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葆心

移除 1,985 位元組, 5 年前
补充内容,调整排版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葆心 ,1867 | 图像 = <img src="http://news.cnhubei.com/xw/hb/hg/201407/W020140722395625176990.jpg" width="250px"> <br> [http://news.cnhubei.com/xw/hb/hg/201407/t2992660.shtml 来源网页] }} '''王葆心''',湖北罗田人。1867 年,生于湖北罗田大河岸古楼冲的一户耕读之家; 早年 受教于 武昌 经心书院、 两湖书院 深造;1912 ;1903 乡试中举,被荐调入京,曾任学部主事、礼学馆纂修等职;民国时期 湖北 革命实录馆总纂 ;1922年,任 武昌 高等 师范 大学 教授 ,时值湖北国学馆成立,又应聘任馆长;1928年,国立 武汉大学 成立,应聘为 教授 ;1932年, ;其间兼 任湖北 省通 国学馆馆长、湖北通 志馆筹备 主任 、《湖北通志》 总纂 `1944年,在罗田病卒,时年77岁。    在这一目了然 其编著 简历中,看不到直接与官场相关 《古文辞通义》是学习、创作、研究古代散文 任何记载。他的第一个职务革命实录馆馆长,也只是 入门书, 一个保存资料的部门。虽然他也曾南下湖南、北上京城。但不管到哪里 民国初年已出版,影响广泛 他都是一只风筝,那根牵着他 其方志学集大成之作《方志学发微》有很大 线,就在武汉 学术价值 =生平简介=   初识汉口  通常而言,一个成就卓著的人,都是有天赋的。 王葆心 也不例外。据传说 (1867—1944) 他在童年时期 字季芗(xiāng) 就喜闻前辈谈论本地掌故 号晦堂 听后 湖北省罗田县人。幼入黄州经 趋神往 书院 铭记不忘。当他来到繁华的汉口镇时 熟读四书五经,通晓古文史籍 便对这个文藻流风的商埠吸引 成绩十分优秀 这时的他,已读了许多专记乡土里俗的 十八岁参加府考以经学第一名得中秀才。 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创建两湖 却很难找到记录汉口民风习俗的书,当然也就会因为看 选调“才识出群、志行 到有关汉口风情的书籍而感叹。恰恰在此时 苟”秀才入学 孝感人徐焕斗所写的《汉口小志》辑印成书了 湖南湖北各百名,学制五年 。王葆心 读后, 参加应试 其中一段资料所吸引:当年范白舫(范锴)写《汉口丛谈》之时 录取。两湖书院师资力量雄厚 曾与文友黄心庵“兴往情来” 聘请名贤担任教席,其中不乏清末进士、著名学者,如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 切磋琢磨 广东番禺人,光绪进士 于是 黄心庵 辜鸿铭 时写下  了《汉口漫志》。王葆心当即决定 为张之洞幕府六君子成员 我何不也就所见所闻,续写 书, 同参 《汉口小志》共传 湖北自强学堂筹创工作 亦仿效“范黄并 之唱和”之雅兴呢?因此 任两湖书院山长(院长);杨守敬(1839—1915) 他开始著《续汉口丛谈》。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王葆心从城市兴衰、建制沿革、水火灾异 字惺吾 号邻苏老人,湖北宜昌人,历史 名掌故 理学家 园林建筑 金石文字学家 寺观墓葬、名人轶事,风物传闻,修 代表作《日本访书 记载 诗文经 《湖北金 志》等驰名中外;沈曾植(1850—1922) 甚至官场见闻都一一搜集罗列 字子培,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进士,博古通今 并加 考证与研究 “硕学通儒”蜚声华夏 王葆心在这本书中 曾语辜鸿铭“你的话 表达了自己一个很重 我都懂。你 懂我 观点,他认为,汉阳的园亭 池馆 还得读二十年中国书!”十年后二人成莫逆 交,沈受聘两湖书院文科教习;华蘅芳(1833—1902) 明末清初是最好的 字若汀 因为当时的人们“承平雅尚” 江苏无锡人 不像自己生活的年代,人们只知道在车马服食方面进行攀比 清末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因此,他用较大的篇幅记录了鲁肃墓的修复经过 少时酷爱数学,博览当时各种数学书籍 记录了晴川阁、琴台的兴废始末及长春观的修建年代 著述颇丰 而且还详细地记录了汉口的谁园 如《行素轩算稿》(1882) 怡园 《算法须知》(1887) 白园、豫家园 《西算初阶》(1896)等, 1892年受聘为两湖书院理科教习。当时以梁、杨 蔼园的建制 规模和景观。特别是黄鹤楼被焚时 华为代表 纪事诗 大批专家学者担任两湖书院文理教习 楼焚后建警钟楼,于钟楼后又建奥略楼的经过 使学堂教学以高质量闻名遐迩。王葆心受名师教诲 资料尤其丰富 学业日增月进 至今仍是我们研究地方 无论经史子集,诸子百家,二十四 必须要借鉴的。  在这本书中 王葆心还通过洪山菜苔 国学古典 讲述了一则趣闻。清代 无不广泛涉猎、反复研习 红菜苔欲称红油菜。光绪年间 直至了然于胸 湖广总督李澣章特别喜欢吃红油菜。想把红油菜引进到家乡合肥去 不觉成长为沈曾植大师一位嫡传高足、贯通儒学青年学者 可在合肥生长的红油菜  王葆心毕业后 却远不及武昌生 受汉阳晴川书院特聘荣任山长(院 的。于是 李总督便命人挖掘洪山的土壤,整船整船地运往合肥。当时 武昌市民中便有这样的 任期间悉心讲经 闻:李总督刮湖北地皮走了 道、恪尽职守 由上述记载可知 并继续钻研儒学典籍 王葆心的这部书确实如 学业不断提升。 自己所愿, 胸有 为一部有关武 竹、静待大考。1903年(晴川书院更名 掌故的重要资 阳府中学堂)癸卯科乡试(秋闱)——此即中国历史上末次科考——不出所 书。可这本书稿写成后,曾一度散失了。待王葆 ,王葆 以第三 之后 高中举人 其长子王夔强便 并于次年会试(春闱)又以第一名折桂——会元,于“ 行收集整理 士及第”仅一纸之隔 于1938年在汉口利 卓越才 印务局刊印,交武昌益善书局发行。尽显。    《续汉口丛谈》成为 不久, 王葆心 为汉口 调京都担任图 写资料掌故一书的开始 馆编纂 从这本书开始 后任学部主事 王葆心的资料著作一发不可拾,除了 编撰 续汉口丛谈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 》, 又有了《再续汉口丛谈》 将宋明末季楚东人民不畏强暴 《汉浒金石小记》、《天完志略》、《江汉献征录》、《湖北特征长编》及合纂 抗拒侵略 《湖北文征》等100余种。可谓洋洋大观。  教学 壮烈故事,撰写   王葆心与武汉 一部情节生动 教育也很有缘分 历史画卷,宣扬民族气节,鼓舞人民抵御外侮 清末 他从事文史编撰十八年 他就曾在汉阳晴川书院(今 学术造诣日深。 1922年王葆心南旋,受聘 汉三中 昌高等师范学 址)担任过院长(山长) 教授 也就在 个位置上 年武昌高师首招女生 他于1903年以第三名考取举人,赴礼部任职。民国初年 男女同校、混合编班 湖北教育 界新旧两派斗争激烈 风气之先 旧派以前清举贡及两湖 次年学校更名国立武昌 师范 堂和存古学堂的学生为主;新派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聘请“湖北三才子之一”黄福 北京高等师范 校和北京 儒王葆心担任国文教授、黄际遇任数 的学生 教授、纪育沣 主,两派互相攻讦,各不相让。 化学 育当局无法应付这种局面,便怂恿当时湖北督军肖耀南出钱创设“国 授、薛德焴为动物学教授、张珽为植物 馆”。  1923年,肖耀南正式在 教授、李汉俊为社会学教授、李履冰为地质学教授等。其中黄际遇、张珽都是 武昌 设立“湖北国学馆”,并聘请上年从京城回汉 高师 王葆心为馆长 元老 此时 纪育沣、薛德焴、李履冰皆留学归国 学者。这年“ 湖北国学馆 ”在武昌设立 有内课生和外课生之分 特聘请王葆心兼任国学馆馆长。1926年秋 内课生 国立武昌大学( 分预科和本科。预科两年毕业 称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成立 本科三年毕业;本科则分经 邓演达 史、理 董必武 郭沫若等任筹委,继续聘请王葆心担任国 四科;外课生被甄录者 系教授。 1928年 按月应课,以一年为限,次年另行甄录。后人评价说,此 立武汉大 馆之办法不伦不类,本不合学校编制系统,之所以如此设立,乃为苟且调停而已。不久之后 成立 刘赜(zé)、苏雪林、冯沅君、叶圣陶、 王葆心 又受骋 、徐天闵、谭戒甫、高亨和刘永济(稍后 国立武昌高 校) 师范 一批著名学者被聘请担任文 校执 。1926年秋 国立武昌大学成立 其中王葆心为诸贤中最年长者。1932年 由邓演 适逢社会贤 、董必武、戴季陶、郭沫若、章伯钧、李汉俊、周佛海等组成筹委会 倡议修复黄鹤楼 敦请 王葆心 被聘为国文教授。1928年, 撰写《重修 汉大学成立 昌黄鹤楼募资启》 下设社会科学、理工、 个学院 千,音韵铿锵 王葆心又和苏雪林 对偶工整,起伏跌宕,大气磅礴,当时各报纷纷登载 叶圣陶、冯沅君 宣传报道,一时间“重建黄鹤楼”热潮骤然兴起。后因洪灾 人被聘为教授。王葆心的教学生涯不断延续。在他的诸多著作中 故,经济拮据,以致重修搁置 就有在大学期间所著的教材 一搁便是五十年 。    他于1906年 王葆心治史 写出版的《高等文学讲义》,1907年3月即被“学部 志极其严谨,他广泛搜集、博览各类志书1400余卷,将其所载内容同有关历史地理资料逐条查对考证:“辨抄袭、证谬误、 定作为中学以上各种学堂参考书 体例、寻因革 。这本教材 除了“分科大学文科诸君多辗转购求”用作教材之外 找出其中相互联系的来龙去脉,去伪存真 ,还 有一些古文专家 历史本来面目 如马其昶、姚永朴、陈衍等 字斟句酌撰成《重修湖北通志条仪》 都对 成为湖北修志之指导方案。这部“条仪”构成 书称美有 《方志学发微》第一卷。他认真将浩瀚史志文献资料 以梳理、考证 “咸深印可”。尤 是林纾 对这本书的评价甚高,称其“近百 纪史实。15 中无此作” 最终完成50万字《方志学发微》 可以说 一经问世 这本旨在 立即 方志 古文的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教科书,面世后颇受欢迎。  之后 界广泛关注 葆心又对原书 氏此项研究是前此三四百年来史志学者所未曾做的工 大幅度的“重订补充 ”, 将书由四册六卷(其中三、四卷均分上、下卷)扩充为十册二十卷 是“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 并将书名改为《古文辞通义》,作为《晦堂丛书》 新时代方志革新 一种。1916年8月再版发行 先驱” 这本《古文辞通义》因而 公认为“集方志学之大 为其文 ”、我国方志 研究的代表 作之 在以后的武汉大学任教时,这本书同样   作为 武汉大 古文 材。  方志大   1932年 ,王葆心 任湖北通志馆筹备主任兼总纂。恰逢社会贤达屡次倡议修复黄鹤楼,并 在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后就撰写了 致委托王葆心撰写 重修武昌黄鹤楼募资启 高等文学讲义 。该文3000言 音韵铿锵,对偶工整,起伏跌宕 次年即被“学部审定作为中学以上各种学堂参考书”。教材一经问世 不仅为“分科 气磅礴,各报纷纷 学 文科诸 君多辗 购求”用作教材 时掀起了空前的重建黄鹤楼热。只是因洪灾武汉损失重大 些古文专家对其赞美有嘉 加上日寇也开始逐渐进逼,重修一事才搁置下来 翻译家林纾予以崇高评价“近百年中无此作”   在肩负了重修《湖北通志》的重任 王葆心 广搜博览 又对原书做大幅重订补充 研究全国志书达1400余卷 改名《古文辞通义》于1916年再版 将所载内容同有关历史地理资料查对考证 他任教武大时即以本书为教材。 1938年日军迫近武汉 辨抄袭、证谬误、审体例、寻因革 王葆心携带书笈6万余卷回故乡罗田,隐居家乡继续研究方志史学 找出 自得 中融会贯通的脉络、体例变革的原因和切实可行的经验。 乐,悄 就任罗田县县志馆长 撰成 一方面主持纂述 《重修 湖北通 罗田县 条仪 一卷问世 同时又撰写《发挥初期异同荟笺》等著 为当时修湖北志的方案。  这部条本 。1944年王葆心在家乡病逝 就是其5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方志 享年77岁。  = 发微》的第一卷。为什么把重修湖北通志条本作为第一卷呢?那是因为 术贡献= 王葆心 在掌握的大量史料、资料 一生著书立说,涉及研究领域颇为广泛,但其晚年,在方志学 基础 研究 致力尤勤 发现宋元以来仅存不多 其遗著达170余种。除已刊 《虞初文 书,也多有互相沿袭 缺少条理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 难以贯通的弊病。因此 《再续汉口丛谈》 他撰写出条仪,是在为湖北通 未刊者有《方 的撰写进行指导。然后,他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用了15年时间, 学发微》、《增补修志通则》、《采访志书条例》、《天 成了“集方 学之大成”的 略》、 方志学发微 江汉献征录 ,全书共分七篇:取材篇、 、《湖北特征长编》及合 校篇、导源篇、派别篇、反变篇、赓读篇、义例篇。的《湖北文征》等100余种。    这部巨著成为“旧时代方 遗产 不分家。王葆心对中国史学 总结 贡献也有目共睹。中国第一部革命史《湖北革命实录》 新时代方志革新 就是他修纂 先驱”,一经问世 。在修纂这部革命史时 便成为 他在史学 志界 面提出了一个伟大 指导文献。l984年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发行 思想:即摒弃 该书的前三篇 “以君主一人为体 在“出版说明 统领历史”的陈腐观念,提出了以“一大群人活动 称: 心, 王氏此项研究是前此三四百年来史志学者所未曾做 以民人全体为本纪之主体”、“以民权代君权” 工作”。  王葆心对重修《湖北通志》 修纂理论 可以说是竭尽全力。1934至1936年间,日本侵略军进逼华北 主张“革命史应为生人立传”。还认为“政治既有更张 平津危急。此时 文籍随世递交” 湖北通志 即使被立传 编修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人“日后之自改各有隆污,而其过去之陈迹初无改变 为抢修《湖北通志》所需材料 ”这些是他对历史编纂学的卓越贡献 王葆心两次北上,在北平图书馆 时至今日仍有积极 楚学精舍 意义。 =后世影响=1949年新 查阅资料。据说 国建立后 曾经有一个陈姓浠水 时任中华 到楚学精舍来拜访王葆心 民共和国副主席董必武(1886—1975 套过近乎之后 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 委婉劝说 王葆心 出关,去伪满政权任职,并许以利禄。 同乡、忘年之交)曾多次指示有关方面搜集、整理和出版 王葆心 当即起身呵斥其 遗著。已 卖民族利益,投敌求荣的可耻行径。陈某被呵斥,只得羞愧而去。而王葆心却因愤怒而一度昏厥,幸有助手施救,才缓缓苏醒。 版:《虞初文志》、《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 后查明,陈某实为日伪政府的机要秘书!第二次在 》、《续汉口丛谈》、《重修湖 平选抄材料时,“七·七事 通志条仪》、《历朝经学 ”发生,北平沦陷。王葆心乃携带手抄稿,备历艰辛,间道返汉。  王葆心一生著书立说,涉及 迁史》、《经学 研究 领域颇为广泛,但其晚年,在 前后编》、《中国教育史》、《古文辞通义》等20余种。待出版:《 方志学 的研究上致力尤勤,其遗著达170余种。除已刊的 发微》、 虞初文 增补修 通则 》、《 明季江淮七十二寨纪事 采访志书条例 》、《 再续汉口丛谈 天完志略 ,未刊者有 方志学发微 江汉献征录 》、《 增补修志通则》、《采访志书条例》、《天完志略》、《江汉献征录》、《湖北 湖北 特征长编》及合纂的《湖北文征》等100余种。  史志不分家。 目前《 王葆心 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也有目共睹。中国第一部革命史《湖北革命实录 》, 就是他修纂的。在修纂这部革命史时 叶贤恩著 他在史学方面提 已由崇文书局、湖北长江 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即摒弃了“以君主一 版集团出版发行。1957年,湖北省 民政府 重修王葆心墓 统领历 湖北省文 ”的陈腐观 研究馆为其撰文立碑纪 念, 提出了 董必武亲笔题“楚国 “一大群人活动”为中心 为宝 “以民 全体为本纪之主体 失所师 、“ 民权代君权”的修纂理论 志墓门 主张“革命史应为生 立传”。还认为“政治既有更张, 在墓前写下《谒王葆心墓》诗 籍随世递交” :一抔黄土草萋萋 即使被立传的人“日后之自改各有隆污 碑壁寒伧香火稀。谁知墓中安睡者 而其过去之陈迹初无改变 竟是楚宝国君师 ”这些是他  对历史编纂 195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嘉其 的卓越贡献 行” 时至今日仍有积极的意义 重修王葆心墓   抗战爆发后,日军迫近 国家副主席董必 亲笔题下了“楚国以为宝 王葆心毅然辞职 今人失所师”二语 携书6万余卷回到故乡罗田 以表墓门 任罗田县志 湖北省文史研究 馆长,1944年, 进一步 其撰文立碑纪念。=评价=解宋朝末季 董必武评价的“ 东义民-保乡用兵之地理形势 国以为宝 抱病前往天堂寨实地考察。因过度劳累 今人失所师”之外 归家半月,竟不起,时年77岁。   张春霆称 王葆心 去世后 是“集方志学之大成”的学者;闻惕生称其作品为“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 有人在罗田 新时代方志革新的萌芽”;国民政府(重庆)在1944年如是评价 王葆心 墓,写下《谒 :鄂耆儒 王葆心 墓》 诗文如下:一抔黄土草萋萋 性行纯笃 碑壁寒伧香火稀 学术渊深 谁知墓中安睡者 早年从事著述,即同情革命 竟是楚宝 激发民族思想。民 君师。笔者曾 后,屡 为祭奠这位史志学大学 患难 专程前往罗田 艰贞自矢,志节然。其掌教近三十年 拜祭了王葆心之墓 著书达数百卷 并在那已经破败不堪的故居前徘徊 实足矜式士林 期望罗田县政府应该拿出一笔钱 有功 学。兹闻溘逝 精心修缮这栋已经苍老的古屋 悼惜良深,应予褒扬 因为这是罗田的骄傲 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 这是罗田的文化,这也是罗田是否尊重文化及大师的试金石 用示政府彰闻耆贤之至意   195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嘉其学行”,重修王葆心墓。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题下了“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二语,以表墓门,湖北省文史研究馆为其撰文立碑纪念。  除了董必武评价的“楚国以为宝,今人失所师”之外,张春霆称王葆心是“集方志学之大成”的学者;闻惕生称其作品为“旧时代方志遗产的总结,新时代方志革新的萌芽”;国民政府(重庆)在1944年如是评价王葆心:鄂耆儒王葆心,性行纯笃,学术渊深。早年从事著述,即同情革命,激发民族思想。民国后,屡经患难,艰贞自矢,志节然。其掌教近三十年,著书达数百卷,实足矜式士林,有功来学。兹闻溘逝,悼惜良深,应予褒扬,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国史馆,用示政府彰闻耆贤之至意。  1957 1957 年,湖北省人民政府为“嘉其学行”,重修王葆心墓茔时,董必武又以旧联题写墓门,以为旌表。并多次指示湖北有关方面搜集、保存、整理和出版其遗著。也正是在董必武的保护下,其大量珍贵著作的手稿,几经辗转,最后被湖北省博物馆珍藏。1959年年夏,董必武在湖北省谈地方志并强调各县都要修县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王葆心曾与甘鹏云、傅岳棻、卢木斋、张国淦等耆宿动议编修《湖北文征》,进行地方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后因抗日战争而中断。也是在董必武的倡议下,终于启动《湖北文征》的工作,于1964年由湖北省文史馆完成编审。
29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