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纳拉辛哈·拉奥

增加 58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 纳拉辛哈·拉奥 '''
| 圖像 = [[File:666303.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p3.so.qhimgs1.com/bdr/_240_/t01ef9c517cf73d7713.jpg 原图链接]
[http://www.chinacyx.com/bencandy.php?fid=14&id=7152 图片来自诚艺信]<ref>[http://www.chinacyx.com/bencandy.php?fid=14&id=7152 印度总理拉奥] 2003-11 </ref>]]
| 别名 = 帕穆拉帕提·文卡塔·纳拉辛哈·拉奥
| 職業 = 国大党总书记 印度总理
| 知名原因 = [[ 印度总理 ]] [[ 外交部长 ]] [[ 内政部长 ]] [[ 国防部长 ]] [[ 人力资源开发部长]]
}}
''' 纳拉辛哈·拉奥 ''' ,即 [[ 帕穆拉帕提·文卡塔·纳拉辛哈·拉奥 ]] (Pamulaparthi Venkata Narasimha Rao)
出生于卡林纳加尔县,(1921年6月28日 – 2004年12月23日), [[ 印度总理 ]] (1991~1996)。
''' 拉奥 ''' [[ 婆罗门种姓 ]] 。曾就读于 [[ 海得拉巴奥斯马尼亚大学 ]] [[ 孟买大学 ]] [[ 那加浦尔大学 ]] ,获 [[ 理学士 ]] [[ 法学士 ]] 学位。
拉奥通晓英、法、西班牙和梵文等17种语言,擅长写作,曾用 [[ 印地文 ]] [[ 马拉提文 ]] 写过许多小说,并把许多书译成 [[ 泰卢固文 ]] 和印地文。
1956年起历任 [[ 安得拉邦国大党副主席 ]] [[ 邦议会议员 ]] [[ 邦政府首席部长 ]] 等职。
1974年任 [[ 国大党总书记 ]] 。1977年任 [[ 人民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 ]] 。1980年后,历任外交部长、内政部长、国防部长、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等职。
1988~1989年再任外交部长。1991年6月任总理。拉奥他最擅长协调,能让所有人都接受他。
1993年3月28日再次蝉 [[ 联国大党总书记 ]] 。1996年5月10日,因大选失利,不再担任政府总理。下台后曾因受贿罪受审。
=='''目录'''==
=='''生平简介'''==
[[ 国大党领袖 ]] ,1991年6月至1996年任印度总理。拉奥曾在安得拉巴邦奥斯马尼亚大学及在孟买和那格浦尔的大学学习,获理学士和法学士学位。他以国大党积极分子之身分进入政界,为争取从英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而奋斗 。1957  1957 ~1977年任安得拉邦议会议员,1969年支持甘地夫人从国大党组织中分裂出来。1962~1973年在安得拉邦政府中担任不同的部长职务,包括从1971年起担任首席部长(或邦长)职务。在担任后一职务期间,他执行革命的土地改革政策,并保证下层阶级能够参与政治。   从1972年起,他代表安得拉邦地区当选为人民院( [[ 印度国会]])议员,在 [[ 甘地夫人 ]] 及其子 [[ 拉吉夫‧甘地 ]] 的政府中担任不同部长职务,特别是外交部长(1980~1984,1988~1989)。除政治活动外,拉奥还是一位公认的杰出学者,他曾任 [[ 安得拉邦泰卢固语学会主席]](1968~1974),精通6种语言,翻译印地语的诗和歌词,并用印地语、马拉塔语和泰卢固语撰写小说。 在 [[ 拉吉夫‧甘地 ]] 於1991年5月遇刺身亡后,国大党选择拉奥为其领袖。6月普选后,他成为印度第9任总理。拉奥几乎立刻开始致力於重建印度的经济,他把他把 [[ 尼赫鲁 ]] [[ 甘地家族 ]] 留下的准社会主义结构转换为 [[ 自由市场体系 ]] 。他的计画包括精简政府的规章和手续、舍弃补助和固定价格、国营企业民营化。1996年5月国大党在国会选举中大败,拉奥卸下总理职位。他面临诈欺和贪污的刑事指控,同年9月辞去党魁之职。
=='''老牌政治家'''==
[[File:666302.jpg|缩略图|左|350px|[http://p1.so.qhmsg.com/bdr/_240_/t0165e2cbb371020836.jpg 原图链接]
[http://p1.so.qhmsg.com/bdr/300_115_/t0165e2cbb371020836.jpg 图片来自 ]]]
1921年6月28日, ''' 拉奥 ''' 出生在印度安得拉邦的卡林纳加尔县。拉奥出生时,印度还处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印度人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拉奥,对政治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   他在17岁那年就参加了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在实践中,拉奥的政治素养迅速提高。不久以后,他加入了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是当时印度政坛最活跃的一股政治力量,也是 [[ 民族独立运动 ]] 的先驱。拉奥加入了国大党以后,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华,并逐渐受到了重用 。1947  1947 年, [[ 印度独立 ]] 。这个时候,拉奥已经是国大党安得拉邦的党委会书记了。他在这个位置上工作了10年,政绩斐然。10年后拉奥进入了安得拉邦的议会,先后出任了 [[ 法律和新闻部长 ]] [[ 法律和基金部长 ]] [[ 卫生和医疗部长 ]] [[ 教育部长 ]] 。在联邦议会,拉奥工作了20多年,他兢兢业业,推行了若干新措施,如土地改革和“寄宿学校”制,得到了普遍好评 。1974  1974 年,拉奥被任命为国大党总书记,进入了国大党高层。3年后,拉奥当选为人民院议员,开始了12年的议员生涯。 1980年, [[ 英迪拉·甘地 ]] 复任印度总理,她对拉奥信任有加,先后任命他为 [[ 外交部长 ]] [[ 内政部长 ]] 。1984年英迪拉遇刺,她的儿子 [[ 拉吉夫·甘地 ]] 成为新任印度总理。拉吉夫跟英迪拉一样,十分信任拉奥,一上台就让拉奥担任了 [[ 国防部长 ]] 。不久以后,拉吉夫成立了人力资源开发部,又让拉奥担任部长。1987年,拉吉夫成立了一个权力很大的部长级委员会,又任命拉奥为委员会首领。1988年,拉奥第二次出任外交部长。可以说,那时的拉奥算得上是印度政治权力金字塔第二层的人物。不过,虽然他很受最高掌权者的宠信,但毕竟不是印度第一人 。20  20 世纪80年代末, [[ 美苏冷战 ]] 步入尾声,世界格局出现了较大变动。各国开始把经济发展,而不是意识形态斗争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印度也是一样。在国大党当政几十年里,其实实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到1989年,经济的不景气引发了连锁反应,印度社会动荡, [[ 国大党 ]] 威信大减 。1989  1989 年,人民院的反对党要求拉吉夫辞职,不得已,印度第九届大选提前举行。按规定,总理由国会人民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只要国大党在人民院的席位最多,无论是否过半数,总理都非拉吉夫莫属。拉吉夫非常自信,他夸下海口,如果国大党在人民院的席位不到半数,他就放弃总理职位。言下之意,国大党的席位必定能过半数。不料,选举结果公布,国大党的席位没有过半,拉吉夫不得已黯然离职。新的政党成立了联合政府执掌印度大权。然而,印度的局势不但没有稳定下来,反而变得更加混乱 。1989  1989 年12月2日, [[ 维·普·辛格 ]] 就任总理,不到一年,他就被迫辞职了。他的继任者钱德拉·谢卡尔的表现更加差劲,在总理的位子上坐了不到四个月,就在一片反对声中下台。为了稳定局势,1991年3月3日,印度总统 [[ 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 ]] 宣布解散人民院,重新举行大选。所有的政党都行动起来,他们积极开展准备工作,争取在议会获得更多的席位。在上一次选举中失利的国大党更是不甘落后,他们开展了无比细致的准备工作,决心要一雪前耻。 正所谓世事难料。1991年5月21日,国大党主席、大选的领导核心拉吉夫·甘地遇刺身亡,国大党陷入了危机。拉吉夫之死让国大党形成了巨大的权力真空。谁来接替拉吉夫完成接下来的大选?一时间国大党内一片混乱。印度大选很快就要开始了,在别的政党都在为竞选造势时,国大党还搞不清楚竞选的大方向。很多人都断言,国大党必败无疑,它很难保住其在议会中的席位。国大党急得焦头烂额,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国大党主席的继任者 。13  13 年来,国大党主席一职都是由 [[ 尼赫鲁·甘地 ]] 家族的人担任。一开始,国大党高层根据惯例,邀请拉吉夫·甘地的遗孀 [[ 索尼娅·甘地 ]] 担任主席,但正沉 浸在丧夫之痛中的索尼娅,根本无心过问政治,婉拒了国大党。无奈之下,国大党只好另觅人选。在一番激烈的党内竞争之后, ''' 纳拉辛哈·拉奥 ''' 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任国大党主席。   然而,党主席的位子并不好坐。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大选在即,而国大党却后方不稳。虽然拉奥已经就任党主席,但是对这个位子不死心的反对者比比皆是。怎样才能统一党内各派系的力量,集中全力应对大选呢?拉奥一筹莫展。拉奥觉得,这次大选是国大党重整旗鼓的好机会。因为他们在野两年,印度的政局就动荡了两年。   两年里,社会不稳,物价上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众苦不堪言。这与国大党执政时的稳定有序形成了鲜明对比。只要国大党打出“恢复稳定”的竞选旗帜,必然能得到很多选民的支持。这样的机会可遇而不可求,拉奥不想白白错过。不过,实事求是地说,大选的形势也不是对国大党完全有利。一些对手的实力也颇为不俗,比如印度第二大党印度人民党,他们的支持者主要是北方的高种姓印度教徒和城市中产阶级,选民数量众多,实力可观。   另一个对手全国阵线本来力量稍弱,但与左翼政党结成联盟以后,拥有了大批的选民。全国阵线是前总理辛格所在的政党,他们惯走低层路线,强调为低种姓和落后阶层谋福利,因此在低层民众中颇具影响力。经过两年的动荡,印度政坛几大政党的实力和选民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再也没有哪一个党派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几个政党各自为战,没有出现泾渭分明的两大阵营。因此,不到最后一刻,没有人能猜到大选的结果如何。这样扑朔迷离的形势在印度历史上极为少见,就连那些经验最丰富的政治家也判断不出结果。不久以后,大选结果揭晓。在人民院511个席位中,国大党获得251席,印度人民党获得119席,全国阵线67席,左翼政党48席。没有一个党派获得超过半数的席位,为了避免重新选举,尽快稳定局势, [[ 文卡塔拉曼总统 ]] 决定邀请席位最多的政党领袖出面组阁。 ''' 拉奥 ''' 是国大党议会党团的领袖,自然成为新任 [[ 印度总理 ]] 。1991年6月21日, ''' 拉奥 ''' 正式走马上任。 
=='''困境中的建树'''==
''' 拉奥 ''' 出任总理后,便是印度拥有最大权势的人了。然而,权势往往意味着责任,坐在总理的位子上,拉奥就必须为印度和印度人民操心。客观地讲,拉奥的处境很艰难,当时的印度,无论是政治方面,还是经济方面,都是困难重重,危机四伏。在政治领域,拉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议会内派系林立,竞争激烈。   由于国大党没有占据绝对优势,所以拉奥无法从国大党获得强有力的支持,他必须依靠其他政党组织 [[ 联合政府 ]] 。一旦所有反对党联合起来,拉奥的地位堪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拉奥树立了一种执政思想,那就是要尽量周旋于各党派之间,寻找各方面利益的契合点,摸索各方势力的底线,进而引导大家达成一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这个思想说来容易,真正落实却很难。   不过 ''' 拉奥 ''' 做得很好,他上任后处理的第一件事,便完美地贯彻了这一思想。这件事便是组织内阁。对拉奥来说,选择哪些人进入内阁,怎样安排职务,是关系全局的事。内阁成功,拉奥的政府便稳定;内阁失败;拉奥的政府便无法长久,因此必须慎重对待。拉奥明白,内阁是各方面利益的交汇之处,人员的安排代表着利益的分配。   只有让各方势力满意,内阁才能够正常运转。秉承着这种思路,拉奥成立了自己的内阁。人们发现,这个内阁囊括了各个派系的代表,从 [[ 印度教徒 ]] [[ 穆斯林 ]] ,从地方实权派到中央元老派,从地区代表到种姓代表。内阁中,各种势力都有自己的代言人,也都有自己满意的席位,从总体上看,各种势力的席位也是均衡的。   拉奥自己说:“内阁的组成体现了广泛的代表性,是稳妥、均衡的。”这是个好的开始,拉奥组织的内阁不仅减少了各派别之间的摩擦,也加强了自己的力量。不过,在派系纷争之外,拉奥政府还面临着别的难题,如民族、宗教、种姓等。在印度,这些问题曾经引发过一些恶性事件,甚至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稳定。在拉奥执政期间,这些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如同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般,威胁着安定的局面。有时,这些问题还有可能引发党派之间的冲突。因为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在宗教问题上存在分歧,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骚乱。   除了国家政务问题,拉奥还要妥善处理国大党内部的纷争。拉吉夫?甘地去世后, [[ 尼赫鲁·甘地 ]] 家族掌控国大党的时代告一段落。旧势力没落,新势力兴起,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必然少不了争权夺利。怎样保持国大党的团结,是拉奥面临的又一难题。另外,印度的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拉奥上台时,印度的外债高达720亿美元,不少债务已经到期,外汇储备却少得可怜,只够负担两个星期的进口贸易。无疑,如此困难的形势,对拉奥的执政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但是拉奥却从容不迫,把考验变成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好机会。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了印度的局面。 政治方面,他号召已经退出国大党的前党员,重返国大党,以此来增加国大党在议会的席位。同时,他积极开展国大党与其他党派的合作,共同应对艰难局势。拉奥还提出了一些能够迅速稳定形势的举措,如成立特别法庭,加强对不法分子的制裁;组织快速行动部队,应对武装暴乱等。经过种种行动,印度的政局稳定下来。   在经济方面,拉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经济自由化政策,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利率,控制通货膨胀;放宽对外贸易交流的限制;将银行等国家经营机构私有化;提高公司税,增加国库收入;削减军费等。拉奥很清楚,印度的经济困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可能轻易扭转,只能开些“猛药”,尽量减轻病痛。事实证明,这些“猛药”都是很有效的,拉奥改革为后来印度经济的腾飞打下了一个好底子。   在外交政策上, ''' 拉奥 ''' 延续了 [[ 尼赫鲁·甘地家族 ]] 的做法,非常重视不结盟运动。拉奥在任期间,印度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睦邻友好、合作互利的国际关系。拉奥的政策加强了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促进了和平、发展以及南亚地区的繁荣、稳定。拉奥倡导用谈判的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提出了解决国际冲突的新思路。  ''' 拉奥 ''' 非常注重发展与中国的关系。1991年12月,拉奥邀请中国 [[ 国务院总理李鹏 ]] 访问印度。李鹏前往印度前,拉奥专门发表声明,强调了两个国家的友谊,提出两国应该增进交流与合作,加强高层领导人互访,将友好的关系推向更高的层次。如此这般,拉奥做过很多有利于印度的事。他受命于危难之间,却力挽狂澜,成功地治愈了困扰印度多年的顽疾,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领导人。   人们钦佩 ''' 拉奥 ''' 的才华和天分,而拉奥却说:“不要妄图依靠什么天分,一切都是努力学习得来的。”拉奥一语道破了成功的秘诀。他出身农家,但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他曾经在 [[ 海得拉巴奥斯马尼亚大学 ]] [[ 孟买大学 ]] [[ 那加浦尔大学 ]] 三所学校就读,获得过理学和法学双学士学位。   拉奥还是一个文学家。他曾经用 [[ 印第安文 ]] [[ 马拉提文、泰卢固文 ]] 写小说,还把马拉提文的作品翻译成印第安文和泰卢固文。拉奥兴趣广泛,对多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猎,尤其是对印度哲学很有研究,他精通多门语言,曾经到英、美、德、意大利、瑞士、埃及等国家讲学。他举止文雅,风度翩翩,知识广博,谈吐不凡,很有学者风范。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拉奥还是个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他对计算机有着浓厚兴趣,每次出国访问,总要到当地的计算机市场去看看,了解一下当地最新的发展资讯。这番工夫没有白做,一讲起计算机的问题,拉奥总能说得头头是道。有一次,拉奥受 [[ 艾哈迈德讷加尔学院 ]] 的邀请,参加计算机课程的开学典礼,一高兴便讲起了自己对计算机领域一些问题的看法。他的知识翔实准确,观点新颖独到,令在场的专业人士大吃一惊。   拉奥还获得过 [[ 列宁格勒勋章 ]] [[ 阿根廷最高国民奖圣·马丁勋章 ]] ,得到过 [[ 斯里兰卡特斯瓦拉大学 ]] 授予的 [[ 荣誉博士 ]] 学位。可以说,拉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物,如果他没有从政,也许会是一个出色的艺术家。不过,从政是拉奥的最佳选择,因为他在这方面的才华远胜于其他。与拉奥打过交道的人都很清楚,拉奥生来就是做政治家的料,他很少站在与别人敌对的立场上,总能妥善地保护自己。在党内,他不加入任何派系,在党外,他有办法得到反对党的认可与尊重。他最擅长协调,能让所有人都接受他。这种为人处世的姿态帮助拉奥在政坛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在政界干了几十年,几乎从来没有遇到过大的危险,被称作是“政坛常青树”。不过,是人总会犯错误。对一个政治家来说,一次错误就足以致命。 
=='''受贿之罪'''==
 2000年9月29日, [[ 印度特别法庭 ]] 开庭审理 [[ 拉奥贿赂案 ]] ,曾经执掌印度大权的前任总理成为受审的犯人。导致拉奥被审的案件发生在1993年。当时,拉奥的国大党与其他政党在某个问题上存在分歧,反对党认为拉奥在经济政策、教族利益及个人经济问题上犯了错误,提出了不信任案。这对拉奥来说很危险,只要不信任案被通过,那么他必须离开总理的宝座。   而当时国大党在议会的席位不足半数,很有可能无法阻止不信任案的通过。为了渡过难关,国大党游说了一些地方性小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最后,国大党以265票反对251票赞成的微弱优势否决了不信任案,拉奥再次渡过了难关 。1996  1996 年5月,拉奥从总理的位子上退了下来,他离职不到一个月,印度 [[ 中央调查局 ]] 就提出了指控,罪名是贿赂。中央调查局宣称,在1993年的不信任案投票时,某个地区性小党的四名议员收受了国大党的贿赂。事实上,中央调查局早就开始调查此事了,不过一直没有取得足够的证据。   后来四名受贿人之一的 [[ 赛伦德拉·马赫托 ]] 主动出面作证,案件才有了突破性进展。马赫托承认接受了贿赂,收取了500万卢比。中央调查局顺藤摸瓜,在旁遮普国家银行找到了其他三人收受的赃款。开庭当天,法庭人山人海,媒体十分关注案件的进程。法官当庭宣布,拉奥的行为触犯了 [[ 《反腐败法》 ]] ,构成了贿赂和非法同谋罪。同时被定罪的还有拉奥的手下 [[ 布塔·辛格 ]] ,其他被同时起诉的官员由于证据不足,无法定罪 。10  10 月11日,法庭公布了判决, ''' 拉奥 ''' 被判处三年监禁,并处20万卢比的罚金,折合约4000多美元。法庭同时还宣布,拉奥可以保释,保释金为20万卢比。拉奥不服判决,以证据不足为由,向 [[ 德里高等法院 ]] 提起上诉。2002年3月15日,高等法院宣布,撤销特别法庭的初审判决。   拉奥终于免除了牢狱之灾,但是,他的心情却不怎么样。堂堂的前任总理走上法庭受审,并在初审中被判有罪,这在印度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 ''' 拉奥 ''' 觉得自己简直倒霉透顶,半年之内,先后被迫放弃 [[ 总理 ]] [[ 国大党主席 ]] [[ 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 ]] 的职位,最后竟然成了犯罪嫌疑人,实在是荒谬。   事实上,拉奥沦为被告,不是毫无征兆的。他在任期间,多次卷入腐败丑闻,只不过由于大权在握,才免于被审查的命运。他失去权势后,警察自然会找上门来。说到底,从天堂掉到地狱,是因为没有了权力。   让拉奥的命运发生如此剧烈转变的,还得从“哈瓦拉”案件说起。1991年,印度中央调查局在调查一起恐怖案件时,注意到了一个叫 [[ 简恩 ]] 的人。警方在搜查简恩的住宅时发现了一本日记,日记的内容令人震惊。这本日记上清楚地记录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某跨国集团向印度高级官员行贿的过程,过程记载得非常详细,不单涉及官员的姓名、职务、行贿地点,还涉及具体的贿赂金额。   警方粗粗一算,就发现行贿金额高达亿卢比,涉案官员超过百人!办案警察惊呆了,这是一起罕见的受贿大案!中央调查局迅速展开了调查。结果表明,这是一个跨国偷汇集团,集团成员在国外获取外汇后进入印度,在一个名叫 [[ “哈瓦拉” ]] 的地下交易市场销赃,将外汇换成印度卢比。然后,他们用巨额赃款贿赂官员,打通关系,以期获取经济合同,然后赚取利润。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偷汇集团用巨额资金行贿,从官员那里获取的并不是什么非法暴利,而是正常的经济合同。这是为何呢?   原来,由于印度政府对经济采取的是比较严格的控制和干预政策,商人要想获得交易额较大的商业合同,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的许可,这种经济制度成为腐败问题的一大根源。某些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如资产评估、征收税收、发放证件、分配物资、批准公司、批准工作、接受供应等部门,行贿受贿现象非常普遍。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和外贸领域,腐败问题更加突出。   政府的公共权力逐渐演变成官员谋私的权柄。印度中央反贪污委员会的报告里指出:“人人感到如不行贿则寸步难行。”天长日久,社会各行各业也不得不接受了行贿这种“常规性”的工作方式。由此可以想象印度腐败的严重程度。在印度,腐败问题已经存在了上千年,古代史诗巨著 [[ 《罗摩衍那》 ]] [[ 《摩诃婆罗多》 ]] 中,就有不少关于腐败的故事。从史诗巨著成书的年代,到20世纪末,印度一直为腐败问题所困扰。 
=='''引火烧身'''==
[[ “哈瓦拉”案件 ]] 被国外媒体称作是“印度百年最大腐败丑闻”,这一点也不为过。此案涉及了大量高级官员,职位之高,数量之多,案件之漫长波折,涉案金额之巨,都令人瞠目结舌。最初,“哈瓦拉”案件的调查工作进展得很顺利,因为 [[ 简恩 ]] 日记上清楚地记录了行贿受贿的全过程。虽然简恩矢口否认这本日记的真实性,但是简恩的口供对案情进展并无多大影响。但是慢慢地,办案人员清楚地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尤其是来自上层的阻力。案件的进展开始变得缓慢,甚至几乎停滞下来 。1992  1992 年,“哈瓦拉”案件终于开庭审理了。中央调查局起诉了“哈瓦拉”案件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夏莱马,最终法庭判定他犯有受贿、渎职和财产不明罪。就在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官员被审判时,案件又陷入了僵局。很长一段时间,案件没有任何进展,反而有一批中央调查局、国家税务、海关及审计方面的官员被解职,甚至一些倾向彻查案件的法官也被迫辞职。“哈瓦拉”案件又进入冰封期 。1995  1995 年,印度人民党主席 [[ 拉尔克里希纳·阿德瓦尼 ]] 、国大党分离派领导人 [[ 阿尔宗·辛格 ]] 和前副总理 [[ 拉尔·德维 ]] 及三名内阁部长走上了被告席,还有一些政要被迫辞职。经过审理,特别法庭作出宣判,在长达七十页的判决书最后,宣布证据不足,指控不成立。   在舆论的一片哗然声中,“哈瓦拉”案宣告终结。“哈瓦拉”案一波三折,调查工作困难重重,可以肯定在背后千方百计阻挠案件进展的势力非常强大。到底是什么人阻挠了案件的调查,又是在什么人的授意下,案件突然有了结果呢?印度人怀疑地盯着每一位政要,渴望找出问题的答案。   慢慢地,公众的视线集中到了印度总理拉奥身上。拉奥自上台以来,在金钱方面的名声一直不好。对于国大党的领导人和内阁部长们的腐败问题,拉奥政府从来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真正追究。这样的态度让人们忍不住怀疑,“哈瓦拉”案的一波三折是否与拉奥有关系呢?这个问题无人能够解答,但是很快,人们肯定了另一点,那就是“哈瓦拉”案在拖延了四年之后,突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必然与拉奥有关。可是拉奥为什么一反常态,开始对腐败现象采取强硬措施呢?原来,这种态度的转变与竞选有关 。1996  1996 年是印度大选年,各种政治势力从1995年下半年就开始为选举做准备。上一届选举中,国大党未能取得议会的半数席位,五年来虽然是议会中势力最大的党派,但日子并不轻松,经常需要面对其他党派的联合攻击。因此,国大党非常重视这次选举。他们制定了两个目标:保住总理宝座,扩大国大党在议会的席位。这两个目标有些艰难,几年来,国大党的实力一直在减弱,而他们的对手印度人民党的力量却在增加。   怎样才能赢得大选,让国大党上下极为头疼。这时,拉奥想出了一个办法——顺应民意,彻查“哈瓦拉”案。此举有两大好处,一是能够趁机表明国大党反腐败的态度和决心,赢得选民的支持;二是借机将别的党派的重要人物搞垮,减少竞争对手。后一条很容易成功,因为没有谁是真正干净的,有心无心,都定能抓住对手的小辫子,一举将其击倒。拉奥开始行动起来,并成功地将 [[ 印度人民党 ]] 主席 [[ 拉尔克里希纳]]? [[ 阿德瓦尼 ]] 等人送上了法庭。   但是,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却没有实现。此前拉奥表现得太糟糕了,他突然改变对待腐败问题的态度,只能招致别人的怀疑。国大党已经失去了民心,不是靠这样的小把戏就能挽回的。1996年5月,大选结果公布,国大党不仅没有取得过半数的绝对优势,还失去了人民院(议会下院)第一大党的位置。相反,被拉奥精心算计的印度人民党,不但没有受损,反而超越国大党,占据了人民院最多的席位。   专家分析,国大党竞选失利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就自身的实力而言,国大党确实衰弱了,几年来,内斗不休,组织涣散,如何比得上正处在上升阶段的印度人民党?这一点上,拉奥并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人,国大党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增加党内的凝聚力,但拉奥没有做到。   另一方面, ''' 拉奥 ''' [[ 国大党 ]] 的政策让选民很不满。拉奥改革并没有给下层民众带来实惠,因此失去广大基层选民的选票几乎是必然。同时,在所有选民都极度关注的腐败问题上,拉奥的表现也不能令人满意。他多次纵容国大党成员的腐败行为,让选民失望透顶。拉奥在大选前夕彻查“ [[ 哈瓦拉 ]] ”案也不是完全有利,虽然打击了对手,但案件最终牵扯到了拉奥内阁部长的头上,那简直就是引火烧身,得不偿失。事实证明,拉奥确实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1996  1996 年1月18日,就在十多名中央高官被起诉后的第三天,拉奥被指控与“哈瓦拉”案件有关。这是印度人民党的反击,他们宣称,拉奥曾经收受了3500万卢比的贿赂,关于此事 [[ 简恩 ]] 曾在1995年3月供认不讳。接下来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   印度人民党出招的第二天,国大党发言人发表声明对此事予以否认;第三天,反对党发表声明要求拉奥辞职,因拉奥牵扯到了案件之中,他只有辞职才能保证中央调查局展开公正的调查。随后,最高法院发表声明,无论案件涉及的官员处于什么位置,官职有多大,都要一查到底,一旦取得证据,马上提起公诉。   第六天,拉奥授权某位政府发言人发表声明,对印度人民党的指责予以回应,否认自己曾经从简恩处收取贿赂,也没有示意他人代为收受。同一天,中央调查局发言人对外声称,1995年3月,简恩确实做出过拉奥受贿的口供,并且留有录音,但是,简恩的日记上并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单独的口供是不能作为证据的,中央调查局只能根据日记这一书面证据提出指控。就这样,因为录音“未经证实”,拉奥逃过了一劫。   虽然中央调查局没有提起公诉,但拉奥却也名誉扫地。随后,国大党大选失利,1996年5月,拉奥不得不辞去了总理的职务。9月,拉奥又辞去了国大党主席的职务。同年12月,拉奥辞去身上的最后一项任职——国大党议会党团的领袖。本想可以就此远离“哈瓦拉”案件的梦魇,但最终拉奥还是没有逃过被审判的命运。   离开总理职位不久,他就被中央调查局就另一起行贿案起诉,前总理不得不走上被告席。虽然最终拉奥得以免除刑罚,但他的遭遇在印度政坛是很少见的。印度独立后,除了短暂的动荡期,当权人物大都能够执掌政权长达十几年,像拉奥这样结束他的政治生涯,实属罕见。
[[File:666301.jpg|缩略图|中|550px|[http://p1.so.qhmsg.com/bdr/_240_/t011ba322cc747100d6.jpg 原图链接]
[http://www.gmw.cn/content/2004-12/26/content_154763.htm 图片来自光明网 ]
<ref>[http://www.gmw.cn/content/2004-12/26/content_154763.htm 印度前总理 [[ 拉奥 ]] 在新德里逝世,享年83岁]2004-12-26 </ref>]] 2004年12月23日,拉奥因为心脏病离开了人世,国内外对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瑕不掩瑜,拉奥对印度的政治、经济的贡献值得肯定。他曾经的财政部长、现任的印度总理 [[ 曼莫汉·辛格 ]] 出席了拉奥的葬礼,印度全国降半旗为拉奥致哀,政府决定一周内不进行任何官方行动,以表示对拉奥的悼念。中国 [[ 国务院总理 ]][[ 温家宝 ]] [[ 美国总统布什 ]] [[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 ]] 等许多国家的政府领导人致电函表示哀悼。拉奥享年83岁,比起甘地家族两代遇刺的总理,拉奥的人生算是善终了,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却是在遗憾中结束的,他纵横政坛几十年,经历无数挑战,一度权倾一时,下台后却被官司纠缠,这样的遭遇当属凄凉了。
=='''参考资料'''==
1,42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