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牟钟鉴

增加 6,744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牟钟鉴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牟钟鉴.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7%89%9F%E9%9…”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牟钟鉴
| 外文名 =
| 图像 =
[[File:牟钟鉴.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7%89%9F%E9%92%9F%E9%89%B4&src=tab_www&correct=%E7%89%9F%E9%92%9F%E9%89%B4&ancestor=list&cmsid=f1d6bddbafa09a3187d6745b7d77b615&cmras=6&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ac9bb1df0583a261d9b04632ce01217a&currsn=0&ps=59&pc=59 原图链接] [https://ru.qq.com/a/20160518/042097_all.htm 图片来源腾讯]]]
| 图像说明 =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出生日期 = 1939年
| 出生地点 = 山东烟台
| 逝世日期 =
| 国籍 = 中国
| 母校 = 北京大学
| 职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中国宗教与文化》
}}

<ref>[html 罗续 ],搜狐, 2014-06-27</ref>

牟钟鉴,男,汉族,1939年生,山东烟台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

享受国务院1992年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3年被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会评为 “ 十佳导师 ” ; 2003年《中国宗教通史》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宗教类一等奖。

==人物履历==
毕业后1966至198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87年底转到中央民族大学工作。现为该校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学专业学术带头人。兼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华侨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顾问等。

==研究成果==
牟钟鉴学术成果宏富。主要学术著作有:《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新仁学构想》、《儒学价值的新探索》、《涵泳儒学》、《中国宗教通史》(与张践合著,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概说中国宗教与传统文化》(与吕大吉合著)、《宗教·文艺·民俗》、《当代中国特色宗教学十二论》、《中国宗教与文化》、《老子新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中国道教》、《道家和道教论稿》、《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走近中国精神》、《君子人格六讲》等;主编《中华文明史·宗教卷》(十册)、《民族宗教学导论》、《道教通论》、《宗教与民族》(1-6辑)等;发表学术论文650多篇

==成就荣誉==
'''牟钟鉴在学术上的开创性贡献主要有:'''

1.著作《儒道佛三教关系简明通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集三教关系研究之大成,填补了中华文化整体性研究的一项空白。该书梳理和探讨了三教和而不同、聚同化异、互补互渗、共生共荣的历史过程,将这种既有主体性又有开放性的文化生态提炼为历史经验,为正确处理当下的文化关系提供了深刻启示。

2.首次提出“宗法性传统宗教”概念,用以表述中国人的基础性信仰。阐明这个以敬天法祖为核心的宗教是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正统大教,儒学则是带有宗教性的人学,两者有交叉,但统绪有别,从而澄清了“儒学宗教说”造成的理论混乱。

3.提出中华文化的“多元通和模式”。中华文化从结构上看,儒学是主轴,儒道互补是基脉,儒佛道三教是核心,其他宗教是外层,形成以人道为本,以神道设教,人文哲学与宗教信仰并立互动的格局,造成多种宗教与文化和谐共生、相须互摄的态势。“多元通和”是一种良性的文化生态,是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传统,符合自由平等和平友爱的精神,符合人类文明前进的方向。

4.提出中华大道的特色和本质是“中和之道”。其在儒家,为大中中和之道;其在道家,为阴阳中和之道;其在佛家,为因缘中和之道。“中”是以人为本,顺乎潮流,合乎民心,不走极端,无过与不及之失,谓之“时中”;“和”是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平等性和共生互补性,促其协调发展,谓之“兼和”。

5.提出“新仁学”理论和“仁通哲学”构想。他上承孔子、孟子,中接朱熹、王阳明,下续谭嗣同、熊十力、冯友兰,结合当下的现实需要,提出一种生命哲学——新仁学,在专著《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中有三大命题:“以仁为体,以和为用;以生为本,以诚为魂;以道为归,以通为路”;把仁学历史演进的不同阶段中所包含的“仁爱”与“和合”、“生命”与“真实”、“道源”与“通达”的内涵揭示出来。他特别着眼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文明转型之艰难,以谭嗣同的仁通之学为思想渊源,以关爱人类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心灵相通为目标,努力构建当代通学及其“仁通哲学”。为了重建礼义之邦,受孔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启示,提出培育文明人群的新君子论,构建起“君子六有”的理论框架,即“有仁义,立人之基;有涵养,美人之性;有操守,挺人之脊;有容量,扩人之胸;有坦诚,存人之真;有担当,尽人之责。”

6.提出“温和无神论”概念,用以表述当代中国特色宗教观,划清与法国战斗无神论的界限,超越苏联的“宗教鸦片论”和“与宗教斗争论”的激进主义。认为宗教学者对待宗教的态度,既不是信仰宗教,也不是反对宗教,而是尊重他者的信仰,用理性去说明宗教,并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各种宗教与非宗教文化的思想营养。多年来他在宗教理论方面的工作,就是致力于破除歧视,提倡包容,发挥宗教文化的正面功能。

7.将以往平行发展的民族学与宗教学从理论上结合起来,创立民族宗教学,为中国特色宗教学增添了一个新的分支学科。他为这个学科确定的宗旨与核心理念是“族教和谐,多元互补”,他主编的《民族宗教学导论》成为这个新学科的标志性成果。

==视频==
===牟钟鉴:老子是道教的导师 2017-10-19===
{{#iDisplay:e05624w18i7|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哲学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