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阿赫马托娃

增加 5,20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 ]]'''| 外文名 = Анна Андре евнаГóренко | 别名 = 阿赫玛托娃(笔名)| 圖片 =[[File:阿赫马托娃.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68e9e362d7d3fa7f.jpg?size=200x250 图片来源360搜索]]]| 出生日期 = 1889年6月11日| 出生地點 = 俄罗斯敖德萨近郊 | 逝世日期 = 1966年3月5日| 国籍 = 俄罗斯 | 民族 = | 職業 = 诗人 | 教育程度 = 基辅大学、牛津大学(1965) | 信仰 = | 知名作品 = 《黄昏》(1912)</br>《白色的群鸟》(1917)</br>《安魂曲》 }}'''[[ 安娜·安德烈耶芙娜·艾哈迈托娃]]'''(А́нна Ахма́това,1889年6月11日-1966年3月5日),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阿赫玛托娃为笔名,原名是"安娜·安德烈耶芙娜·戈连科"(А́нна Андре́евна Гóренко)。在百姓心中,她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普希金曾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在苏联政府的嘴里, <ref> 她却被污蔑为"荡妇兼修女"。</ref>著有诗集《[[黄昏]]》、《[[黄色的群鸟]]》、《[[车前草]]》、《[[安魂曲]]》等。 她的诗体现出俄罗斯古典诗歌优美、清新、简练与和谐的传统,深受读者喜爱。==人物生平==阿赫马托娃 (1889~1966)苏联俄罗斯女诗人。原姓戈连科。生于敖德萨。曾在基辅高等女子学校和基辅大学法律系学习。 *1910年移居彼得堡,加入阿克梅派诗人小组。 *191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黄昏》,情调低沉,引起了诗坛的关注。 *1914年发表成名作《念珠》。此后写有诗集《白色的一群》(1917)(三本诗集《黄昏》、《念珠》、《白色的一群》的出版使艾哈迈托娃跻身于俄罗斯一流诗人行列)、《车前草》(1921)等。 *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艾哈迈托娃被苏联当局认定为"在意识形态上既缺乏思想性又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作家,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 *十月革命后远离革命现实,但写诗谴责白俄,如《我和那些抛弃国土的人不同道……》。 *30年代著有论诗人使命的《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年》和《但丁》;另外,她唯一的儿子列夫·尼古拉耶维奇·古米廖夫(俄语: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Гумилёв)也在大清洗中两次被捕,第一次在1935年,第二次在1938年,原因仅是因为他不承认自己父亲有所谓的"历史问题"。 *1935年至1941年期间,儿子被捕、无尽的迫害与磨难下,诗人写出了重要的代表作《安魂曲》(又名《挽歌》)。 *卫国战争期间写有爱国诗篇《起誓》(1941)、《勇敢》(1942)、《胜利》(1942~1945)等。 *战后抒情诗代表作《没有主角的长诗》(1940~1962)把一个青年诗人的自杀悲剧同旧世界面临的崩溃交织在一起。还有大量译诗和研究普希金创作技巧的论文。 *1946年受到批判,50年代后期恢复名誉。 *1964年在意大利获国际诗歌奖,1965年获牛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66年3月5日,艾哈迈托娃因心肌梗塞逝世,享年77岁。而直到1987年,她的《安魂曲》才得以全文发表。 *来源:《20世纪外国文学辞典》 资料时间:1991 ==代表作简介==1912年,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出版,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获得了评论界良好的反应。批评家维诺格拉多夫的评论是,"诗人仿佛在镜子中观察内心状态的外在表现"。 两年后,她的第二本诗集《念珠》出版,奠定了她在二十世纪俄语诗坛上的重要地位。十月革命前后,该诗集曾重印过八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年)、《耶稣纪元》(1922年)等出版。 她的诗作极擅长抒发女性的内心情感,富有音乐性。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诗篇,如《起誓》、《勇敢》等。 ==生活经历==1913年,彼得堡开设了一家专为流浪艺术家和诗人提供活动场所的酒吧--"野狗俱乐部"。阿赫玛托娃是这家酒吧的常客,她的不少诗歌都是在这里首先朗诵,然后广泛传播出去。她在一首诗中对此有所描述: "这里,我们全是酒鬼和荡妇, 我们在一起多么郁闷! 连壁画上的鲜花和小鸟 也在思念流动的彩云。…… 啊,我的心多么忧伤! 莫非在等待死期的来临? 那个如今正在跳舞的女人, 她命中注定要下地狱。" 俄国革命后不久,苏维埃当局批评她的作品专写狭隘的爱情和上帝题材。1923年她的前夫被处决,就此在文坛沉寂了一段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被公然抨击,并被苏联作家协会开除。1953年在斯大林死后的文化解冻时期,阿赫马托娃的声誉渐渐得到恢复,晚年是俄罗斯年轻诗人圈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被公认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作之一,也是她诗歌创作的总结。此外,她还是一个杰出翻译家,亦有自传作品。 她又被俄罗斯人称为"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批判。<ref>[https://baike.so.com/doc/5652462-5865109.html 阿赫玛托娃]360搜索</ref>==文献参考=={{Reflist}}
29,0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