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變更

前往: 導覽搜尋

明明德

增加 11,197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明明德</big> ''' |- | File:明明德.jpg|缩略图|居中|…”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明明德</big> '''

|-

|
[[File:明明德.jpg|缩略图|居中|[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www.yydjw.gov.cn%2FUpload%2Fimage%2F20190513%2F1557747690705917.jpg&refer=http%3A%2F%2Fwww.yydjw.gov.cn&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40913956&t=a320dec66dcff327ca6528b6492d1106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98%8E%E6%98%8E%E5%BE%B7&step_word=&hs=0&pn=0&spn=0&di=9889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513368848%2C2239515616&os=469140590%2C3302894664&simid=2513368848%2C2239515616&adpicid=0&lpn=0&ln=1496&fr=&fmq=163832191714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copy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www.yydjw.gov.cn%2FUpload%2Fimage%2F20190513%2F1557747690705917.jpg%26refer%3Dhttp%3A%2F%2Fwww.yydjw.gov.cn%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jpeg%3Fsec%3D1640913956%26t%3Da320dec66dcff327ca6528b6492d1106&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yy13o_z%26e3B25e_z%26e3BvgAzdH3FH54jAzdH3FIg1jxAzdH3Fgjoftgu5AzdH3Ft1AzdH3FdbdmAzdH3Fvswfft1AzdH3Fnl&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 来自 百度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彰明、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意谓“光明的”;连起来是说,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明明德是儒学三纲之一。 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中文名''':明明德

'''释义''':人要[[弘扬]]内心的善良光明的德性

'''出处''':《[[礼记·大学]]》

'''类属''':[[儒学]]三纲之一

=='''出处'''==

“明明德”出自《礼记·大学》,此篇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面的“明明德”三个字,是整篇《大学》的灵魂。那么“明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言之就是指就是要达到慧明其德、智明其德,内明其德、外明其德的境界。就是性和命的性命双修。

=='''含义'''==

'''明的本义'''

“明”字的本义,是明亮,清晰明亮,与昏、暗相对。

《[[说文解字]]》:“明,照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曰明”。《[[国语•周语]]》:“明,精白也。”这个明,指处在精细而透白,也是说明性光的状态,是描述性光状态下的明。《[[尚书•洪范]]》:“视曰明”。《[[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告诉我们东方有一颗明亮的启明星,在黎明清晨的时候肉眼可以看到,她的光昭示着天快亮了。

'''释义'''

在《大学》里,连续使用了两个“明”字,阐释对德的认识和这个德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这里的第一个“明”字,是指在理论和方法上,要掌握和实践修身的德道修养。针对自己内环境当中的心灵,没有发出光,没有产生明,而进行学习与实践,全面地去明白修养德道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个“明”字,是具体地指明德的关键属性和应当达到的状态。什么叫“明”呢?应当是心明!我们修身要达到使内环境当中的心的礼德——这个火德,真正充足,首先要使心的这个德性品格要充足,具备承载丰富的德能,火德的能量,能够承载得了。当火德的能量达到一定的量级,而心中礼德的品格,又具备承载和转化产生光明的作用的时候,心胸宽阔,无私无欲,或者说这种私和欲被道德所规范,符合自然对人的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之下,礼德就产生了光明的效果。心中的光明,既能照亮自己的人生之旅,又能用这个光明释放出来去帮助别人。当然,首先是对自己的家形成影响。“修之家”,在家里表现出充分的孝道,要孝敬父母,祭祀死者,兄弟之间要体贴,表现出孝悌之德的悌。女性也是同样的,要都达到这个家庭的德性能量,光明朗照一切,朗照一家每个人的心灵。在这个基础上,去造福于社会,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大学问,真学问。这个学问,首先要能够明德,用心光朗照自己的身国。掌握和具备完整的德心、德性,内环境的这种德性品格、德性能量,都具备五德,进而达到没有哪一种德性缺乏的状态,也就是五德圆明,那就更完美。 

“明”,也可用象意的办法进行解释。“明”,是指的太阳和月亮的光明,是要求和强调做学问的人,进行教育工作的人和接受教育的人,要学习太阳和月亮的精神!要学习太阳,在高高的天空上,无私地自燃,燃烧自己,为万物而照明。他没有什么回报的索取,没有什么获得人类和万物报恩的思维,而无私地自燃,为万物和人类贡献他的光明。要学习月亮无私无欲地反照,将太阳的光华、光明,毫无保留地反照出来,并且将自身的能量也奉献在其中,为万物照明镜;使我们地球上的万物、人类,都能承受到她接受太阳以后转换出的这个阴柔的光明。学习了太阳和月亮这两种无私无欲的根本精神,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明明德”的状态,这也是达到我们身中、心中这个德性品格、德性能量,能够点燃、能够发射光明的关键。这个过程,就是使人们修心炼己,使人们在做学问的过程当中,要实践像太阳和月亮那样无私无欲,奉献能量不求回报。如果人类,果真能够做到像太阳和月亮这样无私无欲,那就必然会心明,胸襟开阔,释放出无量的光明!那也就是德!那也就是道!

=='''德的内涵'''==

明德,首先要识德和知德,了解德的成份和组成,只有如此才能够修德,守德,行德。这个“德”字,首先从字义上去把她解析开来。“德”字,左边的双人旁(彳),是众生的代义。德字的右边:上面的一个“十”,下面的“四”和“一”、“心”等,这几部份就共同组成深刻的含义:修持德性的人,要一心为大众做到十种善行,去信守四项行为准则。在一心做到十种善行和遵守四准则的基础之上,去服务于大众,这就是德!这就是从“德”字义上解释这个德。通过这个“德”字的构成,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对于如何使自己子孙不要离开德和道,的确是达到了一种高智慧的状态。这个“德”字,不就正是非常完美地反映日月之明吗?!不就是要我们效法太阳和月亮的无私无欲吗?!这其中的十种善行和四项行为准则,要求我们真实不虚地去做到,那才是真正的德的品格性!人们对自己的修心,对自己的修身,要具备这个“德”字对自己品格性的要求,首先要对内环境的心灵和身躯,在德性的品格性上要达到要求,要把这个框架建立起来,才能够承受这个能量性。

=='''品格和能量性'''==

“德”,既具有品格性,还具有能量性和能量物质性,这一点《[[黄帝内经]]》中说:“天炁,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德”,简而言之,能量物质性就是炁,就是天上炁,由道所化生,也称之为天德之炁!她的品质,本身就具有“清静光明者也”的这样一个特性。何谓“亲近光明”呢?这个“明”不就反应在上面的“明德”之中吗?!那么“亲近”,不就是对人心灵当中的私和欲的一种净化要求吗?!达到这个要求,那么人身体内,不也就能够实现“藏德不止”吗?!那么这个天德之炁,也就能够像“藏德而不止”一样,源源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进入人们的身心了!那么人们内环境的生命再造,修身的过程,不也就很容易达到古人对的要求了吗?!

这其中也还要注意到《老子•德道经》所阐释的理论:道是用德来显化她本身的,而德又以炁的物质方式、炁的品格方式存在。这个能量性,存在于宇宙时间和空间之中,无所不在。因为整个宇宙的万物和人类,都是道所化生,都是德所长养。德,就是炁!这个“炁”字,大家看一看,她上面是一个“无”,也就是说她在无为之中,在无为境之内,在太极的黑境之内,她是不可见的,不可触摸的,肉眼无法窥见。她,的确像传统中医学所说的人的生命存在性一样,也就是炁和血这一隐一显两个基本物质。炁就是德!这个炁,就是亲近光明的德性能量。在这里解析开来,就不难理解儒学的思想、儒学的理论,根本没离开道德之论,没有离开《[[德道经]]》的阐释。

《[[黄帝内经]]》还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中医学的祖经。古人也说歧黄源于道,也就是说《黄帝内经》所阐释的医学思想,源于道学思想。传统中医学认为:人的生命,就是性与命结合的双重结构。这段话所揭示的就是:天德之炁养神,地谷之气养形。这两个气,一个是先天炁,一个是后天气。这两种气,共同地滋养着我们人类的形和神两大系统。道光德能,以炁的物质方式营养、滋养着我们人类的精神系统、性体系统;而地上的五谷杂粮等这些有形食物所转化出来的气呢,所滋养的就是人们的形体、命体,也就是肉身。这个德的能量,在我们体内的流动和食物所转化的气,在体内相搏,就是相互交叉,相互振荡激荡,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相互影响。这两种气共同的作用力,也就是生命具有活力的基础和根本保证。

对德的认识一定要全面而深刻,要注意借鉴古代前辈,——特别是那些能够慧观和智观同用的大德们的一些论述。这样使人容易跨过历史的误区,迈过心智识的障碍,去真正科学地认识我们的生命,认识性体系统和命体系统,认识祖先承传的道德文化精神,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的精髓所在!而不能只是仅仅用片面的狭隘的知识,不读历史书的这样一个片面的知识,来解读传统文化。<ref>[https://www.zdic.net/hans/%E6%98%8E   明的解释|明的意思],汉典, 引用日期2021-03-29</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1,87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