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7
次編輯
變更
雅爾達
,無編輯摘要
'''雅尔塔'''({{lang-ru|Ялта}},{{lang-uk|Ялта}},{{lang-crh|Yalta}})是位于[[克里米亞半岛]]南岸的一个城市,为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建于12世纪。人口約有141,781人,面积283km²。也是黑海沿岸知名的療養區。雅爾塔從19世紀開始發展旅遊業。在20世紀,雅爾塔是[[蘇聯]]最重要的療養區。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就是在這裡的[[里瓦几亚宫]]舉行。[[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乌克兰]]和[[俄罗斯]]均主张为自己领土。
雅爾達(yalta)是 [[ 烏克蘭 ]] 的一個著名療養城市。位於克里木半島南岸, [[ 黑海 ]] 港口,北距辛菲羅波爾79公里。是世界聞名的歷史古城,建於12世紀。雅爾達一詞源出於希臘文“雅洛斯”,意為“海岸”。
雅爾達還是文人墨客薈萃之地。 [[ 普希金 ]] 、 [[ 托爾斯泰 ]] 、 [[ 高爾基 ]] 、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等文藝巨匠都多次來到這裡。俄國著名作家 [[ 契訶夫 ]] 在此養病期間,寫下了不少巨篇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5年2月4-11日)美、蘇、英三國首腦 [[史達林]]、[[羅斯福]]和[[邱吉爾]]在此舉行會議,就戰後 世界格局安排問題簽訂了著名的“ 雅爾達協定”,史稱“ [[雅爾達會議]]” 。
==歷史==
在雅爾達的郊區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早期 [[ 克里米亞 ]] 的原住民的遺蹟。這些發現讓雅爾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至5世紀。當時的克里米亞人已經開始從事航海、捕魚、耕作、狩獵等活動,有著較為穩定的生活來源。
據傳說,雅爾達原來是由希臘海員建立的,他們在海上經過漫長的漂泊之後選擇了雅爾達作為定居點。後來,來自威尼斯和熱那亞商人陸續也來到了這裡。
1475年夏天,包括雅爾達在內的克里米亞半島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占領。南部海岸(以及克里米亞的其他一些土地)被 [[ 奧斯曼帝國 ]] 所占領,山麓和草原部分屬於克里米亞汗國。
15世紀下半葉,雅爾達被地震摧毀。
==人口==
根據2001年1月1日[[烏克蘭]]政府進行的人口普查結果,雅爾塔總人口為80,500人。雅爾塔主要居民是:[[俄羅斯人]] - 65%,[[烏克蘭人]] - 25.7%,[[克里米亞韃靼人]] - 4%,[[白俄羅斯人]] - 2%。[[俄語]]在街頭擁有絕對的優勢。這個總數不包括村莊和周邊小城鎮的人口,都會區的人口約為125,000人。
==氣候==
雅爾達屬於[[地中海氣候]]。南部的黑海為雅爾達帶來了溫暖,北方高大的山脈也阻止了寒冷氣流的南下,因此形成了雅爾達溫和濕潤的氣候特徵。
雅爾達冬季溫和多雨,1月的平均氣溫為4°C;夏季炎熱濕潤,7月平均溫度為 24.1°C。
偶有西伯利亞反氣旋入侵,冬季氣溫可降至-10°С甚至更低。但多數情況下,雅爾達都是溫暖的度假勝地,即使是在一月,氣溫也常常高達20°C。
==經濟==
===第一產業===
雅爾達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因此當地的農業非常發達。在雅爾達,大片土地被用來種植 [[ 葡萄 ]] 、 [[ 菸草 ]] 、 [[ 桃子 ]] 、 [[ 木瓜 ]] 、 [[ 杏仁 ]] 、 [[ 薰衣草 ]] 等作物。
===第二產業===
由於自然環境的原因,在雅爾達的工業企業中,食品工業企業占到了95%的比例(其中釀酒42%,養魚業19%)。
雅爾達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是旅遊業。每到夏季,大量遊客從世界各地前往雅爾達,根據官方統計數據,每年大約有200萬人來到這裡度假,這占到了克里米亞的遊客總量的三分之一。
==風景名勝==
雅爾達是一個巨大的露天博物館。作為俄羅斯貴族的療養勝地,自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許多美麗的建築(多數至今保留完整)在雅爾達市內及周邊小村莊陸續建造起來,自然美景與這些富麗堂皇的建築相映成趣。其中最為著名的有 [[ 里瓦幾亞宮 ]] 、 [[ 沃龍佐夫宮 ]] 等。
===燕子堡===
===里瓦幾亞宮===
===沃龍佐夫宮===
===馬桑德拉宮===
===契訶夫故居博物館===
==參考==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