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
次編輯
變更
于省吾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于省吾| 外文名 = Shengwu Yu| 图像 = [[File:于省吾2.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47749/20160729184348-29792027.jpg/0 原图链接] [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471137&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47749%2F20160729184348-29792027.jpg%2F0&type=1#simple_0 来自搜狗]]]| 图像说明 = 于省吾(|center| 出生日期 = 1896~年 | 出生地点 = 中国 | 逝世日期 = 1984) 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古文字学家| 知名作品 = 《甲骨文字释林》<br> 《双剑誃殷契骈枝》<br>《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br>《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big>于省吾</big>''',于省吾(1896~1984),字思泊 , 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汉族,辽宁省海城县人,中国古文字学家,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1919年,毕业于沈阳国立高等师范。历任奉天萃升书院院监,辅仁大学讲师、教授,北京大学教授,燕京大学名誉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东北人民大学(今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研究室主任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中国语言学会顾问兼学术委员,中国训诂学会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等。著有《甲骨文字释林》、《双剑誃殷契骈枝》《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双剑誃吉金文选》《双剑誃吉金图录》《双剑誃古器物图录》《商周金文录遗》等行世。==人物简介==于省吾(1896~1984) 古文字学家,字思泊,号双剑誃主人、泽螺居士、夙兴叟,汉族,辽宁省 鞍山市 海城 县 市西柳镇中央堡村人。 ==人物影响==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的研究与考释和古代典籍的考证两方面。他对古文字的考释,一向以考文释义精审周密而著称。他坚信,古文字是客观的存在,它们的形、音、义是可识、可读、可寻的,只要方法得当,经过深入钻研及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多数古文字还是可以被正确认识的。在这种信念的指引下,通过对古文字的考释、研究,他撰写了《双剑誃殷契骈枝》《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双剑誃吉金文选》《双剑誃吉金图录》《双剑誃古器物图录》《商周金文录遗》(科学出版社,1957年)等著作。 ==学术研究==《甲骨文字释林》(中华书局,1979年)一书,是他在古文字研究方面的代表作。该书共考释前 人 未识或虽释而不知其造字本义的甲骨文约300字,占全部已识甲骨文字的四分之一还多。从而使该书成为罗振玉、王国维以来考释甲骨文字的最重要的著作。他对古文字的研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结合许多有关学科的知识来进行的,从而合理地解决了“玄鸟生商”“《尚书•召诰》中一段500字的话到底是谁说的”等久悬未决的问题。他利用古文字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古代史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在对先秦等古代文献典籍的考证方面,他 著有《 甲骨文字释林 双剑誃尚书新证 》 (1934年) 、《双剑誃 殷契骈枝 诗经新证 》 (1935年)、 《双剑誃 殷契骈枝续编 易经新证 》 (1936年)、 《双剑誃 殷契骈枝三编 诸子新证》(1938年,中华书局,1962年)、《论语新证》(辅仁大学讲演集第2辑,1941年,《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4期)、《泽螺居诗义解结》(《文史》1963年第2辑)、《泽螺号居楚辞新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4期)、《急就篇新证》(辽海引年录)、《泽螺居诗经新证 》 (中华书局,1982年)等多部(篇)论著,并因而被 《 双剑誃吉 中国训诂学史》作者胡朴安推许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另有考释单字论文多篇。晚年准备将已发表和未发表的 金文 选》 考释编成 《 双剑誃 吉金 图录 文字释林 》 ,惜未能完成。 ==出版书籍== 《 双剑誃 甲骨文字释林(繁体竖排版)》主要讲述了:于省吾先生治学严谨周密,在中国古文字、 古器物 图录》《商周 研究和古籍整理研究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甲骨文、 金文 录遗》等 考释方面,贡献极大;同时,运用古文字学研究成果及出土文物数据,对先秦典籍进 行 世 校订和诠释,为研究古代典籍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新证派”的代表人物。于省吾先生生前出版了十三部专著,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留下了丰硕的成果。为满足学术界研究的需要,承蒙先生家人慨允,将先生的著作无偿授权我局以著作集的形式整体推出。在此,谨向先生的家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吉林大学图书馆为我局提供了部分底本,谨致谢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