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三年,王珪病卒,年六十九,追赠吏部尚书,谥曰“懿”。
== 三旨相公王圭 ==
王珪后曾经做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母亲去世守丧,丧满复为学士,兼侍读学士。北宋嘉祐末年(1063),仁宗想立皇子,中书召王珪作诏书,王珪说:“此大事也,非当面受旨不可。”第二天上朝,试探性地问:“全国关注立太子之事已经好长时间了,难道真的是出自您的本意吗?”仁宗说:“朕主意已定。”王珪再拜贺,才退下起草诏告,因此得到仁宗的欢心。而后,仁宗皇帝在宝文阁设宴招待群臣,亲自作飞白书分赐给侍臣,命王珪题写年月姓名。再一次宴请时,又命王珪作序,皇帝把自己所用的笔、墨、砚都赏赐给了王珪。
英宗立,当撰先帝谥号,王珪说:“自古以来,下等人不能为高贵之人、年幼人不能为长辈写悼念文辞,只有天子可以作悼词。同时,制作悼文都在室外,好像云受命于天。近些年,规矩虽有改变,也只有词臣才可撰议,一般官员不得参与。请下令两方面共同商议。”
当初,王珪只知道根据皇上的意思作诏,就有人不满,在皇帝面前告王珪的状。英宗不以为然,在位第四年,召王珪至蘂珠殿,传诏令让王珪兼端明殿学士,并赐给他盘龙金盆,并告诉他:“这个职位,向来都有谗言围绕,朕如今对你一点猜忌都没有。”王珪答谢说:“如果不是陛下圣明,臣离死就不远了。”
元丰年间改官制,王珪由礼部侍郎超授银青光禄大夫。元丰五年(1082),恢复唐初的三省制度,设三省长官。王珪官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是为左相;以蔡确为右仆射。是为右相。神宗原本认为御史大夫一职,非司马光不可。王珪乘机便献上平西夏之策,神宗因此没有再提召回司马光。而宋军此次在永乐城与西夏作战,大败而归,死了十余万人,这都是由王珪引起的。
元丰八年(1085),神宗皇帝重病缠身,王珪对皇太后说:“请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继位,即是哲宗。哲宗封王珪为金紫光禄大夫、岐国公。
哲宗元祐五年(1090),王珪卒。享年67岁。宋哲宗停朝五日,赐其家人金帛五千,赠太师,谥文恭,赐寿昌甲第。
王珪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无所建树。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只要不做事,就永远不会犯错”,凡事都要顺承上层旨意,就不会出错。居相位十六年,以其上殿进呈,云“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云“已得圣旨”,因此被称为“三旨相公”。王珪用这种明哲保身、谨慎小心的处世方法来保护自己,不顾误国误民,一事无成。
'''三旨相公王圭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