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21
次編輯
變更
美國在台協會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美國在台協會''' </p>
|-
|<center><img src="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18/05/28/world/00taipei-1/merlin_138273246_0d1d9d92-6853-4a6a-bc4c-5dbad78d086f-master105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601/china-trump-bolton-taiwan/zh-hant/ 圖片來自nytimes]
</small>
|}
'''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縮寫]]為'''AIT'''),是[[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實質大使館|代表機構]],經[[美國國務院]]提供經費和運作指導、受[[美國國會]]授權和國會監督。
此機構成立的背景是為了因應美國與臺灣治理當局(1979年1月1日前,美方以其正式名稱[[中華民國]]稱之)外交關係終止以及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等因素,其台北辦事處實質辦理相當於[[美國大使館]]的館務<ref>{{cite journal |title=臺灣駐美人員管轄豁免問題 |issn=1025-5931|author=高啟中 |date=2013年2月 |journal=月旦法學雜誌 |issue=213 |page=168 |quote=臺北辦事處負責相當於以往美國駐我國大使館業務}}</ref>;臺灣方面與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總部({{lang|en|AIT/W}},實際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對應單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ref label|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註1|}},對美另銜「[[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總部」<ref>{{cite book|author=[[邵玉銘]]|title=《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date=2013-09-02|publisher=聯經出版公司|location=臺北|quote=一九九四年,美臺雙方同意將本會名稱之外,增加一新頭銜:「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總部」}}</ref>(TECRO (Headquarters))。
由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正式[[中美關係|外交關係]],但是為了與台灣人民維持政治、外交、商務、文化及其他關係,以及執行[[美國總統]]或[[美國聯邦機構列表|美國各政府機關]]欲與台灣進行的任何計劃、活動或其他關係,根據《[[臺灣關係法]]》來設置該協會。協會名義上為[[非營利組織|非營利]][[法人#私法人|民間機構]],但實質上兩座駐臺辦事處也辦理與[[大使館]]或[[總領事館]]相當的事務,包括核發[[赴美簽證]]以及[[美國公民]]服務等,台北辦事處正門亦懸掛美國國務院院徽。該協會的公務車輛,依《駐臺外交機構及其人員進口車輛處理要點》之規定比照一般駐臺外交機構,領有外交車牌。
==沿革==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於1978年12月31日降旗後,美國在台協會成立於1979年,即[[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於1979年1月1日[[斷絕外交關係]]當年,華盛頓總部於該年4月11日開業,台北辦事處則於4月16日開業<ref name="聯合報19790412">{{Cite news |title=美國在台協會昨天開始作業 代表美國與我維持實質關係:台北辦事處預定十六日開始工作 簽證業務將在二十二日左右恢復 |publisher=[[聯合報]] |author=施克敏 |date=1979-04-12 |page=2}}</ref>。據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長{{Link-en|宋賀德|Harry E.T. Thayer}}所述,該會的創立曾以1972年[[日本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時成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現[[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之經驗為參考範本。
據台北辦事處第一任一般事務組(或譯總務組,現政治組)組長及舊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末代政治[[參事]]班立德所述,此種斷交後對台關係的進行模式稱為「日本模式」。
美國在台協會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府鄰近的[[維吉尼亞州]],負責與其對等單位[[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美國各官方單位間的聯繫工作。現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位於[[臺北市]][[內湖區]]金湖路100號,于2019年5月6日正式启用。
在2018年以前,台北辦事處位於臺北市[[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34巷7號,即過去[[美軍顧問團 (中華民國)|美軍顧問團]]團本部所在地。1979年2月28日舊大使館閉館至4月16日台北辦事處開業前的空窗期內,辦事處籌建業務由末代大使館使領館館長([[臨時代辦]])留在臺北進行,美軍顧問團用地即為浦氏與[[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錢復]]等高層官員交涉後,決定為辦事處址;[[高雄市]]設有[[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負責針對[[臺灣南部]]的商業推廣、旅遊服務和[[新聞]]文化工作。
== 組織 ==
美國在台協會設有「主席」(Chairman)〔原稱「理事主席」(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及「台北辦事處處長」(AIT Director)職位。理事主席常駐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近郊的[[阿靈頓郡 (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總部,實際[[駐節]]在臺的館務負責人為台北辦事處處長。2006年[[薄瑞光]]接任主席之後,主席不再兼任執行理事,自此職稱僅為「主席」,不再稱「理事主席」。
===雇員組成及身分地位===
1979年4月16日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高雄辦事處開業之初,館員大部分仍由前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館員留台擔任,駐台北辦事處開業初期,首代處長[[葛樂士]]到任前暫由美國大使館末任代辦浦為廉代理處長職務,各組組長部分,亦由前美國大使館的參事級組長繼任。1980年代初期的美國在台協會約有55名美籍館員,1990年代晚期的美籍人員則超過100人以上,台灣本地雇員則達300多人<ref name="2018楊">{{Cite web |title=21世紀的AIT新館 獻給21世紀的美台關係 |author=[[楊甦棣]] |url=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94525 |publisher=[[自由時報]] |date=2018-04-22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80422082537/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94525 |archivedate=2018年4月22日 |accessdate=2018-04-23 |deadurl=yes |df= }}</ref>。截至2017-2018年止,職員總共超過450人以上,是一個龐大的外交隊伍,包含台北辦事處的美籍人員120名及本地雇員近300名。高雄分處則有40多名人員構成,其中美籍人員約10餘名。職員地位部分,美國在台協會員工是由[[美國國務院]]授權執行相關[[外交]]任務的[[美國聯邦政府]][[公務員]]。由於美國政府過往曾要求美國在台協會職員不得為政府人員,因此國務院外事官至該會工作時須暫離公職,軍事防務則由退役[[美軍]]出身的[[承包商]]擔當。此情況至2002年後才有所改變。透過該年通過的公共法107-228《2003年[[財政年度]]外交關係授權法》第326款之授權,美國國務卿及其他政府部會首長方可選派人員進入美國在台協會任職。根據2012年美國國務院督察長室發布的報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官員最大宗來源除了國務院外交官外,其次分別為[[美國國防部]]及[[美國商務部]]海外商務服務處等機構之外派官員。
===部門職掌及改組沿革===
組織結構方面,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亦按照各業務領域,如[[政治]]事務、[[商業]]服務、[[農產品]]銷售、[[旅遊]]服務及[[文化]]交流等,分為數個組別。台北辦事處下屬單位在1979年[[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中華民國事務處處長[[費浩偉]]籌建美國在台協會時,即以美國大使館各部門為藍本分科設組,但將原大使館之政治組改稱一般事務組(總務組),[[美國新聞處]]改稱文化新聞組,領事組改稱旅遊服務組等,直至2002年後,旅遊服務組始復名為領事組<ref name="大事紀">{{Cite web |title=AIT在台成立39年大事紀 |publisher=[[中央社]] |author=張良知 |date=2018-06-12 |url=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806120183.aspx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24143333/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806120183.aspx |archivedate=2019-04-24 |access-date=2019-04-28 |dead-url=no }}</ref>,一般事務組復名政治組<ref name="危機邊緣">{{Cite book |title=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 |publisher=[[天下文化]] |author=[[蘇起]] |date=2003 |isbn=9864172387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my6AAAAIAAJ&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d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hl=zh-TW&sa=X&ved=0ahUKEwjw_rm_odrnAhWPuJQKHXtdChAQ6AEIYDAG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200218043059/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my6AAAAIAAJ&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d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hl=zh-TW&sa=X&ved=0ahUKEwjw_rm_odrnAhWPuJQKHXtdChAQ6AEIYDAG |archivedate=2020-02-18 |page=136 |access-date=2020-02-18 |dead-url=no }}</ref>。
====美軍事務相關部門====
自2005年起,美國在台協會的職員包括了美軍現役軍人([[美國陸軍]]、[[美國海軍]]、[[美國空軍]][[軍官]])<ref>{{Cite news |url=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3737425 |title=AIT神秘美軍編制首曝光 駐台美軍數比駐北京多 |publisher=[[聯合報]] |author=洪哲政 |date=2019-04-04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06124934/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3737425 |archivedate=2019-04-06 |access-date=2019-04-06 |dead-url=no }}</ref>,2008年起則首度派遣[[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官駐處,人選為麥德威[[上尉]]。
由於上述人員並非直接使用[[駐外武官|武官]]名義駐台,因此使用「[[聯絡官|聯絡]]事務組」,組長為陸軍上校,下轄有陸、海、空軍中校事務官3人,以及陸戰隊少校事務官1人,總計5人。斷交前對應機構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武官處或「安全合作組」(前稱技術組,為接替[[美軍顧問團 (中華民國)|美軍顧問團]]斷交後遺留業務所設)等名義隸屬於美國在台協會,駐台期間並不穿著美軍軍服。安全合作組則由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掌管,安全合作組長同樣也是陸軍上校,下轄陸海空小組與訓練辦公室,每個小組有2到3名軍職或國防文官,人數比聯絡事務組多,聯絡事務組則由[[美國國防情報局]]主導<ref name="林寶慶">{{Cite news|title=美現役軍官將首度駐台AIT 詹氏周刊認係對台政策改變 美官員稱旨在紓解AIT人力不足 |publisher=[[世界日報]] |author=林寶慶 |page=A1 |date=2004-12-18}}</ref>,如同斷交前舊美國大使館武官處對上直屬防情局的體系<ref name=”Williams”>{{Cite book |script-title=en:A Charmed Life |author=Jimmy R. Williams |date=2011 |publisher=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isbn=978-1456463489 |page=342}}</ref>。
美軍人員於2005年派駐美國在台協會的消息,由2004年[[英國]]《[[詹氏防衛周刊]]》報導。而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官於美國在台協會內的存在,直至2019年4月3日才首度由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孟雨荷({{lang|en|Amanda Mansour}})正式對外證實<ref>{{Cite news |url=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404/1544982/ |title=「美軍顧問團」協防台灣 驗證早年台美軍事合作 |publisher=[[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date=2019-04-04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06142834/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404/1544982/ |archivedate=2019-04-06 |access-date=2019-04-06 |dead-url=no }}</ref>。
====文教相關部門及華語學校====
除辦事處各業務部門外,美國在台協會尚設有一華語學校、貿易中心及圖書館<ref name="我們的關係"/>。美國在台協會華語學校的前身是1955年{{Link-en|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在[[台中市 (省轄市)|臺中市]]所設<ref name="台中">{{Cite web |title=美國在台協會台中線上分處正式啟用 |url=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pressrelease-pr0830.html |date=2008-05-15 |publisher=美國在台協會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27054953/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pressrelease-pr0830.html |archivedate=2019-04-27 |access-date=2020-04-01 |dead-url=no }}</ref>,稱為大使館華語學校({{lang|en|Embassy Language School}}),校舍位於[[西區 (臺中市)|臺中西區]][[後壠子]]一帶(現[[臺灣大道]]與[[民權路 (台中市)|民權路]]路口西側附近)。1979年後,華語學校校址改移至臺北市[[陽明山]],2019年則隨著內湖新館啟用而將校址整合入內<ref name="中央社20190524">{{Cite news |title=AIT各單位集中內湖新館 媒體直擊辦公空間 |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240314.aspx |date=2019-05-24 |publisher=[[中央通訊社]] |author=侯姿瑩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524225755/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240314.aspx |archivedate=2019-05-24 |access-date=2020-04-01 |dead-url=no }}</ref>。
2005年1月14日,美國在台協會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成立台中美國資料中心(American Corner)。2008年7月,美國在台協會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合作於寶珠分館設立美國資料專區(American Shelf);之後在2009年11月擴大設立為高雄美國資料中心,成為[[南台灣]]第一個美國資料中心。2011年1月14日,美國在台協會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合作成立臺北美國資料中心。2014年10月,高雄美國資料中心遷移至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原寶珠分館處則改為美國資料專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美國在台協會''' </p>
|-
|<center><img src="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18/05/28/world/00taipei-1/merlin_138273246_0d1d9d92-6853-4a6a-bc4c-5dbad78d086f-master1050.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180601/china-trump-bolton-taiwan/zh-hant/ 圖片來自nytimes]
</small>
|}
'''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縮寫]]為'''AIT'''),是[[美國]]依據《[[台灣關係法]]》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法律所設置的[[實質大使館|代表機構]],經[[美國國務院]]提供經費和運作指導、受[[美國國會]]授權和國會監督。
此機構成立的背景是為了因應美國與臺灣治理當局(1979年1月1日前,美方以其正式名稱[[中華民國]]稱之)外交關係終止以及美國政府的[[一個中國#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等因素,其台北辦事處實質辦理相當於[[美國大使館]]的館務<ref>{{cite journal |title=臺灣駐美人員管轄豁免問題 |issn=1025-5931|author=高啟中 |date=2013年2月 |journal=月旦法學雜誌 |issue=213 |page=168 |quote=臺北辦事處負責相當於以往美國駐我國大使館業務}}</ref>;臺灣方面與美國在台協會華盛頓總部({{lang|en|AIT/W}},實際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對應單位為「[[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ref label|臺灣美國事務委員會|註1|}},對美另銜「[[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總部」<ref>{{cite book|author=[[邵玉銘]]|title=《此生不渝:我的台灣、美國、大陸歲月》|date=2013-09-02|publisher=聯經出版公司|location=臺北|quote=一九九四年,美臺雙方同意將本會名稱之外,增加一新頭銜:「駐美國臺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總部」}}</ref>(TECRO (Headquarters))。
由於[[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正式[[中美關係|外交關係]],但是為了與台灣人民維持政治、外交、商務、文化及其他關係,以及執行[[美國總統]]或[[美國聯邦機構列表|美國各政府機關]]欲與台灣進行的任何計劃、活動或其他關係,根據《[[臺灣關係法]]》來設置該協會。協會名義上為[[非營利組織|非營利]][[法人#私法人|民間機構]],但實質上兩座駐臺辦事處也辦理與[[大使館]]或[[總領事館]]相當的事務,包括核發[[赴美簽證]]以及[[美國公民]]服務等,台北辦事處正門亦懸掛美國國務院院徽。該協會的公務車輛,依《駐臺外交機構及其人員進口車輛處理要點》之規定比照一般駐臺外交機構,領有外交車牌。
==沿革==
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於1978年12月31日降旗後,美國在台協會成立於1979年,即[[中華民國政府]]與[[美國政府]]於1979年1月1日[[斷絕外交關係]]當年,華盛頓總部於該年4月11日開業,台北辦事處則於4月16日開業<ref name="聯合報19790412">{{Cite news |title=美國在台協會昨天開始作業 代表美國與我維持實質關係:台北辦事處預定十六日開始工作 簽證業務將在二十二日左右恢復 |publisher=[[聯合報]] |author=施克敏 |date=1979-04-12 |page=2}}</ref>。據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長{{Link-en|宋賀德|Harry E.T. Thayer}}所述,該會的創立曾以1972年[[日本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時成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現[[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之經驗為參考範本。
據台北辦事處第一任一般事務組(或譯總務組,現政治組)組長及舊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末代政治[[參事]]班立德所述,此種斷交後對台關係的進行模式稱為「日本模式」。
美國在台協會總部設於美國首都華府鄰近的[[維吉尼亞州]],負責與其對等單位[[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及美國各官方單位間的聯繫工作。現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位於[[臺北市]][[內湖區]]金湖路100號,于2019年5月6日正式启用。
在2018年以前,台北辦事處位於臺北市[[大安區 (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34巷7號,即過去[[美軍顧問團 (中華民國)|美軍顧問團]]團本部所在地。1979年2月28日舊大使館閉館至4月16日台北辦事處開業前的空窗期內,辦事處籌建業務由末代大使館使領館館長([[臨時代辦]])留在臺北進行,美軍顧問團用地即為浦氏與[[中華民國外交部]]政務次長[[錢復]]等高層官員交涉後,決定為辦事處址;[[高雄市]]設有[[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負責針對[[臺灣南部]]的商業推廣、旅遊服務和[[新聞]]文化工作。
== 組織 ==
美國在台協會設有「主席」(Chairman)〔原稱「理事主席」(Chairman and Managing Director)〕及「台北辦事處處長」(AIT Director)職位。理事主席常駐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近郊的[[阿靈頓郡 (維吉尼亞州)|阿靈頓]]總部,實際[[駐節]]在臺的館務負責人為台北辦事處處長。2006年[[薄瑞光]]接任主席之後,主席不再兼任執行理事,自此職稱僅為「主席」,不再稱「理事主席」。
===雇員組成及身分地位===
1979年4月16日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高雄辦事處開業之初,館員大部分仍由前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館員留台擔任,駐台北辦事處開業初期,首代處長[[葛樂士]]到任前暫由美國大使館末任代辦浦為廉代理處長職務,各組組長部分,亦由前美國大使館的參事級組長繼任。1980年代初期的美國在台協會約有55名美籍館員,1990年代晚期的美籍人員則超過100人以上,台灣本地雇員則達300多人<ref name="2018楊">{{Cite web |title=21世紀的AIT新館 獻給21世紀的美台關係 |author=[[楊甦棣]] |url=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94525 |publisher=[[自由時報]] |date=2018-04-22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80422082537/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94525 |archivedate=2018年4月22日 |accessdate=2018-04-23 |deadurl=yes |df= }}</ref>。截至2017-2018年止,職員總共超過450人以上,是一個龐大的外交隊伍,包含台北辦事處的美籍人員120名及本地雇員近300名。高雄分處則有40多名人員構成,其中美籍人員約10餘名。職員地位部分,美國在台協會員工是由[[美國國務院]]授權執行相關[[外交]]任務的[[美國聯邦政府]][[公務員]]。由於美國政府過往曾要求美國在台協會職員不得為政府人員,因此國務院外事官至該會工作時須暫離公職,軍事防務則由退役[[美軍]]出身的[[承包商]]擔當。此情況至2002年後才有所改變。透過該年通過的公共法107-228《2003年[[財政年度]]外交關係授權法》第326款之授權,美國國務卿及其他政府部會首長方可選派人員進入美國在台協會任職。根據2012年美國國務院督察長室發布的報告,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官員最大宗來源除了國務院外交官外,其次分別為[[美國國防部]]及[[美國商務部]]海外商務服務處等機構之外派官員。
===部門職掌及改組沿革===
組織結構方面,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亦按照各業務領域,如[[政治]]事務、[[商業]]服務、[[農產品]]銷售、[[旅遊]]服務及[[文化]]交流等,分為數個組別。台北辦事處下屬單位在1979年[[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中華民國事務處處長[[費浩偉]]籌建美國在台協會時,即以美國大使館各部門為藍本分科設組,但將原大使館之政治組改稱一般事務組(總務組),[[美國新聞處]]改稱文化新聞組,領事組改稱旅遊服務組等,直至2002年後,旅遊服務組始復名為領事組<ref name="大事紀">{{Cite web |title=AIT在台成立39年大事紀 |publisher=[[中央社]] |author=張良知 |date=2018-06-12 |url=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806120183.aspx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24143333/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1806120183.aspx |archivedate=2019-04-24 |access-date=2019-04-28 |dead-url=no }}</ref>,一般事務組復名政治組<ref name="危機邊緣">{{Cite book |title=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 |publisher=[[天下文化]] |author=[[蘇起]] |date=2003 |isbn=9864172387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my6AAAAIAAJ&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d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hl=zh-TW&sa=X&ved=0ahUKEwjw_rm_odrnAhWPuJQKHXtdChAQ6AEIYDAG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200218043059/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Rmy6AAAAIAAJ&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dq=%E7%BE%8E%E5%9C%8B%E5%9C%A8%E5%8F%B0%E5%8D%94%E6%9C%83+%22%E6%97%85%E9%81%8A%E6%9C%8D%E5%8B%99%22&hl=zh-TW&sa=X&ved=0ahUKEwjw_rm_odrnAhWPuJQKHXtdChAQ6AEIYDAG |archivedate=2020-02-18 |page=136 |access-date=2020-02-18 |dead-url=no }}</ref>。
====美軍事務相關部門====
自2005年起,美國在台協會的職員包括了美軍現役軍人([[美國陸軍]]、[[美國海軍]]、[[美國空軍]][[軍官]])<ref>{{Cite news |url=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3737425 |title=AIT神秘美軍編制首曝光 駐台美軍數比駐北京多 |publisher=[[聯合報]] |author=洪哲政 |date=2019-04-04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06124934/https://udn.com/news/story/10930/3737425 |archivedate=2019-04-06 |access-date=2019-04-06 |dead-url=no }}</ref>,2008年起則首度派遣[[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官駐處,人選為麥德威[[上尉]]。
由於上述人員並非直接使用[[駐外武官|武官]]名義駐台,因此使用「[[聯絡官|聯絡]]事務組」,組長為陸軍上校,下轄有陸、海、空軍中校事務官3人,以及陸戰隊少校事務官1人,總計5人。斷交前對應機構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武官處或「安全合作組」(前稱技術組,為接替[[美軍顧問團 (中華民國)|美軍顧問團]]斷交後遺留業務所設)等名義隸屬於美國在台協會,駐台期間並不穿著美軍軍服。安全合作組則由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掌管,安全合作組長同樣也是陸軍上校,下轄陸海空小組與訓練辦公室,每個小組有2到3名軍職或國防文官,人數比聯絡事務組多,聯絡事務組則由[[美國國防情報局]]主導<ref name="林寶慶">{{Cite news|title=美現役軍官將首度駐台AIT 詹氏周刊認係對台政策改變 美官員稱旨在紓解AIT人力不足 |publisher=[[世界日報]] |author=林寶慶 |page=A1 |date=2004-12-18}}</ref>,如同斷交前舊美國大使館武官處對上直屬防情局的體系<ref name=”Williams”>{{Cite book |script-title=en:A Charmed Life |author=Jimmy R. Williams |date=2011 |publisher=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isbn=978-1456463489 |page=342}}</ref>。
美軍人員於2005年派駐美國在台協會的消息,由2004年[[英國]]《[[詹氏防衛周刊]]》報導。而美國海軍陸戰隊現役軍官於美國在台協會內的存在,直至2019年4月3日才首度由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孟雨荷({{lang|en|Amanda Mansour}})正式對外證實<ref>{{Cite news |url=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404/1544982/ |title=「美軍顧問團」協防台灣 驗證早年台美軍事合作 |publisher=[[蘋果日報 (台灣)|蘋果日報]] |date=2019-04-04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06142834/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404/1544982/ |archivedate=2019-04-06 |access-date=2019-04-06 |dead-url=no }}</ref>。
====文教相關部門及華語學校====
除辦事處各業務部門外,美國在台協會尚設有一華語學校、貿易中心及圖書館<ref name="我們的關係"/>。美國在台協會華語學校的前身是1955年{{Link-en|美國國務院外交學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在[[台中市 (省轄市)|臺中市]]所設<ref name="台中">{{Cite web |title=美國在台協會台中線上分處正式啟用 |url=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pressrelease-pr0830.html |date=2008-05-15 |publisher=美國在台協會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427054953/https://web-archive-2017.ait.org.tw/zh/pressrelease-pr0830.html |archivedate=2019-04-27 |access-date=2020-04-01 |dead-url=no }}</ref>,稱為大使館華語學校({{lang|en|Embassy Language School}}),校舍位於[[西區 (臺中市)|臺中西區]][[後壠子]]一帶(現[[臺灣大道]]與[[民權路 (台中市)|民權路]]路口西側附近)。1979年後,華語學校校址改移至臺北市[[陽明山]],2019年則隨著內湖新館啟用而將校址整合入內<ref name="中央社20190524">{{Cite news |title=AIT各單位集中內湖新館 媒體直擊辦公空間 |url=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240314.aspx |date=2019-05-24 |publisher=[[中央通訊社]] |author=侯姿瑩 |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90524225755/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5240314.aspx |archivedate=2019-05-24 |access-date=2020-04-01 |dead-url=no }}</ref>。
2005年1月14日,美國在台協會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合作成立台中美國資料中心(American Corner)。2008年7月,美國在台協會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合作於寶珠分館設立美國資料專區(American Shelf);之後在2009年11月擴大設立為高雄美國資料中心,成為[[南台灣]]第一個美國資料中心。2011年1月14日,美國在台協會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合作成立臺北美國資料中心。2014年10月,高雄美國資料中心遷移至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原寶珠分館處則改為美國資料專區。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3 臺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