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泛湖归出楼中望月

增加 8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正当诗人和友朋互相招邀而欢谈笑语时,蓦然传来哀鸿悲猿清异的叫声,引出另一番情趣。首先呈现于诗人耳目之内的还不是高悬的明月,也不是迷蒙的旷野,而是“哀鸿呜沙渚,悲猿响山椒。”沙洲空旷,山丘荒寂,忽有宿鸿哀鸣,夜猿悲啼,响彻空江深谷,显得格外凄清。乍看起来,这两句似乎只是闻之于耳而信手写来,其实它与上下文都有内在的关联,有一种人语惊猿狖,“月出惊山鸟”的意蕴。大雁的哀鸣,群猿的悲嚎,余音袅袅,不绝于耳,越发衬托渲染了夜空的幽寂。万籁俱寂的阗静,人们易于理解和感悟,而有声的阗静,却不是人人所能心领神会。当夜深人静之际,对夜色的把握,视觉与听觉并不是对等的。由于夜色的遮掩,视觉可能是迟钝的,而静夜中,听觉一般远比视觉来得敏感。唯其如此,诗人便先从“哀鸿鸣”与“悲猿响”写起,乍看起来不像是在描写夜色,而实际也正是以其出人意表的独特感受去渲染夜色,曲尽其妙。这不能不说是诗人杰出的创造。
梁朝诗人王籍以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名扬遐迩,实际上是在谢惠连这联诗基础上稍事增华、变本加厉而已。 [[ 杜甫 ]] [[ 题张氏隐居 ]] 》用“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来点染这位隐士所居住的环境,从侧面衬出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至于王维,作为画家、诗人兼音乐家,更从谢惠连这联诗中汲取了灵感。以动衬静,已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极常见的艺术手法。其发轫之功,当首推谢惠连。“亭亭映江月,浏浏出谷飚。斐斐气幕岫,泫泫露盈条。”这四句中用“亭亭”“浏浏”“斐斐”“泫泫”等四组重叠字描绘月色和夜风,传神写照,尤值得称道。月色如水,均匀地洒落在湖面上,闪动着鳞鳞的波光。夜风拂荡,从远处的山谷习习吹来。“亭亭”句和盘托出了江月和谷风的轮廓,寂静的夜晚,在人语、鸿鸣、猿啼、风吼的交响中喧闹起来了。真有一响俱响、一动俱动之感。而此时此刻,那明月却依旧静静地照着水面,全不为一派喧闹声所动,显得孤高而又清真。此诗题为“望月”,或许,诗人正是想从这月的品质中领悟一些什么。“斐斐”句则为之立意造形。
风是无形的,则以云状之。云霭飘渺,宛若薄纱披在了沉迷的岩岫之上。月光是虚幻的,则以露实之。月华溶溶,在那布满露珠的枝条上泛着洁盈的月光。杜甫《[[月夜]]》诗“香雾云寰湿,清辉玉臂寒”,或许也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了某些启发。远看近看都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引起无限的清思,可以畅心怀、绝尘俗,祛除胸中的郁闷,荡涤人间的烦嚣,故而说:“近瞩祛幽蕴,远视荡喧嚣”。这里所表现的不止是视觉感官的满足,而包含着面对清景,气清神清,自摅心愫的审美意向,概括了诗人对夜色的整体感受。从细微处而观之,幽蕴已祛,惟余下玲珑剔透的景致;从宏阔处而望之,鸟啼兽叫,更衬托出月夜的空旷。月色迷人,乐以忘倦,以至“晤言不知罢,从夕至清朝”,月已西沉,东方渐至发白。在此清景面前,诗人和朋友们不禁逸兴遄飞,清言妙语纷涌吐出,不能自休。不觉中,东方既白,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了。这终夜的晤言,足证那高洁的湖上月色,对于诗人们心灵的澡涤,是何等的清畅,对于诗人们心灵的启迪,又是何等的深邃。
2,2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