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次編輯
變更
王葆心
,补充内容,调整排版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葆心 ,1867 | 图像 = <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xw/hb/hg/201407/W020140722395625176990.jpg" width="250px"> <br> [http://news.cnhubei.com/xw/hb/hg/201407/t2992660.shtml 来源网页] }} '''王葆心''',湖北罗田人。1867 年,生于湖北罗田大河岸古楼冲的一户耕读之家; 早年 曾 在 受教于 武昌 经心书院、 两湖书院 深造;1912 ;1903 年 乡试中举,被荐调入京,曾任学部主事、礼学馆纂修等职;民国时期 , 历 任 湖北 革命实录馆总纂 ;1922年,任 、 武昌 高等 师范 大学 教授 ,时值湖北国学馆成立,又应聘任馆长;1928年,国立 、 武汉大学 成立,应聘为 教授 ;1932年, ;其间兼 任湖北 省通 国学馆馆长、湖北通 志馆筹备 处 主任 兼 、《湖北通志》 总纂 ;。`1944年,在罗田病卒,时年77岁。 在这一目了然 其编著 的 简历中,看不到直接与官场相关 《古文辞通义》是学习、创作、研究古代散文 的 任何记载。他的第一个职务革命实录馆馆长,也只是 入门书, 在 一个保存资料的部门。虽然他也曾南下湖南、北上京城。但不管到哪里 民国初年已出版,影响广泛 , 他都是一只风筝,那根牵着他 其方志学集大成之作《方志学发微》有很大 的 线,就在武汉 学术价值 。=生平简介= 初识汉口 通常而言,一个成就卓著的人,都是有天赋的。 王葆心 也不例外。据传说 (1867—1944) , 他在童年时期 字季芗(xiāng) , 就喜闻前辈谈论本地掌故 号晦堂 , 听后 湖北省罗田县人。幼入黄州经 心 趋神往 书院 , 铭记不忘。当他来到繁华的汉口镇时 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古文史籍 , 便对这个文藻流风的商埠吸引 成绩十分优秀 。 这时的他,已读了许多专记乡土里俗的 十八岁参加府考以经学第一名得中秀才。 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建两湖 书 院 , 却很难找到记录汉口民风习俗的书,当然也就会因为看 选调“才识出群、志行 不 到有关汉口风情的书籍而感叹。恰恰在此时 苟”秀才入学 , 孝感人徐焕斗所写的《汉口小志》辑印成书了 湖南湖北各百名,学制五年 。王葆心 读后, 参加应试 被 其中一段资料所吸引:当年范白舫(范锴)写《汉口丛谈》之时 录取。两湖书院师资力量雄厚 , 曾与文友黄心庵“兴往情来” 聘请名贤担任教席,其中不乏清末进士、著名学者,如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 , 切磋琢磨 广东番禺人,光绪进士 , 于是 与 黄心庵 辜鸿铭 同 时写下 了《汉口漫志》。王葆心当即决定 为张之洞幕府六君子成员 , 我何不也就所见所闻,续写 并 一 书, 同参 与 《汉口小志》共传 湖北自强学堂筹创工作 , 亦仿效“范黄并 时 之唱和”之雅兴呢?因此 任两湖书院山长(院长);杨守敬(1839—1915) , 他开始著《续汉口丛谈》。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王葆心从城市兴衰、建制沿革、水火灾异 字惺吾 、 号邻苏老人,湖北宜昌人,历史 地 名掌故 理学家 、 园林建筑 金石文字学家 , 寺观墓葬、名人轶事,风物传闻,修 代表作《日本访书 志 记载 》 、 诗文经 《湖北金 石 志》等驰名中外;沈曾植(1850—1922) , 甚至官场见闻都一一搜集罗列 字子培,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博古通今 , 并加 以 考证与研究 “硕学通儒”蜚声华夏 。 王葆心在这本书中 曾语辜鸿铭“你的话 , 表达了自己一个很重 我都懂。你 要 懂我 的 观点,他认为,汉阳的园亭 话 , 池馆 还得读二十年中国书!”十年后二人成莫逆 之 盛 交,沈受聘两湖书院文科教习;华蘅芳(1833—1902) , 明末清初是最好的 字若汀 , 因为当时的人们“承平雅尚” 江苏无锡人 , 不像自己生活的年代,人们只知道在车马服食方面进行攀比 清末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 因此,他用较大的篇幅记录了鲁肃墓的修复经过 少时酷爱数学,博览当时各种数学书籍 , 记录了晴川阁、琴台的兴废始末及长春观的修建年代 著述颇丰 , 而且还详细地记录了汉口的谁园 如《行素轩算稿》(1882) 、 怡园 《算法须知》(1887) 、 白园、豫家园 《西算初阶》(1896)等, 1892年受聘为两湖书院理科教习。当时以梁、杨 、 蔼园的建制 沈 、 规模和景观。特别是黄鹤楼被焚时 华为代表 的 纪事诗 大批专家学者担任两湖书院文理教习 , 楼焚后建警钟楼,于钟楼后又建奥略楼的经过 使学堂教学以高质量闻名遐迩。王葆心受名师教诲 , 资料尤其丰富 学业日增月进 , 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地方 无论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二十四 史 必须要借鉴的。 在这本书中 , 王葆心还通过洪山菜苔 国学古典 , 讲述了一则趣闻。清代 无不广泛涉猎、反复研习 , 红菜苔欲称红油菜。光绪年间 直至了然于胸 , 湖广总督李澣章特别喜欢吃红油菜。想把红油菜引进到家乡合肥去 不觉成长为沈曾植大师一位嫡传高足、贯通儒学青年学者 。 可在合肥生长的红油菜 王葆心毕业后 , 却远不及武昌生 受汉阳晴川书院特聘荣任山长(院 长 的。于是 ) , 李总督便命人挖掘洪山的土壤,整船整船地运往合肥。当时 在 武昌市民中便有这样的 任期间悉心讲经 传 闻:李总督刮湖北地皮走了 道、恪尽职守 。 由上述记载可知 并继续钻研儒学典籍 , 王葆心的这部书确实如 学业不断提升。 他 自己所愿, 胸有 成 为一部有关武 竹、静待大考。1903年(晴川书院更名 汉 掌故的重要资 阳府中学堂)癸卯科乡试(秋闱)——此即中国历史上末次科考——不出所 料 书。可这本书稿写成后,曾一度散失了。待王葆 ,王葆 心 成 以第三 名 之后 高中举人 , 其长子王夔强便 并于次年会试(春闱)又以第一名折桂——会元,于“ 进 行收集整理 士及第”仅一纸之隔 , 于1938年在汉口利 卓越才 华 印务局刊印,交武昌益善书局发行。尽显。 《续汉口丛谈》成为 不久, 王葆心 为汉口 调京都担任图 书 写资料掌故一书的开始 馆编纂 , 从这本书开始 后任学部主事 , 王葆心的资料著作一发不可拾,除了 编撰 《 续汉口丛谈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 》, 又有了《再续汉口丛谈》 将宋明末季楚东人民不畏强暴 、 《汉浒金石小记》、《天完志略》、《江汉献征录》、《湖北特征长编》及合纂 抗拒侵略 的 《湖北文征》等100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教学 壮烈故事,撰写 成 就 王葆心与武汉 一部情节生动 的 教育也很有缘分 历史画卷,宣扬民族气节,鼓舞人民抵御外侮 。 清末 他从事文史编撰十八年 , 他就曾在汉阳晴川书院(今 学术造诣日深。 1922年王葆心南旋,受聘 武 汉三中 昌高等师范学 校 址)担任过院长(山长) 教授 。 也就在 这 个位置上 年武昌高师首招女生 , 他于1903年以第三名考取举人,赴礼部任职。民国初年 男女同校、混合编班 , 开 湖北教育 界新旧两派斗争激烈 风气之先 。 旧派以前清举贡及两湖 次年学校更名国立武昌 师范 大 学 堂和存古学堂的学生为主;新派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聘请“湖北三才子之一”黄福 、 北京高等师范 国 学 校和北京 大 儒王葆心担任国文教授、黄际遇任数 学 的学生 教授、纪育沣 为 主,两派互相攻讦,各不相让。 化学 教 育当局无法应付这种局面,便怂恿当时湖北督军肖耀南出钱创设“国 授、薛德焴为动物学教授、张珽为植物 学 馆”。 1923年,肖耀南正式在 教授、李汉俊为社会学教授、李履冰为地质学教授等。其中黄际遇、张珽都是 武昌 设立“湖北国学馆”,并聘请上年从京城回汉 高师 的 王葆心为馆长 元老 。 此时 纪育沣、薛德焴、李履冰皆留学归国 的 学者。这年“ 湖北国学馆 中 ”在武昌设立 , 有内课生和外课生之分 特聘请王葆心兼任国学馆馆长。1926年秋 , 内课生 国立武昌大学( 又 分预科和本科。预科两年毕业 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成立 , 本科三年毕业;本科则分经 邓演达 、 史、理 董必武 、 郭沫若等任筹委,继续聘请王葆心担任国 文 四科;外课生被甄录者 系教授。 1928年 , 按月应课,以一年为限,次年另行甄录。后人评价说,此 国 立武汉大 学 馆之办法不伦不类,本不合学校编制系统,之所以如此设立,乃为苟且调停而已。不久之后 成立 , 刘赜(zé)、苏雪林、冯沅君、叶圣陶、 王葆心 又受骋 、徐天闵、谭戒甫、高亨和刘永济(稍后 到 国立武昌高 校) 等 师范 一批著名学者被聘请担任文 学 校执 院 教 。1926年秋 授 , 国立武昌大学成立 其中王葆心为诸贤中最年长者。1932年 , 由邓演 适逢社会贤 达 、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组成筹委会 倡议修复黄鹤楼 , 敦请 王葆心 被聘为国文教授。1928年, 撰写《重修 武 汉大学成立 昌黄鹤楼募资启》 , 下设社会科学、理工、 行 文 学 三 个学院 千,音韵铿锵 , 王葆心又和苏雪林 对偶工整,起伏跌宕,大气磅礴,当时各报纷纷登载 、 叶圣陶、冯沅君 宣传报道,一时间“重建黄鹤楼”热潮骤然兴起。后因洪灾 等 人被聘为教授。王葆心的教学生涯不断延续。在他的诸多著作中 故,经济拮据,以致重修搁置 , 就有在大学期间所著的教材 一搁便是五十年 。 他于1906年 王葆心治史 撰 写出版的《高等文学讲义》,1907年3月即被“学部 志极其严谨,他广泛搜集、博览各类志书1400余卷,将其所载内容同有关历史地理资料逐条查对考证:“辨抄袭、证谬误、 审 定作为中学以上各种学堂参考书 体例、寻因革 ” 。这本教材 , 除了“分科大学文科诸君多辗转购求”用作教材之外 找出其中相互联系的来龙去脉,去伪存真 ,还 有一些古文专家 历史本来面目 , 如马其昶、姚永朴、陈衍等 字斟句酌撰成《重修湖北通志条仪》 , 都对 成为湖北修志之指导方案。这部“条仪”构成 其 书称美有 《方志学发微》第一卷。他认真将浩瀚史志文献资料 加 以梳理、考证 , “咸深印可”。尤 摘 其 是林纾 要 , 对这本书的评价甚高,称其“近百 纪史实。15 年 中无此作” 最终完成50万字《方志学发微》 。 可以说 一经问世 , 这本旨在 立即 为 初 方志 学 古文的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教科书,面世后颇受欢迎。 之后 界广泛关注 , “ 王 葆心又对原书 氏此项研究是前此三四百年来史志学者所未曾做的工 作 大幅度的“重订补充 ”, 将书由四册六卷(其中三、四卷均分上、下卷)扩充为十册二十卷 是“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 , 并将书名改为《古文辞通义》,作为《晦堂丛书》 新时代方志革新 的 一种。1916年8月再版发行 先驱” 。 这本《古文辞通义》因而 公认为“集方志学之大 成 为其文 ”、我国方志 学 研究的代表 著 作之 一 冠 。 在以后的武汉大学任教时,这本书同样 作为 武汉大 古文 学 的 教 材。 方志大 育 家 1932年 ,王葆心 任湖北通志馆筹备主任兼总纂。恰逢社会贤达屡次倡议修复黄鹤楼,并 在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后就撰写了 一 致委托王葆心撰写 部 《 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 高等文学讲义 》 。该文3000言 , 音韵铿锵,对偶工整,起伏跌宕 次年即被“学部审定作为中学以上各种学堂参考书”。教材一经问世 , 不仅为“分科 大 气磅礴,各报纷纷 学 文科诸 君多辗 转 载 购求”用作教材 , 且 一 时掀起了空前的重建黄鹤楼热。只是因洪灾武汉损失重大 些古文专家对其赞美有嘉 , 加上日寇也开始逐渐进逼,重修一事才搁置下来 翻译家林纾予以崇高评价“近百年中无此作” 。 在肩负了重修《湖北通志》的重任 后 , 来 王葆心 广搜博览 又对原书做大幅重订补充 , 研究全国志书达1400余卷 改名《古文辞通义》于1916年再版 , 将所载内容同有关历史地理资料查对考证 他任教武大时即以本书为教材。 1938年日军迫近武汉 , 辨抄袭、证谬误、审体例、寻因革 王葆心携带书笈6万余卷回故乡罗田,隐居家乡继续研究方志史学 , 找出 自得 其 中融会贯通的脉络、体例变革的原因和切实可行的经验。 乐,悄 然 后 就任罗田县县志馆长 , 撰成 一方面主持纂述 《重修 湖北通 罗田县 志 条仪 》 一卷问世 , 同时又撰写《发挥初期异同荟笺》等著 作 为当时修湖北志的方案。 这部条本 。1944年王葆心在家乡病逝 , 就是其5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方志 享年77岁。 = 学 发微》的第一卷。为什么把重修湖北通志条本作为第一卷呢?那是因为 术贡献= 王葆心 在掌握的大量史料、资料 一生著书立说,涉及研究领域颇为广泛,但其晚年,在方志学 的 基础 研究 上 致力尤勤 , 发现宋元以来仅存不多 其遗著达170余种。除已刊 的 《虞初文 志 书,也多有互相沿袭 》 、 缺少条理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 、 难以贯通的弊病。因此 《再续汉口丛谈》 , 他撰写出条仪,是在为湖北通 未刊者有《方 志 的撰写进行指导。然后,他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用了15年时间, 学发微》、《增补修志通则》、《采访志书条例》、《天 完 成了“集方 志 学之大成”的 略》、 《 方志学发微 江汉献征录 》 ,全书共分七篇:取材篇、 、《湖北特征长编》及合 纂 校篇、导源篇、派别篇、反变篇、赓读篇、义例篇。的《湖北文征》等100余种。 这部巨著成为“旧时代方 史 志 遗产 不分家。王葆心对中国史学 的 总结 贡献也有目共睹。中国第一部革命史《湖北革命实录》 , 新时代方志革新 就是他修纂 的 先驱”,一经问世 。在修纂这部革命史时 , 便成为 他在史学 方 志界 面提出了一个伟大 的 指导文献。l984年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发行 思想:即摒弃 了 该书的前三篇 “以君主一人为体 , 在“出版说明 统领历史”的陈腐观念,提出了以“一大群人活动 ” 为 中 称: 心, “ 王氏此项研究是前此三四百年来史志学者所未曾做 以民人全体为本纪之主体”、“以民权代君权” 的 工作”。 王葆心对重修《湖北通志》 修纂理论 , 可以说是竭尽全力。1934至1936年间,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 主张“革命史应为生人立传”。还认为“政治既有更张 , 平津危急。此时 文籍随世递交” , 湖北通志 即使被立传 的 编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人“日后之自改各有隆污,而其过去之陈迹初无改变 。 为抢修《湖北通志》所需材料 ”这些是他对历史编纂学的卓越贡献 , 王葆心两次北上,在北平图书馆 时至今日仍有积极 的 楚学精舍 意义。 =后世影响=1949年新 中 查阅资料。据说 国建立后 , 曾经有一个陈姓浠水 时任中华 人 到楚学精舍来拜访王葆心 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1886—1975 , 套过近乎之后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 , 委婉劝说 王葆心 出关,去伪满政权任职,并许以利禄。 同乡、忘年之交)曾多次指示有关方面搜集、整理和出版 王葆心 当即起身呵斥其 遗著。已 出 卖民族利益,投敌求荣的可耻行径。陈某被呵斥,只得羞愧而去。而王葆心却因愤怒而一度昏厥,幸有助手施救,才缓缓苏醒。 版:《虞初文志》、《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 事 后查明,陈某实为日伪政府的机要秘书!第二次在 》、《续汉口丛谈》、《重修湖 北 平选抄材料时,“七·七事 通志条仪》、《历朝经学 变 ”发生,北平沦陷。王葆心乃携带手抄稿,备历艰辛,间道返汉。 王葆心一生著书立说,涉及 迁史》、《经学 研究 领域颇为广泛,但其晚年,在 前后编》、《中国教育史》、《古文辞通义》等20余种。待出版:《 方志学 的研究上致力尤勤,其遗著达170余种。除已刊的 发微》、 《 虞初文 增补修 志 通则 》、《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 采访志书条例 》、《 再续汉口丛谈 天完志略 》 ,未刊者有 、 《 方志学发微 江汉献征录 》、《 增补修志通则》、《采访志书条例》、《天完志略》、《江汉献征录》、《湖北 湖北 特征长编》及合纂的《湖北文征》等100余种。 史志不分家。 目前《 王葆心 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也有目共睹。中国第一部革命史《湖北革命实录 传 》, 就是他修纂的。在修纂这部革命史时 叶贤恩著 , 他在史学方面提 已由崇文书局、湖北长江 出 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摒弃了“以君主一 版集团出版发行。1957年,湖北省 人 民政府 为 体 重修王葆心墓 , 统领历 湖北省文 史 ”的陈腐观 研究馆为其撰文立碑纪 念, 提出了 董必武亲笔题“楚国 以 “一大群人活动”为中心 为宝 , “以民 今 人 全体为本纪之主体 失所师 ” 、“ 以 民权代君权”的修纂理论 志墓门 , 主张“革命史应为生 后 人 立传”。还认为“政治既有更张, 在墓前写下《谒王葆心墓》诗 文 籍随世递交” :一抔黄土草萋萋 , 即使被立传的人“日后之自改各有隆污 碑壁寒伧香火稀。谁知墓中安睡者 , 而其过去之陈迹初无改变 竟是楚宝国君师 。 ”这些是他 对历史编纂 195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嘉其 学 的卓越贡献 行” , 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意义 重修王葆心墓 。 抗战爆发后,日军迫近 国家副主席董必 武 汉 亲笔题下了“楚国以为宝 , 王葆心毅然辞职 今人失所师”二语 , 携书6万余卷回到故乡罗田 以表墓门 , 任罗田县志 湖北省文史研究 馆 馆长,1944年, 为 进一步 其撰文立碑纪念。=评价=除 了 解宋朝末季 董必武评价的“ 楚 东义民-保乡用兵之地理形势 国以为宝 , 抱病前往天堂寨实地考察。因过度劳累 今人失所师”之外 , 归家半月,竟不起,时年77岁。 张春霆称 王葆心 去世后 是“集方志学之大成”的学者;闻惕生称其作品为“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 , 有人在罗田 新时代方志革新的萌芽”;国民政府(重庆)在1944年如是评价 王葆心 墓,写下《谒 :鄂耆儒 王葆心 墓》 , 诗文如下:一抔黄土草萋萋 性行纯笃 , 碑壁寒伧香火稀 学术渊深 。 谁知墓中安睡者 早年从事著述,即同情革命 , 竟是楚宝 激发民族思想。民 国 君师。笔者曾 后,屡 经 为祭奠这位史志学大学 患难 , 专程前往罗田 艰贞自矢,志节然。其掌教近三十年 , 拜祭了王葆心之墓 著书达数百卷 , 并在那已经破败不堪的故居前徘徊 实足矜式士林 , 期望罗田县政府应该拿出一笔钱 有功 来 学。兹闻溘逝 , 精心修缮这栋已经苍老的古屋 悼惜良深,应予褒扬 , 因为这是罗田的骄傲 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 , 这是罗田的文化,这也是罗田是否尊重文化及大师的试金石 用示政府彰闻耆贤之至意 。 195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嘉其学行”,重修王葆心墓。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下了“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二语,以表墓门,湖北省文史研究馆为其撰文立碑纪念。 除了董必武评价的“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之外,张春霆称王葆心是“集方志学之大成”的学者;闻惕生称其作品为“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新时代方志革新的萌芽”;国民政府(重庆)在1944年如是评价王葆心:鄂耆儒王葆心,性行纯笃,学术渊深。早年从事著述,即同情革命,激发民族思想。民国后,屡经患难,艰贞自矢,志节然。其掌教近三十年,著书达数百卷,实足矜式士林,有功来学。兹闻溘逝,悼惜良深,应予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示政府彰闻耆贤之至意。 1957 1957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嘉其学行”,重修王葆心墓茔时,董必武又以旧联题写墓门,以为旌表。并多次指示湖北有关方面搜集、保存、整理和出版其遗著。也正是在董必武的保护下,其大量珍贵著作的手稿,几经辗转,最后被湖北省博物馆珍藏。1959年年夏,董必武在湖北省谈地方志并强调各县都要修县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葆心曾与甘鹏云、傅岳棻、卢木斋、张国淦等耆宿动议编修《湖北文征》,进行地方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后因抗日战争而中断。也是在董必武的倡议下,终于启动《湖北文征》的工作,于1964年由湖北省文史馆完成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