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荷塘纱龙

增加 3,22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荷塘纱龙</big> '''
|-
|
[[File:123223荷塘纱龙.jpgpng|缩略图|居中|[httpshttp://baikewww.sogoujmyyzx.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uploadfile/20180409184908275001.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jpg&type=1#simple_0 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pic.sogou.com/v9151411.htm d?query=%E8%8D%B7%E5%A1%98%E7%BA%B1%E9%BE%9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荷塘纱龙'''是新会县的中国民俗舞蹈,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当地民间传统舞龙种类较多,有蕉树龙、禾草龙、 金(银)布龙、火龙、沙龙等。建国前,多在春节、 秋收后或神诞时进行。其中,远近驰名、艺术性较强的是荷塘区篁湾乡的荷塘纱龙。 1937年英皇加冕、1940年英皇登基时,均应邀到香港表演。 并先后到[[上海]]、[[澳门]]及邻近各县演出,获得好评。
=='''基本内容'''==
 
中文名:荷塘纱龙
 
节日起源:祭祀、庆祝
 
流行地区:新会县的
 
节日活动:[[民俗舞蹈]]
 
=='''历史传说'''==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相传数百年前,篁湾乡有一举人在[[四川候补县官]], 对当地乡民耍龙灯很感兴趣,经常与舞者切磋舞技。回乡后,与乡中昆仲研究,以本地游龙的形象为基础,吸取四川“游龙抢宝”(以元宝作引龙),改为富有本地特色的龙吐珠;吸取四川彩龙的滚、缠、 盘等款式舞技,创造了纱龙矫健威武的舞姿。到20年代, 留学日本的乡民李玉颖,提议把裹布以轻纱贴金绘彩, 使龙灯形象显得更高尚纯洁,色彩瑰丽,玲珑透彻,轻巧灵活, 成为本县群龙中独具一格的纱龙灯。
 
=='''形态特征'''==
 
荷塘纱龙全长46.75米。分龙头、尾外和24节龙身,共26人舞;另有1人舞龙珠(一般是由师博担任),两人舞鲤鱼灯,四、 五人伴奏乐,1人掌高身细鼓,1人掌商边大铜锣, 两人敲文武(高低音)两面厚小铜锣(单打或叫炯炯)。 其他人随队供应燃料(特制蜡烛)。
 
荷塘纱龙的舞步,有小跑步、大跨跳、古典错步、弓箭步。 [[舞珠人]]也有时用武术耍枪的步法和动作,花式丰富多彩。整个龙队排列是:先以扎作精美的工艺品纱灯“头牌”(表演单位名称招牌)为前导,接着是舞龙珠,龙头随珠上下、左右、 前后舞动,双鲤灯则逆向游动于左右侧,前后是乐队。
 
“纱龙”的舞技传授,除有手抄纪录本可资参考外, 主要是由有经验的“带珠”为师傅传授。建国初, 还健在的[[老艺人]]有李木、李文右、李长钧、陈之、李汉尧等。到“文化大革命后”, 有些已辞世了。后起的接班人有李汉涛、李赞均、李根亮等。 扎作艺人老一辈的有陈文,他扎的龙头很轻,仅七八公斤重,后传授其子陈霖。1985年时已年老,逐步传给孙儿。 头牌的扎作过去总由旺昌承制,但他无儿女,技已失传,80年代后期只靠模仿扎作。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3431885130899750&wfr=spider&for=pc   「五邑文脉·传世非遗」江门荷塘纱龙:流光溢彩五百载 潜跃翻腾技艺高],羊城派, 10-13</ref>江门市蓬江区荷塘镇文体服务中心获得“荷塘纱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5,5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