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直溪巨龙

增加 3,029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滇藏叶下珠直溪巨龙</big> '''
|-
|
[[File:123223直溪巨龙.jpg|缩略图|居中|[httpshttp://baikewm.sogoujschina.com.cn/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9151411&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p%2F20120228%2F20120228153238-20348498719656/202104/W020210429335450575284.jpg&type=1#simple_0 原图链接][https://baikepic.sogou.com/v9151411.htm d?query=%E7%9B%B4%E6%BA%AA%E5%B7%A8%E9%BE%9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6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直溪巨龙'''是以龙为艺术造型的一种民间表演样式,源于[[元末明初]]的巨村,故称“巨龙”。
=='''基本信息'''==
 
中文名:直溪巨龙
 
非遗级别:[[国家级]]
 
=='''基本内容'''==
 
直溪巨龙,是[[江苏传统舞蹈]]。
 
直溪巨村的“龙”最早是以稻草为材料扎制而成。将稻草按龙体粗细捆扎延连相接,草捆中分若干节插入木棍,制成便于自由弯曲的龙身、龙头和龙尾,长约15米左右,可由八、九个人舞动。前清时,由稻草扎龙改用竹篾扎成龙骨架,外裹彩布。民国后期,始以竹篾扎制裹布,在龙衣上绘画龙鳞,龙身内配装蜡烛灯。
 
1941年至解放初,巨龙经常活跃在金坛、句容、丹徒、丹阳一带。1939年3月,陈毅在丹阳延陵主持召开新四军庆祝三八妇女节大会,巨龙到场表演,一时万人空巷,轰动了茅山抗日革命根据地。
 
[[巨龙]]的表演传统流程,有“打招”、“串阵”“翻花”、“舞步”“跪舞”“坐舞”“过桥”“罗汉盘”“空中探”“开荷花”和“嬉水脱壳”、“蛟龙翻身”等18套。整个流程都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进行,每个套路之间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要求雄浑强悍,气势磅礴,所有表演人员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表演者最初没有统一穿戴,民国后期开始讲究服饰,现统一穿清末年间服式的彩衣彩裤,腰扎彩带,头戴英雄帽或头扎英雄结。进化后的直溪巨龙与一般龙相比身段较长,最长的达100节至200米,需100多人协同表演。
 
1953年至1977年,由于历史原因,巨龙活动曾一度被迫沉寂。1978年底至80年代中,由巨村村支书欧阳法宝及欧阳洪福、刘兆书等人领头,恢复和组织巨龙表演活动。1995年,恢复后的直溪巨龙在首届常州民族风情旅游节上重新亮相。1999年9月,直溪巨龙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江苏省喜迎新世纪舞龙大赛”,获得了单龙组的金奖。1999年12月19日,直溪巨龙应邀来到[[首都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庆祝澳门回归的中华舞龙大赛。
 
旧时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直溪巨龙都要配合庙会祭祀举行盛大的出龙仪式。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期间,巨龙出会一度中断。2008年农历正月十四,巨龙恢复了沉寂60多年的出会祭祀仪式。2000年,直溪巨龙移植了火龙表演项目。2017年,巨龙传承人在登冠小学对学生开设了“小龙人”培训班。现今巨村有10多支(男龙、女龙、混双龙)舞龙队,长年正常活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ref>[https://www.sohu.com/a/232869812_368828   厉害了!常州又有5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一起来为他们打call ],搜狐网, 2018-05-25</ref>常州市金坛区文化馆获得“直溪巨龙”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5,57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