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54
次編輯
變更
王大宝
,無編輯摘要
[[File:王大宝1.jpg|缩略图|王大宝:[[宋朝]]名臣、被誉为“[[宋朝三杰]]”之一]]'''王大宝'''(1094年-1170年),又名 ''' 王元龟 ''' 、 ''' 二龟 ''' 、 '' 二王 ''' , [[广东省]][[ 海阳县 ]] 汤头村人(今 [[ 广东省 ]][[ 潮安县 ]] 归湖镇), [[ 宋朝 ]] 名臣 。被誉为“[[宋朝三杰]]”之一。(宋朝三杰:[[吴复古]]、[[刘允]]、王大宝)<ref>[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fdae08e39da535a2082416547fa3a3a3&tn=SE_baiduxueshu_c1gjeupa&ie=utf-8&site=baike 选堂画艺三考,来自 维普,作者:[[丘金峰]],摘要:正我潮饶宗颐教授,号选堂,国际汉学大师,国画大家 。本文拟从三方面考察饶教授的中国画艺术。一、大师发端在[[潮城]][[潮州]]文化宝地,古今培育出众多的文化名人。史上享大名者有:大唐二俊(大颠及[[赵德]]);宋朝三杰([[吴复古]]、[[刘允]]、王大宝);明代七贤([[薛中离]]、[[翁万达]]、[[林大钦]]、[[萧端蒙]]、[[林大春]]、[[唐伯元]]、[[林熙春]]),来自《[[岭南文史]]》2007年]</ref>
==基本情况==
早年被选入太学读书,1128年( [[ 南宋 ]][[ 建炎 ]] 二年)中进士 ,廷试第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的 [[ 榜眼 ]] 。历任 [[ 南雄州 ]] 教授,枢密院计议 ,差监登闻鼓院(接受士民向皇帝申诉奏禀的衙门)等职。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 [[ 谏垣秦议 ]] 》、《 [[ 周易证义 ]] 》、《 [[ 毛诗国风证义 ]] 》、《 [[ 诗解 ]] 》、《 [[ 王元龟遗文 ]] 》等。后人将他与 [[ 崔与之 ]] 、 [[ 李昴英 ]] 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人物生平===王大宝自幼聪敏颖悟,博通五经,尤精于《易经》,于政和年间被选人 [[ 太学 ]] 攻读。1128年( [[ 宋高宗 ]][[ 建炎 ]] 二年),他在 [[ 会试 ]] 中深得主考官的赏识,以第一名呈报。恰好当时 [[ 宋高宗 ]] 驾幸 [[ 维扬 ]] (今 [[ 扬州 ]] ),故 [[ 殿试 ]] 时,高宗将会试第二名的维扬人 [[ 李易 ]] 擢于榜首,王大宝屈居第二,授南雄州教授、枢密院计议 等职,成为宋代岭南唯一一位榜眼。这是宋高宗即位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称“龙飞榜”。王大宝对此事既感荣耀,又不无遗憾,故有诗云:“对策丹墀中上游,天颜抚谕逊龙头。”
及第之后,王大宝被授以 [[ 南雄州 ]] (今 [[ 广东 ]][[ 南雄 ]] )教授,但所得俸禄连自己也养不起,百日后即辞官不干。过了几年,王大宝先后于1131年(绍兴元年)授枢密院计议,1135年授皇宫教授,1138年派遣监登闻鼓院(专司收受臣民向皇上谏议或申诉冤抑的朝外机构)、主管 [[ 台州 ]] (今 [[ 浙江 ]][[ 台州市 ]] )崇道观。其间,曾将其著的《诗书易解》六卷献给皇帝,被任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不久,进直敷文阁学士,任 [[ 温州知府 ]] ,提点 [[ 福建 ]] 、广东刑狱。 [[ 宋孝宗 ]] 即位后,授他侍讲。[1]
1146年( [[ 绍兴 ]] 十六年),王大宝被任命为 [[ 连州 ]] 知州,三年后上京接受考课。他早已体恤民苦,即趁机上书奏称,广南路连、英、循、惠、新、恩等六州户口稀少,商贸很不发达,应诏各小州裁减每月所纳“免行钱”。王大宝的奏疏获高宗叹赏,乃命广南漕司予以减免。六州民众因而减轻了不少负担。此后,他调知 [[ 袁州 ]] (今 [[ 江西 ]][[ 宜春 ]] ),曾向皇上进所著《诗、书、易解》。高宗阅后,对宰相说:“大宝留意经术,其书甚可采。可以内除。”就是说,大宝可调入京任职。为此,他被任命为国子司业兼崇政殿说书。他目睹各级官吏利用“月椿钱”、“折帛钱”等赋税,向江南百姓横征暴敛的情况,奏请“委监司核月椿为定制,减折帛惠小民”。接着,王大宝先后被授为敷文阁直学士、温州知州、福建路提点刑狱、广东提点刑狱。这期间,王大宝又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如福建漳州的葵冈,林茂岭峻,山道难行,盗贼得以设伏拦劫。他亲自捐钱30万,砍伐了杂树,铺设了10多里长的石道,使行人称便,来往也较安全。
1162年6月(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锐意于革弊兴利,为 [[ 岳飞 ]] 、 [[ 赵鼎 ]] 平冤,并召回了 [[ 张浚 ]] ,王大宝也因而被授为礼部侍郎。王大宝履任伊始,即向孝宗进言“先明国是,而行之以果断”。劝告孝宗不要在和战问题上再犹豫不决。王大宝的话深得孝宗旨意,不久被授为右谏议大夫,接着又兼孝宗侍讲。[1]
1162年,王大宝成为右谏议大夫后,先后奏劾、罢免了新任 [[ 潭州 ]] 知州 [[ 刘章 ]] 、南雄州知州 [[ 廖迟 ]] ;广西提点刑狱 [[ 方师尹 ]] 、 [[ 福建 ]] 转运副使 [[ 樊光远 ]] 、观文殿大学士致仕 [[ 沈该 ]] 、观文殿学士提举汀州太平兴国 [[ 宫朱倬 ]] 、左通议大夫参知政事 [[ 汪澈 ]] 、川陕宣谕使 [[ 工之望 ]] 等官员,一时朝野为之震动。朝中奸佞,都心惊肉跳地称他为“王老虎”。孝宗即位第二年,改元 [[ 隆兴 ]] 。
1163年(隆兴元年),宋孝宗命王为礼部侍郎、右谏议大夫 。他接连上疏,力劝孝宗早定抗金大计,收复失地,并一再弹劾投降派汪澈等人的所为。[2][3]
王大宝积极支持抗金名将张浚的军事行动,一再明确地指出对金宜战不宜和,从而成为朝廷中抗金派的代表性人物。在他积极建言的影响下,孝宗一度决心对金作战并付诸行动,从而亦曾稳定了局势,王也转任兵部侍郎。但其后孝宗又偏信了丞相汤思退的议和主张,将张浚的江淮都督府及其他边防要地军事设施尽行撤除。
1164年(隆兴二年),金兵大举南侵,迫使南宋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和约”,承认金宋两国的关系是“叔、侄之国”。
1165年( [[ 乾道 ]] 元年),朝野中要求重新起用王大宝等人以抗金的呼声日益强烈,他遂被任命为 [[ 礼部尚书 ]] 。但是王的抗金方略仍然未被皇帝认可,并一再受到投降派的攻击,以致他身心交瘁,被迫辞去官职。
1170年(乾道六年)在家乡病逝。临死前,他长叹着说:“收复失地的事竟是遥遥无期的了!”[2] 大宝公辞世后归葬归湖神前山“沉江月”地。<ref>王大宝 .潮汕特藏网[4][5引用日期2013-02-05]</ref>===人物评价===明 [[ 郭裴 ]] 《 [[ 粤大记 ]] 》将王大宝与 [[ 冯元 ]] 、 [[ 余靖 ]] 、 [[ 崔与之 ]] 、 [[ 李昴英 ]] 、 [[ 郭阊 ]] 列为宋代 [[ 岭南六先生 ]] ,赞叹六先生“真五岭间气之钟灵,百代士林之仪表”。可见有宋一代,王大宝不仅是潮州首屈一指的人物,也是岭南首屈一指的人物。《宋史》将他与 [[ 刘珙 ]] 、 [[ 范成大 ]] 等直臣并列立传,其传记长达1300多字。[1] 近人 [[ 吴道镕 ]] 在《广东文征》中指出“盖吾粤宋南渡后,高、孝两朝人物,当以大宝为首屈一指,不止潮州八贤之冠也”。[1]
王大宝重义气, [[ 赵鼎 ]] 称赞他:“文章学识,直谅劲正,廷臣无出右者。”并赞叹说:“吾居此,平时所荐无一至者,君独肯从吾游,过远矣!”
王大宝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士民所敬仰,后人因而将他与崔与之、李昴英等同尊为“岭南六先生”,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任谏讲时,与王十朋齐名,称为二龟,或称为二王。
===文学著作===王大宝对儒学颇有研究,尤长于易学。著有《 [[ 周易证义 ]] 》10卷、《书解》、《诗解》多卷、《毛诗国风证义》6卷、《谏垣奏议》6卷、《经筵讲义》2卷、《遗文》15卷,今均已亡佚。[1]仅有若干诗文,散见于《广东文征》、《永乐大典》等书中。其中遗文《韩木赞》、《清水阁记》、《放生池记》记载于《永乐大典》卷之五千三百四十五,旧《潮州府志》、《海阳县志》仅存《韩木赞》一篇。<ref>王大宝 ——宋代岭南唯一榜眼 力主抗金名臣 .中共潮州市委 潮州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8-01]</ref>===史料记载===
《宋史·王大宝传》。
===后人纪念===王大宝辞世后归葬于广东省 [[[ 潮安县 ]] 归湖镇镇神前山的“沉江月”地,其墓占地约四亩,墓碑高2.3米,上刻“宋礼部尚书大宝王公墓”。墓前有石翁仲四座,石狮、石马、石羊、石望柱、石笋各二座,堪称宋代大型石雕群。其墓今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农历12月26日,各地宗亲皆前往祭拜。<ref>[4http://www.gdwh.com.cn/wwtd/2008/0917/article_406.html 您所在的位置:文物天地 >>文保单位>> 详细页 潮安 王大宝墓 浏览量:1629广东文化网 时间: 2008-09-17]</ref>
另有秋台坊,是专门为尚书王大宝建(见于乾隆《潮州府志坊表》记载),该坊建立后历经几次维修,2009年按原貌重建于砖亭巷口南侧(广东省潮安县城关镇太平路)。[6] 坊为四柱三间的砖石结构,屋面为硬山顶,明间额坊上置精美石狮一对,坊额上方承托屋面,屋脊上置“双龙抢珠”。正楼下正中“恩荣”牌一面。坊的南坊镌“榜眼”二字。<ref>宋代名宦王大宝 .揭阳新闻网.2009-10-13[引用日期2014-04-11]</ref><ref>盗墓贼顶上潮州大型宋代古墓葬 .[[[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引用日期2014-04-09]</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