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二祖慧可

增加 18,558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二祖慧可</big> '''   |-   | File:3d8b52bf543b7028.jpg|缩…”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二祖慧可</big> '''
 
|-
 
|
[[File:3d8b52bf543b7028.jpg|缩略图|居中|[https://i03piccdn.sogoucdn.com/3d8b52bf543b7028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MkLELjb8TkKILmrELjboImLkEk74TkKIMkrELjbgRmLkEkLYTMkjYKTiBHUMElKJ6zeV%2Fj%2FlBz%20cGwOVFj%20lGmTbxFE4ElKJ6wu981qR7zOMTKVeRFTbxHUwElKJ6wu9DxqRLzO1H1qR7zOM%3D_637685386&query=%E4%BA%8C%E7%A5%96%E6%85%A7%E5%8F%AF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慧可(487~593),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号神光,洛阳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人,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二祖。他少为儒生时,博览群书,通达老庄易学。出家以后,精研三藏内典。年约四十岁时,遇天竺沙门菩提达摩在嵩洛(今河南嵩山-洛阳)游化,即礼他为师,得达摩衣钵真传,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

==简历==

慧可大师
他幼年出家,通晓佛典。
四十岁时拜菩提达摩为师。
为表求道决心,慧可竟用刀自断左臂,奉献达摩座前。感其赤诚,达摩授法器、赐法名,收他为传法弟子。
达摩在嵩山传法时,以四卷《[[楞伽经]]》授慧可,并说:“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其后慧可传承了达摩的禅法,成为禅学大师。
达摩圆寂后,慧可一度隐迹。后因道俗各界寻迹而来向其求学,开始传法讲经。东魏天平初年,慧可北游至邺都(今安阳东北与邯郸临漳西南交界地带)传法。在邺传法时,当地一僧名道恒,其徒在听了慧可讲法后都不回来了,于是多次加害慧可,最后“遭贼斫臂”。
后他单臂传法,名声大振。
慧可在传法于[[僧璨]]后于开皇时坐化。慧可由于得到了达摩衣钵,后被禅宗尊为二祖。
他在少林寺西南山上养伤时的住所和石台,后成为二祖庵和养臂台,遗迹尚存。

==人物生平==

'''[[慧可出生]]'''

神光其父名寂,在慧可出生之前,每每担心无子,心想:“我家崇善,岂令无子?”于是便天天祈求诸佛菩萨保佑,希望能生个儿子,继承祖业。
就这样虔诚地祈祷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天黄昏,感应到佛光满室,不久慧可的母亲便怀孕了。
为了感念佛恩,慧可出生后,父母便给他起名为“光”。

[[受具足戒]]

慧可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喜好游山玩水,而对持家立业不感兴趣。
后来接触了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
父母见其志气不可改移,便听许他出家。
于是他来到洛阳龙门香山,跟随宝静禅师学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
此后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
经过多年的学习,慧可禅师虽然对经教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个人的生死大事对他来说仍然是个迷。

'''立雪断臂'''

三十二岁那年,慧可禅师又回到香山,放弃了过去那种单纯追求文字知见的做法,开始实修。
他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打坐,希望能够借禅定的力量解决生死问题。
这样过了八年。
有一天,在禅定中,慧可禅师突然看到一位神人站在跟前,告诉他说:“将欲受果,何滞此邪?大道匪(非)遥,汝其南矣(如果你想证得圣果,就不要再执著于枯坐、滞留在这里了。大道离你不远,你就往南方去吧)!”慧可禅师知道这时护法神在点化他,于是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神光。
第二天,慧可禅师感到头疼难忍,如针在刺,他的剃度师宝静禅师想找医生给他治疗。这时,慧可禅师听到空中有声音告诉他:“这是脱胎换骨,不是普通的头疼。”
慧可禅师于是把自己所听到的告诉了他的老师。
宝静禅师一看他的顶骨,果然如五峰隆起,于是就对慧可禅师说:“这是吉祥之相,你必当证悟。
护法神指引你往南方去,分明是在告诉你,在少林寺面壁的达摩大师就是你的老师。”
慧可禅师于是辞别了宝静禅师,前往少室山,来到达摩祖师面壁的地方,朝夕承侍。
开始,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
但是,慧可禅师并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
他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
古尚若此,我又何人?”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年腊月初九的晚上,天气陡然变冷,寒风刺骨,并下起了鹅毛大雪。
慧可禅师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禅师流着眼泪,悲伤地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
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和决心,慧可禅师暗中拿起锋利的刀子,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并把它放在祖师的面前。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知道慧可禅师是个法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摩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祖师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祖师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祖师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
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慧可从达摩学了六年,精究一乘的宗旨。达摩寂后,他即在黄河近边一带韬光晦迹,但因早年已名驰京畿,许多道俗前访问道,请为师范,他随时为众开示心要,因而道誉甚广。

'''前往邺都'''

天平初年(534)慧可到了东魏的邺都(今河北临漳),大弘禅法,有些学者不能理解他的学说,时常发生争辩。
当时门下拥有千人的著名学者道恒,竟指慧可所说法要为“魔语”,密遣上足弟子和慧可诘难。
但他的弟子听了慧可说法后欣然心服,反而不满道恒。道恒因此更加怀恨慧可,甚至贿赂官吏,企图加以暗害。
其间似乎和慧可宣传宋译《楞伽》的理论有关。
起初,达摩把四卷《楞伽经》授慧可说:“我观汉地,唯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慧可就宣扬此经,但因宋译《楞伽》文较难解,不如北魏菩提流支所译的十卷《楞伽经》文字流畅,所以当时北魏的学士多鄙视它。
由于刘宋和北魏两译《[[楞伽]]》学 说之争,牵涉到菩提流支,后世智炬的《宝林传》等遂出现诬蔑菩提流支因禅学思想不同而毒害达摩的记载。
据史料记载,二祖慧可付法给三祖僧璨后,即前往邺都,韬光养晦,变易形仪,随宜说法,或入诸酒肆,或过于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一音演畅,四众皈依,如是长达三十四年。
曾有人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师父,你是个出家人,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你怎么可以出入这些不干不净的地方呢)?”
二祖回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我自己观察和调整自己的心,跟你有什么相干)!”

'''非法迫害'''

慧可禅师长于辞辩,他虽无意推广自己的禅法,但是知道他的禅法的人却日渐增多。
随着他的影响一天天地扩大,他的弘法活动遭到了当时拘守经文的僧徒的攻击。当时有个叫辩和的法师,在寺中讲《'''涅盘经'''》,他的学徒听了慧可禅师的讲法,渐渐地都离开了讲席,跟随慧可禅师学习祖师禅。
辩和法师不胜恼恨,于是在邑宰翟仲侃的面前诽谤慧可禅师,说他妖言惑众。翟仲侃听信了辩和法师的谗言,对慧可禅师进行了非法迫害。
慧可禅师却怡然顺受,曾无怨色。灯录上记载,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寂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谥大祖禅师。

=='''史料记载'''==

关于慧可禅师的生前开示,《楞伽师资记》卷一中有少许记载。
慧可禅师的“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云:“《楞伽经》云: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死,是名为不取。
今世后世,尽十方诸佛,若有一人,不因坐禅而成佛者,无有是处。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荫重云覆障,众生不见。
若逢智风,飘荡五荫,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起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雾障。
'''一切众生清净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净(静)坐,大涅盘日,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消而水通; 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去身空净也'''。'''
'''故学人依文字语言为道者,如风中灯,不能破闇,焰焰谢灭。若净坐无事,如密室中灯,则解破闇,昭物分明'''。
……'''若精诚不内发,三世中纵值恒沙诸佛,无所为'''。'''是知众生识心自度。佛不度众生,佛若能度众生,过去逢无量恒沙诸佛,何故我不成佛'''?只是精诚不内发,口说得,心不得,终不免逐业受形。
故佛性犹如天下有日月,木中有火,人中有佛性,亦名佛性灯,亦名涅盘镜,明于日月,内外圆净,无边无际。
犹如炼金,金质火尽,金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
亦如泥团坏,亦如波浪灭,水性不坏,众生生死相灭,法身不坏。
……《华严经》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无一钱分,多闻亦如是。又读者暂看,急须并却,若不舍还,同文字学,则何异煎流水以求冰,煮沸汤而觅雪。……”
另有向居士,闻二祖盛化,致书通好云:“影由形起,响逐声来。弄影劳形,不识形为影本。
扬声止响,不知声是响根。
除烦恼而趣涅盘,喻去形而觅影。
离众生而求佛果,喻默声而寻响。故知迷悟一途,愚智非别。
无名作名,因其名则是非生矣。
无理作理,因其理则争论起矣。
幻化非真,谁是谁非?虚妄无实,何空何有?将知得无所得,失无所失。
未及造谒,聊申此意,伏望答之。”
慧可禅师阅后,回书云:
“备观来意皆如实,真幽之理竟不殊。
本迷摩尼谓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
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
愍此二见之徒辈,申辞措笔作斯书。
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
上面所引两段引文,基本上代表了慧可禅师的禅学主张,以及后代禅宗发展的主流。
据河北省《成安县志》客籍人物篇载:约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慧可以107岁的高龄,来成安讲经传法,为此特在匡教寺前修筑了两丈多高的说法台。
因慧可所讲的禅理非常好,四面八方的老幼听者甚众,匡教寺的和尚也听得入了迷。
这一来惹恼了这里嫉贤妒能的法师辨和,他便到县衙诽谤慧可散布异端邪说,要县里治罪。
知县翟仲侃听信了辨和诬告,对慧可加以非法,将其迫害致死,尸体投入漳河。民间传说,慧可从水里漂出,盘腿打坐,双目微闭,安详如生,逆流而上十八里到芦村以北,被葬在那里。
唐朝时,在此修元符寺,并建二祖灵骨塔,以示纪念。
这里形成的村落也称为二祖村。
禅宗二祖慧可的事迹在佛教典籍《曹溪宝林传》、《续高僧传》和《景德传灯录》 中均有记载。
慧可在邺都(今河北临漳邺镇)既受异派学者的迫害,其后即流离于邺卫之间,所以到了晚年,并没有多少随从的弟子。
但三论宗的学者慧布(518—587)北游邺都时,曾慕慧可而前去叩问禅法,得到印证。
北齐天保初年(550)著名禅学者向居士致书慧可请教,并以诗文问答,受到了慧可的许多启示。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
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
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谈到慧可的禅法,就令人想到他的“'''断臂求法'''”的传说。
智炬《宝林传》卷八载唐法琳所撰《慧可碑》文,记载慧可向达摩求法时,达摩对他说:'''求法的人,不以身为身,不以命为命'''。于是慧可乃立雪数宵,断臂表示他的决心。
这样才从达摩获得了安心的法门。
因此“雪中断臂”就成为禅宗一个有名故事而广泛流传。
但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只说慧可“遭贼斫臂,以法御心,不觉痛苦”,未提到求法事,因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值得研究。
但后来有关禅学的史籍,如净觉《楞伽师资记》、杜朏《传法宝记》、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契嵩《传法正宗记》卷六等,多承袭法琳说而否定道宣之说,从而慧可这段“雪中断臂求法”的故事,仍为一般禅家所传诵。
慧可又曾用诗句来表达他的禅学见解,他答向居士的函问说:“'''本迷摩尼是瓦砾,豁然自觉是真珠,无明智慧等无异,当知万法即皆如'''!……'''观身与佛不差别,何须更觅彼无余(涅槃''')?”这是用简明理路表达出来的禅意。
达摩“理入”的根本意义在于深信一切众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妄归真,就是凡圣等一的境界。慧可继承这个思想,指出生佛无差别的义理,直显达摩正传的心法。

'''二祖立雪断臂'''

从敦煌发现的禅宗文献看来,其中有许多断简残篇被认为是慧可所说的法语。
铃木大拙所编《少室逸书》的《杂录》第二之八十一至九十则,即是此类。
其中第八十三则关于“忏悔”的故事和《宝林传》卷八所载唐房琯撰《三祖僧璨碑文》的说法是完全一致的。
房琯的《僧璨碑文》,记僧璨请慧可为他忏悔。
慧可说:“将汝罪来,与汝忏悔。”僧璨觅罪不得。
慧可就说:我已经为你忏悔了!《少室逸书杂录》第八十三则的记载和上面的问答形式大体相同,只加上一句僧璨最后答慧可时说“罪无形相可得,知将何物来”而已。
后来宋《景德传灯录》卷三即据此写成这样的一则公案。
这种罪性本空的思想,成为后世禅家最乐道的一种说法。
由于僧璨有这个体会,慧可才传法给他。
慧可著名的弟子是僧璨和僧那,但两人在《续高僧传》都没有独立的传记,只在同《传》卷三十五《法冲传》中说到禅宗的师承时,言可禅师后有璨禅师(即僧璨)、惠禅师、盛禅师、那老师、端禅师、长藏师、真法师、玉法师。
以上八人,没有留下文字记录。
留下著述的有善禅师(出《楞伽抄》四卷)、丰禅师(《疏》五卷)、明禅师(《疏》五卷)、胡明师(《疏》五卷)。此外远承慧可系统的有大聪师(出《楞伽疏》五卷)、道荫师(《抄》四卷)、冲法师(《疏》五卷)、岸法师(《疏》五卷)、宏法师(《疏》八卷)、大明师(《疏》十卷)等。
僧那,略称那禅师。
据《慧可传》:他本是个儒家学者,年二十一岁时在东海(今山东)讲《礼记》和《周易》,有弟子数百人。后来到了相州(今河南安阳市北),遇到慧可说法,即率领学生十人从他出家受道。

=='''人物评价'''==

正是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禅的血脉方能传给二祖,而且不久之后,更如开源的大河流般的奔流。如果没有慧可的立雪断臂的求法精神,禅的大河也许不会很快地在我国成长发展。他承上启下的功德不可思议。
慧可虽不是中国禅宗的开山,但慧可把印度佛法教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使佛教彻底的中国化,成为适合中国士大夫与百姓口味的中国佛教,这是慧可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
 
<ref>[https://www.sogou.com/sogou?interation=1728053249&interV=&pid=sogou-wsse-7050094b04fd9aa3&ie=utf8&query=%E4%BA%8C%E7%A5%96%E6%85%A7%E5%8F%AF   二祖慧可],腾讯, 2016年4月15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2,4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