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7
次編輯
變更
缘觉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缘觉</big> ''' |- | File:661498721c53c253.jpg|缩略图…”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缘觉</big> '''
|-
|
[[File:661498721c53c253.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KmbELjboLmLkEmrELjbkRmLkElbYTkKIOkrELjboJmLkEk78TkKILkb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TEl%20OKaIPjeh5yupNj%20lHzr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o%3D%3D_803815418&query=%E7%BC%98%E8%A7%89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661498721c53c25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
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
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解释'''==
佛教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译为[[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也作独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
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
种类编辑 语音
独觉之种类,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师地诸论,有部行独觉、麟角喻独觉二种。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文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
第一「无明」是疑暗义,为烦恼的通称,因属于心意的想计,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疑暗的念头,而有所造作,因属于身口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由于过去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
第三「识」,谓今生投胎的知识,或升天,或入地狱,乃至驴胎马腹,皆由此一念为前导。
第四「名色」,名指心,谓其但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此时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渐完具,将出胎之时。
第六「触」,是出胎后,与环境接触也。
第七「受」,是毕生根尘识,所领受的苦乐遭遇也。由现世的遭遇,复种三因。
第八「爱」,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
第九「取」,因爱著生起执取之念也。
第十「有」,既由爱取,兴起诸业,必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这三因中,爱取同于无明,有同于行。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
第十一「生」,为未来的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当然必须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经文记载==
[[依俱舍论]]卷十二载,部行独觉指声闻时已证不还果,而欲达阿罗汉果时,离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
关于部行独觉,有一说认为原即指须陀洹等之声闻;
另一说则谓彼等先为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后自证道,由是而得独胜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经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仪而独证之说,即阐明部行独觉乃异生凡夫之意。
此中,部行独觉之得名,系由其在声闻修行之际,多居僧团中生活;麟角喻独觉则系独自于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
=='''各类记载'''==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举出缘觉有三种之别:
(一)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
(二)声闻之缘觉,其中‘因’系指声闻,‘果’成缘觉。
(三)菩萨之缘觉,其中‘因’系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句分别''':
(一)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
(二)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
(三)是声闻亦是缘觉,即为部行。
(四)是缘觉亦是声闻,即因缘觉。
又声闻、缘觉相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五同'''即:
(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
(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
(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
(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
(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盘。
'''六异指:'''
(一)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
(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
(三)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
(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
(五)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
(六)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缘觉若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入于圣位而永不退转,'''十异'''即:
(一)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小,菩萨广大。
(二)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
(三)心异,缘觉畏苦,菩萨不畏。
(四)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萨观一切法而解二空。(五)起行异,缘觉修自利行,菩萨修自他二利行。
(六)断障异,缘觉断烦恼障,菩萨能断烦恼、所知二障。
(七)得果异,缘觉得小涅盘,菩萨得大涅盘。
(八)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
(九)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而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
(十)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盘则常、乐、我、净。
以上之比较系大乘家之说,小乘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缘觉人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
此即缘觉之舍悲障。
若自声闻而言,则缘觉为利根;若自菩萨而言,则缘觉为钝根。
故旧华严经卷六等,相对于声闻之称为小乘,菩萨之称为大乘,遂将缘觉称为中乘;
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称缘觉为‘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萨地’之下。
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类。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贤愚经'''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缘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一、'''瑜伽论略纂'''卷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二
<ref>[https://baike.sogou.com/v192020.htm?fromTitle=%E7%BC%98%E8%A7%89 缘觉],搜狗百科, 2020-6-5</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缘觉</big> '''
|-
|
[[File:661498721c53c253.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KmbELjboLmLkEmrELjbkRmLkElbYTkKIOkrELjboJmLkEk78TkKILkb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TEl%20OKaIPjeh5yupNj%20lHzr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o%3D%3D_803815418&query=%E7%BC%98%E8%A7%89 原图链接][https://i04piccdn.sogoucdn.com/661498721c53c253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
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
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解释'''==
佛教语。梵语Pratyeka-buddha。旧译为[[辟支佛]],意译为缘觉,也作独觉。一般谓出于佛世,观十二因缘而得悟者为缘觉;
出于无佛世,观外缘而无师自悟者为独觉。
种类编辑 语音
独觉之种类,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师地诸论,有部行独觉、麟角喻独觉二种。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间所有,支即文分,谓所有生死流转,皆不出这十二支分。
第一「无明」是疑暗义,为烦恼的通称,因属于心意的想计,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义,依疑暗的念头,而有所造作,因属于身口的行为,故亦名业。这二支,是过去世的二因。由于过去因熟,乃生现-在世的五果:
第三「识」,谓今生投胎的知识,或升天,或入地狱,乃至驴胎马腹,皆由此一念为前导。
第四「名色」,名指心,谓其但有名而无质,色指质,属于色法,此时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渐完具,将出胎之时。
第六「触」,是出胎后,与环境接触也。
第七「受」,是毕生根尘识,所领受的苦乐遭遇也。由现世的遭遇,复种三因。
第八「爱」,于环境生种种爱欲也。
第九「取」,因爱著生起执取之念也。
第十「有」,既由爱取,兴起诸业,必有当来之果,故名为有。这三因中,爱取同于无明,有同于行。由现-在世三因,再生未来世二果:
第十一「生」,为未来的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当然必须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经文记载==
[[依俱舍论]]卷十二载,部行独觉指声闻时已证不还果,而欲达阿罗汉果时,离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
关于部行独觉,有一说认为原即指须陀洹等之声闻;
另一说则谓彼等先为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后自证道,由是而得独胜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经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仪而独证之说,即阐明部行独觉乃异生凡夫之意。
此中,部行独觉之得名,系由其在声闻修行之际,多居僧团中生活;麟角喻独觉则系独自于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
=='''各类记载'''==
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举出缘觉有三种之别:
(一)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
(二)声闻之缘觉,其中‘因’系指声闻,‘果’成缘觉。
(三)菩萨之缘觉,其中‘因’系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句分别''':
(一)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
(二)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
(三)是声闻亦是缘觉,即为部行。
(四)是缘觉亦是声闻,即因缘觉。
又声闻、缘觉相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五同'''即:
(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
(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
(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
(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
(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盘。
'''六异指:'''
(一)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
(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
(三)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
(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
(五)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
(六)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缘觉若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入于圣位而永不退转,'''十异'''即:
(一)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小,菩萨广大。
(二)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
(三)心异,缘觉畏苦,菩萨不畏。
(四)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萨观一切法而解二空。(五)起行异,缘觉修自利行,菩萨修自他二利行。
(六)断障异,缘觉断烦恼障,菩萨能断烦恼、所知二障。
(七)得果异,缘觉得小涅盘,菩萨得大涅盘。
(八)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
(九)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而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
(十)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盘则常、乐、我、净。
以上之比较系大乘家之说,小乘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缘觉人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
此即缘觉之舍悲障。
若自声闻而言,则缘觉为利根;若自菩萨而言,则缘觉为钝根。
故旧华严经卷六等,相对于声闻之称为小乘,菩萨之称为大乘,遂将缘觉称为中乘;
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称缘觉为‘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萨地’之下。
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类。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贤愚经'''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缘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一、'''瑜伽论略纂'''卷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二
<ref>[https://baike.sogou.com/v192020.htm?fromTitle=%E7%BC%98%E8%A7%89 缘觉],搜狗百科, 2020-6-5</ref>
==参考文献==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