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司马文森

移除 11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司马文森
| 英文名=
| 图像 = [[File:司马文森222.jpg|缩略图
|center|[https://image.so.com/view?q=%E5%8F%B8%E9%A9%AC%E6%96%87%E6%A3%AE&src=tab_www&correct=%E5%8F%B8%E9%A9%AC%E6%96%87%E6%A3%AE&ancestor=list&cmsid=fe1292c42e972caf3008b1fa80b84d83&cmras=0&cn=0&gn=0&kn=0&crn=0&bxn=0&fsn=6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55#id=3e7c29598b0b878711c62bb3dbe6bb39&currsn=0&ps=59&pc=59 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i?src=360baike_sidepicmore&q=%E5%8F%B8%E9%A9%AC%E6%96%87%E6%A3%AE#/liteflow/list?imgkey=t01e7af12a8e549b6fc.jpg&prevsn=-1&currsn=0 来自360图片]]]
| 图像说明 = 中国著名作家
| 出生日期 = 1916年
| 出生地点 = 泉州东街
| 逝世日期 = 1968年
| 国籍 = 中国
}}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司马文森| 英文名= | 图像 = [[File:司马文森222.jpg|缩略图|center|[http://epaper.gmw.cn/zhdsb/images/2012-11/14/14/res02_attpic_brief.jpg 原图链接] [http://image.so.com/i?src=360baike_sidepicmore&q=%E5%8F%B8%E9%A9%AC%E6%96%87%E6%A3%AE#/liteflow/list?imgkey=t01e7af12a8e549b6fc.jpg&prevsn=-1&currsn=0 来自360图片]]]| 图像说明 = | 出生名 =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1916|0|0}}| 出生地点 = 泉州东街|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68|0|0|1916|0|0}}| 国籍 = 中国| 籍贯 =| 母校 =| 别名 = | 职业 = | 活跃时期 = | 知名原因 = 中国著名作家| 知名作品 = }}   '''司马文森'''(1916~1968年),原名'''何应泉''',[[泉州]]东街人,中国著名[[作家]]。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多部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
抗战时期,司马文森先后在[[上海]]、[[广州]]从事救亡宣传工作。内战时期,投入反对内战的斗争,把港澳和南洋的爱好文艺进步青年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并为[[解放区]]输送新生力量。其间,司马文森撰写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和小说。
1955年夏,司马文森奉派出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 文化参赞]] ,1962年底回国后,担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非洲]]司司长。1964年,司马文森出任中国驻[[ 法国]] 大使馆文化参赞。
== 生平 ==
1928年到[[菲律宾]]做工,1931年回国,在泉州黎明中学学习,参加共产党的外围群众组织"互济会"。
1932年,文森受学校进步教师[[ 张庚]] 的影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任共青团泉州特支委员,中共泉州特区委员,编辑地下党刊物《赤色群众报》(油印版)。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他主编《农民报》,经常以[[ 林娜]] 等笔名在泉州一些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和评论文章,传播革命思想。
1934年冬中共泉州地下组织遭破坏,司马文森转往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组织干事,负责[[ 暨南大学]] 及江湾农民文艺学习小组。经常以耶戈笔名在《申报》、《作家》等报刊发表抨击时政的犀利短文和揭露现实的短篇小说。
1935年参加[[ 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负责新生读书会(又名职业青年救国会)。
1936年参加[[ 中国文艺家]] 协会。1937年在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从事抗战宣传,募捐,为坚守在[[四行仓库]]的爱国军士送医药和给养等。后随救亡日报社转广州,兼《救亡日报》记者并大力推动战时文艺通讯员运动。
1938年奉派到四战区政治部三组,从事抗战动员、宣传,挂少校军衔。
1939年到桂林,由中共南方局、[[ 周恩来]] 通过[[ 李亚群]] 联络工作。
1939年-40年在桂林广西地方建设干部学校任指导员,协助[[ 杨东莼]] 工作,培训华侨机工,编辑校刊。
1940年起连任历届桂林文协理事、常务理事,1941年创办《文艺生活》月刊。
1944年任中共桂北工委委员,领导抗日武装。
1946年-50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复刊《文艺生活》,发起文艺生活社社员运动,在香港、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地设分会。任文协港粤分会理事,香港文协常务理事,[[ 香港达德学院]] 教授,中共香港文委委员,民促会(小民革)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为共同纲领草案整理委员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出席开国大典。解放后,续任中共港澳工委委员,香港文汇报总主笔,民革中央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 华南]] 文联常委,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理事,中南文联常务理事,中国新闻社理事。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司马文森随流寓香港的著名诗人柳亚子、文学家茅盾等人北上,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共同纲领》的起草工作,并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为此连续创作《新中国的十月》、《会师记》等反映新中国成立的报告文学集。
1950年前后,司马文森和香港文化界人士创作《火凤凰》、《南海渔歌》、《血海仇》、《娘惹》、《海外寻夫》等5部电影剧本,先后拍成电影,在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上映。
1952年被港英政府非法递解出境,我外交部及各社会团体发表严正抗议。回到广州,任[[ 香港大公报]] 、文汇报、中国新闻社联合办事处主任,广州作家协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广州作家协会会刊《[[ 作品]] 》主编,广州市人大代表,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委员会广东分会委员,[[ 珠江电影制片厂]] 筹委会副主任,中南作协常委,中共华南分局文委委员。
1955年夏,司马文森奉派出任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文化参赞。他在繁忙的外事工作之余,撰写许多反映华侨在海外的生活、中印(尼)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以及揭露帝国主义殖民政策的文章。印尼当局掀起反华、排华逆流时,司马文森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基层解决难侨的困难,并根据所见所闻撰写报告文学。
1962年底,司马文森离任回国,担任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非洲司司长。兼中国-阿富汗友协理事。在此期间,他代表[[ 中国作家协会]] 参加在印度尼西亚峇厘召开的亚非作家执行委员会议,参加中国政府文化代表团赴北非与[[ 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 等3国签订文化协定;同时完成反映30年代泉州革命斗争的长篇小说《风雨桐江》以及国际题材的儿童文学集《我们的新朋友》。
1963年出席亚非作家常设局会议,及执行委员会会议。
1964年出任中国驻[[ 法兰西共和国]] 文化参赞、党委委员。历任全国第一、二、三届文代会代表。
1966年,司马文森奉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由于30年代他在上海了解[[ 江青、张春桥]] 等人的一些底细,江青反革命集团先发制人,给他的《风雨桐江》扣上三条莫须有的罪名,并进行人身摧残。
1968年5月,司马文森负屈含冤离世,享年53岁。
1970年8月平反,骨灰移葬北京[[ 八宝山革命公墓]]
== 作品 ==
司马文森的第一篇文章发表于菲律宾[[ 马尼拉]] 的全闽日报。在黎明中学学习时,曾以"燕子"为笔名,在《泉州日报》发表小说"小白兔"而闻名泉州。1935年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
主要著作:长篇小说《雨季》《南洋淘金记》《风雨桐江》,中篇小说《尚仲衣教授》《折翼鸟》《成长》《汪汉国的故事》,短篇小说《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人间》,散文、报告文学《粤北散记》《新中国的十月》《上水四童军》,儿童文学《菲菲岛梦游记》《我们的新朋友》,电影剧本《海外寻夫》《南海渔歌》《火凤凰》等。
《新中国的十月》 1950年1月初版,1951年再版
[[ 少男少女]] 》 1952年初版
=== 报告文学 ===
《保家乡》1941年6月
[[ 戚继光斩子]] 》1941年6月
《菲菲岛梦游记》1941年10月初版,42年再版
=== 电影剧本 ===
〈海外寻夫〉香港[[ 南国]] 公司制片,1950年11月上映。
导演:谭有六 主演:[[ 王丹凤,李清]] ,兰青[[ ,冯琳]] 等。 〈[[ 南海渔歌]] 〉香港万年影业公司制片,1950年上映。
导演:[[ 秦剑]] 主演:[[ 吴楚帆]] ,黄楚山,红冰,马孟平等。
〈火凤凰〉合作制片,1951年在香港和东南亚上映。
导演:[[ 王为一]] 主演[[:刘琼,李丽华]]
〈血海仇〉香港长城电影公司制片,1951年上映。
导演:顾而已 主演:李丽华,[[ 陶金]]
〈娘惹〉香港长城公司制片,1952年在香港上映。
导演:[[ 岳枫]] 主演:[[ 夏梦]] ,严峻。
〈海角亡魂〉(〈人海万花筒〉之一,由十个编剧、十个导演联合编导的十个独立的短片。六大制片公司摄制粤语片,演出、编导均系义务,上映收入用于建华南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址。)1950年在香港上映。
== 合作作品 ==
[[ 黄花岗]] 〉四幕六场历史剧,1938年黄花岗纪念日在广州上演。《二十九人自选集》[[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桂林分会编,收入散文"磨"。
〈人民万岁〉大型活报剧,1949年底由香港影剧界联合演出。〈胜利公债〉新歌剧,百名电影演员为响应购买胜利公债大公演。
《出路》话剧,署名:司马文森、周围、[[ 曾炜]] 、黄向青,[[ 华南人民出版 社]]1955 社1955 年初版。1954年公演。
《中国印度尼西亚友谊之歌》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年出版。作词:司马文森 作曲:[[ 马可]]
《中国非洲友好歌》北京音乐出版社1964年出版。作词:司马文森 作曲:[[ 马思聪]] 编辑刊物
《赤色群众报》(油印版)1933-34年,中共泉州地下党刊物。(该刊物采用[[ 闽南方言]] ,通过民间小调、讲古方式介绍时局,宣泄农民的痛苦,鼓励他们起来斗争。)
《泉州日报》副刊"文学评论"1932年(-33年)与[[ 丽尼]] 、何天松、[[ 吕骥]] 共同撰稿,出二期。
《文艺生活》月刊 1941、9----1943、7 于桂林,总1-18期。
文艺生活丛书: 《流星》(荆有麟)
《萧》([[ 伍禾]]) 《黄昏》([[ 艾芜]])
《乔英》([[ 梅林]]) 《转形》(司马文森)
《骷髅集》([[ 孟超]])《回忆鲁迅断片》(荆有麟)
《珍珠》[[( 冼群]])《寒伧之歌》(伍禾)
《海的遥望》(华加)《愁城记》[[(夏衍]])
《塞巴斯托波尔之国》(孙用译)
光复版 1946、1----1946、6 于广州,总19-24期。
(主编:司马文森、[[ 陈残云]] ,合作主编总19-40期.
46年出总24期后被国民党查封,转香港续出光复版。)
《建设干部》《干部生活》广西地方建设干校校刊,1939-40年。
主编:[[ 周钢鸣]] 、司马文森
《少年文库》1942年桂林文化供应社出版。
《小蛮牛》
[[ 文艺新闻]] 》周刊 主编:司马文森、陈残云
1946、2--46、5 于广州,总1-7期,被国民党查封。
《文艺修养》 主编:周钢鸣、司马文森、[[ 洪遒]]
1846、6出1期,于广州。
国》《手和脑》《电影的秘密》《大笨象旅行记》
[[ 郭沫若]] 作序。
《文汇报》(香港)1951年,任总主笔。
《作品》月刊(广州作家协会会刊)1953-1955。
创办[[ 文生]] 出版社1946-49年于香港,出版一批进步书籍:
《危城记》《风砂的城》《复员图》《反刍集》《民主短简》
此书收录了司马文森在他21岁至29岁期间,写于1937年至1946年的40篇纪实文学作品,是从他400多万字的抗战文学作品中节选出来的,共计有30多万字。由于司马文森保存在家中的所有作品,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掠走,片纸无存,司马小莘花了十几年时间,跑遍了国内各大图书馆,甚至海外的图书馆,才搜集到父亲的大部分作品。
==参考来源==[[Category: 作家教授]][[Category: 中國人作家]]
28,1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