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853
次編輯
變更
壶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壶 </big> ''' |- | File:T014157dec5566576e3.png|缩…”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壶 </big> '''
|-
|
[[File:T014157dec5566576e3.pn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4157dec5566576e3.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75653&sid=715219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壶,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hú,[[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
本义指一种装盛液体的大肚容器,古时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引申可指古代宴饮宾客时娱乐的器具、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壶
拼音;
hú
部首;
士
郑码;
bwka
字级;
一级字、常用字
平水韵;
七虞 平声
注音;
ㄏㄨˊ
结构;
上下结构
总笔画;
10
统一码;
基本区 U+58F7
仓颉码;
gblm
四角号码;
40105
笔顺编号;
12145251221
繁体字;
壶
=='''字源演变'''==
壶,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酒壶之形,上为盖,下为底座,中为腹,有的带耳。从形音义各方面考察可知,器物的"壶"仿自植物果实"葫芦"之形,音、义因之。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大致相似,或从"艸形"(双手),或从"金";文例有"尊壶""宝壶""旅壶""媵壶""饮壶""醴壶"等。小篆形体由甲骨文、金文字形演变而来,写作"图9",还带酒壶之形;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已看不出酒壶之形。现代汉字简化时,"壶"据草书简作"壶"。
本义指一种装盛液体的大肚容器,古时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荀子·劝学》:"不道(遵循、实行)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飡(同'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引申也指古代宴饮宾客时娱乐的器具,将矢投入壶中叫"投壶"。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凡壷之属皆从壷。户吴切
说文解字注
昆吾圜器也。
缶部曰:古者昆吾作陶。壷者,昆吾始为之。《聘礼》注曰。壷,酒尊也。《公羊传》注曰: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壷。反之曰方壷。有爵饰。又丧大记狄人出壷,大小戴记投壶,皆壷之属也。
象形。
谓{ᔲ士}。
从大象其葢也。
奄下曰:葢也。大有馀也。户姑切。五部。凡壷之属皆从壷。
康熙字典
壶
同壷,与壸别。
壷
古文:。
《广韵》戸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胡。夏商曰尊彝,周制用壷,有方圜之异。《仪礼·燕礼》:卿大夫用方,直方为义也。士旅食用圜,顺命为宜也。《左传·昭十五年》:晋荀跞如周葬堇后,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壷。
又官名。《周礼·夏官》:挈壷氏掌挈壷以令军井,凡军事,悬壷以序聚㟄。
又《礼·投壷注》:诸侯卿大夫士皆用之。
又唾壷。《晋书·王敦传》:敦酒后辄咏魏武乐府,以如意击唾壷为节。
又壷芦,瓜属,俗作葫。《诗·豳风》:八月断壷。《鹖冠子·学问篇》:一壷千金。
又地名。壷关,在上党,古黎侯国。《前汉·武五子传》:壷关三老茂上书。
又壷头,在崇阳县北。《后汉·马援传》:援征五溪蛮,至下巂,卒于壷头,卽此。《礼·檀弓》:战于台骀。《注》台当作壷。
又山名。壷口山,在河东猗氏。《书·禹贡》:[[旣载壷口]]。
又三壷。《王子年·拾遗记》:东海中三山,一方壷,则方丈也,二蓬壷,则蓬莱也,三瀛壷,则瀛州也。
又姓。晋大夫采邑,因为氏,见《统谱》。
又壷丘,复姓。
又叶呼古切,音虎。《宋玉·招魂》: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赤蚁若象,元蠭若壷些。
又叶羊洳切,音预。《魏·邯郸淳·投壷赋》:敬不可久,礼成于霈,乃设大射,否则投壷。
《说文》:昆吾圜器也。徐曰:昆吾,纣臣,作瓦器。<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5%A3%B6 壶],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壶 </big> '''
|-
|
[[File:T014157dec5566576e3.pn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4157dec5566576e3.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675653&sid=715219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壶,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读作hú,[[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
本义指一种装盛液体的大肚容器,古时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引申可指古代宴饮宾客时娱乐的器具、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壶
拼音;
hú
部首;
士
郑码;
bwka
字级;
一级字、常用字
平水韵;
七虞 平声
注音;
ㄏㄨˊ
结构;
上下结构
总笔画;
10
统一码;
基本区 U+58F7
仓颉码;
gblm
四角号码;
40105
笔顺编号;
12145251221
繁体字;
壶
=='''字源演变'''==
壶,象形字。甲骨文字形像酒壶之形,上为盖,下为底座,中为腹,有的带耳。从形音义各方面考察可知,器物的"壶"仿自植物果实"葫芦"之形,音、义因之。金文形体与甲骨文大致相似,或从"艸形"(双手),或从"金";文例有"尊壶""宝壶""旅壶""媵壶""饮壶""醴壶"等。小篆形体由甲骨文、金文字形演变而来,写作"图9",还带酒壶之形;隶楷文字由小篆演变而来,已看不出酒壶之形。现代汉字简化时,"壶"据草书简作"壶"。
本义指一种装盛液体的大肚容器,古时主要用于盛水、盛酒等。《荀子·劝学》:"不道(遵循、实行)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春黍也,以锥飡(同'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引申也指古代宴饮宾客时娱乐的器具,将矢投入壶中叫"投壶"。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昆吾圜器也。象形。从大,象其盖也。凡壷之属皆从壷。户吴切
说文解字注
昆吾圜器也。
缶部曰:古者昆吾作陶。壷者,昆吾始为之。《聘礼》注曰。壷,酒尊也。《公羊传》注曰:壶,礼器。腹方口圆曰壷。反之曰方壷。有爵饰。又丧大记狄人出壷,大小戴记投壶,皆壷之属也。
象形。
谓{ᔲ士}。
从大象其葢也。
奄下曰:葢也。大有馀也。户姑切。五部。凡壷之属皆从壷。
康熙字典
壶
同壷,与壸别。
壷
古文:。
《广韵》戸吴切。《集韵》《韵会》《正韵》洪孤切。$音胡。夏商曰尊彝,周制用壷,有方圜之异。《仪礼·燕礼》:卿大夫用方,直方为义也。士旅食用圜,顺命为宜也。《左传·昭十五年》:晋荀跞如周葬堇后,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壷。
又官名。《周礼·夏官》:挈壷氏掌挈壷以令军井,凡军事,悬壷以序聚㟄。
又《礼·投壷注》:诸侯卿大夫士皆用之。
又唾壷。《晋书·王敦传》:敦酒后辄咏魏武乐府,以如意击唾壷为节。
又壷芦,瓜属,俗作葫。《诗·豳风》:八月断壷。《鹖冠子·学问篇》:一壷千金。
又地名。壷关,在上党,古黎侯国。《前汉·武五子传》:壷关三老茂上书。
又壷头,在崇阳县北。《后汉·马援传》:援征五溪蛮,至下巂,卒于壷头,卽此。《礼·檀弓》:战于台骀。《注》台当作壷。
又山名。壷口山,在河东猗氏。《书·禹贡》:[[旣载壷口]]。
又三壷。《王子年·拾遗记》:东海中三山,一方壷,则方丈也,二蓬壷,则蓬莱也,三瀛壷,则瀛州也。
又姓。晋大夫采邑,因为氏,见《统谱》。
又壷丘,复姓。
又叶呼古切,音虎。《宋玉·招魂》:幸而得脱,其外旷宇些。赤蚁若象,元蠭若壷些。
又叶羊洳切,音预。《魏·邯郸淳·投壷赋》:敬不可久,礼成于霈,乃设大射,否则投壷。
《说文》:昆吾圜器也。徐曰:昆吾,纣臣,作瓦器。<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5%A3%B6 壶],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