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山王厝

增加 859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中山王厝1.jpg|缩略图|1977年,我国考古界在中山国故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对中山王陵的“1号”和“6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最有历史价值的“中山王三器”为: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
'''中山王厝''' (前344—前308),一称中山衅王,姬姓,名厝。[[中山成公]]之子,中山国第五任君主,公元前328年中山成王薨,儿子即中山王位,年仅十六岁。是中山复国后第三任中山王,以此,称为王厝元年。<ref>[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1/12/32924254_555345738.shtml] 史记 燕召公世家 2016-05-01</ref>
==基本情况==
<ref>[http://www.ting30.com/zy/2017/973691.html 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原文及翻译],腾讯网,2016-09-07</ref>
“五国相王”是 [[ 魏国 ]] 为联络赵、韩、燕、中山四国组成抗衡[[齐]]、[[楚]]、秦的联合阵营而发起的,联合立王的联络者为[[犀首]](魏将[[公孙衍]]),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发起“[[合纵]]”的鼻祖,[[战国]]时期的史书上,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合纵”、“[[连横]]”的游说。“合纵”,即联合众多弱国以攻一强国;而“连横”,则是一强以攻众弱者。一些游说之士,他们潜心研究形势,然后奔走于各国之间,历史上把他们称为“[[纵横家]]”,他们即成了合纵、连横的发明者、发动者和组织者。一提到合纵、连横,人们便会联想到战国时的[[苏秦]]和[[张仪]]。其实,历史上最早发起“合纵”的是[[魏国]]的公孙衍,最早游说“连横”的才是秦国的张仪,后来的苏秦、[[李克]]、[[信陵君]]等也是曾发动和组织合纵的重要人物。
公孙衍是魏国的阴晋人。曾侍魏国,任犀首,人们因此以犀首而称,好像这就是他的本来姓名。《史记集解》引司马彪曰:“犀首,魏官名,今虎牙将军。”犀首应当说是武官。
1977年,我国考古界在中山国故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对中山王陵的“1号”和“6号”墓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反映了中山文化的华丽风韵。两墓随葬品达19000余件。
出土文物最有历史价值的“中山王三器”为: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中山王圆壶 <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809a85d0102x8my.html 四十年前,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王厝大墓出土的中山三器以其历史文献价值之高、刻制铭篇之长、器物制作之精创下三个世间之最,新浪博客,2017-08-15 16:53]</ref> 。考古成果证实,三器相继铸于中山王厝去世前后。刻有长篇铭文1101字,不仅确切表明墓主为中山王厝,而且证明中山王厝的世系及有关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铭文提到公元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相邦子之的事件,而公元前296年赵即破中山,中山君(大约是 )逃亡到齐,故该墓的年代可定为公元前310年左右。
中山王方壶,通高63厘米,直径35厘米,四壁刻有铭文450字。铭文主要是颂扬中山君先祖先王的功德及相国司马赒的功绩,警醒太子效法先王,重用贤臣,以仁德治国。铭文中有“朕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的记载,清楚地列出了中山国君王的世系:是中山文公、中山武公、中山桓公、中山成公、中山王厝、中山王妾雌、中山王尚(胜)。(后两位王为增补)
中山王鼎:王鼎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为铜铁合铸而成,鼎壁刻有铭文469字,主要记载中山相司马赒讨伐燕国之事。铭文使我们知道,在燕国内乱时期,中山国曾派相国司马赒领兵伐燕,攻取了燕国数十城和数百里土地。
于中山王厝二十年(公元前308年)年底病逝于宫中。在位二十年,葬于[[灵寿]]中山国王陵。其子中山王[[妾雌]]即位,并刻铭文(悼词)于圆壶,以颂其功德。<ref>《战国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 .战国策·中山·犀首立五王原文及翻译[引用日期2016-10-17]</ref>
==主要功绩==
===伐燕平乱克敌大邦===
齐宣王五年(公元前315年),齐宣王令[[匡章]]率“五都之兵”及“北地之众”,向燕进攻。攻入了燕国的都城。由于燕国人民痛恨子之,对齐的进攻反而表示欢迎,所以齐军很快攻下燕国的国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擒后处以醢(剁成肉酱)刑而死。后来齐军在燕国大肆屠杀抢掠,十分残暴。燕国人民于是又纷纷起来反对齐军,齐军不得不被迫退出燕国。在燕国内乱的时候,中山国相邦[[司马赒]]看到这是扩张中山疆土的有利机会,便向中山王厝献策,请求出兵攻伐燕国。(据平山出土的中山三器铭文指斥燕王哙对子之的禅让是“不分大义,不告诸侯,而臣主易位,绝其召公之业,断其先王之祀”,“愿从士大夫,以靖燕疆”)。这与中山王厝的意见不谋而合,中山王厝同意了他的要求,派遣相邦司马赒 “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平燕内乱,讨伐燕国新君子之,这次攻伐燕国,中山国大获全胜,并且占领了燕国大片的疆土。“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使中山国北部疆域克敌大邦(燕下都),即从中人城向北扩展到了燕下都。中山王厝大喜,封伐燕功臣司马赒为仲父,并封赐他有“死罪三世无不赦”的特权,此战大捷,警动了朝野,[[周天子]]也派遣了使者到中山国祝贺。
中山国进入历史上空前的极盛时期。但这样的形势没能维持多久,由于其它诸侯大国对齐伐燕的干预,齐军很快撤出燕国,燕王室复国后很快恢复了元气,中山所夺取的领土大部又为燕国收回。不过有些领土可能一直被中山占据着,王厝的儿子中山王妾雌在位期间,就曾在这一新土上田猎。<ref>《史记.燕召公世家.六国年表》 .史记·燕召公世家原文、注释与翻译[引用日期2016-10-17]</ref>
==参考文献==
129,32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