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無編輯摘要
|}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或称 IUCN红色名录)于1963年开始编制,是全球动植物物种保护现状最全面的名录,也被认为是生物多样性状况最具权威的指标。此名录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及维护。
 
IUCN红色名录是根据严格准则去评估数以千计物种及亚种的绝种风险所编制而成的。准则是根据物种及地区釐定,旨在向公众及决策者反映保育工作的迫切性,并协助国际社会避免物种灭绝。
 2021年9月4日,第七届世界自然保护大会在 [[ 法国马赛 ]] 举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更新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红色名录”评估的物种达到138374个,其中38543个物种“面临不同程度的灭绝危险”,占比接近28%。<ref>[ https://finance.sina.com.cn/esg/ep/2021-09-06/doc-iktzqtyt4290524.shtml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什么], 新浪网 , 2021-09-06</ref> 
==名录简介==
 
级别分类
 
图为:200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封面。
 
物种保护级别被分为9类,根据数目下降速度、物种总数、地理分布、群族分散程度等准则分类,最高级别是绝灭(EX) ,其次是野外灭绝(EW) ,“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3个级别统称“受威胁”,其他顺次是近危(NT)、无危(LC)、数据缺乏(DD)、未评估(NE)。
 
评估机构
 
主要的物种评估机构有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orld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Centre)及IUCN豁下物种存续委员会(Species Survival Commission, SSC)内的专家团体。总括而言,上述团体所评估的物种数目占整个红色名录接近一半。
 
已评物种
 
所有已评估物种中,共有16,118种被视为受威胁,当中有7,725种为动物,8,390种为植物,3种为地衣及菇类。名录中公布了共784种自公元1500年起绝种的物种,与2004年公布的数字相同。而与2000年公布的766种比较,则增加了18种。每年都有少量的绝种物种再次被发现,被拨入"Lazarus taxon"(这是个考古学名词,指化石记录中忽隐忽现的物种),或拨入数据缺乏(DD)级别之内。于2002年,绝种物种数量灭少至759种,但后来又回升了。
 
根据200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全球目前有1万6306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危机,比2006年增加188种,占所有参与评估的物种近40%。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科学家在世界范围内调查了4万种动植物。根据统计,1/3的两栖动物、1/4的哺乳动物、1/8的鸟类和70%的植物被列入“极危”(CR)、“濒危”(EN)、“易危”(VU)三个级别,都属于生存“受威胁”的物种。除了这些面临灭绝危机的物种,还有785种动植物被正式归入“灭绝”(EX)类别。此外,还有65种物种处于“野外灭绝”(EW)状态,即仅存在于人工环境下。
 在所有被评估的物种中,有13种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化而保护级别提高,像西非大猩猩、亚洲鳄鱼和一种响尾蛇从“濒危”升级到了“极危”,生活在东北非洲的斯氏瞪羚、来自北极冻原带的红胸黑雁、埃及白兀鹫等则从“易危”升级到“濒危”。名录中唯一一个降级的是 [[ 毛里求斯 ]] [[ 回声鹦鹉 ]] ,在保育人员的努力之下,这种极其稀有的鹦鹉的数量出现了回升,保护级别从“极危”降至了“濒危”。 
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更新后的名录,一共包括了96951个物种,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
 
==术语定义==
 
种群和种群大小
 
种群(Population)和种群大小(Population Size)(标准A,C和D):种群这个术语在该红色名录标准中有着特殊的含义,不同于普通生物学上的用法。种群是一分类单元所有个体的总和。由于生命形式千差万别,为了实用,种群数仅表示为成熟个体数。但是生活史的某些阶段或者整个生活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分类单元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其对寄主分类单元的生物学相关价值。
 
亚种群
 
亚种群(Subpopulations)(标准B和C):亚种群是种群在地理上或者其他方面被分割的群体,各亚种群之间很少发生交流(典型的是每年有一个或更少的个体成功地迁移或者有效地进行基因交流)。
 
成熟个体
 
成熟个体(Mature individuals)(标准A,B,C和D):成熟个体数是已知、估计或者推测的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的总数。估算该数值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 不具繁殖能力的成熟个体,应排除(如密度过低不能受精);
 
※ 成熟个体数计算的是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因此应排除在野外条件下由于环境、行为等因素所造成的有繁殖障碍的个体;
 
※ 对于成熟个体数具有自然波动性质的种群,使用低评估值,大多数情况下低于平均值
 
※ 一个繁殖系的繁殖单位应以个体进行计数,除非这些繁殖个体不能独立生存(如珊瑚);
 
※ 对于在生活史的某个时期成熟个体的全部或部分自然死亡的分类单元,估计成熟个体数应当在成熟个体可以繁殖的时候进行;
 
※ 重新引进的个体,只能在生育过后代之后才能算作为成熟个体。
 
世代
 
世代(Generation)(标准A,C和 E):世代长度是当前群体(种群中新生个体)的上一代的平均年龄。因此,世代长度反应了一个种群中繁殖个体的周转率。除个体只繁殖一次的分类单元外,其他分类单元的该数值都大于其首次繁殖年龄。在受到威胁而世代长度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应该运用更自然(如受干扰前)的世代长度。
 
减少
 
减少(Reduction)(标准A):减少是指成熟个体数的减少,应该用特定的时间段(年)内减少的百分比来表示,尽管这种衰退不一定会继续。除非有确凿的证据,不应把减少解释为自然波动的一部分。自然波动的暂时性下降趋势通常不能认为是一种减少。
 
持续衰退
 
持续衰退(Continuing decline)(标准B和C):持续衰退是逐渐减少存在的衰退(可能平稳,可能不规则,也可能是零星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此种衰退必将继续。通常波动不能算作持续衰退,但是除非在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应该把观察到的衰退当作一种波动。
 
极度波动
 
[[File: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极度波动(Extreme fluctuations)(标准B和C):极度波动发生在许多种群大小或分布面积变化范围大、速度快且频繁的分类单元,典型极度波动的变异范围超过一个数量级(即增加10倍或者减少10倍)。
 
严重分割
 
严重分割(Severely fragmented)(标准B):严重分割是指因为一分类单元的大多数个体生活于小的及相对被隔离的亚种群(特定情况下,可以根据栖息地信息推测),从而增加了该分类单元绝灭的危险。由于与其他亚种群重新合并的机会减少,这些小的亚种群可能会绝灭。
 
分布区
 
分布区(Extent of occurrence)(标准A和B):分布区是指环绕一分类单元所有已知、推断或预计的目前出现位点(不包括游荡情况)在内的最短连续假想边界所包含的面积。此数值可能不包括该分类单元在整个分布区内不连续或未接合在一起的地方(比如明显不适合栖息的较大区域)。分布区经常用最小凸多边形的面积来度量(该最小多边形的所有内角不能超过180度,并要包含所有出现位点)。
 
占有面积
 
占有面积(Area of occupancy)(标准A,B和D):占有面积是一分类单元在“分布区”内实际占有的面积(不包括游荡情况)。该数值表明一分类单元常常并不在其分布区的整个区域内存在,例如分布区可能包括不适合的栖息地。在某些情况下(如是迁徙种类的集体巢穴位点、摄食位点)占有面积是满足一分类单元现存种群的任何阶段生存所必需的最小面积。
 
占有面积的大小是测量时所使用的比例尺的函数,应该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相关生物学特点、威胁特性和可用数据来选定适当的比例尺。为避免因使用不同的比例尺来估算占有面积而导致的评估不一致和偏离,有必要应用比例尺修正因子,来使评估值标准化。但由于不同分类单元有不同的比例尺与面积的相关性,很难制定严格的指导方案来进行标准化。
 
地点
 
地点(Location)(标准B和D):地点属于地理上或生态上独特的区域,即使是一个单独的致危事件(如污染)也能很快影响到目前处于此区域的一分类单元的所有个体。一个地点的大小取决于致危事件发生时所覆盖的地域,也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亚种群的所有或部分个体。在分类单元受多于一个致危事件影响的地方,地点的确定需要考虑最严重的可能致危因素。
 
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标准E):定量分析是指根据已知的生活史、栖息地要求、致危因素以及任何具体的管理方式等信息,来估计一分类单元的灭绝可能性的任何一种分析形式。种群生存力分析(PVA)就是其中一种技术。定量分析应该充分利用所有相关的可用数据。
 
在信息有限的时候,这些可用数据可用于估计灭绝危险(例如,估计随机事件对栖息地的影响)。定量分析结果中给出的假想(必须是正确的、可靠的),以及所用数据和数据中的不确定因素或定量模型应作记录。
 
==濒危等级==
 
等级介绍
 [[File: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绝灭 Extinct(EX)如果没有理由怀疑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个个体已经死亡,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已经绝灭。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绝灭。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物种有 [[ 袋狼 ]] [[ 渡渡鸟 ]] [[ 台湾云豹 ]] 。 
野外绝灭 Extinct in the Wild(EW)如果已知一分类单元只生活在栽培、圈养条件下或者只作为自然化种群(或种群)生活在远离其过去的栖息地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于适当时间(日、季、年),对已知的和可能的栖息地进行彻底调查,如果没有发现任何一个个体,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野外绝灭。但必须根据该分类单元的生活史和生活形式来选择适当的调查时间。物种有单峰骆驼、台湾梅花鹿。
 极危Critically Endangered(CR)当一分类单元的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即符合极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极危。如 [[ 台湾鲑鱼 ]] [[ 华南虎 ]] 。 濒危Endangered(EN)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标准,但是其野生种群在不久的将来面临绝灭的机率很高,即符合濒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濒危。例如: [[ 蓝鲸 ]] [[ 麋鹿 ]] 。 易危 Vulnerable(VU)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或者濒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其野生种群面临绝灭的机率较高,即符合易危标准中的任何一条标准(A - E)时(见第V部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易危。例如 [[ 环尾狐猴 ]] [[ 大白鲨 ]] [[ 北极熊 ]] [[ 熊猫 ]] 。 近危 Near Threatened(NT)当一分类单元未达到极危、濒危或者易危标准,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后,接近符合或可能符合受威胁等级,该分类单元即列为近危。例如: [[ 小头睡鲨 ]] [[ 兔狲 ]] 。 无危 Least Concern(LC)当一分类单元被评估未达到极危、濒危、易危或者近危标准,该分类单元即列为无危。广泛分布和种类丰富的分类单元都属于该等级。例如: [[ 台湾蓝鹊 ]] [[ ]] 。 
数据缺乏 Data Deficient(DD)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料来直接或者间接地根据一分类单元的分布或种群状况来评估其绝灭的危险程度时,即认为该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属于该等级的分类单元也可能已经作过大量研究,有关生物学资料比较丰富,但有关其丰富度和/或分布的资料却很缺乏。
 
因此,数据缺乏不属于受威胁等级。列在该等级的分类单元需要更多的信息资料,而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将其划分到适当的等级中。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地使用可以使用的所有数据资料。多数情况下,确定一分类单元属于数据缺乏还是受威胁状态时应当十分谨慎。如果推测一分类单元的生活范围相对地受到限制,或者对一分类单元的最后一次记录发生在很长时间以前,那么可以认为该分类单元处于受威胁状态。
 
未予评估 Not Evaluated(NE)如果一分类单元未经应用本标准进行评估,则可将该分类单元列为未予评估。
 
1994年所订立的准则只有8个级别,低危(LR)级别下再有3个子分类:近危(nt)、无危(lc)、保护依赖(cd),2001年准则更改,将上述组别归入近危(NT)级别。维基百科中的保护现状并未随著更新。当讨论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threatened")一词是官方指定为以下3个级别的总称:极危(CR)、濒危(EN)、易危(VU)。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x08453h17v6|480|270|qq}}
<center>它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仍是处于极危情况!</center>
</center>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15,65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