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郑哲敏

增加 3,51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1943年,郑哲敏以理工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电机工程系,次年改学机械工程系。他喜爱物理,愿意为同学答疑释难,从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搬回北平(今北京),钱伟长给机械系讲授力学问题,他那严密而生动的理论分析引起了郑哲敏的极大兴趣,从此他对力学产生了感情。
# 1947年毕业后,他留在清华大学作钱伟长的助教,学习钱的摄动法。一次,他读到刘仙洲从美国带回的工程教育杂志,上面宣传应改变工程教育只注重传授经验和工艺的传统,提倡工程教育要理工化,很受启发。
# 1948年,他考上国际扶轮社的留美奖学金,钱伟长、李辑祥等介绍他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力学。一年后,他顺利地取得了硕士学位,接着就当了钱学森的博士生,做热应力方面的论文,有幸能经常聆听到钱学森介绍自己在科学方法方面的心得。在那个着名学府,他听过豪斯奈尔、瑞奈、爱尔德依等名教授的课,跟豪斯奈尔做过抗地震方面的工作;在跟瑞奈研究Benard胞格现象时,体验到量纲分析方法的实质。他还有机会聆听到冯o卡门、泰勒、冯o纽曼等大师的报告。耳濡目染和多方实践使他对以普朗特-冯o卡门-钱学森为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精髓有所体验,其实质在于努力使工程立足於现代科学,着眼重大的实际问题,强调清楚表述、严格分析、创新理论,进而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 # 1952 。1952 年,郑哲敏取得该校的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
* 1952-1954年 任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教师。
* 1955年,中美在日内瓦达成协议,郑哲敏等一批爱国科学家终于回到祖国。他先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同年年底,他的老师钱学森也返回祖国,他随即参加钱学森创建力学研究所的工作。
* 1956-1978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弹性力学组组长,第四研究室副主任,爆炸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 1958年,他领导了大型水轮机的方案论证。
* 1960年,苏联撤退专家。他应邀参加了周恩来总理宴请科学家的盛会。总理在祝词中恳切表示,中国的建设要依靠中国自己的知识分子。郑哲敏深受鼓舞,决心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问题。
* 1964年,中国开始地下核试验的预研,郑哲敏接受和完成了有关任务,并主动考虑地下核爆炸威力的预报问题。1965年,他和解伯民与国外同时独立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郑哲敏坚持此项研究,应用这个模型预报地下核爆炸效应。1968年12月,此项研究被迫中断。
* 1965年,他开始指导兵工部门进行穿甲几何相似律的模型试验。
* 1971年,他从干校回所,为改变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的状况,组织力量研究穿破甲机理,经过10年努力,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为了表彰他在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及其在核爆炸和穿破甲研究的贡献,1982年,国家授予他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 70年代末,他应用流体弹塑性理论揭示了爆炸复合工艺的力学规律,为这一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又荣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78-1989年 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 1979年,他组织了一个研究室专门研究材料性质。80年代初,他对金属断裂机制和绝热剪切带的形成和演化都提出了新的模型和理论。
* 1980年,郑哲敏开始了解到中国各类爆炸事故相当频繁,于是他大力提倡和组织事故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煤和瓦斯突出是煤炭生产中的一类重大事故,他在1982年的一篇论文对此复杂现象作出了精辟的力学分析。
*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1982-1990年,任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理事长,1990年任名誉理事。
* 1982-1986年,任力学学报主编。
* 1986年 兼任中国科学院海洋工程中心主任、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大会委员会委员。
* 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实验室主任。
* 1993年,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 研究方向 ==
<p style="text-indent:2em">早期从事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振动及地震工程力学研究。1960年开始从事爆炸加工、地下核爆炸、穿破甲、材料动态力学性质、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方面的研究。开展爆炸成形模型律、成形机理、模具强度、爆炸成形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爆炸载荷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工作,同时解决了成形参数与工艺问题,开辟了力学与工艺相结合的“工艺力学”新方向,在爆炸力学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贡献。</p>
== 主要奖项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88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