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哈尔多尔·拉克斯内斯

移除 14 位元組, 5 年前
个人生平
<p style="text-indent:2em;">主要作品有《独立的人们》《渔家女》(也有译作《沙尔卡‧瓦尔卡》)《原子站》《快乐的流浪人》《小小的故事》《唱歌的鱼》《春返乐园》,以及所谓的“三部曲”(由《冰岛之钟》《欢乐的少女》《哥本哈根之光》构成)等。
== 个人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 1902年拉克斯内斯出生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在自家经营的农场里,度过童年时代。他最早的启蒙是他认为“有生以来所认识的最有独立性格的女性”──他的母亲。
<p style="text-indent:2em;">* 1914年,他到首都求学。高中文凭还未拿到手,他便离开了中学。17岁时出版了小说《自然之子》(1919),全书内容充满了乡野间的浪漫。同年他离开冰岛,到欧洲大陆旅行。
<p style="text-indent:2em;">* 20岁在国外旅行,在[[德国]]、[[奥地利]]、[[法国]]接触现代主义艺术流派,对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颇感兴趣。1923年隐居在卢森堡公爵领地一寺院内,皈依天主教,并写了长篇小说《在圣山下》。由于对宗教发生兴趣,特意去[[英国]]伦敦的耶稣会从事研究,后又去罗马等地,写了几部有关天主教的著作。1927年出版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来自克什米尔的织工》,是他的一部重要作品,在[[冰岛]]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p style="text-indent:2em;">* 1929年去[[美国]]、加拿大,结识厄普顿·辛克莱。此时接触共产主义学说,曾撰文赞扬社会主义。
<p style="text-indent:2em;">* 1930年回到了祖国。此后的十年间,接边写出了以冰岛劳动人民生活和斗争为题材的三部长篇小说:《莎尔卡·瓦尔卡》(1931—1932),《独立的人们》(1934—1935)、《世界之光》(1937—1940)。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是世界文学“红色的三十年代”中的重要成果。
<p style="text-indent:2em;">*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克斯内斯又创作了总称为《冰岛之钟》的3部长篇历史小说:《冰岛之钟》(1943)《浅发女郎》(1944)和《哥本哈根的火光》(1946)。小说描写了17世纪冰岛人民反抗丹麦人统治的斗争。拉克斯内斯还以极大的政治敏感写了现代题材的小说《原子站》(1948)。1960年,发表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重返乐园》。除小说外,拉克斯内斯还创作或改编了多部戏剧,并有散文诗多种。
<p style="text-indent:2em;">* 1955年,“为了他在作品中所流露的生动的、史诗般的力量,使冰岛原已十分优秀的叙述文学技巧更加瑰丽多姿”,拉克斯内斯获[[诺贝尔文学奖]]。
== 个人作品 ==
1,69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