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郁贤皓

增加 2,50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作品 = 《李白丛考》<br> 《唐刺史考》 <br> 《李白选集》 <br>《李白考论集》
}}
'''郁贤皓''',男,1933年1月4日生于[[上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
 
==人物简介==
<p style="text-indent:2em;">'''郁贤皓''',男,1933年1月4日生于[[上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p><p style="text-indent:2em;">1961年留校从事古代汉语教学,师从[[徐复]]先生,在教学之余钻研训诂学名著,打下了较厚实的学术功底。先生利用教学之暇,曾撰著《建安七子诗笺注》,后因转向繁重的古典文学教学,不及完成而暂停,不料一搁就是20年,直到80年代才与[[ 张采民]] 同志合作,完成全书的笺注定稿,于1990年5月由巴蜀书社出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978年评定为讲师,1983年5月晋升副教授,同年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4月晋升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同年任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2001年为名誉所长。1991年起受聘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辞海》]] 编委兼分科主编、[[ 《大辞海》]] 分科主编等职。《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中国李白研究》主编。曾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美国[[ 哈佛大学]] [[ 宾夕法尼亚大学]] 、美国唐代学会、日本[[ 早稻田大学]] [[ 爱知淑德大学]] 等校讲学,也曾应邀赴[[ 复旦大学]] 等国内五所大学讲学。</p>
==人生履历==
</p><p style="text-indent:2em;"> 童年时代正逢日本侵略军占领上海,父亲失业,家境贫困,仅断断续续读过五年小学,年仅12岁就到厂里当童工,自小饱尝人世艰辛。但他好学上进,常到书摊租书自学,[[鲁迅]]、[[郁达夫]]等许多作家的作品以及[[ 《古文观止》]] [[ 《唐诗三百首》]] 等都读得很熟。1949年上海解放后,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1956年中央号召"向科学文化进军",先生于繁忙的工作之暇补习高中课程,翌年考入[[ 南京师范学院]] (今南京师范大学前身)中文系。读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工作繁多。但他不放松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 1966年</p><p style="text-indent:2em;">1966年"文革"开始,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破坏,直到1973年根据国务院周总理指示要求恢复修订[[ 《辞海》]] ,先生作为语词分册主编之一,承担"示部"至"羊部"约60万字的撰写修订工作。 </p><p style="text-indent:2em;">70年代中期,先生经过多年摸索,深感治学必须确立方向,选择专题,由博返约,进行专题研究。于是先生决心把李白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从考证李白生平事迹和交游入手,以期逐步解决李白研究中长期存在的疑点和难点,从1978年到1980年,短短三年时间,发表了10多篇考证文章,引起李白研究界的震动,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将这些文章结集为《李白丛考》作为《唐代文学研究丛书》的第一种出版,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为李白研究开创了新局面","不断深入,后来居上"等等,此书被评为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80 </p><p style="text-indent:2em;">80 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先生又陆续发表《李杜交游新考》、《李白三入长安质疑》、《安州马都督考》、《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李白后嗣考》、《安史之乱初期李白行踪新探索》等系列考证文章,并在考据的基础上对李白作品和思想作义理探讨,发表了《论李白乐府的特质》、《论李白》、《论李白作品的时代特征及艺术特点》、《论李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等。 </p><p style="text-indent:2em;">1997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将其20余年来李白研究的重要文章结集为《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出版,其特点是通过深入考证,解决了李白生平与交游中许多疑难问题,订正了前贤的不少错误,为李白生平勾勒出一个崭新的轮廓,为进一步正确地研究李白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另外,先生又完成了"古典文学名家选集"《李白选集》的笺注,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再版),这是迄今为止最权威的李白作品选本,收诗歌300多首、散文18篇,李白诗文精华大体齐备。作品的编年和题解以及牵涉的交游,多采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注释充分发挥先生对训诂学的精深造诣,使《李白选集》具有严谨精审的鲜明特色。关于李白传记,先生出版了两本普及读物:一本是"少年文库"的《李白的故事》,一本是"祖国丛书"的《谪仙诗豪李白》,两书均深入浅出地评述李白的一生,多次再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995年1月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先生主编的《李白大辞典》,该书作为工具书首次对一千多年来的李白研究成果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成果用辞条形式汇集起来,作了学术总结,反映了当代李白研究的新进展。先生目前正在从事李白全集的诠释工作,以期将李白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为自己的李白研究工作做一个总结。  </p><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除李白研究之外,用力最勤的当属关于唐代职官--刺史和九卿--的研究。先生在学术研究中,经常遇到诗文中提到某州某使君,某郡某太守却不知其名,影响其研究工作的深入,他想如有一部考证唐代地方长官的工具书,就可免去研究者遍查典籍而不可得之苦。于是先生毅然承担这项唐代文史研究的重大基础工作,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200余万字的五册巨著《唐刺史考》1987年2月分别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和香港中华分局同时出版。此著荣获1987年度中国图书奖荣誉奖,全国首届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先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光荣称号。先生在荣誉面前,既同往常,继续从事唐刺史的研究,对《唐刺史考》进行不少补订,并做索引,使全书更为完备,2000年1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推出了320万字的《唐刺史考全编》(全6册)。目前先生正在从事《唐九卿考》的研究,不日将杀青付梓。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p> 
==主要著作==
[[File:7200004969a9bab7191.jpg|缩略图|left|[http://p3.pstatp.com/large/7200004969a9bab7191 原图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290411695676326402/ 来自今日头条]]]
<p style="text-indent:2em;">主要著作有《李白丛考》(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唐刺史考》(全五册,获1997年度中国图书荣誉奖、全国首届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李白选集》、《李白考论集》、《谪仙诗豪李白》、《李商隐》(合作)、《建安七子诗笺注》(合作)、《元和姓纂四校记》(全三册,合作)、《古诗文鉴赏入门》(主编)、《唐代文选》(全三册,主编)、《辞海·语词分册》(主编之一)、《李白大辞典》(主编)等二十多种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p>
 
==荣誉==
<p style="text-indent:2em;">1988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和1995年两次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现正担任国家古籍整理重点项目《中国古籍提要·别集卷(汉至五代)》主编,全国高校古委会重点项目《全唐五代诗》主编之一,国家教委指定的全国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主编等。</p>
==研究成果==
<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学术成果累累,涉及面很广,他尤其擅长古代文献的整理研究。1982年先生接受中华书局约稿,并请陶敏先生合作,由孙望先生审订,用了近六年时间,完成了国务院批准的《古籍整理十年规划》的重点项目《元和姓纂》(附岑氏四校记)的整理,于1994年出版。另外,先生近年还出版有学术专著《唐风馆杂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唐诗经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李杜诗选》(台湾三民书局2001年版),与陶敏先生合作有《唐宋文名篇》(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著作。  </p><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勤奋过人,参与主编了不少学术著作。他和孙望先生主编大型唐代文章选本《唐代文选》(全三册),1994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又担任《中华大典》编委,《中华大典?文学典?隋唐五代分典》副主编。该书2000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荣获2000年度中国图书奖,2001年国家图书奖。还担任《全唐五代诗》的主编之一。又主持教育部21世纪全国高校文科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等大型项目。  </p><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除了学术专著外,还十分重视古代文史知识的普及工作,投入很多精力撰写一系列学术性和普及性相结合的知识性著作。有《李商隐》、《女皇帝武则天》、《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中华文史知识实用手册》等,还主编有《古诗文鉴赏入门》、《中外名人掌故》等等。</p>
==评价==
<p style="text-indent:2em;"> 先生在大学教书40多年,先后开设过10多门课程,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大学生,他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5名,博士研究生28名,指导并培养博士后4名,他培养出来的博士有4位现己成为博士生导师,有的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任教。先生还多次接受来进修的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外国博士研究生。自90年代以来,先生先后多次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唐代学会、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爱知淑德大学、明海大学等地讲学,载誉海外。先生在1993年、1996年两次被省教委和学位办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他所在的学科被评为省政府重点学科,先生在1997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学科带头人。而今先生年近古稀,但仍勤勉不息,活跃在学术阵地上。</p>
==系列著作==
[[File:Res04 attpic brief.jpg|缩略图|right|[http://epaper.gmw.cn/zhdsb/images/2016-04/20/09/res04_attpic_brief.jpg 原图链接][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6-04/20/nw.D110000zhdsb_20160420_1-09.htm?div=-1 来自光明网]]]
 <p style="text-indent:2em;">'''有关李白的著作'''</p><p style="text-indent:2em;">(1)《李白丛考》陕西人民出版社1882年版。(获江苏省首届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2)《李白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版,1999年5月再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3)《天上谪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6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4)《李白大辞典》(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1997年2月 再版(获中南片区优秀图书一等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5)《谪仙诗豪李白》(与张启超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台湾云龙出版社1991年9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6)《李白的故事》(与何永康合作)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年初版, 1990年2版,至2000年己12次印刷。 </p><p style="text-indent:2em;">(7)《李杜诗选》(与封野合作)台湾三民书局2001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其它学术著作'''</p><p style="text-indent:2em;">(1)《唐刺史考》(全五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国内版,中华书 局香港分局与江苏古籍出版社同年月国际版。(获"1987年度中国 图书奖荣誉奖"、全国首届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江苏省政府第二 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出版界最高奖--精品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2)《唐刺史考全编》(全六册)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获安徽 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一等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3)《唐诗经典》上海书店1999年1月初版,10月再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4)《唐风馆杂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5)《唐代文选》(全三册)(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6)《辞海》、《辞海?语词分册》(编委兼分科主编)上海辞书出版 社1979年版、1989年版、1999年版(获国家图书奖特等奖)。 </p><p style="text-indent:2em;">(7)《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8)《中学知识手册,文学分册》(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1988年7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9)《古诗文鉴赏入门》(主编)台湾新地文学出版社1990年10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0)《中外名人掌故》(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1991年5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1)《元和姓纂(附四校记)》(全三册)(与陶敏合作)中华书局1994年 5月版。</p><p style="text-indent:2em;">(19)《唐代文史考论》(与陶敏合作)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9年6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2)《唐宋文名篇》(名家选注唐宋名篇)(与陶敏合作)辽宁人 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p><p style="text-indent:2em;">(21)《建安七子诗笺注》(与张采民合作)巴蜀书杜1990年5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3)《李商隐》(与朱易安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月版。台湾 《国文天地》1992年7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4)《李商隐及其作品选》(与朱易安、陈伯海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5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5)《女皇帝武则天》(与方义兵合作)上海人民出版杜l987年5月版 。 </p><p style="text-indent:2em;">(16)《古代文学作品选讲》(与周福昌、陈书禄合作)少年儿童出版 社1992年"少年文库"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7)《中华文史知识实用手册》(与史双元合作)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7年2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8)《唐九卿考》(与胡可先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19)《唐风馆杂稿续集》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李白研究论文'''</p>
[[File:57b40bd1N2d28d925.jpg|缩略图|left|[http://img13.360buyimg.com/n1/jfs/t2902/134/4256558761/13890/33aaf0c7/57b40bd1N2d28d925.jpg 原图链接][https://www.jd.com/?d 来自京东]]]
</p><p style="text-indent:2em;">(1)李白与张垍交游新证(《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李白诗《江夏别宋之梯》系年辨误(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南京师院学报》1978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4)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文史哲》1979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5)李白初入长安事迹探索(《社会科学战线》编《中国古典文学研 究论丛》第一辑,1980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6)刘长卿别李白小辨(《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7)黄锡珪《李太白年谱》附录三文辨伪(《学林漫录》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8)李白暮年若干交游考索(《南京师院学报》1980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9)吴筠荐李白说辨疑(《南京师院学报》1981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0)李白与元丹丘交游考(《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1)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唐代文学》1期,1981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12)李白交游杂考(一)(《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1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3)李白出蜀前后事迹考辨(《苏州大学学报》1982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4)李白交游杂考》(二)(《唐代文学论丛》3辑,1983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15)李杜交游杂考(《草堂》1983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6)李白出生地问题讨论综述(《文史知识》1983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7)李白三入长安质疑(《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8)李白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南京师大学报》1984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19)安州马都督考--李白交游杂考之三(《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0)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5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1)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6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2)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7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3)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8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4)李白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9年号) </p><p style="text-indent:2em;">(25)李白洛阳行踪新探索(《南京师大学报》1986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6)李白几次到长安?(《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6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7)《唐才子传校笺?李白》中华书局1987年版 </p><p style="text-indent:2em;">(28)《夜泊牛渚怀古》与《横江词六首》考释(《南京师大学报》 1988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29)松浦友久李白研究述评(《唐代文学论丛》9辑) </p><p style="text-indent:2em;">(30)论李白乐府的特质(《李白学刊》l辑,1989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31)建国四十年来李白研究综述(《李白学刊》2辑,1989年) </p><p style="text-indent:2em;">(32)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刍议(《中国文学研究》1989年4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3)论李白作品的时代特征及艺术特点(《天府新论》1990年5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4)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 </p><p style="text-indent:2em;">(35)李白后嗣考(《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 </p><p style="text-indent:2em;">(36)诗仙遗踪留黄山(《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7)我与李白研究(《古典文学知识》1991年3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38)论李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上) </p><p style="text-indent:2em;">(39)李白诗中"卫尉张卿"续考(《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2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40)李白与玉真公主过从新探(《文学遗产》1994年l期) </p><p style="text-indent:2em;">(41)再谈李白诗中的"卫尉张卿"与"玉真公主别馆"(《南京师大学报 》1994年l期)
[[File:22602724-1 u 1.jpg|缩略图|right|[http://img3x4.ddimg.cn/34/16/22602724-1_u_1.jpg 原图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2602724.html 来自当当图书]]]
1,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