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097
次編輯
變更
聂鲁达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 巴勃罗·''' 聂鲁达]]''' , | 外文名 = Pablo Neruda | 圖像 =[[File:聂鲁达11.jpg|缩略图|[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e21f9ea92263cfc5.jpg?size=300x420 图片来源360搜索]]]| 图像说明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1904|07|12}} | 出生地点 = [[智利]]帕拉尔城|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73|09|23|1904|07|12}}| 國籍 = [[ 智利 当代著 ]]| 别 名 = | 職業 = 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 <br>外交家| 信仰 = 智利共产党|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1971 年 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知 名作 品 =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 <br>《 诗歌 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 总 集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 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勃罗·聂鲁达 编辑}}巴勃罗· ''' 聂鲁达 ''' ,智利当代著名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 ''' ,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 ; 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ref> 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ref>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中文名 巴勃罗·聂鲁达 外文名 Pablo Neruda 国 籍 智利 出生地 帕拉尔城 出生日期 1904年7月12日 逝世日期 1973年9月23日 职 业 诗人、外交家 信 仰 智利共产党 主要成就 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诗歌总集》
1949年2月他离开智利,经阿根廷去苏联,并到巴黎参加世界和平大会。此后他到过欧、亚、美的许多国家,积极参加保卫和平运动,并继续从事诗歌创作。1951~1952年暂居意大利,其间曾到中国访问。1952年8月智利政府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