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浚县泥咕咕

增加 4,661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浚县泥咕咕</big> '''
|-
|
[[File:123223浚县泥咕咕.jpg|缩略图|居中|[httpshttp://baikeimg.sogou91ddcc.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14875715735527.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pic.sogou.com/v9151411.htm d?query=%E6%B5%9A%E5%8E%BF%E6%B3%A5%E5%92%95%E5%92%95&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8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浚县泥咕咕'''是河南省地区的传统美术。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
2006年,浚县泥咕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浚县泥咕咕
 
遗产编号:Ⅶ-47
 
地区:河南省
 
申报时间:2006年
 
遗产类型:[[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河南省浚县
 
=='''简介'''==
 
浚县位于 河南省北部,为 鹤壁市所辖。浚县古称" 黎阳",位于河南省北部。这里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丰厚。远古的遗存、遗风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延续和发展,形成了浚县独特的民族 民间文化。 社火和 泥咕咕就是民间文化中的瑰宝。
 
泥咕咕是 [[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 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 黎阳镇杨圯屯是泥咕咕的主要产地。
 
=='''溯源'''==
 
据 《资治通鉴》载,隋末农民起义军与 隋军争夺 黎阳仓(当时浚县称黎阳), 瓦岗军首领李密手下有一员叫杨圯的大将在此屯兵,得杨圯屯村名。当时军中有一些士兵会捏 泥人,为纪念在战场上阵亡的将士和战马,他们用当地的[[胶泥捏塑泥人]]、泥马。后来军队中一些人员就地安置,这门手艺便流传下来。
 
浚县泥咕咕的基本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一百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泥咕咕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浚县泥咕咕的特点是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在底色上用自制的毛笔点画出各种花样。彩绘是以黑色、棕色打底,再描绘上 白土粉、大红、大绿、大蓝、大黄等条纹,大都用原彩色,很少用调和过的中间色。颜色以蛋黄调制而成,能使色彩起明发亮,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造型古朴拙雅,加之民间 大红大绿的着色,使作品美感顿生。
 
其制作工具很简单,主要是塑型的[[竹筒]]和[[竹棍]],制作者利用这些器具,经过和水、捶制等工序,将当地的黄胶泥塑成作品,然后蘸上松香(现改为墨汁)、洋颜色(现改为 水粉颜料)、用自制的麻笔(现改为毛笔)在塑型坯上涂绘,多以黑色为底色,然后再以红、黄、蓝、绿等比较鲜艳的颜色绘出各种图案,与黑底形成强烈的对比,再用 清漆罩上一层,放入高与宽约一米左右的砖砌小 土窑 焙烧。
 
浚县泥咕咕一般有四种制作形式。一是模具制作,有扁头狮、 小燕子、小丫鬟等;二是手工捏制,有小马、小猴、 猪八戒;三是模子和手捏相结合,有骑马人等;四是在 泥玩具身上加钢丝、弹簧,有活头马、活头狮子等。艺人们用的泥料和工具都非常简单。就地取材,把村边的黄胶泥挖回家,加水和成泥巴,用木棍捶打几遍,使其变得柔软细腻,如面团一般。
 
浚县泥咕咕现在还是以小 手工作坊生产为主。农闲时节,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边制作、边说笑,气氛热烈,和泥、造型 各司其职,技艺娴熟,制作出来的泥咕咕晾干透后,再在自家的小土窑进行烧制。一到那个时节,每家每户的窗台上、墙头上、灶台上,到处都摆满他们精心制作的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历史久远,有着浓厚的民间特色,造型古朴,夸张别致,深受广大群众和专家学者的好评,被 民俗学专家称为历史的活化石。现在主要传承人有 王学峰、 王安田、 宋学海等人。
 
但现代的年轻人不愿再继续学习这门手艺,传统手艺后继乏人,逐步失传,<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196778849466179&wfr=spider&for=pc   书海夜航:《浚县泥咕咕》后 记],浚县马金章, 05-08</ref>亟需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南省浚县的 王学锋为该 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5,5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