“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p style="text-indent:2em;">谈到自己的制琴经历,曾成伟说,要从24年前,也就是1987年说起。那时候,他除了弹奏古琴之外,还喜欢把玩一番。“弹久了,就想自己做。那时候也没有人可以 别教卧冬我就自己琢磨,慢慢地也就学会了 <p style="text-indent:2em;">现在, 成伟斫制的古琴已达到一流水平,在古琴界已享 很高的知名度。<p style="text-indent:2em;">“好的古琴之所以能够保存上千年,漆料是关键。但这样的土漆由于从特别的树木上采摘而成,一般会有很难闻的气味,有的 一闻就会全身过敏长疙瘩、肿脸。最初,我也有类似情况,但现在基本都已经适应了。”<p style="text-indent:2em;">而打磨一个精准的琴面,也通常会花费数次劳作。 好面好,音色就有气势和张力。为了琴面能够足够平整,全靠一把铁尺。尺子一考,假如成翘翘板或者有缝隙,就说明不行。此外,上弦时有沙音,也说明琴面不好。只要随时发现题目,就需要马上拿砂纸,反复打磨,以便及时修整。”==琴艺传承==<p style="text-indent:2em;">“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成都会弹古琴的就十余人,1995年的时候,超过八十。而现在,成都操琴之人已有三千余人,数目在全国都属前列。所以假如有机会申报,成都很有可能成为古琴之都。 <p style="text-indent:2em;">古琴流派形成于明清时期,从古琴艺术传承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蜀派 琴,其历史却可追溯到汉 。据历史记载,蜀派琴人,远有司马相如、扬雄、李白、苏轼父子;近有张孔山、顾玉成、喻绍泽等,名家辈出。蜀派琴曲,最负盛名者当数《高山》《流水》。<p style="text-indent:2em;">据悉,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曾成伟和儿子曾在上海举办演奏会,门票不到三天就被抢购一空。从他手中教出来的很多学生,还有很多来自我国香港以及英国、美国等地。<p style="text-indent:2em;"> 作为当代本土演奏家我们有责任传承古 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相提并论 作为蜀派古琴大师张孔山第六代传人,曾成伟同时也肩负着传承蜀派古琴的重任
1,4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