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83
次編輯
變更
刘大年
,無編輯摘要
| 姓名 = 刘大年
| 图像 =
[[File:刘大年.jpg|缩略图|center|[https://picp1.baikessl.sosoqhmsg.com/ug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571205378t015d84e8451a2de104.jpg/0 原图链接] [https://pic.baike.sososo.com/ugcdoc/baikepic2/13035/201706101256566333365-5712053786546976.jpg/0 html 来自360图片]]]
| 出生日期 = 1915年
| 逝世日期 = 1999年
| 职业 = 历史学家
}}
== 1简介 ==
== 2生平 ==
刘大年于1915年8月出生于 [[ 湖南华容县 ]] 一个中小地主家庭。抗日战争前家境已经衰落。六岁入小学,大部分时间念私塾。1936年肄业于长沙湖南国学专修学校。1938年受到 [[ 徐特立、王凌波 ]] 指点,8月到达陕北,进了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毕业。抗大毕后他被分配在冀西和冀南抗日根据地工作。
1939年起,他先后任冀西专区行政干部学校教导主任,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 冀南行署宣传科长、教育科长,冀南抗战学院、政治学校教员, [[ 北方大学 ]] 工学院副主任,北方大学 [[ 、华北大学 ]] 历史研究室副主任。1950年5月 [[ 中国科学院 ]] 近代史研究所成立,担任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副局长,并为科学院党组成员。1954年以后,任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 [[ 哲学社会科学部 ]] 学部委员。那时候,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 范文澜 ]] 年事已高,经领导机关同意,专心于中国通史的写作,由刘大年主持所务。“文化大革命”中被作为 [[ 走资派 ]] 批判,下放劳动。1978年恢复工作,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 [[ 社会科学院 ]] 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以后,他离开近代史研究所的实际领导岗位。
1964年起,刘大年连续当选为第三届至第七届 [[ 全国人大代表 ]] ,第四届至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是六、七届 [[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 委员。1980年中国史学会重建,他当选为第二、第三届史学会主席团成员、执行主席。现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名誉所长、 [[ 孙中山 ]] 研究学会副会长、 [[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 ]] 会长、 [[ 北京理工大学校友会 ]] 名誉会长。
== 3著述目录 ==
《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 抗日战争时代 ]] 》,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1996年
=== 二、主撰 ===
=== 三、主编 ===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80年
《 [[ 孙中山书信手迹选》,文物出版 社1986 社]]1986 年
《中日学者对谈录—卢沟桥事变50周年中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北京出版 社1990 社]]1990 年
《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北京出版社1995年初版、1997年再版
抗战胜利后,刘大年弃戎从学,开始从事学术工作。
刘大年写的头一本书是《美国侵华简史》。1947年,他生病离开工作修养,开始收集 [[ 中美关系史 ]] 资料。1949年8月,《美国侵华简史》由华北大学出版,同时在《 [[ 人民日报 ]] 》上连载。不久经过修改、补充,于1951、1954年,以《 [[ 美国侵华史 ]] 》为书名,由人民出版社出。苏联、朝鲜、 [[ 捷克斯洛伐克 ]] 和民主德国相继出版译本。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1卷(中国卷)历史部分刊有记录。
1953年秋天,中共中央设立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中宣部 [[ 提名委员会由陈伯达、郭沫若 ]] 、范文澜 [[ 、吴玉章 ]] 、胡绳、 [[ 杜国庠、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 ]] 、刘大年、 [[ 尹达 ]] 等11人组成。刘大年与我国老一辈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有密切联系。他与我国史学界著名的“五老”: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有很多工作关系。
=== 刘大年著作 ===
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以前,刘大年出版了《 [[ 台湾历史概述 ]] 》(与丁铭楠、余绳武合著)、《 [[ 中国史稿 ]] 》第四册(主持编写)、《中国近代史诸问题》等三本书。《台湾历史概述》可以说是《美国侵华史》的续篇。
刘大年主持了《中国史稿》第四册的全部编写工作,从提出提纲到最后定稿;近代史研究所的部分学者为这本书的编写,贡献了心力。
《中国近代史诸问题》是一本论文集,1965年出第一版,1978年出第二版时改名为《中国近代史问题》。其中《回答日本历史学者的问题》、《亚洲历史评价问题》和《论康熙》三篇论文,引起过国内外的评论和争论。1965年5月,他应邀出席巴基斯坦第十五届历史学会,提供的论文《亚洲历史评价问题》,受到与会者欢迎。1965年7月《人民日报》全文发表,同年11月和1966年3月,《 [[ 北京周报 ]] 》英、日文版和德、法文版先后刊载。
“文化大革命”以后,刘大年的研究工作,一是继续研究 [[ 中国近代史 ]] ,二是研究历史学理论问题。这以后,出版了《赤门谈史录》、《 [[ 中国近代史稿 ]] 》(第一、二、三册,主持编写)、《刘大年史学论文集》、《抗日战争时代》以及《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主编)等几部著作。
《赤门谈史录》主要讨论辛亥革命的性质,列举经济基础、领导革命的社会力量、同盟会纲领、革命的主力军等四项根据,说明辛亥革命是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
“文化大革命”后期,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准备扩充。近代史部分仍由刘大年主持编写。他那时从设在河南回到了北京,还没有“解放”。郭沫若把近代部分独立出来,定名为《中国近代史稿》。刘大年约集丁铭楠、 [[ 钱宏 ]] 、樊百川、 [[ 张振鵾 ]] 、龙盛运、刘仁达、金宗英等参加编写。1978年出版第一册,1984年出版第二、三册。
《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出版于1987年。他讲历史学理论的文章大部分收在《 [[ 论文集 ]] 》里面。这些文章是:《历史研究的指导思想问题》、《历史研究的对象问题》、《历史前进的动力问题》、《历史上的群众与领袖问题》、《历史研究的时代使命问题》、《历史学理论的建设问题》等。
1982年,日本文部省规定修改中学历史教科书,公然否认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87年,他在《 [[ 近代史研究 ]] 》第5期发表《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一文,表明他研究的深入。1989年2月20日,刘大年作为全国人大常委在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就日本当局在侵华战争性质问题上的倒退做了义正词严的发言,曾吸引国内外视听。日本报纸迅速转载这个发言,苏联、法国、 [[ 美国报纸 ]] 、通讯社纷纷发表评论,谴责日本当局的行径。此后几年里,刘大年撰写了好多篇有关 [[ 抗日战争史 ]] 的论文。1996年,他将这些论文结集出版,题名《抗日战争时代》。同时,他还用相当多的精力,组织并主持编写了《中国复兴枢纽——抗日战争的八年》这本学术著作。该书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997年修订再版。
=== 5品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