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95
次編輯
變更
唐宫仕女图
,無編輯摘要
|-
|[[File:唐宫仕女图.jpg|缩略图|居中|[ 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中国古代仕女众生像,“倾国倾城貌,多愁多病身”。
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ref>[ https://www.360kuai.com/pc/96e57d8ab20f4de65?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唐宫仕女图》], 快资讯 , --2019年4月11日</ref>
《[[唐宫仕女图]]》是一组五幅中国画,作者是唐代张萱、周昉,画作描述了唐代女子众生相,尤其表现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调,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特征,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无作者款印。引首清高宗弘历题“猗兰清画”四字。钤明韩世能 “韩世能印”、“韩仲子氏”、“世能”,清梁清标“蕉林书屋”、“蕉林居士”、“蕉林考藏”,清高宗弘历“古希天子”、“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共31方。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 [[ 妃嫔 ]] 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作者注意画面横向疏密、松紧的韵律变化,纵向高低错落的层次变化,从而使得画面结构井然有序,并避免了构图上的单调呆板。图中色彩丰富,以红色为主,兼有青、灰、紫、绿等各色。冷暖色调相互映衬,显现出人物肌肤的细嫩和衣料的华贵。衣纹线条近铁线描,圆润秀劲,富有力度和柔韧性,较准确地勾画出了 [[ 人物 ]] 的种种体态。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 [[ 仙女 ]] 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清内府《[[石渠宝笈续编]]》,清阮元《[[石渠随笔]]》著录。
《[[虢国夫人游春图]]》,纵51.8厘米,横148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 [[ 秦国 ]] 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作品重人物内心刻画,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着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着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 [[ 活泼 ]] 明快。画面上洋溢着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此图为宋摹本,原作已失,摹本犹存盛唐风貌。此图原作曾藏宣和内府,由画院高手摹装。在两宋时为史弥远、贾似道收藏,后经台州榷场流入金内府,金章宗完颜琼在卷前隔水题签,指为宋徽宗赵佶所摹。见《[[庚子销夏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诸书著录。为流传有绪的唐宋名迹中稀有瑰宝之一。
《[[捣练图]]》是唐代画家张萱之作。此图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画中人物动作凝神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扯绢时用力的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其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
《[[捣练图]]》工笔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捣练图]]》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女捣练缝衣的场面,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人物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设色艳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人物造型的典型 [[ 时代 ]] 风格。
执绢的妇女身躯稍向后仰,似在微微着力;熨练妇女认真专注的 [[ 表情 ]] ,端丽的仪容,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温厚从容的心情。在绢下好奇地窥视的女孩,以及畏热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动引人。画家表现妇女捣练活动,不只是描绘捣练、络线、织修、熨烫等的活动过程,他既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画某些富有情趣的细节,使得所反映的内容,更具有生活气息。
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的《[[捣练图]]》卷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这幅长卷式的画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还有一个年少的女孩,淘气地从布底下窜来窜去。。画家采用“散点透视法”进行构图,把整个捣练的 [[ 劳动 ]] 场面分三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他不单纯图解劳动的程序步骤,而是注重对劳动场面中流露情绪的细小动作的描绘,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笔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如捣练中的挽袖,缝衣时灵巧的理线,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退,几个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时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观看熨练等,使画面中的人物与场景真实生动,充满生活情趣。显然,这是画家熟悉 [[ 生活 ]] 、认真观察的结果,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的杰出成就。画家以细劲圆浑、刚柔相济的墨线勾勒出画中人物形象,辅以柔和鲜艳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庄丰腴,情态生动,完全符合张萱所画人物“丰颊肥体”’的特点在技法的运用上也与之相差无几,是了解和研究张萱、周昉仕女画及唐代仕女画成就的重要参考 [[ 资料 ]] 。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绢本、重彩,纵49厘米、横18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中描写几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虽然她们逗犬、拈花、戏鹤、扑蝶,侍女持扇相从,看上去悠闲自得,但是透过外表神情,可以发现她们的 [[ 精神 ]] 生活却不无寂寞空虚之感。
此图没有花园庭院的背景,只绘了5位仕女和一名侍者。她们那高髻簪花、晕淡眉目,露胸披纱、丰颐厚体的风貌,突出反映了中唐仕女形象的 [[ 时代 ]] 特征。几位仕女,乍看近似,实际各有特点,不但服装、体态,连眉目、表情也不相同。右起第一人身着朱色长裙,外披紫色纱罩衫,上搭朱膘色帔子。头插 [[ 牡丹花 ]] 一枝,侧身右倾,左手执拂尘引逗小狗。对面立着的贵妇披浅色纱衫,朱红色长裙上饰有紫绿色团花,上搭绘有流动云凤纹样的紫色帔子。她右手轻提纱衫裙领子,似有不胜闷热之感。第三位是手执团扇的侍女。相比之下,她衣着和发式不为突出,但神情安详而深沉,与其他嬉游者成鲜明对比。接下去是一髻插荷花、身披白格纱衫的贵族女子,右手拈红花一枝,正凝神观赏。第五位贵妇人似正从远处走来,她头戴海棠花,身着朱红披风,外套紫色纱衫,双手紧拽纱罩。头饰及衣着极为华丽,超出众人之上,神情似有傲视一切之感。最后一位贵妇,髻插芍药花,身披浅紫纱衫,束裙的宽带上饰有 [[ 鸳鸯 ]] 图案,白地帔子绘有彩色云鹤。她右手举着刚刚捉来的蝴蝶。于丰硕健美中,又显出窈窕婀娜之姿。画家还借小狗、鹤、花枝和蝴蝶,表现人物的不同嗜好和性格,卷首与卷尾中的仕女均作回首顾盼宠物的姿态,将通卷的人物 [[ 活动 ]] 收拢归一,成为一个完整的画卷。
全图人物线条简劲圆浑而有力,设色浓艳富贵而不俗。能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准确地表现各种不同手势。对衣纹和衣裙 [[ 图案 ]] 的描绘信笔而成,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至于人物发髻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笔笔有飞动之势。敷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丝绸间的叠压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薄纱轻软透明、皮肤光洁细润的质感十分逼真。 全图的构图采取平铺列绘的方式,仕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 [[ 肌肤 ]] 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此图绘制时间约为唐贞元(785—805年)间,据前人著录为周昉的作品。此图经南宋高宗赵构收藏,卷尾钤“绍兴”联珠印。又有贾似道的“悦生”瓢印等历代诸家收藏印记。后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递藏有绪。周昉,名景元,字仲朗,出身贵族,世居长安,曾任宣州长史。好属文,穷丹青之妙,擅画肖像、尤工仕女。宋《[[宣和画谱]]》载:“传写妇女,则为古今之冠,其称誉流播,往往见于名士诗篇文字中。”(据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第八零章簪花仕女图,此画当非周昉原作。最早系宋人用宋制度绘唐事,据唐旧稿有所增饰,可能性较大。其人物面貌仍唐,衣服也为唐式,只是衣著花纹不合规格。这种簪花式样,在唐代出现为偶然,在宋代出现为必然。
==宫乐图==
《[[宫乐图]]》纵48.7厘米,横69.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描写後宫嫔妃十人,围坐於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 [[ 乐器 ]] ,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 [[ 琵琶 ]] 、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著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 [[ 琵琶 ]] 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幅中画后宫女眷十二人环案适坐,或品茗,或行酒令;中四人,并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胡笳(又名筚篥)、琶琶、古筝与笙。侍立的二人中,复有一女击打拍板,以为节奏。
时序相隔千余载,《[[宫乐图]]》的绢底也呈现了多处破损,然画面的色泽却依旧十分亮丽,诸如妇女脸上的胭脂,身上所着的猩红衫裙、帔子等,由于先施用胡粉打底,再赋予厚涂,因此,颜料剥落的情形并不严重;至今,连衣裳上花纹的细腻变化,犹清晰可辨,充份印证了唐代工笔重彩一格的高度成就!
画面中央是一张大型 [[ 方桌 ]] ,后宫嫔妃、侍女十余人,围坐、侍立于方桌四周,团扇轻摇,品茗听乐,意态悠然。方桌中央放置一只很大的茶釜(即茶锅),画幅右侧中间一名女子手执长柄茶杓,正在将茶汤分入茶盏里。她身旁的那名宫女手持茶盏,似乎听乐曲入了神,暂时忘记了饮茶。对面的一名宫女则正在细啜茶汤,侍女在她身后轻轻扶着,似乎害怕她醉茶的样子。
据专家考证,《[[唐人宫乐图]]》完成于晚唐,正值饮茶之风昌盛之时,茶圣陆羽《[[茶经]]》便完成于此际。稍稍回顾中国饮茶方法源流,唐以前都属于粗放式煮饮法,即煮茶法。陆羽在《[[茶经]]》里则极力提倡煎茶法,他的煎茶法不但合乎茶性茶理,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一经推出,立刻在文人雅士甚至王公朝士间得到了广泛响应。
唐朝作为封建社会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仕女画的繁荣兴盛阶段。而唐朝仕女画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宫乐图]]》。
张萱、周昉是唐朝最具盛名的仕女画大家。张萱在盛唐时画贵族人物最负时誉,不仅能够表现上层社会 [[ 妇女 ]] 的姿容情态,而且善于巧妙地刻画出“金井梧桐叶落黄”这种宫女被冷落的凄凉情调。周昉出身显贵,多画宫廷妇女,其风格为优游闲逸,容貌丰肥,衣榴劲简,色彩柔丽,独树一帜。
==艺术鉴赏==
最早在绘画中使用“仕女”一词的是初唐朱景玄所著《[[唐朝名画录]]》,书中列出画家目录,提到周昉、陈阂、张萱、程修己等人都善画“士女”。宋《[[宣和画谱]]》中出现的仕女画(又作“士女画”),指以封建阶级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女性闲适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仕女画后成为人物画中专门描绘上层妇女生活的一个分科。唐代仕女画以其端庄华丽,雍容典雅著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莫过于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以及晚唐的《[[富乐图]]》。这五件国宝以“唐宫仕女图”之名共同入选“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故宫 [[ 博物院 ]] 研究员单国强认为,唐代绘画并没有直接称为“仕女图”的作品,唐人著作中常以美人、绮罗等这些称谓代指,张萱、周昉的诸多存世作品以“仕女图”命名的,“均属后世所定不足为凭”。
仕女画作为美入画的同义词,画中女子的容貌身姿一定耍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 [[ 中国 ]] 绘画中最早出现的女性形象,是长沙战国陈家山楚墓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讲述丰隆、鸾鸟迎洛神的故事,据考证,画像中应是一位女神),虽然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仕女画,但画中的女性体态轻盈和腰身纤细,完全是当时楚宫细腰美人的标准类型,与当时楚王引领的“好细腰”审美风尚相符。
唐宫仕女图同样显示了当世社会人们对女性美的定义。在传世的唐代《[[捣练图]]》《[[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等作品中,人物均有较宽的额头、圆而短的脸、丰满的胸部、圆润的臂膀、肥硕的臀部,这种美没有娇弱,反而更显健康,是唐代审美观的 [[ 代表 ]] 。以张萱、周防为代表的一批唐画名家手笔,早已摆脱了单纯写实的初级阶段,不仅能准确描绘出女性的体态、容貌,服饰等外表美,同时能生动传达出她们的情思、性格、气质等内在韵味,笔下人物个性鲜明,形神兼备。
唐朝结束了南北朝长期战乱的动荡局面,安定与繁荣的社会历史由此开启,南北中西文化交流频繁,贸易发达,思想自由,反映在画风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例如,唐以前文人普遍赞赏含蓄委婉、文雅深沉,贞节贤德等女性道德规范,绘画主体多是贞节烈女或者贤妻良母等传统女性,《[[女史箴图]]》就是以连环画形式,宣扬卉代女性要遵守的清规戒律,有宣扬教化之意。从盛唐开始,中国绘画开始突破依附于宗教、政治、道德说教的传统,迎来了世俗绘画的全面辉煌。张萱、周防等人的女性画主题,不同于汉魏六朝时秀骨清像的“烈女、孝妇、贤妃、圣后”,而触及了现实生活中的上层贵族妇女。画家的兴趣在于优雅的艺术审美,摒弃了先前的说教。
唐代仕女画中更见女性轻纱薄罗、袒臂露胸的清凉装束,画家们已敢于大胆展露女性特质之美,画中女子具备“丰润而健康的体态,富贵而不失庄重的气质”。“丰腴颓废”“拈花微笑”成为当时画中女性的新颖姿态。宫廷妇女雍容华贵的日常生活情景,如游春踏青、 [[ 四季 ]] 劳作,甚至寂寥情感,通通是画家们笔下的素材,非常具有时代气息。
唐代女子服饰以色彩丰富多样、明艳绚丽而著称。长安女性以胡装为时尚,其色彩鲜艳,裙装以红色、杏黄、酱紫等色彩最为常见,尤以红色最为流行。这在工笔仕女画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在唐代,颜料的色彩越来越丰富,同种色彩的色阶也变得非常丰富,如张萱《[[捣练图]]》中,画家用到了不同色阶的石绿、石青、朱膘、朱砂、藤黄、赭石等颜色。
仕女画色彩的绚丽厚重,得益于石色和水色的结合运用,水色的效果体现了色彩的 [[ 透明 ]] ,在水色上面赋以朱砂、石绿、石青等石色,表现为色重。“想达到色薄而厚的效果,在赋色方面就得圆厚有力,每一块颜色的边缘,都得用点的力量加以扩大。”张萱、周防的绮罗人物画不仅色泽丰满浓艳,雍容华贵,且充满了安逸闲适质感,鲜而不俗,在运用工笔重彩表现轻纱飘逸、透明的质感方面,达到了前人所未有的高度。
《[[虢国夫人游春图]]》:最早的裸妆倡导者
画幅中运用了独到的造境之法:湖石、辛夷、蝴蝶、猾子、鹤,经过精心安排选择,穿插在画中成为仕女的点缀,虽然背景一片空白,但是我们分明能从妇女手中停歇的蝴蝶、小花和蹦跃的小狗身上得到游园的信息,能使人联想到风和日丽的深富庭院中,丽人百无聊赖,身在园林却无心看风景的空虚。
在唐代绘画中,尤其是工笔仕女画中,女子已不时流落出自尊自怜自爱的心理。周防“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既能画人相貌,又能画出 [[ 精神 ]] 姿致”。这种写貌写心的本领,是对顾恺之“以形写神”观的继承和发扬。例如《[[簪花仕女图]]》中左侧的第一位贵妇站在湖石旁,手中捉到的蝴蝶,也引不起她的兴趣,百无聊赖,又扭头茫然同酋,在表面华丽雍容的物质繁华背后,隐藏着人物内心深深的幽怨。
唐朝,帝王之家的贵妇往往钗簪珠钿累累。李白诗中言“山花插宝髻”是指的以真花作为头饰饰品,唐朝中叶以后,百花之魁牡丹名声大作,妇女又以簪花为时尚,欣赏其富贵之态,此外还有芍药也是常戴之花。《[[簪花仕女图]]》中贵妇除了用金步摇、玉步摇等金玉饰品妆饰自己之外,还有别具一格的硕大真花饰品。唐画中少有将女子花冠如此细致描绘的例子。
《[[宫乐图]]》:晚唐宫廷的一场音乐茶会
如果说张萱和周昉的仕女画描绘了唐代贵族女性的平素日常,《[[宫乐图]]》中的茶宴场景,可理解为后宫嫔妃间的娱乐社交。《[[宫乐图]]》为绢本,横69.5厘米,纵48.7厘米,长宽近乎正方形,有人推测此画原本为一面屏风,后被改为挂轴。这幅画中共出现了女眷12人,除两侍女站立外,嫔妃环方形桌而坐,她们分别饮茶、舀茶、取茶点、摇扇、弄笙、调琴、弹 [[ 琵琶 ]] 、端茶碗。两侍女一个伺立于案边,另一正吹排笙。桌中间放一大盆,带提耳,高圈足置长柄勺,盆两边为六曲葵口带中架 [[ 器皿 ]] ,有五个海棠形漆盒分散于桌面。桌下一小狗安详地卧着,睁眼前视。嫔妃手中的碗径较大、无菜肴,可以断定正在饮茶,既不是酒,也不是汤。这是一场宫廷中的小型宴乐集会。
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已无法考证这幅画的早期流传过程。最早的历史印记来自元代画家赵孟頫在图中钦有“赵氏子昂”一印,清代此图流入清宫内府,编入《[[石渠宝笈续编]]》,又钦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宝笈”“石渠定鉴”“石渠宝笈重编”“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介”“无逸斋精鉴玺”诸印。清宫珍藏脉络清晰,国民党迁台时,这幅画与其他故宫珍宝一同被运往台湾,现藏于 [[ 台北 ]] 故宫博物院。
《[[宫乐图]]》画中并无作者名款,《[[石渠宝笈续编]]》及初版的《[[(台北)故宫书画录]]》书画录]]》中,按照画中有元人印章的原则,定其为元人画。《[[(台北)故宫书画录]]》再版时,参考部分学者的意见,改为五代人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依据画中人物的脸型,身形、化妆、服饰,以及使用乐器和茶具等元素,断代更倾向于晚唐时期。故新版《[[故宫书画图录]]》中,将其定义为晚唐画作。
汉代以来传人中原的胡乐器琵琶,至隋唐已充分融入内地文化,倍受宫廷民间的广泛欢迎。演奏技艺大有改进,琵琶名家辈出,灿若群星。琵琶在各类乐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乐队表演前常以琵琶开始,以独奏身份出现。唐玄宗经常臼弹琵琶,诸王、郡主、妃之姊妹也都为琵琶弟子,可以想见琵琶合奏盛况,但琵琶独奏形式更为多见。
最早的卉筝只有五弦,约在战国末期 [[ 发展 ]] 成十二弦。唐代的筝是十二弦和十三弦并存。 [[ 十二弦筝 ]] 主要用于清商乐。而十三弦筝则主要用于燕乐,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唐代的筝十分普及,上至宫楼,下至商船,卉筝声声,处处皆闻,而笙是卉代最重要的和声乐器之一。
唐代的茶叶生产已经具有相当规模,人工栽培的茶树遍及大江南北。唐代茶风极盛,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饮荼圈子,粗略可分为“文人、僧侣、宫廷和大众四个荼文化圈。以宫廷茶文化为主体的饮茶圣经《[[茶经]]》也形成于这个时期。相较之下,宫廷茶文化最被后世津津乐道,《[[梅妃传]]》从文字上记载了 [[ 唐玄宗 ]] 李隆基与王侯、后妃斗茶等日常生活,而传世的晚唐绘画《[[宫乐图]]》更直观再现了后宫嫔妃间斗茶饮茶,举办茶宴的场景。画幅右侧中间一名女子手执长柄茶杓,正在将茶汤分入茶盏里,身旁的那名宫女手持茶盏,正在将茶碗送入口中。对面的一名宫女则正在细啜茶汤,侍女在她身后轻轻扶背。
《[[宫乐图]]》中饮茶的茶碗,口大而平,更像是吃饭的碗,也称茶瓯。在唐代茶具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人非常讲究茶瓯的制作,已经开始欣赏茶汤的色彩之美。茶碗以南方越窑的青瓷和北方邢窑的白瓷最为有名。陆羽非常推崇越窑青瓷。他在《[[茶经·四之器]]》中写道:“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 参考来源 ==
<center>{{reflist#iDisplay:i0392fuule1|480|270|qq}}<center>《唐宫仕女图鉴赏》App for iPad</center></center>==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