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增加 8,185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big> '''
|-
|
 [[ File:U=2045922975,2303293032&fm=15&gp=0.jpg |缩略图|居中|[ http://i.serengeseba.com/uploads/i_1_2045922975x2303293032_15.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view?q=%E8%8C%83%E5%AD%97&src=srp&correct=%E8%8C%83%E5%AD%97&ancestor=list&cmsid=19d860f43dc9a1440b91d65f8c65411f&cmras=6&cn=0&gn=0&kn=10&crn=0&bxn=0&fsn=70&cuben=0&pornn=0&manun=0&adstar=0&clw=282#id=513c4b7cc381349af8b27c85dc5fb532&currsn=0&ps=64&pc=64 来自 360 的图片]]]
|-
| align= light|
|}
范(拼音:f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范"和它的繁体原是不同意义的字。简体"范"始收录于《说文解字》,从艸(草)泛声,意思是草名,又作姓氏。"范(繁)"始见于战国文字,也是形声字,《说文》认为从车,[[笵省声]]。本指一种出行时的祭祀。古代文献中多用来表示模子、法则。古有范、范(繁)二姓,作为姓氏,两字不能混为一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拼音;
fàn
 
繁体;
范(模范;范围;防范)
 
部首;
 
五笔;
AIBB
 
仓颉;
TESU
 
郑码;
EVYY
 
笔顺;
横、竖、竖、点、点、提、横折钩、竖弯钩
 
字级;
一级(编号:1010)
 
平水韵;
上声·二十九豏
 
总笔画;
3+5
 
四角码;
4411₂
 
统一码;
8303
 
注音字母;
ㄈㄢˋ
 
造字法;
形声字
 
字形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文字源流'''==
"范"实际代表了汉字简化以前的两个字:"范"和"〔乙组图11〕"。所以现代的"范"字,就包含了原来这两个字的意义。
 
"范"字始见于篆文(甲组图1),属于形声字,上部的"艸"作形旁,"艸"即草,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植物有关;下部的"泛"作不表意的声旁,"泛"是泛滥的意思。这个以"艸"为形旁的"范"字意义比较简单,《说文解字》解释为草名,也是一个姓氏。
 
"范"字的繁体字"乙组图11",《说文解字》曰:"范(乙组图11),范軷也,从车范省声,读与犯同。""軷"是道路之神的称谓。"范(乙组图11)軷"指出行时祭祀道神则。可见"范(乙组图11)"字就其本义而言,实乃表祭祀道神之专用词。古人有事出行(指征伐、巡狩及聘会等大事),必祭祀道神,以保佑免除途中险阻。《说文解字》在"軷"字头下的说解是:"出将有事于道,必先告其神,立坛四通,[[树茅]]以依神,为軷。既既祭軷,轹于牲而行,为范(乙组图11)軷。《诗》曰:'取羝以軷。'从车犮声。""轹于牲而行为范(乙组图11)祓"(轹者,"车所践也"),即指驾车辄过土坛祭牲,祭毕即可策马前行。过程中驾车辗过祭牲为主要关节,故范(乙组图11)字、軷字之形符为"车"。祭道神是于道中封土为坛,树立茅束以为道神凭依,以犬、羊为祭牲,置土坛之上,祝祷后,驾车辗过土坛祭牲,再以酒洒于两边车轮及轼前之"軓"(即轼前的车板),作为奠祭。"轹于牲而行为范(乙组图11)祓"(轹者,"车所践也"),即指驾车辄过土坛祭牲,祭毕即可策马前行。过程中驾车辗过祭牲为主要关节,故"范(乙组图11)〔乙组图11〕"字、"軷"字之形符为"车"。
 
"范(乙组图11)"字的声符,《说文解字》分析为"笵省声"。鉴于《说文》中之"省声"历来多遭非议,此处以"省声"表"范(乙组图11)"字的声符构成,就难免会引起质疑。愚以为对待"省声"应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态度,对某一"省声"字未经考证认清,不宜轻率否定。《说文》所收泛、范、笵、范(乙组图11),均从"㔾(或作⎘)"得声,"㔾"甲、金文未见,小篆作〔图A〕,隶变作"㔾",上古音为谈部匣纽,今音hán,按理既同为从得声,早期当为同音,但《说文》中之范、笵为"泛声","范(乙组图11)"则为"笵省声",说明原从琶得声之泛、范、笵、范(乙组图11),因时代变迁,至后世(起码到汉代)已不读为早期之"谈、匣、上",而读为"谈、滂、去",韵母相同,声母则由原来的牙音(舌根音)变为唇音,今音fàn。"笵省声"与"读与泛同"起相互补充作用,"读与泛同"为单纯标音,"范省声"则兼表"㔾、泛"二字由先秦至汉代的音变情况。"笵省声"除反映音变情况外,还反映形声字构成之合理性与形、声二符配搭之简省情况。因"范(乙组图11)祓"之仪之主要关节为车辗祭牲,故"范(乙组图11)"之形符为"车",而其声符则为"笵"。"笵"是由模范(乙组图11)(模子)引申为"法"、程式、仪式之意,故范(乙组图11)祓之范(乙组图11)之声符"笵",既是表音,同时兼有受义作用,此亦"笵省声"之深意所在。再者[[形声字]]之形符声符原都是由独立之字组成,形符是车,声符必须是"笵",因为"㔾(⎘)"因时代变迁不仅音读与"泛"有别,同时也不单独算其为字(只作偏旁部首)。范(乙组图11)字之声符只能是"笵",如直接将形旁声旁合二为一则又嫌繁复。为简化于是省三点水而成"范(乙组图11)",此即"范(乙组图11)"字形体构成之缘由。也说明许慎析"范(乙组图11)"为"笵省声"之可信。
《说文解字》对"范(乙组图11)"的解释是一种祭祀仪式,不过,经籍中所见之"范(乙组图11)"大多与这种仪式无关。"范(乙组图11)"常用作一种制造东西的模子,一般认为是"法也"之"笵"的通假。制造模子的材料不同,模子也就有了不同的名称。木制的模子叫"模",竹制的模子叫"范(乙组图11)",土制的模子叫"型"。一个模子造出来的东西,当然都和模子一个样。这个模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榜样]],一个典型。所以这三个字都引申出榜样的意思,如"模范","模"和"范"都是榜样的意思,是同义词。"范文"就是作为榜样的文章。"示范"就是做出一个榜样来。用模子造东西,是出不了模子的范围的,模子实际上就是一种范围。所以"范"字就由模子的意思,引申出范围的意思。这里,"范"和"围"是同义词,都是指一种指定的圈子。
"范(乙组图11)"字的简化字为"范"。"范(乙组图11)"与"范"仅为同音,于义则毫无关涉。"范(乙组图11)"字的简化,1956年《汉字简化草案》初简为"图B",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始定为"范"。范(乙组图11)、〔图B〕、笵、范,[[古均]]可通用,如"洪范(乙组图11)",今版《尚书》作"洪范(乙组图11)",《古文尚书》作"鸿范",晋,张平子碑(永和四年)作"洪"。"模范(乙组图11)"之"范(乙组图11)"本应作笵,而经籍多假"范(乙组图11)"为"笵"。《玉篇》"笵"下曰:"音范,楷式也,与范(乙组图11)同。""范(乙组图11)"下曰:"法也。"即以范(乙组图11)为笵。又如《礼记·礼运》:"范金合土。"又《少仪》:"祭左右轨范乃饮。"《荀子》:"形范正金锡美。"汉刘衡碑:"师训之范。"。以上各例皆假范为范(乙组图11)。
"范(乙组图11)"本皆应为"范",因长期假范(乙组图11)为范,约定俗成,原"范"之义已融入"范(乙组图11)"字之中,使范(乙组图11)字之主要义项变为模范(乙组图11)、规范(乙组图11)之义,故《隶释》于刘衡碑下注曰:"以范为范(乙组图11)。"由此可见《汉字简化方案》将范(乙组图11)简化为范,并非臆造,而是古已有之。至于《汉字简化草案》以"图B"代"范(乙组图11)",这不算简化,实际是同字,因为汉隶"艸(艹)""竹"不分,多有混同。范(乙组图11)简化为范,同时也是将范(乙组图11)、范合并为一字,减少了常用字数,有便文化普及。合并后原"范(乙组图11)"字之主要义项则归并到"范"字之中。至于原范(乙组图11)字之本义"范(乙组图11)祓",则因这一礼俗早已废而不用,只要能让其保留于史料之中,即无大碍。原"范"字的本义为名,何谓"范草"亦早已湮而不闻,剩下的主要是姓范之范,此种专用义与普通义如模范、规范等也不致混淆。这样在日常应用中就不会因"范(乙组图11)""范"合并而产生歧义和辨识上的困难。<ref>[ 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8%8C%83 范],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20,8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